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政治與文學視域下的王錫爵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8102
- 條形碼:9787522708102 ; 978-7-5227-081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與文學視域下的王錫爵研究 內容簡介
在傳統社會的政治實踐中,作為“經國之大業”的文章書寫是傳遞意圖、開展行動、擴大效應與營構榮耀的重要方式。王錫爵是明代社會中兼具政治與文學身份的典型士大夫,也是明代政治史上能夠有效發揮文學之政治功能的人物。《政治與文學視域下的王錫爵研究》嘗試考察王錫爵的文學書寫與其政治行動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在接受語言學、政治學等周邊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反思學界現有的對政治與文學關系的理解。
政治與文學視域下的王錫爵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緣起、現狀及意義
第二節 “古典文學與政治”的內在關聯
第三節 “歷史語境主義”的運用:范式·語境·修辭
**章 王錫爵的家世與門風
**節 王錫爵的家世、家學與家風
第二節 以儒為主、兼取佛老的思想構架
第二章 作為政治的文學:王錫爵的政治困境及開解策略
**節 規諷、直諫與乞休:君臣矛盾的化解
第二節 “政治共識”的強調:政敵攻訐的應對
第三節 “政生多門”:內閣權力的回落
第四節 “君臣大義”的模式書寫:朝中政治勢力的調和
第三章 典誥鼎彝:王錫爵的文學觀念與制義創作
**節 王錫爵的文學觀念
第二節 王錫爵文學觀念的成因
第三節 王錫爵制義的語體風貌及其“大手筆”特征
第四章 政治意圖的文學展現:王錫爵奏疏的文體及語體解讀
**節 奏疏的文體特征及其體式演變
第二節 王錫爵奏疏的文體特征
第三節 王錫爵奏疏體式的語體成因
第五章 日常交際與政治行動:王錫爵的序文與尺牘寫作
**節 “避同求變”:序文寫作的別樣可能
第二節 “自省”與“避世”:政治危機中的自我展演
第三節 “境遇體驗”與“身體隱喻”:王錫爵的“疾病”書寫
第六章 王錫爵的政治史與文學史再定位
**節 清人詩歌中的王氏“南園”
第二節 王錫爵政治理想的踐行及其政治史意義再評估
第三節 王錫爵對隆、萬時期館閣文學的影響及其文學史定位
結語
附錄 王錫爵年譜
參考文獻
后記
政治與文學視域下的王錫爵研究 節選
“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在歷經“政治化”“去政治化”與“政治與文學互動研究”的繁盛期后,似乎步入了理論與方法探索的瓶頸期,亟待觀念與方法的轉型。“古典文學與政治”作為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特定分支,殊非新話題,只是問題的老舊卻并不意味著問題本身的較為徹底的解決。“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在不斷開拓古典文學研究之問題域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學史與政治史研究范式的限制,從而在研究對象以及核心問題的選擇上表現出高度的交叉甚或雷同。一旦文學史與政治史的相關研究方法受到挑戰、而“文學與政治”研究又未能及時加以調整之時,“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在新的學術觀念的觀照之下,就有了重加討論的必要。伴隨歷史語境主義的興起,關注語境中具體文本的修辭功能之于政治運作的動態影響,遂成為“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的又一可能路徑。 一 “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的三重維度 政治制度是觀察社會生活縱向與橫向維度的重要支點,思想與文學因此而得以展現其有效內化于社會生活的方式與路徑,并可由此展現思想與文學的層次性與復雜度。故而,古典文學與政治制度的研究可視作思想與文學研究的基本構成部分。20世紀以降,“古典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研究形成了文學的“政治化”“去政治化”與“政治與文學互動研究”三重維度。文學研究的“政治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以階級中心論的衡量標準,強調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對于政治結構的正向或負向影響,是為典型的“政治決定論”;文學研究的“去政治化”則強調文學與政治的疏離,重在發掘文學非功利的審美特性。不同于傳統馬克思主義者本于“階級中心論”進行解讀與定位文學文本,“政治與文學互動研究”在承認政治語境對解讀文本所具有的重要影響的同時,同樣關注文本對特定語境所產生的政治效應。 (一)文學研究的“政治化”:階級中心論的展現 以“階級分析”為根本的政治標準對文學進行“政治化”研究,曾是國內“政治與文學”研究風靡一時的主流方式。文學研究的“政治化”將文學作品視作“政治的文本”,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學”被簡單化為對政治立場的呼應與傳遞:文學文本應當反映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傾向的“正確性”是衡量文學文本價值的主要標準。國內文學研究的“政治化”傾向,突出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的“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體系的建立。“五四”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的“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的探索期,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發展期,50-70年代則是其典范地位的確立時期。 “五四”以降,世變不僅需要學人進行文化建設,更需要學人在純粹的學術研究之外,投身社會政治之中。伴隨抗戰的興起,30-40年代的“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強調“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風起云涌的工農革命浪潮中,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理解對于幾千年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逐步建立起一個新的古典文學研究的理論體系”①。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建立唯物主義的文學理論,以階級中心論指導古典文學的研究,是此一時期“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的主流。張希之的《中國文學流變史論》②以“政治組織與意識形態”為視角,采用階級中心論的研究方法,考察先秦兩漢的文學演變。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③在論述《詩經》的內容與價值時,對傳遞民生疾苦與揭露暴政的社會批判詩尤為關注。譚洪的《中國文學史綱》、賀凱的《中國文學史綱要》①與鄭振鐸對《金瓶梅》的研究②,均以無產階級唯物史觀為評定標準,將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作為評價古典文學價值的基本標準。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學與政治”研究正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無產階級中心論逐步發展的時期,50-70年代的“文學與政治”研究,則是無產階級中心論占據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此一時期,從意識形態層面界定文學的本質成為“古典文學與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伴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政治標準**位、藝術標準第二位”的提出,文學被認為是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50-70年代的“文學與政治”研究受到極“左”思想的嚴重影響,以無產階級中心論為評判準則,劃分文學的階級屬性,對古代文學予以政治層面的“清理與整合”,文學的政治功能被逐步異化。
政治與文學視域下的王錫爵研究 作者簡介
安家琪,生于1990年。2012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2015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1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在《文藝理論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勵耘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