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術學術經典?葛劍雄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7422
- 條形碼:9787572007422 ; 978-7-5720-074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術學術經典?葛劍雄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地理學師生等中國歷史地理學界經典之作,彰顯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學術精神和學術追求。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術學術經典?葛劍雄卷 內容簡介
葛劍雄師從譚其驤院士,是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在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本書是"中國頂jian學科·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系列叢書中的一本,精選了葛劍雄關于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代表性論著,包括《西漢人口地理》《中國移民史·導論》《中國人口史·導論》,以及9篇代表性論文。這些論著自出版或發表后,皆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推動我國學術發展和學術創新有重要意義,以彰顯復旦歷史地理學科的學術精神和學術追求。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術學術經典?葛劍雄卷 目錄
目 錄
西漢人口地理
中國移民史·導論
中國人口史·導論
論文粹編
統一分裂與中國歷史
地圖上的中國和歷史上的中國
全面正確地認識地理環境對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河流與人類文明
——《黃河與中華文明》引言
從歷史地理看長時段環境變遷
論中國的大古都的等級及其量化分析
——兼答安陽能否列為“七大古都”
中國歷史地圖:從傳統到數字化
宋代人口新證
略論我為封建社會各階級人口增長的不平衡性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術學術經典?葛劍雄卷 節選
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時,誰也不能無視河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人類文明之初,往往是決定性的,無可替代的。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黃河、長江,都孕育過偉大的文明,都是今天世界文明的重要源頭。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并不意味著每一條河流必定會孕育出一種文明,更不意味著河流越長、水量越大、流域越大孕育出的文明就越偉大。 就河流的長度而言,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河流尼羅河、亞馬遜河、長江、密西西比河、黃河、鄂畢——額爾齊斯河、瀾滄江——湄公河、剛果河、勒拿河、黑龍江之中,與古代世界*發達的幾種文明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尼羅河、長江、黃河,而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印度文明的恒河都不在其內,更不用說羅馬文明發源地的臺伯河,希臘半島和西西里島上那些更小的河。 亞馬遜河是世界上第二長河,流量*大,達每秒21.9萬方立方米,比尼羅河、長江和密西西比河三條大河的總流量還大幾倍,大約相當7條長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總流量的20%。它的流域面積達691.5萬平方公里,占南美洲總面積的40%,有1.5萬條支流。但在世界文明史上并沒有與之相稱的地位,連與它距離*近的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也沒有處在它的流域范圍。 那么,河流與人類文明之間究竟存在著什么關系呢?河流究竟是怎樣孕育某一種文明呢? (一)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每一種文明都是某一個特定的人類群體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對任何一種文明來說,精神財富具有更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發展到高級階段。但在文明在產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在文明的初級階段,物質財富起著更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或者說人類只有首先創造出必要的、足夠的物質財富,才能利用物質財富所提供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創造精神財富。正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中所指出的:“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被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而人們要生存,要解決基本的吃、喝、住、穿,水是不可或缺的。 從*早的人開始,要生存就需要基本的水量,如果不能攝入*低限度的水量,生命就無法維持。在尚未具備生產能力時,人只能通過采集或狩獵獲得植物、動物或某些天然物質為自己提供食物。這些動物、植物的生存同樣離不開水。所以一個人類群體維持生存所需要的水量,遠遠超過他們自己的飲水量,更多的是這些動物、植物所需要的水量。正因為如此,*早的人群不得不走出非洲,走出東非大裂谷這個人類*主要的發祥地。如果人類還有其他起源,那里形成的人與水的關系也并無二致,因為他們也早已走出了自己的發祥地,決定因素也是水。 人類獲得水的途徑很多:1、直接利用雨、雪、雹等天然降水;2、利用冰、積雪融化的水;3、提取地下水;4、利用天然水體河、湖、沼澤、濕地、瀑、泉的水;5、淡化海水、咸水;6、采集某些動物、植物體內的水。在完全不具備生產能力或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第5種途徑基本不存在,第5 種途徑只適用于非常特殊情況下的少數人,第1、2種途徑受到時間、季節和距離的限制。提取地下水需要工具,還要消耗能力,如打井,開引水溝、積水,汲水,運水,所以在水量和適用范圍都有很大局限。第4種途徑即利用天然水體的水是*普遍、*有效、*便利的辦法,而其中的河流具有*大的優勢。一條水量充足、經流較長、流域面積較大的河流,就能滿足一個較大的人類群體對水的需求。當然,一個同等水量的湖泊也可以同樣數量人口對水的需求,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就無法與河流相比。 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水,即使是簡單的吃、喝、住、穿,也還得依賴其他條件。所以人們對河流的要求或選擇,也不會僅僅看其水量。 首先是氣候。在尚未能用人工手段有效地保暖、防寒、去濕時,人的生存環境,如氣溫、濕度、風力、降水量等都不能超出人體適應的上限和下限。在地球上,寒帶和熱帶都不合適,只有溫帶。所以處于寒帶和熱帶的河流,或者一條大河流經寒帶和熱帶的河段對人類的早期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不可能孕育文明。黃河、長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都處在北溫帶,尼羅河的中下游也都在北溫帶,恒河入海口以上也都在北回歸線以北。就是在溫帶,其中一些氣候條件惡劣的地方也不適合早期人類的生存,在那些地方的河流同樣起不了積極作用。 其次是地形、地貌。海拔太高的地方空氣稀薄,含氧量低,不適合人類生存。一些大河的源頭和上游往往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高山,早期人類不可能選擇這樣的環境。即使有些人因為偶然因素在那里生活,也不可能產生充足的物質財富。直到今天,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還是生活在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階梯和海拔低于1000米的第三階梯,已經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絕大多數分布在第二、第三階梯。一條大河對早期人類起*大作用的一般不是它處在高海拔地區的上游,而是中游、下游。中華文明的搖籃產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絕不是偶然的。流經沙漠、巖溶地貌、過于茂密的叢林、崎嶇險峻的山區的河流或河段,一般也不會被早期人類所選擇。 再次是土地等初級資源,特別是土地。人類踏進文明門檻的前提是能夠生產養活自己的食物,但無論是從事農業還是牧業,都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而牧業比農業需要更大面積的土地。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宜農業或牧業生產,尤甚是在只有簡單的生產工具的條件下,對土地的要求更高。沙漠固然無法辟為農田,就是粘性土壤、鹽堿土壤、貧脊土壤也無法為早期人類所開發利用。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高大茂密的植被無法清除,它們所占據的土地也不能被用作農耕。世界**大河尼羅河有很長的河段流經沙漠,兩岸很大范圍內都沒有宜農地,連牧地都極其稀缺。我曾經從阿斯旺溯尼羅河而上,到達蘇丹的瓦迪哈勒法,再穿過努比亞沙漠,到達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相交的喀土穆,長500公里的納賽爾水庫兩邊全是裸露的巖石,瓦迪哈勒法以上大多是沙漠直逼河岸,或者僅沿河有小片不毛之地,所以古埃及的農業區集中在尼羅河三角洲和盧克索一帶。黃河的中下游流經黃土高原和由黃土沖積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地勢平坦,連成一片,一般沒有原始森林和茂密的植被,在四五千年前時氣候溫暖,降水充足,是*適宜的農業區。 我們不妨在全球范圍作一比較。南半球的溫帶區域面積有限,宜農土地更少。人類進入北美大陸的時間較晚,加上那里狩獵資源豐富,早期人類對農業的需求不大。北非與阿拉伯半島大多是干旱的沙漠,不適合早期農業。歐洲的溫帶區大部分是海洋,陸地所處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中緯度地區。在中國以外,早期農業集中在西亞那片狹窄的新月形地帶,以后才影響到尼羅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和歐洲。而黃河中下游這片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面積*大,開發利用的條件相對*好。 *后是河水被利用的條件。在完全依靠人工取水或灌溉的情況下,河水能否被有效利用往往取決于流經地區的一些自然因素,如有沒有穩定而高差小的河岸,流量是否穩定并在安全的范圍內,河水離需水區域的距離,用水區域的蒸發量和滲漏量等等。*理想的條件就是能夠實現天然的自流灌溉,或者利用比較簡單的工程、花費不多的人力就能做到自流灌溉。如在岷江分水的都江堰,引涇水注洛水的鄭國渠,固然是華夏先民的杰作,但河流本身的天然優勢無疑是基本條件。古羅馬人不得不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長達數十公里石砌的暗渠、明渠和渡槽,正是因為河水被利用的條件不利。而這樣巨大的工程,在人類的早期和文明之初是無法完成的。 一條河流的水量固然不是文明產生和發展的唯一條件,水量的多寡也并不與文明的高度成比例關系,但水量本身依然是一項重要因素。在某種生活、生產、生存方式下,一個特定的人類群體的*低需水量必須得到保證,否則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能遷離,或者從其他河流找到新的水源來彌補不足。臺伯河有限的水量遠遠滿足不了古羅馬人的*低需水量,他們在不斷尋找新水源的同時,持續地遷往它鄉,遷出亞平寧半島,擴散到環地中海地區。隨著人口的增加,希臘半島、西西里島等島嶼上短促而水量有限的河流無法維持他們的*低需求,促使他們跨越地中海向北非擴展。有些文明的萌芽還來不及成長就夭折,當地河流水量的不足往往是致命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同樣面積的土地,農業比牧業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養活更多的人口,產生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只有供水充足的土地才能開發農業,農田轉變為牧地不會有什么困難,而牧地很難轉變為農地,供水量是一個致命的障礙。 但如果水量過多,特別是在中游、下游短時間內或突然間的增加,往往會造成河水暴漲,泛濫成災。很多民族都保留著對古代洪水的傳說或記憶,都有各自的治水英雄或神靈,就是先民曾遭受特大洪水危害的反映。其中還包括水量的季節性、階段性差異造成某一時段的水量劇增與另一時段的水量枯竭的交替。但在適當的條件下,這類周期性的變化也被人類所利用,成為一種特殊的優勢。古埃及人就是利用尼羅河三角洲每年泛濫留下的肥沃淤泥開發出發達的農業,為埃及文明奠定穩定的物質基礎,支撐了綿延數千年的埃及、迦太基、希臘、羅馬、拜占庭、伊斯蘭文明,也以此克服了平時經常性的缺水和缺乏耕地的困難。但黃河中下游地區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太大,加上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的特殊地貌,極端情況往往造成洪水泛濫引起的決溢改道和局部斷流。 一條大河與其他大河、其他文明區的距離,也是一個起著經常性作用的因素。如果與另一條大河的距離較近,中間沒有太大的地理障礙,就便于兩個流域之間的來往、交流和互補,也可能引起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競爭和沖突。 黃河和長江是地球上兩條靠得*近的大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很多地段是直接相接的,它們的不少支流之間就隔著一道分水嶺。多條運河的開鑿和交通路線的開通,更使兩個流域連成一體。更幸運的是,兩個流域一直處于同一個政權,從公元221年開始的大多數年代處于同一個中央集權政權的統治之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完整擁有兩條大河的國家。在兩個流域產生的文明萌芽相互呼應,匯聚到當時自然條件更優越的黃河流域,形成早期的中華文明,以后又擴散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人口一次次大量遷入長江流域,為長江流域的開發提供的人力和人才資源。當長江流域獲得了更有利的自然條件、經濟文化的發展后來居上時,又反哺黃河流域,幫助它重建和復興。 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小亞細亞、愛琴海、希臘、羅馬以及它們彼此之間距離不是太遠,兩河流域的早期農業帶動了尼羅河流域、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開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埃及、希臘、羅馬等文明之間有密切、頻繁、有效的交流、傳播、傳承和相互影響。印第安的印加文明、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產生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至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與世界上其他文明完成為大洋所隔。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它們與外界文明有交流和影響的可靠證據。被外界發現時,它們已都成為廢墟陳跡。 黃河、長江遠離其他主要文明,中間還隔著在古代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與距離相對*近的印度文明之間,也隔著帕米爾高原、戈壁荒漠、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印度洋和南中國海,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都極其艱難。少數印度和西域高僧前赴后繼,經過幾百年時間才將佛教傳入中國,法顯、宋云、玄奘等歷盡千辛萬苦才從印度取回真經。藏傳佛教只傳到青藏高原,到明朝中期才再傳至青海、內外蒙古,南傳佛教只傳到云南邊境,而印度教的影響只到達越南南部。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基本上沒有主動與印度文明交流,更沒有積極傳播,對印度文明的影響微乎其乎。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術學術經典?葛劍雄卷 作者簡介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地球未來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等。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研究。《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統一與分裂》等。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