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9245
- 條形碼:9787532789245 ; 978-7-5327-892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本書特色
本書為蘇爾坎普和菲舍爾兩家出版社于1975年紀念托馬斯·曼百歲誕辰出版的書信集第三版。相較于1968年的**版,又收錄了一批具有重大傳記和歷史意義的文獻,也為德國流亡文學的討論開辟了一個新維度。隨著托馬斯·曼和黑塞的作品在全世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閱讀,我們對兩位文學巨匠的認識也達到了此前的與世界未能實現的高度。新版中補充完整的注解、更多此前不為人知的文件、照片和摹本,以及新的序言,使我們得以呈現這段從文化和當代史角度來看也極為豐厚的作家友誼之發展的*新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德國兩位文學巨匠托馬斯?曼與赫爾曼?黑塞在1910年至1955年間的通信往來。黑塞與托馬斯?曼的出身、藝術趣味和讀者群體都不盡相同,但兩人追求真理的渴望卻如出一轍,通過與傳統的聯系,致力于道德與精神、倫理與美學的互動,這在他們不時相互呼應的創作主題中得以呈現。黑塞很早就開始關注托馬斯?曼的創作,后者則稱黑塞是“同代作家中很早就選定的*親近之人”。對托馬斯?曼而言,文學創作是他實現入世雄心、建立個人風格的途徑,對黑塞則是懺悔和靈魂的自療。他們借由文字和圖畫交換創作靈感、分享閱讀體驗和日常生活。兩次世界大戰前后,兩位高尚的寫作者就戰爭的愚蠢、納粹的野蠻行徑和戰時的國內外文學圖景多次通信交換彼此的意見,也為戰后德國和歐洲未來的命運感到擔憂。他們生活在一個可怖的時代,但他們從未向絕望妥協。兩人借由書信相互安慰扶持,在對方遭到外界詆毀時為其辯護。這對旗鼓相當又堅定而獨立的伙伴充分精妙地表達了出身、氣質和生活態度的差異,但又表現出殊途同歸的藝術旨趣,這讓他們的對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為讀者提供了一份從文化和當代史角度來看都極為豐厚的文學遺產。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目錄
i / 序
1/ 書信集
347 / 跋
355 / 附錄
391/ 編者注
《浮士德博士》
《綠蒂在魏瑪》
《大騙子克魯爾的自白》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節選
編者注 為了紀念托馬斯·曼百歲誕辰,蘇爾坎普和菲舍爾兩家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經過擴充的《托馬斯·曼和赫爾曼·黑塞書信集》第三版,這也是當時*完整的版本。曼氏與“在同代作家中很早就選定為*親*近之人,欣喜地(這種喜愛源于兩人既迥異又相似)觀察他的成長”的黑塞的對話,由于這對旗鼓相當又堅定而獨立的伙伴充分而精妙地表達了出身、氣質和生活態度的差異,他們的對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書信集**版于1968年出版后,又發現了一批具有重大傳記和歷史意義的文獻,也為關于流亡文學的討論開辟了一個新維度,發現了黑塞寫給曼氏的另外二十封信和寫給曼氏夫人卡佳的吊唁信,以及曼氏寫給黑塞夫人妮儂的一封電報和一封信。目前尚缺約十三封由于曼氏房屋財產被納粹沒收和流亡期間頻繁搬家而下落不明的黑塞信件。本書新收入的黑塞早年信件(1932年至1937年)即第十四、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四十、四十二、五十、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四和六十六封信是1972年在出版商埃米爾·奧普雷希特(Emil Oprecht)租用的蘇黎世的一個地窖里找到的。曼氏流亡美國前曾將一口裝有幾百封他在慕尼黑*后幾年和流亡蘇黎世期間(1933—1938)收到的信的箱子寄存在此處。在卡佳·曼女士和戈洛·曼教授的幫助下,還在基爾西貝格的曼氏住房中找到了此前未知的黑塞1948到1955年的信件,包括**百零四、一百零六、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四、一百三十五和一百三十六封信以及黑塞給卡佳、艾麗卡、克勞斯和戈洛·曼的信。信件原本均存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托馬斯·曼檔案館(Thomas MannArchiv der E.T.H.Zürich),感謝前館長漢斯·維斯林(Hans Wysling)教授及全體館員提供信息和幫助。 新版書信集也于同期在美國紐約由哈珀與羅(Harper & Row)出版社出版,感謝該出版社的凱蒂·本尼迪克特(Kitty Benedict)小姐幫助將所有補充內容編入籌備已久的美國版中。 曼氏去世后,通過德國進行的文學研究,他的作品和人格得到越來越適當客觀的認可和展示,但是關于曼氏的“精神兄弟”黑塞、曼氏一再推薦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一的一位作家,德國的討論卻大多偏向情緒化、不客觀。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悖論,因為曼氏恰恰認可黑塞是德國傳統和語言*純潔的化身,并在程式化的“德國氣質”即將在政治上長期損害這一傳統的時刻尖銳地表明了這一點。“我們又可以誠心……接受‘德國氣質’,”曼氏在1937年關于黑塞的文章中寫道,“感受深藏的、復雜的德國自豪感。因為沒有比這位作家的人生和作品‘更德國’的了:沒人比他‘更德國’地書寫傳統、快樂、自由和精神,而這些正是德國之名的令譽和人類對其喜愛的源頭。” 黑塞受到人類的喜愛,的確如此,但還遠未受到德國政府的喜愛。“當然,德國人正因為您堅持真理,”曼氏在1946年給黑塞的信中寫道,“才不原諒您的。他們又能原諒哪一個堅持真理的人呢?他們不愛真理,不愿了解真理,不懂真理的魅力和凈化力量。他們喜歡云里霧里、迷迷糊糊、腐朽敗壞、哭哭啼啼,身上有一種殘忍的‘氣質’。直到在‘淪為世上的爛泥和垃圾’后的今天,他們仍恨不得除掉每個試圖敗壞他們的心靈劣酒的人。” 但是,二十五年后,出現了一個從文化史角度看極不尋常的壯觀現象:心無成見的外國又記起了黑塞超民族的“德國氣質”。曼氏預言的“人類的喜愛”以一種真正的國際方式實現了。美國青年一代一馬當先,日本、拉美、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青年緊隨其后,連蘇聯青年也加入了發現黑塞的行列,他們還把黑塞送回到了德國,不僅德國各大高校,“基層”也以德語世界此前未能達到的程度深入研究黑塞作品。 幾乎在同一時間,由彼得·德·門德爾松(Peter de Mendelssohn)1979年開始編寫、英格·延斯(Inge Jens)1995年完成的十卷本托馬斯·曼日記開始出版。日記不僅包含學界近二十年才發現的兩位作家的眾多信件,還包含表明兩人關系及其在納粹時期出版作品的重要的新情況,因此必須在出版本書(書信集第五版及第二個擴充版)時顧及這些內容。新版中補充完整的注解、更多此前不為人知的文件、照片和摹本,以及新的序言,使我們得以呈現這段從文化和當代史角度來看也極為豐厚的作家友誼之發展的*新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福爾克·米歇爾斯 1975/1998年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1877-1962),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此后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獲諾貝爾文學獎。時至今日,黑塞仍然是被最廣泛閱讀的德語作家之一。 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作家,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94年發表處女作《墮落》。1901年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問世,奠定他在文壇的地位,之后又陸續發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長篇小說《魔山》聞名全球,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此后,他筆耕不輟,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長篇小說《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及《綠蒂在魏瑪》等。1947年,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問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壽辰后,結束了他“史詩性的,而非戲劇性的生命”。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