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一)城址發掘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3979
- 條形碼:9787030733979 ; 978-7-03-07339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一)城址發掘報告 本書特色
為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古代歷史以及北方民族與中原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一)城址發掘報告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發掘成果,報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對古城和城外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的全部資料。該城址可分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戰國時期;南城為漢至代魏時期;中城始建于魏晉,隋唐、遼金元時期沿用;北城屬于隋唐時期。通過系列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秦、兩漢、代魏、隋唐至遼金元時期的遺物,為進一步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古代社會歷史以及北方民族與中原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一)城址發掘報告 目錄
前言
**章 總論(1)
**節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所處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1)
第二節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概況(4)
第三節 本報告編寫體例的說明(7)
第二章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及城外遺跡的考古發掘(10)
**節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概況(10)
第二節 西城(10)
一、城垣與護城壕(10)
二、城內文化層(12)
三、城址發掘(12)
四、小結(17)
第三節 南城(19)
一、城垣與城壕(19)
二、城門及甕城(20)
三、城內文化層與遺跡(20)
四、城址發掘(21)
五、陶文、陶符(126)
六、出土遺物的初步研究(128)
七、小結(151)
第四節 中城(150)
一、城垣與護城壕(152)
二、城門(152)
三、城內文化層與遺跡(152)
四、城址發掘(153)
五、ⅢY1發掘(372)
六、陶文、陶符與墨書題款(375)
七、采集器物(380)
八、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380)
九、小結(447)
第五節 北城(448)
一、城垣、城壕與角樓(449)
二、城門及甕城(449)
三、城內文化層與遺跡(450)
四、城址發掘(451)
五、采集器物(669)
六、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671)
七、小結(737)
第六節 上土城子村遺址(737)
一、地層堆積(737)
二、遺跡(739)
三、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743)
四、小結(745)
第三章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分期(746)
**節 西城(746)
第二節 南城(746)
第三節 中城(751)
第四節 北城(753)
第四章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年代與性質(768)
**節 西城的年代與性質(768)
第二節 南城的年代與性質(769)
第三節 中城的年代與性質(770)
第四節 北城的年代與性質(773)
后記(778)
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一)城址發掘報告 節選
**章 總論 **節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所處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1千米處,北距呼和浩特市約38千米,南距和林格爾縣城關鎮約11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8′45″,北緯40°27′30″(圖一)。 圖一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地理位置示意圖 古城遺址坐落在土默特川平原與南部蠻罕山區的交界地帶。北部、西部為廣闊無垠的土默特川平原,東部和東南部為山巒起伏、溝壑連綿的丘陵山區,南部為狹長的寶貝河(古金河)河床走廊,西南部為丘陵平原。什拉烏素河(古白渠水)從古城遺址的北部由東向西流與大黑河(古芒干水)同入黃河,209國道從古城遺址的東側南北通過,寶貝河沿古城遺址的東南由南向西北流,然后折西入大黑河,歸匯黃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構成特殊的自然條件,從古至今這里適合人類生存,北傍大青山,南瀕黃河水道,同時也是南北通衢,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和林格爾土城子地區早在兩周至春秋時期為獫狁、北狄(犬戎)居住的“襄”地;戰國時期是林胡、樓煩活動的地區。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變俗,穿胡服,習騎射,進行軍事改革,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置云中(今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雁門、代郡。和林格爾土城子地區屬趙國云中郡轄地,后仍歸秦云中郡管轄。 西漢初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云中、雁門,置定襄郡,郡治成樂(今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南城),轄十二縣。其中,成樂縣、武進縣、武城縣在和林格爾縣境內。東漢時期縮減郡縣,少帝元年(公元189年)郡治徙善無(今山西省右玉縣附近)。三國時鮮卑拓跋部據陰山南北。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始居盛樂(即成樂)。晉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國分三部,這里屬拓跋猗盧統領。1960年涼城縣東十號鄉小壩灘出土西晉時期的鮮卑“官印”[1]應為這一史實的佐證。 晉建興三年(公元315年),猗盧自稱代王,以盛樂為北都(今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中城)。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收集拓跋舊部,乘機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南)大會諸部,即代王位,建元“登國”,不久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中城),改稱魏王。北魏始皇三年,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東)。故都置云中郡,至拓跋燾時,改郡為云中鎮,又立朔州與鎮并治。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改朔州為云州,領云中、盛樂二郡。北齊隸紫河鎮屬地。 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土城子古城地區為突厥沙缽略可汗所據,擁有河東各地。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筑大利城,以居啟民可汗。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自榆林關徙云州,總管府治之,大業初府廢,改州為定襄郡,立大利縣為郡治。隋末郡縣并廢。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平突厥,分其部: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在土城子古城地區置云州及定襄縣。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徙置北恒州(即今山西大同),其年復立突厥阿史那思摩為可汗,建牙帳于故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云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即土城子古城的北城。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置金河縣于府內,屬關內道。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振武軍節度使,領都護府及麟、勝二州(麟州位于其西南部,勝州在今托克托縣境內)。時為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遼改金河為振武縣,隸豐州(即今呼和浩特市白塔古城),縣治所即在土城子古城。金改振武縣為振武鎮,元時隸大同路,明屬玉林衛地。清代在土城子地區設置驛站(二十家子),后改為協理通判廳,清光緒年間改為撫民理事廳,民國時期改廳為縣(即和林格爾縣署)。 1949年成立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管轄此地至今。 古城平面呈不規則多邊形,東西寬1450米,南北長2290米,城垣以北垣、東垣的北半部保存*好,殘存高5~10米,南垣中部被河水沖毀,東、北、西三面近中部設有城門,外置甕城。從古城現存地表城垣的輪廓來看,可分南區、中區、北區三大部分(圖二;圖版一、圖版二)。南區系戰國至魏晉時期的文化遺存;中區系魏晉時期,內含戰國至唐、遼金元時期的文化遺存;北區系唐代文化遺存。另外,在中區西部靠寶貝河附近地下還覆蓋著另一座城址,地表不顯,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圖二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總平面示意圖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幾經滄桑,歷經春秋、戰國、秦漢、魏晉、隋唐、遼金元數代,距今數千年之久。至今保存較好,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概況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曾對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進行了多次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1943年春天,日本侵略者曾在古城遺址的中區進行了大規模盜掘[2];1960年4~5月,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為配合農田基本建設對古城遺址及城北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3];1974年8月初,烏盟文化局舉辦文物干部培訓班的16名學員,由陸思賢、李希昂帶隊在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實習[4];1978年秋冬之際,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李逸友,烏盟文物站杜承武、張玄夢等與和林格爾縣文化館周志平在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5];1986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前往古城遺址參觀視察[6];1996年5~6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和林格爾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古城遺址及周圍的墓葬進行了再次調查、勘探與發掘[7],獲得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997~2001年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達豐(達拉特旗—豐鎮)超高壓輸電,209國道擴建以及盛樂經濟園區的建設工程,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處、和林格爾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古城遺址及周邊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為了進一步了解古城遺址的平面布局、地層堆積狀況和文化內涵,解決古城的分期、年代及遺存的文化性質等問題對古城遺址進行了4次考古發掘,獲得了重要的收獲。為了敘述方便,按發掘的前后順序對發掘區進行分區編號,先后共分為12個發掘區(即第Ⅰ發掘區~第Ⅻ發掘區)。第Ⅰ發掘區和第Ⅱ發掘區位于古城遺址的北區(即北城),以去西窯子村的道路為界,路北為第Ⅰ發掘區,路南為第Ⅱ發掘區;第Ⅲ發掘區為古城遺址的中區(即中城);第Ⅳ發掘區為古城遺址的南區(即南城);解剖中城北垣為第Ⅴ發掘區;解剖中城南垣為第Ⅵ發掘區;解剖南城南垣西段為第Ⅶ發掘區;解剖北城南垣東段為第Ⅷ發掘區;南城南部遺址(城外遺址,即土城遺址)為第Ⅸ發掘區;解剖南城北垣為第Ⅹ發掘區;解剖中城東垣及南城西垣為第Ⅺ發掘區;解剖中城中南部(即西城北垣)為第Ⅻ發掘區(圖三)。 1960年勘探面積約6萬平方米,發掘面積共500平方米,同時解剖城垣4處。發現的遺跡有灰坑、道路、居住遺跡、窯址、墓葬等。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李逸友、鄭隆、張郁、斯琴、榮淑賢、倪桂珍、潘行榮、靳守義等;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由張郁、陸思賢負責完成。曾發表了《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試掘記要》[8]《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發掘報告》[9]等簡報與報告。 圖三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總平面圖 1996年5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和林格爾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古城周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共清理戰國、漢代以及唐代墓葬8座,出土了一批陶器、銅器、鐵器等遺物。 1997年的發掘工作從7月15日開始,至11月15日結束。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達豐(達拉特 旗—豐鎮)超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力量在線路通過的地段進行了重點調查和勘探,先后勘探面積約6萬平方米,同時在線路通過的重點地段(第Ⅰ發掘區,即北城北部)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分兩個發掘小區,**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4個,第二發掘小區發掘10米×10米的探方3個,發掘面積共40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灰坑、道路等。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陳永志、蓋志庸、孫危、趙建、穆格墩、劉剛、韓利君、霍強盛、喬金貴、李寶忠等。 1999年的發掘工作從10月1日開始,至12月4日結束。為了進一步了解北城的布局情況、地層堆積狀況和文化內涵等問題,首先對古城遺址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調查與勘探,重點勘探了東西城門、甕城、街道、建筑臺基等,勘探面積約3萬平方米,同時在第Ⅱ發掘區(即北城南部)進行考古發掘,發掘以城內配電房的地線為基點(編號為99Ⅱ0點)進行統一布方,探方編號按發掘的前后次序進行編排。發掘分三個發掘小區,以99Ⅱ0點為基點,發掘5米×5米的探方28個,其中**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5個,第二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4個,第三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19個(圖版三),發掘面積共70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房址、灰坑、水井、窖藏、壕溝等。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陳永志、趙建、劉剛、朱家龍、張愛兵、喬金貴、李寶忠、任喜貴、夏月勝、張福寶、王祥、賈換英等。 2000年的發掘工作從9月5日開始,至11月25日結束。在第Ⅲ、Ⅳ發掘區進行發掘。第Ⅲ發掘區(即中城)的發掘以城內中北部的電桿為基點(編號為2000Ⅲ0點),發掘10米×10米的探方4個,發掘面積40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房址、灰坑、水井、壕溝等。第Ⅳ發掘區(即南城)的發掘以城內近中部的電桿為基點(編號為2000Ⅳ0點)進行統一布方,探方編號按發掘的前后次序進行編排。發掘分三個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共20個,其中**、二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8個(圖版四,1),第三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4個,發掘面積共50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灰坑、壕溝、墓葬、甕棺葬等。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陳永志、趙建、劉剛、朱家龍、張愛兵、喬金貴、任喜貴、夏月勝等。 2001年的發掘工作從7月1日開始,至11月15日結束。在第Ⅲ~第Ⅻ發掘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首先對中城、南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勘探,勘探面積約8萬平方米,發現了中城的東門、西門和北門,南城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和西甕城等重要遺跡。之后在上述各個發掘區進行考古發掘。第Ⅲ發掘區的發掘仍以2000Ⅲ0點為基點進行統一布方,探方編號按發掘的前后次序進行編排。發掘分五個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20個,每個發掘小區發掘5米×5米的探方4個,包括擴方發掘面積共1032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建筑臺基、房址、廟址、灰坑、壕溝、水井等。第Ⅳ發掘區的發掘是在2000年**發掘小區的東側(接ⅣT18、ⅣT20)發掘5米×5米的探方6個(圖版四,2),發掘面積共15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灰坑、壕溝、水井、墓葬、甕棺葬等。第Ⅴ發掘區發掘2米×28米的探溝1條,發掘面積56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城垣、灰坑、壕溝等。第Ⅵ發掘區發掘2米×23.5米的探溝1條,發掘面積47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城垣、灰坑、壕溝等。第Ⅶ發掘區發掘2米×23.5米的探溝1條,發掘面積47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城垣、灰坑等。第Ⅷ發掘區發掘2米×24.5米的探溝1條,發掘面積49平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