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32706
- 條形碼:9787565732706 ; 978-7-5657-327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研究 內容簡介
當今社會,“風險”意識在每個行業都有所體現,不少行業甚至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本書從當代社會的媒體聲譽問題開始,分析造成媒體聲譽事件的原因,分析其內在的邏輯,把握其發展發展的規律。對于媒體而言,有必要認識媒體應急管理的場域與力場。作者將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的“場域”分作內場域和外場域兩個部分。針對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的業務問題,分別從媒體機構和媒體從業者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后,從職業倫理角度提出通過自律和他律理性從事媒體工作,避免聲譽事件的發生。
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研究 目錄
**章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發展脈絡
**節 西方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我國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發展脈絡
第二章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理論基礎
**節 媒體風險的必然與或然
第二節 媒體理念的缺陷與完美
第三節 媒體聲譽應急的時間與利益
第三章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場域與準則
**節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場域
第二節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準則
第四章 新聞業務聲譽危機的應急管理
**節 必然性與媒體差錯
第二節 或然性與新聞虛假
第三節 技術缺陷與技術風險
第五章 媒體機構和個人聲譽危機的應急管理
**節 個人聲譽的應急管理
第二節 機構聲譽的應急管理
第三節 涉媒聲譽的行政管理
第六章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倫理規制
**節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利己與利他
第二節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缺位與越位
第三節 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的自律與他律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附錄:媒體聲譽危機應急管理調查問卷
后記
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研究 節選
(二)隱性差錯 印刷媒體的問題并不全部具有直觀性的特點,語言符號的抽象決定了閱讀理解的間接性。互聯網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為知識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公眾通過常年瀏覽帖子,提高自己的知識總量以及鑒別能力。鑒賞力的提升,可以讓公眾發現新聞報道中那些隱性的問題。當代社會,新聞媒體的信息全部成為公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鑒賞的對象。如果隱性差錯被發現,這類問題因具有隱蔽性,引發的議論會更多,給涉事的新聞機構造成的沖擊也不能忽視。新聞機構的管理者在關注印刷媒體顯性問題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隱性問題。發現這些隱性問題,需要管理人員具備綜合素養,比如政治、語言和民族宗教等素養。專業素養越全面,對媒體問題越敏感,越有助于隱性差錯的及早糾正。 印刷媒體圖文差錯的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 1.客觀性問題 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記者不應成為事件的參與者。業界出現過“體驗式采訪”——記者既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也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從新聞倫理的角度看對新聞客觀構成了威脅。若參與新聞事件,記者對事件的好惡感也會隨之產生。好惡有助于道德褒貶,這樣的感覺很難不在新聞報道中有所流露,這樣的采訪報道能否保持中立的立場自然受到懷疑, 新聞的客觀性并不改變事實本身,不客觀的報道有時則是媒體聲譽危機事件的誘因,只是這種因素相對隱蔽,在媒體管理實踐中容易被忽視。不夠客觀的報道因事實呈現或觀點表達的不平衡導致讀者對事件理解偏差,這種偏差被稱作“不是錯誤的錯誤”。非客觀報道未必違背新聞真實的原則,只是有意強調或有意忽略某些事實。在信息不夠透明的情況下,此類報道很少引起輿論批評。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的碎片化特征并不妨礙人們將相關信息整合起來。一旦他們發現某個報道不夠全面,新聞機構或社會治理部門就遇到了麻煩。2016年7月23日,關于河北邢臺洪災死人事件,當地政府稱是天災,社交媒體披露當地事先傳達即將泄洪的通知記錄。7月24日,當地領導公開道歉以減輕輿論壓力。② 不僅事實的選擇影響新聞客觀,詞語的使用對新聞客觀的程度也有影響。形容詞和副詞比名詞和動詞更具感染力。記者選擇某類詞語,所用詞語的褒貶反映著記者的主觀評價,這種評價間接傳遞給讀者,左右他們產生類似的情感。李普曼在分析新聞報道對輿論的影響時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同一個詞可能會意味著各種不同的意思,情感會從形象轉移到名稱,而這些名稱只是類似這些形象的名稱。”“在事實、觀念和情感之間常常存在著同樣的不協調。”③ 在媒體轉型期,印刷媒體面臨發行量下降、廣告收入大幅度減少的壓力。新聞機構通過形象廣告增加收入,這類“廣告”以“新聞”的形式見諸報端。這類報道具有一定隱蔽性,如果沒有掀起軒然大波,很少有人甄別這類報道的性質。新聞機構收取報道費用意味著對客觀性的擯棄,這無異于站到公眾的對立面。20世紀初期,報人“威爾·歐文相信,宣傳正給自身埋下禍根:不誠實的或盲目的宣傳者,正像騙子一樣必須盡快‘洗手不干’,否則就完蛋了。當真理顯現的時候,就是他完蛋的時候,而真理正是通過由他激起的爭論明辨的”。 2.信息不對稱 行政機關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地,新聞機構經常從這些部門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如果行政機關壟斷敏感信息,改由自己發布,新聞機構的核心信息少了會減弱其公信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繼續加大,中紀委和省級紀委的官方網站成為發布官員被查處信息的主要媒體,職能部門網站在獲取獨家新聞信息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傳統媒體可能因信息滯后,造成新聞報道的被動。 在新聞機構和行政機關信息對稱的年代,官員被查處的新聞由國家通訊社或國家級黨報、電視臺率先披露。這個傳統一旦被打破,給新聞機構帶來的問題是:記者前一天甚至當天上午采集的新聞,還沒報道出去或者剛剛報道出來,就成了“新聞”。公眾并不了解新聞機構的苦衷,而是覺得媒體時政新聞不大靠譜。行政部門積累的新媒體經驗越多,對新聞機構的信息壟斷趨勢越明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新聞機構如何保持自己獲取信息的優勢競爭力是個新問題。 3.民族宗教問題 全球化帶來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多元伴隨著某些摩擦甚至沖突,這是正常現象。若新聞機構秉承客觀中立的原則,如實報道文化交流、沖突的新聞事件則很少會引火燒身,殃及自身。
媒體聲譽應急管理研究 作者簡介
劉海明,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電專業負責人,新聞傳播融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執行主任,新聞傳播實務教研室主任。先后在電視臺、報社和雜志社工作,發表新聞評論作品千余篇,發表CSSCI論文30篇,出版學術著作5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含重點項目1項)。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