-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越學第十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0730
- 條形碼:9787522710730 ; 978-7-5227-107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越學第十四輯 內容簡介
《中國越學(第十四輯)》主要內容包括:論黃宗羲“讀書種子”說及其自得精神、新見出土宋代墓志考釋二篇、《保越錄》中有關“王冕之死”的相關史事辨析、王陽明教育思想的“心學”特質及其當代價值等。
中國越學第十四輯 目錄
從“邊緣”走向“中心”
——《浙江儒學通史(明代卷)》導言
湯壽潛、趙鳳昌交往的日常與政治
章學誠“言公”論的三個層次
晚清士大夫的仕途、學問與心態
——以越中李慈銘和平步青為例
新見出土宋代墓志考釋二篇
《保越錄》中有關“王冕之死”的相關史事辨析
王陽明教育思想的“心學”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王陽明與王文轅交游考
陶濬宣著述稿本五種提要
晚清紹興名幕范濂與《世守拙齋印存》
論《阿長與》敘事的動力機制
魯迅文學與陽明心學傳統
陳儀9封未刊相關信札詮解
湯壽潛與趙熙交誼考論
陳立夫與戰時教育初探
積德行善禍福有報
——紹興師爺的人生價值觀
論墮民人籍與脫籍
越窯“秘色瓷”名出典考略
清代浙江的錢幣學與錢幣學人
權力、習俗與司法:1947年紹興——上虞灣區的漁業沖突
《四庫全書·臨安集》版本敘錄
——以《四庫全書》系列為中心
中國越學第十四輯 節選
**,所謂收回“文化的租界”。 陳立夫上任后,以國聯教育調查團的批評作為依據,對五四以來的大學教育進行了嚴厲的批評。陳立夫在回憶錄中說:“文化侵略者對于所侵略的國家,首先要毀滅其歷史文化,我起先對于這些陰謀,還不大了解,民國二十七年到了教育部以后,才恍然大悟。那時沿江、沿海都被日軍占據了,所有大學都往后撤,我一一為之安頓下來。我發現這些大學都像外國租界。這個完全采德國學制,那個完全采法國學制,其他不是采美國制,即是英國制。但是采中國學制的又在那里?課程五花八門,毫無標準,有關中國歷史的部門為*缺乏。學政治或經濟的不談中國政治或經濟制度史,談農的不談中國農業史,國文更是*不注重的一門功課了。于是下了決心,請了專家訂定大學課程標準,分‘必修’、‘選修’兩種,把中國人應知的中國各部門的歷史材料放人必修科,無教材的則獎勵寫作。使中國的大學像一座中國的大學,我排除了一切的障礙,收回了文化的租界!雹佟 榱耸栈亍拔幕饨纭保惲⒎驔Q定實行高等教育改革。1940年5月,教育部成立了學術審議委員會,除教育部長、次長及高等教育司司長為當然委員外,另聘任委員25人,其中由教育部直接聘任12人,其余13人從國立?埔陨蠈W校院長、校長中選出,其中文、理、法三科每科選2人,農、工、商、醫、教育、藝術、軍事及體育7科各選1人。**屆學術審議委員會由教育部聘任的12人是:吳稚暉、朱家驊、張君勱、陳大齊、陳布雷、胡庶華、程天放、羅家倫、張道藩、曾養甫、趙蘭坪、滕固;經選舉產生的13名委員是:蔣夢麟、王世杰、周鯁生、顏福慶、茅以升、傅斯年、馮友蘭、馬寅初、鄒樹文、吳有訓、馬約翰、滕固、竺可楨;加上當然委員陳立夫(教育部長)、顧毓琇(政務次長)、余井塘(常務次長)、吳俊升(高等教育司司長),共29人。到1945年秋,因病故或離職、開除等原因,陸續增補呂鳳子、柳詒徵、廖世承、徐悲鴻、徐誦明、錢端升、劉大鈞、郝更生、朱經農、杭立武、趙太侔等人為委員。 按照1939年7月公布的《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章程》,該委員會的任務是:審議全國各大學之學術研究事項;建議學術研究之促進與獎勵事項;審核各研究院所研究生之學士及碩士學位授予暨博士學位候選人之資格事項;審議?埔陨蠈W校之重要改進事項;?埔陨蠈W校教員資格之審查事項;審議留學政策之改進事項;審議國際文化之合作事項;審議教育部長交議事項②。 第二,調整文理工各科比重! £惲⒎蛘J為,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家,水利應列**要務。而抗戰開始后,全國唯一的南京河海工程學校也停辦了;肥料沒有學校研究,可以出口換外匯的農產品如豬鬃、桐油、茶葉等,竟然沒有一個專科學校來研究改良;瓷器、絲、絲織品為重要出口物資,亦很少有為此而設立的專科或職業學校。陳立夫認為,學校科系的設立與國家建設的需要相脫節,重文理而輕工科,使國家經濟建設不能有起色。為了改變以往文科招生過多,理工科招收過少,比例失調的現象,陳立夫決定在教育部設立建教合作委員會,并且通令在各大學分別設立上述各科系,以配合當地出產物的需要。 第三,推行考試制度改革! 榱颂岣叽髮W生的知識水準,及解決高中畢業生到處奔波參加各大學入學考試的困難,陳立夫決定推行國立大學統一招生考試。1938年教育部成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招生事宜。同時在武昌、長沙、廣州、桂林等地設立12個招生區,各招生區設招生委員會。1938年有22所國立高校參加統一招考,1939年,招生區增加到15個,參加統一招生考試的高校有28所;1940年又擴大到包括省立大學和省立獨立學院在內的41所公立各級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實行統一考試科目、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錄取標準,同時,教育部在實行統一招生考試以外,還制定了一套免試、保送辦法。根據1938年度的規定:各省、市可保送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優秀學生前列的15%和國立各中學畢業成績總分平均在80分以上的學生(至多以畢業生總數的15%為限)免試升學,由教育部審核后依照各生志愿分發學校。1939年教育部修改了保送辦法,將國立中學畢業生的免試升學辦法取消,并壓縮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優秀學生免試升學名額的10%。同時,為便利淪陷區學生升學,教育部還制定了《游擊區各省、市保送及選送高中畢業生升往內地?埔陨蠈W校辦法》。1938年**屆統一招生,實際參加考試的10900人,錄取5393人。通過統一招考,調整了文理工各科的比例;以1939年度為例,該年錄取新生5368人,其中理、工、農、醫類占62. 4%,文、法、商類占25.1%,師范類占12. 5%,這在統一招生考試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應該看到,在全民族與日寇進行生死搏斗的特殊年代,要推行招生統一考試,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首先是交通方面,各考區分散在后方,試題全靠專人乘飛機專送,萬一飛行發生障礙,試題就不能及時送達,從而影響考試;當時制空權掌握在日寇手中,日寇戰機頻繁出擊,萬一考場受到日寇飛機轟炸,或者因警報而散場,則考試就會受到破壞;再者試題因為分區印刷,也增加了保密的困難。所有這些,陳立夫督率教育部同人克服了困難,順利地舉行了3屆統考。由于戰區的擴大,交通不便,加上部分大學的反對,統一招考于1941年暫停。
中國越學第十四輯 作者簡介
汪俊昌,男,1963年12月生,浙江紹興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后,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4年、1987年、2001年先后畢業于山東大學哲學系、武漢大學哲學系、復旦大學哲學系,分別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16年4月,任紹興文理學院黨委委員、書記。 諸鳳娟,女,1971年生,漢族,中共黨員。2004年3月,畢業于浙江大學法學院,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學位;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向08級博士生。紹興文理學院法學院教授。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