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流年 本書特色
作者比較真實而精細地書寫了個人在寧夏大學中文系的求學經歷——既回憶了自己在寧夏大學四年間讀書生活之點點滴滴,更飽含深情地刻畫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活躍于寧夏大學校園中的一批個性鮮明的老師的形象,從老校長吳家麟、老書記夏森、中文系主任王十儀、劉世俊,到年輕教師張安生、劉國堯、朱貽淵,作者或敘述歷史掌故,或描摹授業先生課堂講授的傳神情態,既是替恩師們畫像,也是在摹寫知識分子“身處斗室心憂天下”的高潔靈魂。
流年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一部自傳體紀實散文,書寫了20世紀末期,一名農家寒門學子曲折難忘的求學、工作歷程,由此折射出一代人“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精神風貌,刻畫了“苦難也是財富”的人生主題。書稿以“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成長經歷為主線,將辛酸的家世、黃土高原艱難多彩的農村生活、讀書求學的苦樂年華、喜憂參半的教書育人感受,鑲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各種人生故事娓娓道來,生動地還原那一時期鮮活多姿的生活圖景。
流年 節選
1 流年,承載了太多我們揮之不去的時代記憶。 人生,總是在流年的不斷追攆中獲得成長,逐漸走向豐盈、成熟。 我成長的起點,就定格在黃土高原西北邊緣一個平淡無奇的小村莊里。 自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基本囊括了黃土高原的大致輪廓,它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樣的區域,聽上去相當不錯,但實際上卻是貧瘠的地方。 我的家,就坐落在黃土高原西北邊緣、鹽池古長城以南一百公里的小山坳里,是個有著一百多口人的小村莊。 小村莊取名孫崾峴,卻沒有孫姓的人家。據說原來這里主要居住著孫姓的十幾戶人家,但自清末至民國初年,西北狼煙四起,戰亂頻仍,村莊里的人便死的死,逃的逃,絕了住戶,斷了人煙,空留二十多孔破窯和十多處荒院。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先后有李、王、劉、姜姓的幾戶人家,陸陸續續從鄰近的村莊或是甘肅環縣、陜北神木、陜西定邊等地遷移到這里,在廢棄了的舊村莊以西一里地的緩坡上,重起爐灶,依山勢鑿建窯洞,安居于此。但孫崾峴這個村名,卻被沿襲了下來。 父親出生剛剛六周的時候,因為自己親生父母家中的光陰實在難以為繼,便被抱養到鄰村孫崾峴的親戚家里。好在養父母在連續夭折了三個男孩后,對抱養來的這個孩子十分看重和珍惜,視如己出,悉心培養。十五歲那年,尚未完全成年的父親,在養父母的操持下,迎娶了十七歲的母親。自此,父慈子孝,伉儷情深,一家人風雨同舟,其樂融融。只是天不假年,由于貧窮、疾病和過度勞累,我的奶奶在五十五歲、爺爺在六十三歲時相繼病逝。那時,他們的孫子輩只有我的大哥、大姐和二姐。 爺爺奶奶過世后的十幾年里,我們兄弟姐妹六人,也相繼降生在這個依舊貧困,但還算溫馨的大家庭里。 五兒四女,這是父母的驕傲,家庭未來的期盼,但嗷嗷待哺的九張嘴,也無疑成為父母幾乎承擔不起的拖累。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總是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地忙碌著生產隊里的事情。他原來是大隊的會計,1959年,曾進修于寧夏財經學校。那時的父親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在同齡人中,有著相對優越的事業起點。 就在父親學成歸來,先后在大隊、公社將事業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三年困難時期”的來臨,完全打亂了父親事業上鏗鏘前行的節奏。眼看著單門獨戶的家庭缺少幫襯,孤立無依的女人帶著四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艱難度日,在自己為妻兒節衣縮食,甚至于餓得全身浮腫的情況下,又經歷了幾番心理掙扎后,父親*終于1962年初,極其不甘地辭去公職,扔下了一堆公務,戀戀不舍地握別了朝夕相處的同事,謝絕了領導的好意挽留,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生產隊,回到了嬌妻弱子身邊,顯示出一個男人應有的氣魄和擔當。 以往的工作履歷,加上正派、善良、勤勞的品格,使父親在生產隊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他先后做過隊里的出納、會計、生產隊長,但擔任時間*長的,還是生產隊長。 出席了由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干部參加的“三干會”后,銜命歸來的生產隊長,早出晚歸,為了全隊人的生計,也為了一家人的生存,一直忙碌著。 父親忙著外面的事情,母親在家里也閑不下來。想當年,在母親還沒有成親過門的時候,按照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事先商量好的意思,十六歲那年的春天,便提前來到孫崾峴公婆家,伺候重病纏身的奶奶。秋后回到娘家,過了春節,十七歲的她被迎娶進門。她從被娶進家門的**天起,便圍攏在床前灶臺邊,小心翼翼地侍奉婆婆。聽母親講,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婆婆一樣,奶奶心腸好但人很嚴厲,當時媽媽正懷著大哥,嘴饞得厲害,又不敢告訴奶奶。有一天,奶奶出門的當兒,母親沒忍住,把剛剛下鍋還沒有煮熟的餃子,偷偷撈了幾個出來,胡亂吞咽進肚里,以至于腸胃為此難受了好幾天。可惜婆媳相處的日子并不長久,八個月后,奶奶撒手人寰。奶奶去世后,母親敬老攜幼,給病榻前的爺爺端茶遞飯,噓寒問暖,極盡關切之心、贍養之禮,直至爺爺病逝。 P1-3
流年 作者簡介
王海文,1965年出生于寧夏鹽池。1987年畢業于寧夏大學中文系。曾任寧夏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紀檢委副書記,音樂、經管、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現任寧夏大學檔案館書記、館長。中國高校檔案學會常務理事。主編、參編寧夏大學校史編研叢書11部。先后在《中國教育報》《黃河文學》《當代寧夏》《共產黨人》《銀川晚報》等發表多篇作品。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