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袁道先文集(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7441
- 條形碼:9787030737441 ; 978-7-03-07374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袁道先文集(上下冊)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部分由約150面照片組成的圖版,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了袁道先院士學習及科研歷程。第二部分包括100多篇論文,
袁道先文集(上下冊) 內容簡介
本文集是為了慶祝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從事地質工作70周年而出版的關于其生平介紹和學術論著的選編。文集分為圖冊和正文,圖冊合計60面,包括其出生、求學和學術科研道路相關照片共計100多張。正文分為4個部分,**部分為學術論文,從其近400篇論文中選取88篇作為代表作;第二部分為袁道先地質足跡報刊記錄,記載了袁道先院士在報紙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和報紙雜志對袁先生的采訪報道;第三部分為著述目錄,將其一生所著專著、學術論文等列入其中;第四部分為生平介紹,包括簡歷、主要貢獻、學術組織與社會任職、獲得的榮譽與獎勵等。
袁道先文集(上下冊) 目錄
出版說明
序
上冊
**部分 學術論文
對雅魯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區近五十年來之地震烈度分布情況的幾點認識(節要) 3
論巖溶水的不均勻性 5
云貴高原巖溶區的水文地質 16
巖溶水不均勻性程度差異的產生條件 33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Karst Water 41
New Observations on Tower Karst 51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Karst Geology in China 62
Hydrology of the Karst Aquifer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of Guilin in Sounthern China 73
Contribution of IGCP 379 “Karst Processes and Carbon Cycle” to Global Change 82
亞熱帶巖溶地區地質生態脆弱性和石山形成機制 85
中國巖溶地質學五十年 89
On the Karst Environmental System 93
Geologic Environments and Human Health in China(Guest Editorials) 103
桂林附近第四系粘土礫石層的掃描電鏡研究 105
IGCP 379“巖溶作用與碳循環”在中國的研究進展 110
論峰林地形 114
對當前科技工作中幾個問題的看法 121
Karst in China 124
對地球系統科學的幾點認識 132
“巖溶作用與碳循環”研究進展 137
對南方巖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一些意見 146
地球系統的碳循環和資源環境效應 151
巖溶動力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 159
Foreword for the Special Topic “Geological Processes in Carbon Cycle”170
論巖溶環境系統 172
論巖溶生態系統 180
全球巖溶生態系統對比:科學目標和執行計劃 181
評《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西南及鄰近巖溶地區發展途徑》 188
碳循環與全球巖溶 189
我國北方巖溶研究的形勢和任務 194
人類活動對巖溶水文系統的影響 197
我國西南巖溶石山的環境地質問題 199
我國巖溶資源環境領域的創新問題 202
現代巖溶學和我的一些工作 205
現代巖溶學和全球變化研究 207
巖溶動力系統和全球變化 214
巖溶地區的地質環境和水文生態問題 216
現代巖溶學在中國的發展 222
新形勢下我國巖溶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26
巖溶地貌雄奇浩瀚 229
巖溶研究的當前任務 230
中國巖溶地球化學研究的進展 234
中國西南部的巖溶及其與華北巖溶的對比 237
巖溶與全球變化研究 245
巖溶作用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及其記錄 249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推動水文地質學發展——21世紀水文地質學發展戰略與優先資助領域研討會 253
巖溶石漠化問題的全球視野和我國的治理對策與經驗 255
巖溶動力學理論的發展與國際巖溶研究中心的成立 262
The Carbon Cycle in Karst 264
Sensitivity of Karst Proces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long the PEP II Transect 274
Variations of Karst Geomorphology over Geoclimatic Gradients 284
On the Karst Ecosystem 293
Urban Hydrogeology in Karst Regions of China 297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Karst Aquifers in Southwest China 299
IGCP Project 299:Geology,Climate,Hydrology,and Karst Formation 301
Timing,Duration,and Transitions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Asian Monsoon 305
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 Applied to Prediction of Karst Spring Flow 312
CO 2 Source-sink in Karst Processes in Karst Areas of China 317
下冊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During Flood Pulses in the South-west China Peak Cluster Karst:Impacts of CaCO3-H2O-CO2 Interactions 323
Precise Dating of Abrupt Shifts in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Based on Stalagmite Data from Yamen Cave,Guizhou Province,China 339
巖溶動力系統中的生物作用機理初探 351
中國西南巖溶生態系統特征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對策 359
水巖作用對云岡石窟石雕風化破壞的化學效應研究 37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貴州巖溶土壤微量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影響 376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Karst Water Quality of Shuicheng Basin in Guizhou Province 382
巖溶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以云南小江流域為例 392
地熱CO2-水-碳酸鹽巖系統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CO2來源——以四川黃龍溝、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給為例 405
不同巖溶動力系統的碳穩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以我國幾個典型巖溶地區為例 412
西南巖溶區農田生態系統巖溶作用及碳匯效應:以重慶南川市三泉鎮為例 418
巖溶洼地消水流量的推算——以重慶市青木關地下河甘家槽洼地為例 428
重慶巖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環境意義 434
Karst Hyporheic Zone及其研究進展 443
中國西南地區CO2釋放點的He同位素分布不均一性及大地構造成因 451
圖版說明 466
新仙女木及全新世早中期氣候突變事件:貴州茂蘭石筍氧同位素記錄 469
貴州都勻七星洞石筍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氣候地層學 476
地下河系統水土資源關系 483
贛南紅壤丘陵崩崗侵蝕區表土孢粉組合及其生態指示意義 489
川東平行嶺谷區典型巖溶含水系統中NO-3的存儲和運移 498
以PCA揭示降雨期間巖溶地下水文地球化學的形成 509
湖北仙女山人工隧洞現代石筍氣候學——灰度及其指示意義 521
云南宣威4.6萬年以來洞穴石筍古氣候變化記錄 528
利用SWMM模型模擬巖溶峰叢洼地系統降雨徑流過程——以桂林丫吉試驗場為例 533
巖溶IGCP國際合作30年與巖溶關鍵帶研究展望 540
IGCP 448:巖溶生態系統全球對比研究進展 546
典型巖溶地下河流域水質變化與土地利用的關系——以貴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為例 553
陜西長安楊萬村黃土巖溶泉研究 559
不同石漠化等級的孢粉組合特征及其生態指示意義——以花江實驗區為例 565
孢粉、炭屑揭示的黔西高原MIS 3b期間古植被、古氣候演變 573
第二部分 袁道先地質足跡報刊記錄座右銘 583
中國巖溶研究的創新問題 584
地質科技工作中的成敗考驗 585
野外地質工作中遇到的生命考驗 586
陪伴黃河兩年間 587
用我們的勤勞使黃河馴服——參加黃河某壩址勘查工作散記 589
我熱愛西藏 595
六十歲時寫的一篇自述 597
美國洞穴學會授予袁道先院士榮譽會員獎頒獎詞 599
美國洞穴學會(US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授予袁道先院士榮譽會員獎大會發言 601
袁道先——讓中國巖溶走向世界 603
一片丹心育棟梁——記中國巖溶研究先行者袁道先院士及其團隊 608
石跡水痕:袁道先 612
85歲仍帶學生野外科考 618
為解巖溶之謎他窮其一身執迷不悔 621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623
袁道先院士的足跡 627
第三部分 著述目錄
專著 633
學術論文 633
第四部分 生平介紹
一、簡歷 651
二、主要貢獻 651
三、學術組織與社會任職 654
四、獲得的榮譽與獎勵 655
袁道先文集(上下冊) 節選
**部分學術論文 對雅魯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區近五十年來之地震烈度分布情況的幾點認識(節要) 引言 1955年春進藏的國務院西藏工程勘察隊的地質組(由地質部水文工程地質局派出),在勘測拉薩水電站,查勘雅魯藏布江干流日喀則至則拉宗段及其支流年楚河、祥河、達那普曲、羊八井河、青艾公路沿線之安多邁麻、黑河、九子拉、羊八井各地時與路過康艾路沿線之札木、通麥、林芝、墨竹工卡等地時,均曾進行近五十年來地震烈度情況之調查,經過了一百余次的訪問,結果發現上述地區之地震烈度分布情況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而且這種規律性還與該區之地質構造、河谷發育情況、溫泉分布情況有著一定的聯系。 1近五十年來上述地區地震烈度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近五十年來上述地區的地震頻率甚高,但是其中*厲害的地震只有四次,一次在四十年以前,一次在二十多年以前,一次在六年半以前,還有一次在四年半以前,這四次地震造成災害的地區各不相同。 四十年前的一次地震,造成災害的地方在雅魯藏布江澤當與加察宗之間的峽谷及曲水以上之峽谷兩個地段,烈度甚大,但范圍甚小;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主要災害區在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我國境內為波及區;六年半以前的一次(1950年8月)災害區范圍甚大,該次地震災害帶之北緣,從我國與不丹之邊境起,向東北沿喜馬拉雅山北麓,經隆次宗、加玉宗、郎宗越雅魯藏布江至足穆宗,一直到波密地區。四年半以前的一次地震,受災區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之九子納及熱振寺一帶。 但地理位置在上述各個地震帶中間的拉薩及羊卓雍湖地區,以及念青唐古拉山脈以西之日喀則地區,在五十年來卻并未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雖然在上述地震帶發生災震的同時,拉薩、日喀則地區也有相應的5~6級的地震。 藏族民間的傳說,也說明了上述情況之客觀性。 2上述地區地質構造情況(地層分層及年代根據科學院工作隊) 根據該地區之地層分布情況,可顯然分為三個地帶:北面是念青唐古拉山之下古生代結晶巖帶;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之下古生代結晶巖帶,出露之巖石有片麻巖、片巖、石英巖、大理巖等。 在喜馬拉雅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的拉薩、日喀則地區,分布著褶皺很厲害的從石炭紀到第三紀的各個時代的地層,巖層之走向以東西向為主,傾角一般在50°以上,許多地方是近直立的。在拉薩北面可以見到白堊紀晚期的大片火山巖以明顯的角差不整合鋪蓋在白堊紀紅色地層上,而在整個日喀則至拉薩的地區中,可以見到從酸性一直到超基性的各種火成巖體廣泛地侵入于各種時代之地層中。 念青唐古拉山之南緣,為一北東方向之大斷裂帶。在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地區里,斷層走向以東西向者為多,但亦見有走向大致成南北或北東之斷裂多處。 3雅魯藏布江日喀則至則拉宗段之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情況 此段雅魯藏布江河谷明顯地分為五個不同的地貌區,自上而下為:日喀則附近之平原河谷區;仲戛至曲水附近之峽谷區;曲水至澤當附近之平原河谷區;澤當以下至加察宗附近之峽谷區;加察宗附近至則拉宗以下之堆積臺地及寬谷區。河谷發育上的這種反常現象,說明它受著新構造運動的重大影響。 平原河谷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情況說明了地殼在下降,河床在大量的堆積。 峽谷區的許多情況,特別是以劇烈的剝蝕作用為主的現代物理地質作用,說明了該地段地殼在上升,而河谷在劇烈地下切,兩岸高出水面20m、50m、100m、150m處,常見侵蝕或堆積侵蝕臺地。 臺地上有時還見到湖相沉積。 4上述地區之溫泉分布情況 根據現有資料了解,這個地區有40多個溫泉,溫度都比較高,含碳酸鈣及硫化物。溫泉之分布情況亦存在著一定規律,*明顯的是念青唐古拉山南沿之斷裂帶的溫泉,七個溫泉沿山邊排列成東北-西南向。另外還有卓普與鹿馬嶺之間的三個溫泉,排列成南北向,在鹿馬嶺山梁及卓普峽谷之西側。其他的溫泉亦多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之北邊,尤以珠穆朗瑪峰北邊為多,但排列得不甚規則。 5幾點認識 根據上述事實,可以看出,這個地區之五十年來地震烈度分布情況,是與該區之地貌,地質構造,溫泉分布情況存在著一定聯系的,即地震劇烈的地方,往往就是峽谷區域高山之邊緣,同時,在新構造運動方面往往是上升地區,或者靠近上升地區,由于河谷的劇烈下切,在河谷橫斷面上就常可見到許多級侵蝕及堆積侵蝕臺地,這種地區之邊緣常有地質構造之斷裂帶,沿這種斷裂常有溫泉出露。另外在地震比較弱的地方往往是新構造運動之下降區,河流常成寬谷,水道分流甚多,同時有很厚的沉積物,沒有臺地。當然,現在不能說這種下降區將來就一定不會發生劇烈的地震,因為有許多事實說明了這種地方的上升下降也是時常成波動狀態的。但是下面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一般說,西藏高原在現代還是個上升地區,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整個高原中還有許多相對的下降區。 藏南地區之新構造運動是比較劇烈的,可是也有相對的比較穩定的地區。 這個地區的地質構造方向以東西向為主,但是還應該看到近南北向的,或東北-西南向的地質構造方向。 這個地區的溫泉分布與地質構造及新構造運動存在著密切關系。 以往把雅魯藏布江以北的山脈叫“岡底斯山”,以南叫“喜馬拉雅山”的分法是不夠恰當的,因為這樣就沒有考慮到山脈與河流相交的可能性,也未考慮山脈之形成過程。 羊卓雍湖之形成似亦與新構造運動有關,雅魯藏布江之局部河谷地段可能曾經是湖泊。 論巖溶水的不均勻性論巖溶水的不均勻性原文發表于《巖溶地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工作經驗匯編》,1978年,地質出版社,1~19,作者為袁道先。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迅猛發展,廣大群眾和水文地質工作者對巖溶水的勘探、開采和治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巖溶水的不均勻性就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巖溶地區的工程實踐中,常會碰到下面一些問題:相鄰很近的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孔,出水量相差很大,有的可達每小時幾百噸,有的還不到1t;水利工程帷幕灌漿的施工孔,有的上部數十米基本上不透水,當在深部揭露到溶洞時,透水性可幾十倍地增加,有的滲漏通道會分布在相距不到5m的二鉆孔之間;有的礦井,本來涌水量極小,而一旦揭露到地下河通道,流量每小時數百到數千噸的巨大水流會即刻涌入礦井。這些現象都是巖溶水不均勻性的表現。巖溶水的不均勻性往往會給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只要弄清了它的性質,確定了不均勻性的程度,掌握了它們的分布規律,也可以加以利用。例如,在開采利用巖溶水時,只要確定了它是呈管道狀分布的,并查明了其位置,即可用少量的工程堵塞地下河管道,抬高水位,減少提水揚程,甚或自流引水。這對于均勻含水層來說是難于實現的。同樣,在水庫的防滲及礦井的堵漏工程中,只要查明了滲漏方式是管道狀的,也可以用少量的工程堵塞滲漏管道,以代替復雜的帷幕灌漿。 因此,對巖溶地下水不均勻性的研究,是巖溶地區水文地質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1什么是巖溶水的不均勻性 如前所述,巖溶水不均勻性的概念來自生產實踐。它表現在富水性的差異性和水力聯系的各向異性兩個方面。 圖1廣西武宣拔良附近鉆孔及人工挖水點分布圖 1.鉆孔;2.開挖水點 巖溶水不均勻性的實例是很多的。例如,在廣西拔良附近的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工作中,在S132號點及S28號點,用人工開挖的方法,都找到了豐富而集中涌出的巖溶水,但在兩點之間,以70~100m的孔距,打了7個鉆孔,水量都很小(圖1)。S28號點抽水降深為5.2m,單位涌水量為6.3L/(s m);S132號點抽水降深為5m,單位涌水量為36L/(s m)。而期間的14~20號各鉆孔,降深均大于5m,單位涌水量卻都不到0.5L/(s m)。可見富水性之差異甚大。又如,在云南林口鋪地區對泥盆系灰巖巖溶水的勘探中,打了4個鉆孔,其中只有2號孔打到了地下河通道(圖2),水量較大,其余各孔均未打到地下河,水量都極小。上述實例都是講的巖溶水富水性在水平方向上的差異性。實際上,巖溶水的不均勻性,也表現在垂直方向上。許多巖溶地區的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工作,都說明巖溶水的富水帶僅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內。雖然個體溶洞也可以在水準面以下幾百米的深處見到,但總體來說,巖溶發育規模及富水性,一般都在一定深度以下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因此,巖溶水的不均勻性是一個三維概念。如圖3所示,在巖溶發育的水平面上,巖溶通道主要沿X軸方向延伸,因而在Y軸方向上富水性極不均勻;在垂直方向上,巖溶富水帶大致在XY軸面附近,在這個軸面以上,主要發育著一些豎井式通道,地下水通過它向深部做垂直運動,而在XY軸面以下,富水性則逐漸減弱。為討論問題方便,下面我們將著重研究巖溶水在水平面(XY軸面)上的不均勻性問題。 圖2云南林口鋪地區巖溶通道與鉆孔平面分布圖 1.實測巖溶通道;2.電測巖溶通道;3.鉆孔;4.地下水流向 圖3巖溶水不均勻性的立體表現型式 1.完整基巖;2.巖溶通道 除了富水性的差異性之外,巖溶水的不均勻性還表現在水力聯系的各向異性上。 研究巖溶水富水性的差異性,在沒涉及分析補給條件時,一般只是從個別點之間的水量對比上來說明問題,只有水力聯系的各向異性才能把點上的差異連成線上的差異,再進而把線上的差異連成面、體上的差異,以解決在三維空間研究巖溶水不均勻性的問題。這一點在裸露型巖溶區及基坑、礦井中還不很突出,因為有時還可以通過天然洞穴或基坑及礦井里的直接觀察,把富水性的差異性連成面、體的概念。但對隱伏的巖溶區,利用鉆孔資料,就只有通過水力聯系的各向異性才能較充分地從面上和體上說明巖溶水的不均勻性。例如,在廣西某地被厚約10m的砂質粘土覆蓋的中石炭統白云巖區進行供水水文地質勘探時,所鉆的29、31、52、18等孔、水量都較豐富,單位涌水量在4~12L/(s m),而通過鉆孔的抽水資料得知,該地段巖溶水水力聯系具有很強的各向異性。當在31號孔抽水,水位降深至13.23m時,在西北方向,可影響到1400m以外的18號孔,而在北東方向上,只能影響200~300m。因此,推斷該地段的巖溶水主要是以北西向的管道形式賦存和運動的(圖4)。 圖4廣西某地31號孔抽水影響范圍圖 1.鉆孔及編號;2.巖溶泉及編號;3.洼地邊界;4.31號孔抽水時降深等值線(m);5.推測地下水通道 在研究巖溶水水力聯系各向異性時,須順便提一下巖溶水有無統一的地下水面和在巖溶區能否做等水位線圖的問題。大家知道,巖溶巖體各點之間只要有水力聯系(不論是通暢或不太通暢,或一個方向較通暢、另一方向不太通暢)就能形成統一的地下水面。在這種情況下,用“水力聯系各向異性”的提法就比“有無統一地下水面”的提法更為概括些。因沒有統一地下水面,實際上便是水力聯系各向異性的*極端情況(即某個方向沒有水力聯系)下的表現。此外,在有統一地下水面的條件下,用水力聯系各向異性的概念,還可區劃出水力聯系的程度差別。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