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4517
- 條形碼:9787522704517 ; 978-7-5227-045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立足于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獻,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國當代史詩學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六個關鍵詞——史詩、口頭詩學、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記憶進行科學闡釋和理論反思。六個關鍵詞互相滲透和參照,既展示出中國當代史詩學體系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脈絡,又以其獨立的問題域形成對中國當代史詩研究的多維觀照。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 目錄
**節 研究緣起與意義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中國史詩研究述評
第四節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章 史詩
**節 20世紀以前西方學者對史詩的論述
第二節 20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對史詩的界定
第三節 中國學者對史詩的界定
第四節 史詩的類型概覽
第二章 口頭詩學
**節 對口頭程式理論的考察
第二節 對民族志詩學和表演理論的考察
第三節 口頭詩學的理論旅行
第三章 演述
**節 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
第二節 儀式中的史詩
第三節 史詩演述與接受
第四章 文本
**節 “文本”與史詩的文本
第二節 “以演述為中心”的文本與史詩的文本化
第三節 作為文學體裁的史詩
第五章 歌手
**節 史詩歌手的稱謂、類型與社會功能
第二節 史詩歌手的才能及相關闡釋
第三節 時代語境與史詩歌手身份的重構
第六章 文化記憶
**節 史詩演述與史詩文本
第二節 族群記憶與文化認同
第三節 “非遺”視域下的史詩
余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 節選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 傳統的表演時空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而改變。以著名瑪納斯奇居素普·瑪瑪依的故鄉——瑪納斯之鄉哈拉布拉克為例。從前,村落是史詩歌手演繹史詩的特定場域。史詩歌手活躍在哈拉布拉克的每個角落,史詩演述調節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構成當地人有意蘊的文化空間。而且,“在柯爾克孜族的社會生活中,從古至今,瑪納斯奇都扮演著歌手和薩滿的雙重職能……這種特殊身份使他們在傳統社會話語場中占據顯赫位置”。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仍可看到,瑪納斯奇典型的演唱環境是在“白色柯爾克孜氈房里”,也有在“綠草如茵的草原上”。據居素普·瑪瑪依所述,“只要一聽到演唱《瑪納斯》,男女老幼都趕來聽,婦女背著孩子,年輕人扶著老人也都趕來,冬天從太陽落山開始唱,通宵達旦,直到太陽升起來。唱到哪里,就在那里停下來,到了晚上再接著唱”。足見人們對史詩的重視與喜愛,對瑪納斯奇的尊敬與愛戴。史詩歌手與聽眾構成和諧的表演體系。聽史詩演唱,是柯爾克孜牧民的放松和娛樂方式,他們通過聆聽史詩演唱,受到教育和鼓舞。然而,21世紀以來,哈拉布拉克已很難看到牧民圍坐氈房欣賞《瑪納斯》演唱的熱鬧場面。交通改善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鄉民流動加速,多元文化交流變多,史詩口頭傳統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口頭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瓦解。有研究者在對史詩歌手的訪談中發現,如果談到有關“演唱《瑪納斯》不如從前興盛了”的話題,問及原因,“聽眾少了”幾乎是每個歌手首先提及的。哈拉布拉克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工作、求學,即使在家的人也趕時髦,不愿聽老人唱《瑪納斯》。隨著老一代史詩歌手逐漸離去,尤其是電視普及后,人們唱聽《瑪納斯》的就更少了。 史詩《格薩爾》情況也是如此。格薩爾說唱藝人的存在,是當今的一大奇觀。這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部落社會形態的超穩定性造成的,有些地方兩千多年來的社會經濟文化進化相當緩慢,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青藏高原上還有三百多個部落社會組織存在。藝人生活在史詩《格薩爾》的氛圍中,滔滔不絕地說唱格薩爾的故事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而且,《格薩爾》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很少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制。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推進,尤其伴隨信息社會的到來,電視、收音機、錄音錄像等現代媒體進入到草原的千家萬戶,草原融入現代化生活方式,現代娛樂生活幾乎替代了相對單調的說唱表演,網絡更吸引了龐大的青少年群體。新的生活方式覆蓋了民眾的審美想象和空間。加之說唱藝人經濟貧乏、居無定所,年輕一代對成為傳承人失去興趣。在這樣的時代境遇下,“在一個沒有聽眾和史詩氛圍的地方,面對的是周圍人對說唱藝術的冷漠態度,史詩歌手感覺到的是孤獨”。因此,隨著老一輩的說唱藝人逐漸老去,史詩的傳承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現象。這就意味著,史詩歌手逝去,其身上承載的史詩口頭傳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消亡。而當下的語境中,傳承環境的喪失、史詩歌手的失語及聽眾的銳減給藏族的古老民間文化帶來了逐漸消亡和毀滅的命運,迫使藏民族原有的古老文明在現代文明的強勢沖擊下迅速地瓦解、消失、渙散甚至泯滅。雖然,楊恩洪也提到,在西藏的那曲、昌都地區以及青海的果洛、玉樹地區,交通不便,受外來文化沖擊較少。地理、人文環境依然處于藏族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而且21世紀初藏區涌現了一批年輕藝人,其說唱形式、說唱內容以及通過所謂夢授得到故事的方式等,都繼承了《格薩爾》口頭傳統。但這僅僅是個例,隨著現代文明的推進,產生《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社會大環境終將會結束。 據調查,在過去,江格爾奇表演無論在普通百姓中間還是貴族中,都受到普遍尊敬。在新疆,20世紀50年代,家家戶戶到晚上都要講《江格爾傳》的故事。而當前語境下,作為文化消費主體的年輕人更注重和歡迎現代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隔閡不斷擴大,而且史詩傳承學習難度大,往往使“人亡藝絕”成為常態。 面對史詩傳承的新的民間及社會語境,面對史詩口頭傳統日趨式微的情況,作為“非遺保護”活動的舉措之一,部分史詩傳承人被政府認定為非物質遺產傳承人,遠離其本來熟悉的生活和演唱空間輾轉來到城市或者鄉鎮,成為職業的演唱人員。 ……
中國當代史詩學關鍵詞研究 作者簡介
李楠,1981年生,陜西洋縣人。現為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專職教師,文藝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與史詩學。在《河北學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上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