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伍蠡甫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7297
- 條形碼:9787522707297 ; 978-7-5227-072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伍蠡甫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伍蠡甫文藝美學思想研究》以伍蠡甫在西方文論研究、中國畫論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為研究對象,對其文藝美學思想及其歷史貢獻進行綜論。通過回顧前輩學人接受傳播西方文藝理論和傳承光火中國傳統藝術的艱辛歷程,分析他在從事文藝美學研究中的思想觀念、理論與方法,以期為我國20世紀文藝理論發展史的學術史研究增添新的思想資源,對我國文藝理論的傳承與創新、中西比較藝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提供學人典范和思想啟迪。
伍蠡甫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目錄
**章 伍蠡甫的“世界文學”觀念與實踐
**節 創辦黎明書局與早期文學譯介
第二節 伍蠡甫的“世界文學”觀念與20世紀30年代文學
第三節 伍蠡甫的早期西洋文學史研究觀念與方法
第四節 伍蠡甫“世界”意識指導下的“本位文化”建設觀
第二章 伍蠡甫的中國古代畫論研究
**節 抗戰中的艱難執教與捐機畫展
第二節 伍蠡甫繪畫藝術美學研究的方法與視野
第三節 中國古代繪畫的意境及其創生機制研究
第四節 文人畫的藝術風格及其審美范疇
第五節 線為主導: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形式美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伍蠡甫西方文論編譯思想研究
**節 《西方文論選》:意識形態中的文論經典闡釋
第二節 《歐洲文論簡史》的成就與瑕疵
第三節 伍蠡甫西方文學譯介事業再審視
第四章 伍蠡甫比較藝術研究的探索與實踐
**節 受聘國家畫院期間的創作與研究
第二節 晚年的中國畫論研究
第三節 兼收并蓄的古代畫家研究
第四節 中西繪畫藝術傳統的結構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伍蠡甫(1900-1992)生平活動年表
后記
伍蠡甫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節選
20世紀40年代,西洋美術對中國繪畫產生了一定影響。伍蠡甫意識到,今后中外文化關系日益密切,研究任何中國文化形態,都須從這一關系上去找答案。國畫家也可以從西洋各種畫風探求國畫的新形式。針對當時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他提醒道,“國畫對于這超現實主義之撇開形象,徒事科學的游戲,實有戒備的必要。因為使藝術受科學的洗禮,是一件事,使藝術等同于科學,而否定自身,卻又是一件事。國畫者為了避免這不必要的混同而滅絕了藝術,首應保持其傳統尊線的態度,認清線是形象的提煉,而不是形象的符號與標記,甚或形象的消滅。他應當明白,以線存形原屬藝術創造的基本手段,尊線不是‘落伍’,而是強調這一手段。……東西文化接觸日密,國畫中具此根本作用的線條,今后將對世界繪畫藝術的發展有所貢獻”。② 1942年,伍蠡甫在拜讀了英國藝術批評家赫伯特·里德的*新幾部著作之后,有感于里德先生與自己都很重視“形式在藝術創造中的重要作用”的共同見解,伍蠡甫曾向里德先生致信。他在陳述了關于超現實主義繪畫脫離形式的見解之外,向里德先生介紹了中國繪畫藝術在巧妙糅合自然與自我,實現“物我融合”等方面的藝術手法和美學特質:(中國)藝術的修養工夫,要做到忘了物我,然后物我始而彼此接近終乃彼此圓融,不可強分。若更從藝術以外說,這不可強分確自有其遠大的作用,可使人有“己”也必有“他”,有“人”也必有“我”,“彼此”“此”互通,渾為一體。這個作用,倘能善為發揮,更可以養成為己即是為人、為人即是為己的信念與作用,使人格擴大而且深化,對于社會、國家、民族當有裨益。藝術至此,也不復僅是畫齋、客廳里面的裝飾品了。所以,我們覺得中國的繪畫乍看好像不切實際,然而它的優良的傳統,卻是質樸而且并未頃刻忘記了人生。 他深信中國繪畫藝術傳達出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精神能夠為世界“明日的藝術”提供經驗與智慧。伍蠡甫對線條的本質及其藝術功能與審美價值的研究,深入推進了中國繪畫美學研究,并賦予其更大的學術生命力。 新文化運動以來,研究中國畫論的著作大致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針對當時從事中國畫論的研究群體,伍蠡甫分析指出國內的作者大都同時也是畫家,懂得中國繪畫傳統的旨趣和技巧。但隨著西洋藝術影響日深,原有的畫論研究者未必能夠準確把握處在創新嬗變中的中國繪畫。“加以國畫家大都墨守成法,不很愿意兼通藝術的一般理論,對于和藝術密切相關的其他科學,也不感興趣,于是他的著作,在縱的方面,不易捉取過去國畫發展的原則,在橫的方面也就無法理解各種不同作風、派別、方法等所共具的和獨特的意義了。換言之,我們近來的國畫研究者,似乎太過囿于歷代權威的意見,充其量只不過是這些意見的零星的重述,抑即就材料的累積,不能使讀者從中看出什么系統的解釋。他們又喜歡博引過去習用的抽象的字面和批評的濫調……而不能進一步予以比較科學的說明,又或刻板似地寫上許多類乎神話的諸大名家的遺聞軼事,而不肯說破它們的荒謬無稽,凡此更給讀者添了不少的困難。因此,我們所有的關于國畫的論著,在大體上可以說是失敗了。”①針對國外學者對中國畫論的研究,他認為就他所看過的專著而言,它們在方法、取材與綜合的見解上,都比國內著作稍勝。但是由于國外學者大多鮮有親自進行書畫創作的體驗,因此對國畫創作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仍存有隔膜和陌生感。另外,由于有些學者無法識別畫跡的真偽,致使他們的著作中所選印的代表作品的圖片,其原跡多半是贗品,因此更加影響他們對中國畫藝術進行正確的考評。
伍蠡甫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王新,1978年生,河南安陽人。文學博士,畢業于河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文學理論與文藝美學方向。現任河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學理論、西方音樂史教學與研究。在《音樂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