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五)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4232
- 條形碼:9787301334232 ; 978-7-301-3342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五) 本書特色
拓展中國刑法學者與讀者的理論視野 加強中外刑法學術交流 擴大中國刑法學術影響力
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五) 內容簡介
《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五)》是中德刑法學者聯合會(CDSV)于2019年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舉辦的第五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上中德雙方同行的主旨報告、單元報告與單元評議的合集。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來自中德等國的刑法學者分別就“犯罪參與模式”“間接正犯”“中立幫助行 為”“幫助自殺/安樂死”“參與理論面臨的新挑戰——數字化與互聯網”等展開了討論。 文集的出版,有利于拓展中國刑法學者與讀者的理論視野,加強中外刑法學術交流,擴大中國刑法學術影響力。
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五) 目錄
[單元報告]
〔德〕阿爾賓·埃澤爾 正犯與犯罪參與:比較法視角下的基礎與標準
鄧卓行 唐志威 鄭童/譯
周光權 中國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理解
[單元評議]
〔德〕亞歷山大·伊格諾爾 正犯和犯罪參與的中德比較
鄧卓行 鄭童 王芳凱/譯
江溯 對于犯罪參與模式的評論
王華偉 犯罪參與理論的基礎問題
第二單元 間接正犯與犯罪參與
[單元報告]
〔德〕托馬斯·魏根特 論間接正犯鄧卓行/譯
梁根林 間接正犯的中國命運
[單元評議]
〔德〕弗蘭克·彼得·舒斯特 德國刑法與中國刑法中的間接正犯
徐萬龍/譯
付立慶 間接正犯概念應該消解嗎
曹斐 間接正犯的意義和挑戰
第三單元 中立幫助行為與犯罪參與
[單元報告]
〔德〕漢斯·庫德利希 “中立”幫助行為的刑法規制 唐志威/譯
王瑩 中立幫助犯的處罰根據:主觀說之提倡
[單元評議]
〔德〕約翰內斯·卡斯帕 對“中立幫助犯的可罰性”的評論
唐志威/譯
林維 職業幫助行為概念的提倡及其處罰立場
王鈺 中立幫助行為的可罰性與快播案
第四單元 幫助自殺/安樂死中的犯罪參與
[單元報告]
〔德〕埃里克·希爾根多夫 德國聯邦法院判決中的參與理論和安樂死
徐萬龍/譯
王鋼 幫助自殺中的參與理論
[單元評議]
〔德〕揚·C. 約爾登 安樂死問題中的參與理論
鄭童/譯
付玉明 體系構建與問題思考:幫助自殺行為的法理詮釋
第五單元 犯罪參與理論面臨的新挑戰——數字化與互聯網
[單元報告]
〔德〕蘇珊娜·貝克 數字化進程中的正犯和參與理論
劉暢/譯
于改之 互聯網時代共犯理論的新挑戰——以網絡幫助行為的刑事歸責為例
[單元評議]
〔德〕布里安·瓦勒留斯 參與理論的新挑戰:數字化與網絡
鄧卓行/譯
徐凌波 網絡幫助行為的刑事責任
閻二鵬 網絡空間中的幫助犯:歸責障礙厘清與法理重塑
[附錄]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
——第五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側記
犯罪參與:模式、形態與挑戰—— 中德刑法學者的對話(五) 作者簡介
梁根林 男,1964年生。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教授,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德刑法學者聯合會中方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與刑事政策。主要著作有《刑罰結構論》《刑事政策:立場與范疇》《刑事法網:擴張與限縮》《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刑法總論問題論要》等。 〔德〕埃里克·希爾根多夫 男,1960年生。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法學博士,維爾茨堡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法理學、信息法學與法律信息學教席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全球教席教授,中德刑法學者聯合會德方召集人。主要著作有《法理學中的論證:直面法理學基礎研究中的分析哲學與批判理論》《“風險社會”中生產者的刑事責任》《刑法中的事實問題與價值判斷:以詐騙罪與侮辱罪為例》《計算機與互聯網刑法概論》《刑法手冊》(第1至4冊)等。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