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3133
- 條形碼:9787572013133 ; 978-7-5720-131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地理學師生及水利部門工作人員等作者處處顯示出將地貌學原理應用到歷史河流地貌研究中的巧思。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的過程及其影響,以河工地名信息記錄較為豐富的黃河河工河道輿圖為主線,結合《行水金鑒》與《續行水金鑒》等相關治河典籍中的內容,詳細梳理各時期沿河地區地名目錄及清代河道廳汛設置情況,并運用現代地名資料系統進行地名比對,對明清黃河故道的河流平面形態進行復原。在研究思路上,本書嘗試從線狀河道變遷研究深入到河道內部進行面上的流路變化研究,為歷史河道變遷研究與河流動力地貌及河床演變研究的結合進行了一些基礎性的嘗試,也為今天的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研究 目錄
緒 論
**章 河道流路變動研究的資料、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明清黃河故道研究的定位基礎——1820年河道廳汛堤段分界
第三章 明代潘季馴治河后黃河堤內流路復原
第四章 清康熙時期黃河故道內流路位置情況
第五章 清乾隆時期黃河故道內流路位置情況
第六章 清嘉慶二十五年黃河故道內流路位置
第七章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化的思考
參考文獻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研究 節選
河床在自然情況下,發生的沖淤變化被稱為河床演變。河床演變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有縱向變形和橫向變形。縱向變形是河床縱剖面和橫斷面的沖淤變化。橫向變形是河流在平面上的擺動。本研究著眼于銅瓦廂改道前明清黃河*后265年(1590—1855年)時間中的平面形態的變遷,通過多個時段黃河河道內行水位置的復原,試圖對歷史時期黃河河床橫向變形的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的貢獻。 河床演變研究的一般方法是通過對天然河道的實測數據進行分析,分析河道的歷史演變過程;從河道形態、水流和泥沙特征,推斷出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趨勢。應用泥沙運動的基本理論和河床演變的基本原理,對未來的河床變形進行理論計算,再通過模型試驗,對河床演變進行預測。歷史時期的河道沒有如今天一樣的實測資料和數據,在研究分析手段方面也就無法應用今天的分析方法。 黃河下游河道的獨特性還在于歷朝歷代對于本段黃河的治理都是水利大事件,于是對該段黃河的資料記載*為詳細,其獨特豐富的文獻資料也是無可比擬的。對于黃河下游河道的歷史演變過程,在一些研究中也有涉及,多以河流縱向形態與泥沙沉積量估算,在歷史時期的平面形態分析中也只有較長時間尺度上的河道變化。對于河道相對穩定時期的研究,多以決口水患為切入點,在河道內河流平面形態上的研究較為少見。資料數據方面相關信息的缺乏應是主要原因。潘季馴治河后整理的《河防一覽·全河圖說》,以使用河圖圖說的形式開創了記載黃河河道全貌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河圖的基礎,嘗試了將歷史地名考證與河圖河彎信息提取的方法和思路,將歷史河圖資料中的地理信息還原到今天的地理標準上。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對明清時期黃河河道圖與相關文獻資料做了大量比對工作,通過歷史地名考證方法確定出沿河控制點位置;同時利用高程數據影像與相關區域內大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信息,對河水可能的流路進行判斷。*終,復原出1590年、1675年、1703年、1761年、1820年五個時間斷面的河南段黃河平面形態與1590年、1675年、1703年、1750年、1780年、1820年六個時間斷面的江南段黃河平面形態。這些時間斷面的復原,存在有控制點的數量不足或精度太低等情況,但經過對比定位,還是可以實現在故道區域內將基本的平面河彎形態確定出來的目的。 依照河圖信息,結合沿河地名區分出的河彎信息精度雖不能與今日遙感影像信息提取的精度相媲美,但可以提供一個歷史河道河彎信息提取的解決方案。歷史上河工河道圖的具體繪制方法今已不得而知,但從繪圖的目的上也可窺見一斑。河工河道圖是為了將已建河防工程和其起到的作用用圖的形式匯報給上級,圖上修建河工的關鍵位置需要主要呈現,之后黃河與堤工相對的位置關系也要表達出來,至此*基本的信息就可以為我們解決歷史河道河彎信息提取的問題了。 黃河河道的研究從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角度來看,可以概括為弄清河道流向的問題;從今天水利工程研究的角度來看,可以概括為如何可以更好地掌握好規律,控制住黃河,使其隱患不在,再也不會成為一條“害河”。如何使經典的歷史河道研究轉向對河道內水流的細節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完成了一次以多時段河道內流路位置復原為目的嘗試,以此證明利用歷史文獻與河圖信息并結合多元數據綜合進行河床演變的初步分析是可行的。 黃河在相對固定的河道內流路位置發生變動,也是受自然與人為的共同影響的,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黃河下游河段的特殊性在于這種復雜的“綜合驅動因素”。而對于黃河本身的變化發展來說,無論是自然或是人為,都屬于外在因素,從河道變化現象到總結變化規律是一條成熟的河道研究的思路。傳統上,利用河道經過的地名可以勾勒出河道的大致位置,但河道范圍流路固定之后,對河道內行水位置的判定能否實現,又應當如何實現,正是本研究嘗試解決的問題之一。但對于大堤內行水位置的變化,從變化現象到總結變化規律的方法還適不適用,正是本研究嘗試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以古地圖作為文獻資料進行歷史地理學研究,首先需要對古地圖進行考訂,了解它們的制作背景即其產生的條件,以便評價其在資料應用方面的準確性,進而論證研究的科學性。接下來,我們需要知道這些地圖帶給我們的信息,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可以與今天的資料體系進行比較的。而在歷史地理研究中,常常關注的就是地名,通過地名考證做到古今對照,從而使圖上其他諸如方位、里程等解釋性的文字信息成為有效的研究信息。 歷史河道研究屬于歷史地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地貌學中使用遙感影像數據、數字高程模型(DEM)研究古河道,已經屬于較為常見的方法。遙感數據在歷史地貌的應用方面,使用較多的是DEM高程數據和多光譜影像。利用高程數據的高度差異性,在較大范圍的區域內識別線狀地物是非常方便的,河道兩岸新舊堤防、故道內部的新舊河槽、故道之外的決口遺跡等都分辨得相當清晰。在前沿領域,對于較大空間尺度的河道識別,除目視解譯外,還可應用ISODATA等非監督分類方法,或決策樹、*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機等機器學習方法,進行監督分類識別。 在實際的歷史地貌研究中,我們不僅要知道古河道的位置,還需要分辨出古河道的時間,這對時間精度的要求比較高。歷史資料的作用就在于確定每條分辨出的古河道的存在時間,提升研究的時間精度。類似于利用樹輪數據研究古氣候,歷史資料需要幫助其確定具體的表達年份,然后作出的序列數據才能在時間軸上找到自己的確切位置。本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重視對河圖有效地理信息的提取,在河寬信息不確切的條件下,利用河彎的位置變化對河道流路位置進行表達。研究工作證明,這樣的表達在反映歷史時期河道內流路變化方面是可行的。 這一工作還將河道變遷的研究推進到了河道內部的流路變遷,使得歷史河道研究工作的基礎精度由“線”進入了“面”。經過長期的河流地貌塑造,明清黃河故道的河床已然是高出周邊平原地區的一片特殊存在的高地;而在其內部,原始河道流水形成的痕跡仍然存在,這就構成了一個狹長的“面”狀研究區域。以明清故道黃河流路位置的復原工作為核心,從研究思路上嘗試將線狀河道變遷研究深入到河道內部,進行面上的流路變化研究,將歷史河流地貌研究推進到一個更精細化的領域,為歷史河道變遷研究與河流動力地貌及河床演變研究的結合作一些基礎性的嘗試。希望本書能通過人工干預下的黃河河道的發育特征研究,為今天的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研究 作者簡介
孫濤,2018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歷史自然地理、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在研究中致力于GIS與歷史地理學的交叉綜合,以及以CHGIS為基礎的歷史GIS理論和方法研究。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等項目,在SCI、SSCI和國內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并為"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項目組主要成員之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