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穆穆之容暉暉之業——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大千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5157
- 條形碼:9787030735157 ; 978-7-03-07351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穆穆之容暉暉之業——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大千世界 本書特色
以各類保護、研究、管理、維修等專業單位及各文博單位、中、小學生、大專院校,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者等文物保護愛好者為對象
穆穆之容暉暉之業——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大千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是40多年來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弘揚、保護、研究、管理、維修、文獻資料搜集等方面的總結,也是一個讓人們了解、認識大金得勝陀頌碑的窗口。本書搜集了大量不同時間段與大金得勝陀頌碑相關的照片,讓人們直觀地了解到不同時期大金得勝陀頌碑(及周邊環境)保護維修等的歷史變遷。
穆穆之容暉暉之業——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大千世界 目錄
序言
**章 誰的歷史 金戈鐵馬
**節 碑文,它在說啥 2
第二節 形制,咋個樣子 15
第三節 人物,都有啥人 29
第二章 誰在研究 遠播東亞
**節 視野,幾個** 38
第二節 辨析,幾種解讀 55
第三節 檔案,多少記載 90
第三章 誰在保護 和風細雨
**節 重視,幾多關注 96
第二節 節點,幾次維修 118
第四章 誰在享有 澤沐后人
**節 規劃,咋樣利用 172
第二節 文物,還能看啥 218
第三節 見證,幾多感慨 240
參考書目 250
后記 251
穆穆之容暉暉之業——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大千世界 節選
**章 誰的歷史金戈鐵馬 **節 碑文他在說啥 一、大金得勝陀頌碑之由來 大金得勝陀頌碑現位于吉林扶余得勝鎮石碑村東北1.5 千米處的漫崗上,東距拉林河約7 千米,南、北為沖積平原,西側50 米為拉林灌區水庫,水庫西、北為高出地面50 ~ 60 米,橫貫南北長達上百千米的弓形斷崖所懷抱,形成了天然屏障。得勝陀即為斷崖與拉林河所夾沖積平原中一慢坡土崗上高約2 米的不規則形臺地。斷崖陡峭險阻,地理環境復雜,既有斷崖河谷之險,又有平原交通之便,攻可一瀉千里,守可固若金湯,實屬興兵創業之要地。大金得勝陀頌碑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25°36′8″,北緯45°21′28″,海拔157 米。1961 年4 月13 日,此碑被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吉林省**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 年1 月13 日,被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78-15)(圖1-1 ~圖1-6)。 遼天慶四年九月(1114 年),女真族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得勝陀聚眾2500 人誓師起義反遼,首戰寧江州告捷,第二年便建立了金國。繼而滅遼國、敗北宋,形成與南宋對峙的強大勢力。一代興亡,由此開始。關于這次起義,史書上屢有記載。《金史 地理志五》做過簡明扼要的敘述:會寧縣“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誓師之地也”。《金史 太祖本紀二》對這次起義有較為詳細的記錄和描述;《金史 五行志四》也互為對照地記載了這件事。 據碑文記載,“得勝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師之地也。臣謹按《實錄》及‘睿德神功碑’云:太祖率軍渡淶流水,命諸路軍畢會,太祖先據高阜,國相撒改與眾仰望:圣質如喬松之高,所乘赭白馬亦如岡阜之大。太祖顧視撒改等人馬,高大亦悉異常。太祖曰:‘此殆吉祥,天地協應吾軍勝敵之驗也。諸君觀此,正當勠力同心,若大事克成,復會于此,當酹而名之,后以是名賜其地云。’”及“惟此得勝,我祖所名,詔以其事,載諸頌聲”。由此可知,“得勝陀”是當年太祖在誓師獲勝后所名。大金得勝陀頌碑,顧名思義,應是因地而得名,故碑額刻有“大金得勝陀頌”。在太祖誓師七十年后的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三月,金世宗完顏雍發思鄉懷祖之情,由京都中都(今北京)返回故都上京(今黑龍江阿城)。據《金史》記載:大定二十四年(1184 年)三月壬寅,“如上京。皇太子允恭守國 時諸王皆從,以趙王永忠留輔太子。四月 庚申,次廣寧府(今遼寧北鎮)。丙寅,次東京(今遼寧遼陽) 乙酉,觀漁于混同江。五月己丑,至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居于光興宮 ”,二十五年四月乙卯,“發上京”。沿途攬物記勝,撫今追昔,深感祖先創業之艱難,為緬懷祖先創業之勞,紀念反遼斗爭的勝利,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四月下詔建立大金得勝陀頌碑,七月二十八日立石。整個建碑過程十分迅速,僅三月有余。另據《金史 世宗本記》載,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九月辛巳朔,次轄沙河,賜百歲老嫗帛。甲申,次遼水,召見百二十歲女直老人,能道太祖開創事,上嘉嘆,賜食,并賜帛。己酉,至自上京”。通過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在金世宗還沒有到達中都(今北京)時,大金得勝陀頌碑就已經樹立在得勝陀了。 此碑立后,至清道光初年(1821 年)尚完整。光緒十三年(1887 年)夏,展設黑龍江電線時,曹廷杰曾親至伯都訥,“見斷碣臥荊棘中,其文被風霜剝蝕,不及道光三年(1823 年)吉林堂主事薩英額所錄之全。爰手拓數分”,是為碑文拓片之先者。民國《扶余縣志》也記載:“清初不知何以折斷,遂橫倒地上,污以風雪雨泥,幾不可辨。” 作為歷史的見證,大金得勝陀頌碑為歷史、地理、民族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真實可貴的資料。碑文對補訂、印證史實,考訂當時地理位置,了解民族和文化關系有極大意義。 自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始,大金得勝陀頌碑這座女真名碑就矗立在祖國北方的荒原沃野之中,至今已有837 年(1185 ~ 2022 年)。它作為女真族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女真族和金王朝同中華民族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歷史紐帶,是我國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證(圖1-7、圖1-8)。 圖1-1 大金得勝陀頌碑位置示意圖(葛武文制) 圖1-2* 1981 年樹立的大金得勝陀頌碑保護標志說明牌、護欄及周圍環境 圖1-3 1983 年樹立的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圖1-4 1983 年樹立的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圖1-5 1999 年樹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 圖1-6 2018 年樹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 圖1-7 1915 年粘接之后,修建碑亭之前的大金得勝陀頌碑(筆者收藏) 圖1-8 1945 年東北光復前夕的大金得勝陀頌碑(長春嶺鎮照相館王效川收藏) 二、 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區域歷史沿革 此碑的所在地在金代屬會寧縣。《金史 地理志五》做過簡明扼要的敘述:會寧縣“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誓師之地也”。元代,吉林扶余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位于肇州(今黑龍江肇東)、開元千戶所(今吉林農安)與嶺北行中書省泰寧路泰州(今吉林洮南)之間,是肇州通往泰寧交通線上的驛站。 明王朝在東北設置三百八十一衛,在吉林境內設羈縻衛七十多個,扶余屬三岔河衛,址于縣的西北部。南境的西流松花江和北境的東流松花江是通往奴爾干都司的“海西東水路”的重要區段,沿江有很多墓葬和城址,說明了明朝對這條水路的高度重視以及當時航運的繁忙。明代后期,今吉林寧江、扶余一帶為科爾沁蒙古所據。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后金政權,滅扈倫四部后,進軍訥爾渾(今吉林松原寧江區伯都鄉附近),占領扶余一帶。為統治當地蒙古人,在今伯都鄉駐地設立官軍隊站,稱伯都訥站。 清代至民國初年,扶余的行政名稱有較多變動。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伯都訥設駐防兵,移吉林副都統鎮守。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在今縣城(現吉林松原寧江區所在地)建縣,名新城,有副都統鎮守。據《雞林舊聞錄》云:“碑在吉林新城縣治東 拉林河。西距松花江四十里,土人名其地曰石碑崴子。蓋金太祖誓師地也。”雍正四年(1726 年),于伯都訥境內分設長寧縣,屬盛京奉天府。乾隆元年(1736 年),罷縣,二年(1737 年)改州同。乾隆十二年(1747 年),裁撤,以舊縣地屬吉林理事同知。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裁巡檢,改蒙古理藩院委署主事。嘉慶十五年(1810 年), 改伯都訥廳。光緒八年(1882 年),改理事同知為撫民同知。光緒十三年(1887 年),曹廷杰親至伯都訥(今扶余)手拓大金得勝陀頌碑拓片數份。光緒十七年(1891 年)郭布羅 長順將軍修、李桂林纂的清代末葉吉林省**部官修的《吉林通志》時,對大金得勝陀頌碑位置按當年的行政建制記為“碑在伯都訥廳北,地名石碑嶺即額特赫格門”。還記下了碑的形制、碑文行數、字數及字體,碑“高七尺余,寬三尺二寸。正面三十行,*長一行七十八字,正書。碑陰十二行女真文字。額題‘大金得勝陀頌’ 六字, 篆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春,伯都訥廳升為新城府。民國二年(1913 年),改為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 年),因與直隸新城同名,改稱扶余縣,屬吉林省濱江道。新城府(縣)初期(1906 ~ 1908 年),疆域雖定,但行政區劃不詳。清宣統元年(1909 年)新城府下轄八個區,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第六區(長春嶺)。1914 年行“區、鄉制”,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第三區。1929 年改行“保(區)、甲制”,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第三保,長春嶺。1931 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初期,仍沿用“保甲制”。1933 年4 月,調整保甲制,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第三區(保),主屯長春嶺。1938 年6月1 日,廢“保甲制”。1939 年6 月1 日,實行“街村制”,全縣劃兩個街,二十個村,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長春嶺村。 1945 年,東北光復。1946 年2 月,扶余縣人民政府成立,4月行“區村制”,全縣劃九個行政區,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第三區、轄長春嶺村。1953 年,街政府改稱街公所。1955 年12月城區、農村16 個區改稱區公所。1956 年3 月,保留扶余、三岔河兩個區,合并16 個區為7 個區,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長春嶺區。1957 年12 月,撤農村7 個區,設4 個鎮,并79 個鄉為30 個鄉,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是祥茂鄉。1958 年9 月,根據省委指示,撤銷各鄉鎮,合并成15 個人民公社。1961 年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屬地是扶余縣長春嶺人民公社祥茂管理區石碑崴子屯,同年,先后五次劃分,增設徐家店人民公社,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地劃入石碑生產大隊。1983 年9 月以后,鄉革命委員會改稱鄉人民政府,鄉下轄村。2005 年9 月9 日前隸屬于徐家店鄉石碑村*。2005 年9 月9 日,吉林省民政廳(吉民行批[2005]22號)批復,經吉林省政府批準,撤銷徐家店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伊家店鄉管轄。2009 年4 月2 日,吉林省民政廳(吉民行批[2009]2 號)批復,經吉林省政府批準,同意撤銷扶余縣伊家店鄉,設立得勝鎮,所轄行政區域不變,大金得勝陀頌碑屬得勝鎮。 2013 年1 月24 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撤銷扶余縣,重新設立扶余市(縣級),原行政區域不變。重新設立的縣級扶余市由吉林省直轄、松原市代管。大金得勝陀頌碑屬扶余市得勝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