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9420
- 條形碼:9787522709420 ; 978-7-5227-094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在現代哲學發展中,舍勒的思想展開于現象學、倫理學、知識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他的思想以片段性、零散著稱,其實他的思想是一個統一的哲學體系,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社會歷史指向。舍勒的哲學思想致力于解決時代問題,即文化危機,這種文化危機又引發了價值失序與現代性危機。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通過探討舍勒哲學思想的文化之維、價值之維、現代性之維,揭示其哲學思想的整體架構和多維內涵,昭示其思想在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社會失序與現代性危機等方面依然具有當代價值。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 目錄
一 舍勒哲學思想的問題意識與理論走向
二 舍勒哲學思想的立論基礎
三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四 研究方法與寫作思路
**章 舍勒哲學思想的緣起
**節 舍勒的生命經驗
第二節 舍勒哲學思想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 時代背景與使命意識
二 德國與歐洲文化精神
三 西方信仰危機與文化危機
第三節 舍勒哲學思想的理論奠基
一 對奧古斯丁主義的吸收
二 現象學與生命哲學的理論基石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舍勒哲學思想的文化之維
**節 基督教哲學思想的根本問題
一 對宗教與哲學關系的基本理解
二 對宗教的本質的認識
三 舍勒基督教哲學思想的基本立場
第二節 上帝存在問題:批判與轉向
一 上帝存在問題的回溯
二 舍勒對上帝存在的指認和確認
第三節 信仰:區分與途徑
一 信仰與相信
二 自行傳達
第四節 死亡與永生:信仰的落腳點
一 死亡與永生問題的兩大路線
二 舍勒論死亡與永生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舍勒哲學思想的價值之維
第四章 舍勒哲學思想的現代性之維
第五章 對舍勒哲學思想的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 節選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 舍勒首先確立信仰區域——絕對域。他將區域主要分為絕對域、共同世界的區域、內部和外部世界的區域、生命性區域、無生命之物的區域。絕對域在客觀意義上就是完全無定型的一般存在,是那種完全無差異的存在,要完全思考它或是直觀它是荒謬的,絕對域的這種不可能完全思考和直觀的性質,恰好構成了絕對域之所以為絕對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理由。絕對域的觀念是在所有的實證的宗教表象中直觀地被給予的*終要素,它只能依靠直觀的明晰去“見證”它的存在,由此,它構成了舍勒絕對域理念的一個重要的現象學特征。舍勒把絕對域視為本體原發之域,視為價值核心,既有心學傳統,把神圣之性質及其存在看作某種直接被給予性的東西,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目的論論證和因果推理,又有現象學方法論作為基礎。絕對域是神性區域,絕對域之被給予不需要以其他的區域為基礎。舍勒提出絕對域的概念有什么意義呢?意義在于揭示絕對域當中的欺罔現象,舍勒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揭示人在認識上帝方面的欺罔——有限意識在絕對域中發生的欺罔。人們通常將有限之物置于絕對域中,也就是將有限物神化,例如將金錢神化的拜金主義者。現代人心靈困境在于對有限物的癡迷,這種欺罔道出了人的有限精神的處境;現代人只有兩種選擇:崇拜偶像或是信仰上帝。通過去除絕對域中被錯置的有限存在者,破除偶像崇拜,喚醒位格之中的宗教行為。這體現出了舍勒基督教哲學的否定神學特征。否定神學是與肯定神學相對應的概念,*初由偽狄奧尼修斯提出,肯定神學用肯定性的名稱來規定上帝,但這種規定不僅沒有說明上帝,反而限制了上帝;而否定神學認為上帝超越了一切謂詞,是超存在,沒有任何東西能與他對立,不存在準確符合他的名稱,所以,上帝是不可言說的。“否定神學的方法是否定方法,否定方法從離上帝*遙遠的事物開始,把其中帶有人類思想局限性的因素一一排除,留下不可言說的神圣因素,沿著世界的等級秩序逐步上升,獲得的神秘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偽狄奧尼修斯曾這樣比喻道:“用超越的方式,即通過否定萬物來贊頌那超越的太一。我們應當像打算雕刻一具塑像的雕塑家。他們移去一切障礙以獲得對隱藏的形象的純粹觀照,他們僅僅通過這種清除行動便展現了隱秘之美。”否定神學的意義在于區分了信仰與理性知識,對理性知識的使用范圍進行限定,“它有力地批評了正統基督教神學對理性知識的濫用,但同時又退回到柏拉圖主義所主張的人與神合一的神秘主義的直覺、特殊的啟示乃至宗教狂熱和迷信中”。 舍勒對信仰問題的探討分為兩部分:信與不信、信仰與相信。首先,“*普遍意義上的‘信’與‘不信’之行為方式,不能被還原為另一種行為或者體驗,尤其不能被還原為某種感情體驗或是意志體驗”。舍勒認為人們易將信與不信混同于懷疑感、意愿等確定性的感受,判斷中的肯定與否定(肯定和否定判斷不是必然與實在相關的,而信與不信總是表現出對實在之關切)。其次,舍勒對信仰與相信作了區分,相信指向相對區域的實在;而信仰指向絕對域,是絕對實在者。并且信仰具有絕對的確定性,而相信卻沒有。此外,信仰與相信關于其明見性也有差別,信仰的明見性是指絕對的、無條件的信仰意向通過信仰內容獲得了充實。信仰明見性等同于信仰內容的自身被給予,它無須其他根據,也不可論證。而相信也具有明見性,即對于相信來說,還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和暫時性,甚至還需要進一步的判斷和論證。*后,行為和位格的現象學關系揭示了相信和信仰*大的不同。相信是位格的一種特殊行為,信仰則是作為行為中心的整個位格的“投入”。在信仰中,“有限位格存在的本質悲劇”才有可能被擺脫,信仰也是通過位格的上帝的愛而獲得的拯救之路。舍勒關于信仰的探討有必要與巴特的信仰論進行對比,劉小楓先生認為舍勒的信仰概念與巴特的宗教概念相類似:巴特區分的是宗教與信仰,舍勒區分的是真實的信仰與虛假的信仰。兩人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肯定了啟示對真實信仰的先決條件。但這種先決條件的論證在兩人那里是完全不同的,簡言之,巴特的論證訴諸《圣經》中上帝啟示的絕對性;舍勒的論證訴諸現象學信仰意識分析的推論,它包含或可以推出一種自然神學。 舍勒的信仰論與新教的唯信論、天主教神學強調論證的自然神學以及強調絕對啟示的派別都不同,這一理論調節了新教與天主教神學之間的隔閡,在此基礎上,舍勒重建了自然神學理論,以及將信仰主義確立為他的理論的核心精神,并且舍勒的理論均出于信仰危機的社會背景下,因此其信仰論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信仰又與愛的理念密切相關,舍勒曾提出愛的秩序以及愛的共同體思想,兩者的關系正如奧古斯丁所說:通過信仰而愛上帝,通過愛而進入上帝,并成為上帝之城的一員。上帝呼喚我們有這種信仰,但不是隨心所欲地信仰(缺乏理解的盲從、迷信),而是按照“權威是理解的鏡”(保羅語)去信仰,并通過愛而彰顯這種信仰。 ……
文化·價值·現代性:舍勒哲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尹曦雯,女,1988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黑龍江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德國哲學、宗教哲學。主持省級、廳級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科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省教育規劃重點課題3項。在《學習與探索》《學術交流》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山海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