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精)/慶祝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建院20周年系列專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5868
- 條形碼:9787030725868 ; 978-7-03-07258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精)/慶祝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建院20周年系列專著 本書特色
統籌兼顧生態保護、社區發展和居民生計改善成為當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成效得以持續的關鍵
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精)/慶祝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建院20周年系列專著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和生態保護的需求,通過理論分析和數學建模,構建了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框架;利用文獻調研法,對生態保護和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和理論基礎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梳理;運用博弈分析法,進行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的博弈分析;以福建省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為研究案例區,采用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回歸分析法和傾向得分匹配法等,探討了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利用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熵權法和問卷調查法等,進行自然保護區的居民生計可持續性、居民生計脆弱性、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耦合協調性的評價和分析;運用系統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探索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發展的保障機制。 本書可作為生態保護、居民可持續生計和資源環境管理等專業科技工作者、相關管理部門和相關專業學生的參考書。
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精)/慶祝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建院20周年系列專著 目錄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義和研究特色4
1.3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6
1.4研究進展和理論基礎9
第2章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博弈分析34
2.1引言34
2.2博弈理論35
2.3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和居民生計的博弈37
2.4生態補償在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中的作用40
2.5結論與政策啟示41
第3章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對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研究44
3.1引言45
3.2研究方法45
3.3研究案例區概況和研究數據來源46
3.4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居民對生態保護態度的分析48
3.5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居民參與生態保護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50
3.6戴云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對居民生計策略影響的分析59
3.7戴云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對居民生計結果影響的分析62
3.8戴云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對居民生計影響的分析64
3.9結論與建議68
第4章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研究71
4.1引言72
4.2研究方法73
4.3研究案例區概況和研究數據來源75
4.4生態旅游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資本影響的分析78
4.5生態旅游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策略影響的分析89
4.6生態旅游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結果影響的分析97
4.7結論與對策104
第5章生態補償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研究107
5.1引言108
5.2研究方法109
5.3研究案例區概況和數據來源112
5.4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前后居民生計的狀況114
5.5生態補償前后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的狀況123
5.6生態補償對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效應146
5.7結論與建議153
第6章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評價158
6.1引言158
6.2研究方法159
6.3研究案例區概況和數據來源162
6.4閩江河口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評價164
6.5閩江河口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面臨問題的分析169
6.6結論與對策170
第7章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脆弱性評價173
7.1引言173
7.2研究方法174
7.3研究案例區概況和研究數據來源179
7.4黃楮林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脆弱性評價181
7.5黃楮林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脆弱性的原因分析185
7.6結論與建議187
第8章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耦合協調評價190
8.1引言191
8.2研究方法192
8.3研究案例區概況和研究數據來源196
8.4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耦合協調評價198
8.5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政策分析202
8.6結論與對策214
第9章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219
9.1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保障219
9.2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222
9.3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223
9.4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的保障體系226
參考文獻229
附錄246
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精)/慶祝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建院20周年系列專著 節選
第1章 緒論 本章提要:首先,從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性和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三個方面,交代了研究背景。其次,分析了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并且從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的構建以及多種研究方法綜合運用等方面,梳理了研究特色。再次,闡析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技術路線。*后,基于本書涉及的核心概念辨析,通過國內外相關文獻查閱和梳理,從自然保護區的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關系、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以及生態補償對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等方面,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歸納和回顧以及展望;并且對研究中涉及的可持續生計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資源配置理論、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理論和風險社會理論等相關理論進行梳理與分析。 1.1 研 究 背 景 1.1.1 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生態文明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社會形態,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良性關系,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轉變為集約,擺脫單純追求經濟目標,達到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計(沈滿洪等,2012),其對生態保護和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資源環境的保護,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開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強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通過制度加強資源環境的保護,重視區域之間和主體功能區的生態補償制度建設以及生態產業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的研究與實踐,而生態補償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的一項制度,對于平衡區域之間及區域內部的各個利益主體的關系、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社會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靳樂山和魏同洋,2013),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能夠實現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目標;另外,生態旅游在自然保護區的合理開展,對解決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當地居民生計發展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生態補償機制創新和生態旅游發展有利于在全社會推廣生態文明的理念,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 1.1.2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性 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環境破壞和生態服務功能下降,嚴重威脅區域生態安全,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孕育并保存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但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中資源開發、城鎮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等人為因素,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了一定影響,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服務功能恢復的有效途徑是建立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有助于改善環境,維護地區生態平衡,能有效地利用資源環境為科研、教學和生產服務,意義重大。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至今已經建立了自然保護區2750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9),面積14 732.2萬hm2,通過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90.0%的陸地生態系統、85.0%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45.0%的天然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蔣明康,2015)。建立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對生態保護、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減少資源浪費、生態安全維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1.3 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自然保護區不可能成為完全未受人類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當地擁有較多的社區居民,因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后,居民生計主要依賴于當地資源和環境,居民生計的類型簡單,風險程度較高。而在自然保護區建立和管理過程中面臨著眾多問題:**是資金短缺的問題。我國僅有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建立和管理的資金來源于上級財政撥款,資金短缺嚴重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維護工作。第二是自然保護區與當地居民和企業之間矛盾協調的問題。建立自然保護區之后影響了當地居民和企業的生產方式,當地居民和企業只能改變其原有的生產方式,限制資源環境利用使其收入降低,造成自然保護區與當地居民和企業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第三是價值隱性化和生態補償制度缺失的問題。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能夠帶來水土保持、旅游和水利水電等方面的價值,具有較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而自然保護區產生的價值沒有合理地分配給自然保護區以及承擔損失的利益相關者,而從自然保護區中受益的群體并未返還資金進行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的維護和恢復,致使自然保護區很難從經濟上取得因保護資源環境而產生的相應收益;另外,自然保護區內及其周邊地區的人口眾多,當地居民對土地具有使用權和承包權,可以進行農作物種植、放牧和水產養殖等維持生計的傳統生產經營活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中規定任何人不得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嚴格禁止生產經營活動;建立自然保護區限制了當地居民對資源環境的利用,造成當地居民經濟損失,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中缺乏完善的生態補償制度,影響了當地居民生計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區域空間接壤和重疊,自然保護區和當地社區利益共存,自然保護區當地居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過程中,當地居民更多地被認為是威脅者,忽視了居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所承擔的成本和應該獲得的利益,當地居民的生存權受到嚴重挑戰,更深層次的發展權也無從體現(Naughton et al.,2011;王獻溥,2011;王昌海,2014),從而影響了當地居民生計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生態保護理念強調的是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視當地居民參與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在保護過程中受益。 消除貧困和生態保護是21世紀全球面臨的兩大挑戰,生態保護對居民貧困的影響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等重要決策中給予關注。如何實現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是目前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Scoones,2009;Palmer and Difalco,2012;張芳芳和趙雪雁,2015;郭連超等,2016;傅斌等,2017)。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在利用資源環境政策工具來解決這兩個問題上逐漸達成一致,研究指出通過生態補償建立居民可持續生計在生態保護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認為通過生態補償能夠實現生態保護和當地居民生計的可持續發展(Engel et al.,2008;Pechacek et al.,2013;郝文淵等,2013;袁梁等,2017);另外,研究者普遍認為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能夠獲得生態保護和當地居民生計可持續性的理想成效。因此,應統籌兼顧生態保護、社區發展和居民生計改善,探索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合理評價居民生計的脆弱性和可持續性,科學評價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耦合協調程度,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發展政策和生態補償政策以及促進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2 研究意義和研究特色 1.2.1 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 通過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分析,揭示其對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機制,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補償制定以及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生態保護和精準扶貧是發展中國家的兩大核心政策領域,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國家生態安全維護和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限制了當地居民對資源的利用,給當地居民造成損失,但缺乏生態補償和居民替代生計,不能解決當地居民的生計問題,造成居民貧困。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旅游建立居民可持續生計在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而居民可持續生計的作用至今未能引起重視。因此,基于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收集、歸納和整理,系統梳理生態保護、生態補償、生態旅游對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研究進展和基礎理論,進行生態保護、生態補償、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當地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分析,揭示其對當地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機制,對科學合理地制定生態補償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政策、深化生態補償和生態旅游以及可持續生計的理論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2.現實意義 以福建省戴云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閩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閩江河口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雄江黃楮林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龍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等為研究案例區,利用自然保護區當地居民和管理人員以及專家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系統分析和數學建模等方法,基于研究案例區的居民調查數據收集和處理,以可持續生計框架作為分析工具,識別和認定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因素,建立影響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分析模型,構建居民可持續生計的測度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模型,進行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研究案例區居民可持續生計影響的分析,對研究案例區的居民生計的脆弱性和可持續性、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耦合協調性進行評價和分析,提出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發展的保障機制;對促進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保護和當地居民生計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2 研究特色 1.構建居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框架 本書基于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居民可持續生計的需求,構建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框架,包括生態保護和居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進展和理論基礎,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的博弈,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的脆弱性和可持續性評價,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護耦合協調性評價,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發展保障機制的框架體系,拓展了居民生計可持續研究的范疇,為后續的生態保護和居民可持續生計相關研究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運用多種研究方法 本書基于國內外居民可持續生計研究方法的歸納和梳理,同時考慮到建立自然保護區具有一定規律性而并不是隨機的,采用調查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得分匹配等方法,解決調查數據量綱不同和研究樣本選擇異質性等問題。另外,依據研究的需要,利用文獻調研法,對生態保護和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和理論基礎進行系統歸納和梳理;運用博弈分析法,進行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之間博弈的分析;采用問卷調查、回歸分析和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分析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利用專家咨詢、層次分析、熵權和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自然保護區居民生計的可持續性和脆弱性以及耦合協調性的評價;運用系統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發展保障機制進行分析。 1.3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思路 本書基于“研究案例區的選擇和研究資料的收集→影響的因素識別和回歸模型構建→評價指標的辨識和計量模型的建立→影響分析和評價→保障機制”的研究思路,選擇福建省戴云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閩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閩江河口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雄江黃楮林國家*自然保護區、福建省龍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等為研究案例區,基于文獻調研、詞頻分析和專家咨詢,識別和認定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重要因素和評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