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病理學實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8998
- 條形碼:9787030738998 ; 978-7-03-07389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理學實驗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病理學》理論教材的內容,結合本教研室歷年來的教學經驗與病理組織標本資源,按照傳統病理學體系編寫而成。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十四個章節,由總論與各論組成?傉撍故镜募膊吮緸榧毎c組織的適應與損傷、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腫瘤,力求讓學生掌握各種不同疾病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與病理形態特征。各論所展示的疾病標本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淋巴造血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和乳腺、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期望學生掌握各種不同疾病的特殊規律與病理學變化。
病理學實驗 目錄
病理學實驗課須知1
**章細胞與組織的適應與損傷4
第二章損傷的修復12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環障礙15
第四章炎癥21
第五章腫瘤29
第六章心血管系統疾病37
第七章呼吸系統疾病43
第八章消化系統疾病49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統疾病59
第十章泌尿系統疾病66
第十一章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72
第十二章內分泌系統疾病80
第十三章神經系統疾病84
第十四章感染性疾病86
病理學實驗 節選
病理學實驗課須知 一、病理學實驗課的目的、要求 1.目的 病理學實驗課在病理學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在實驗課中學生不僅通過對病變器官、組織的形態學觀察與描述,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形態特征中,還通過聯系功能代謝的變化及臨床表現,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期臨床課程的學習、參加臨床實踐及科學研究奠定扎實基礎。 2.要求 (1)了解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組織切片的觀察方法。 (2)識別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中的病理變化,對有代表性的病變進行繪圖、描述和診斷。 (3)為了達到實驗目的,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必須復習理論課內容,預習實驗指導教材,了解本次實驗的目的與要求,并有針對性地復習相關學科知識,尤其是解剖學和組織學相關知識。限于篇幅因素,本書只列出**的解剖學和組織學要點,詳細內容請復習相關解剖及組胚教材。 二、實驗課的內容與方法 1.內容 (1)大體標本觀察。 (2)組織切片觀察。 2.方法 (1)大體標本觀察:實驗所觀察的大體標本,均經福爾馬林固定,其大小、顏色、硬度與新鮮標本有所不同,標本縮小、變硬,顏色變淺、變灰,出血區和血凝塊變為黑色,含鐵血黃素呈棕色,膽色素呈綠色。 觀察大體標本應按下列順序進行: 1)首先觀察標本為何種組織器官或何種組織器官的一部分。 2)觀察組織臟器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有無變形。 3)觀察組織器官表面有無包膜,有無破損或潰瘍,有無表面可識別的結節,組織器官的病灶跟周圍組織的關系等。 4)觀察組織器官切面的顏色、質地,有無囊性變、出血、壞死,有無結節等病灶。 5)觀察病灶的數目(單個或多個)、位置、分布(局灶或彌漫),病灶的境界是否清楚,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無壓迫、破壞周圍組織或阻塞管腔。 6)空腔臟器要觀察其內腔是否擴大、狹窄或阻塞,腔壁是否增厚或變薄,腔內是否有內容物及內容物的性狀。 (2)組織切片觀察:觀察組織切片應遵循先肉眼后鏡下,先低倍后高倍,先全貌再局部,先輪廓再細節,先結構再細胞的原則,切忌一開始即用高倍鏡觀察。 低倍鏡是鏡檢的重要手段,視野大,可以洞察全局。低倍觀察主要觀察器官的組織特點,辨別組織器官來源,觀察有無組織結構的改變,初步鎖定病變的位置。高倍觀察主要觀察組織和細胞的微細結構和形態變化,確定病灶并觀察病灶病變細胞的形態病變特點。大部分病例在低倍鏡下即可找到病變,并建立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思路,然后到高倍鏡下確認細胞形態特點以驗證或者修正低倍鏡下印象。 用于實驗教學的組織切片通常為蘇木素 -伊紅(HE)染色,細胞核嗜堿性被蘇木素染成藍紫色,細胞質嗜酸性被伊紅染成紅色。少數切片需使用特殊染色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三、描述、診斷及繪圖 對病理標本的描述一定要真實,不可主觀臆造,亦不可照抄書本。應語言精練,層次清楚,從整體到局部,從結構到細胞,逐次描述。正確的診斷需要細致觀察,綜合分析。 診斷名詞:器官或組織名稱 +病理變化,如脾梗死、支氣管鱗狀上皮化生等。 病理繪圖十分重要,學生通過繪圖可加強對病變的觀察、理解和記憶,也是能力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圖0-1)。繪圖的方法是首先仔細觀察病變的鏡下表現,找出比較典型的區域,然后用鉛筆淡淡勾出輪廓(注意各種成分的位置、比例、關系等)。對草圖滿意后,再用紅藍鉛筆分別涂出細胞質、細胞核。落筆由輕到重,色彩由淺入深。畫圖要有邊框(圓形或方框)和注解;圖中主要結構或病變名稱用平行線從圖中向右側拉出,并標注:切片號、染色方法、放大倍數(目鏡與物鏡倍數相乘,如目鏡 × 10倍,物鏡 × 40倍,注為 × 400)。 四、注意事項 (1)實驗前仔細閱讀實驗指導,復習有關理論知識,了解實驗目的與要求。 (2)愛護顯微鏡、教學標本和病理切片及實驗室其他用具,尤其切片,要輕拿輕放,不得損壞。 (3)保持實驗室安靜,遵守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 圖0-1 病理繪圖示例圖 **章細胞與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Adaptation and Injury of Tissue and Cell 一、解剖學、組織學基礎 人體由各級系統和組織構成,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是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基礎。細胞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其中細胞核是細胞活動的中央處理器( CPU),調節細胞生命活動、控制細胞分裂、分化,遺傳和變異的控制中心。細胞膜則維持細胞相對獨立和具有穩定的內環境,同時在細胞與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及信號轉導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細胞質是細胞進行物質代謝的場所。當體內外因素發生變化時,細胞首先會調節自身代謝、結構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環境變化,如刺激強度超過了細胞的適應能力,則會引起細胞的損傷。從正常細胞到適應、損傷乃至細胞死亡,是細胞從適應到無法適應周圍環境的過程中自身代謝、結構和功能上的連續變化過程。 二、本章概述 1.重點掌握 適應、萎縮、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萎縮、肥大、增生、化生的形態特征;可逆性損傷(變性)的概念、好發部位、形態特征;壞死的基本病理變化、類型及其形態特征;細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態特征。 2.知識點 適應、萎縮、肥大、假性肥大、增生、化生、可逆性損傷、細胞水樣變性 /水腫、氣球樣變、脂肪變性、脂肪肝、虎斑心、心肌脂肪浸潤、玻璃樣變性、細胞內玻璃樣變性(細胞內蛋白質沉積)、病理性色素沉著、含鐵血黃素、心衰細胞、脂褐素、病理性鈣化、營養不良性鈣化、轉移性鈣化、壞死、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凝固性壞死、液化性壞死、纖維素樣壞死、干酪樣壞死、干性壞疽、濕性壞疽、氣性壞疽、潰瘍、空洞、糜爛、竇道、瘺管、凋亡、凋亡小體。 三、大體標本 1.心臟萎縮(atrophy of heart)(圖1-1) 心臟體積縮小,顏色呈黃褐色,心外膜下血管彎曲,呈蚯蚓狀。 2.腎萎縮(renal atrophy)(圖1-2) 腎結石引起腎臟壓迫性萎縮,腎臟切開后可見多處腎結石留下的空腔,腎實質萎縮,皮、髓質分界不清,有些區域腎實質菲薄如紙。 圖1-1 心臟萎縮 圖1-2 腎萎縮 3.腦萎縮(brain atrophy)(圖1-3) 兩側腦室均顯著擴張,腦實質變薄、萎縮。 4.心臟肥大(cardiac hypertrophy)(圖1-4) 左心室剖面:主要觀察心室壁的厚度,可見左心室壁增厚。 圖1-3 腦萎縮 圖1-4 心臟肥大 5.前列腺增生(hyperplasia of prostate) 圖1-5為前列腺剖面圖,前列腺一剖為二,可見前列腺體積明顯增大,質地變硬,切面呈結節狀。 6.肝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肝體積增大,邊緣變鈍,包膜緊張,顏色變黃,油膩,質地變軟(圖1-6)。 7.脾包膜玻璃樣變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capsule of spleen)(圖1-7) 脾臟切面可見脾包膜部分區域明顯增厚,灰白色半透明。 圖1-5 前列腺增生 圖1-6 肝脂肪變性 圖1-7 脾包膜玻璃樣變性 8.子宮平滑肌瘤鈣化(pathologic calci.cation of leiomyoma uteri)(圖1-8) 標本剖面中灰白色結節為子宮平滑肌瘤,結節中可見大小不等的黃白色質地似骨骼牙齒的鈣化灶。 9.脾凝固性壞死(coagulative necrosis of spleen)(圖1-9) 脾臟腫大,包膜緊張,部分區域包膜增厚。切面可見灰白色楔形壞死灶,尖端指向脾門。 圖1-8 子宮平滑肌瘤鈣化 圖1-9 脾臟凝固性壞死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