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醫脈相承:“口述歷史”訪談錄(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29531
- 條形碼:9787308229531 ; 978-7-308-2295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脈相承:“口述歷史”訪談錄(第一輯) 本書特色
鄭樹教授、陳宜張院士……他們無一不是有著難忘經歷和卓越成就的求是人。他們的回憶里深埋著不為人知的往事,心中珍藏著講不完的佳話逸聞。請他們口述那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追溯百年來學院流變的瞬間,重溫學院在時代潮流中的歷史貢獻,給后人留下一個足以瞻仰的偉岸背影,這不僅僅是在向歷史致敬,也是在為未來壯行。 這本經由多位老專家口述整理的口述院史,可以看成是一張醫學院歷史的大拼圖,它以歲月為經,縱貫百年;以英才為緯,濟濟一堂;以成就為畫面,碩果累累;以精神為內涵,繼往開來。而每一位講述者都為拼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角。它是一代代奮斗者心中的愿景匯成的歷史畫卷,也是我們送給新時代偉大征程的一份宣言書。
醫脈相承:“口述歷史”訪談錄(第一輯) 內容簡介
通過對58位浙醫校友進行訪談,凝聚學院領導、師生、校友的智慧與力量,全面回顧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百十年發展的壯美華章,挖掘醫學院在建黨百年四個歷史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醫學院重要發展階段(創辦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創辦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成立浙江醫學院、改名浙江醫科大學、浙江大學四校合并后重組醫學院、醫學院進入新時代新階段)沉淀深厚的學院文化底蘊,展現一代代浙醫人勵精圖治,同頻共振的奮斗歷程,凝聚浙醫人愛院榮院情懷,詮釋醫學院發展歷史的壯美華章,不斷激發師生校友干事創業熱情,凝心聚力共創學院事業發展。
醫脈相承:“口述歷史”訪談錄(第一輯) 目錄
第二篇 朱圣禾:70載恪盡職守,耄耋年余熱生輝
第三篇 徐英含:秉匠人之心,澄萬里埃行之有恒
第四篇 陳宜張:70年勤耕不輟,醫研教勇攀高峰
第五篇 王曼:要把患者視為親人
第六篇 馬亦林:戰爭考驗的傳染病學科“帶頭人”
第七篇 張揚達:但愿蒼天寬時限
第八篇 王友赤:血液病診治研究的“佼佼者”
第九篇 黃幸紓:步履不輟、全心為民的科研者
第十篇 谷文藻:在浙二找到了人生坐標和價值
第十一篇 耿寶琴:捧出育人之心,栽下萬畝杏林
第十二篇 嚴志妮:醫學是有溫度的科學
第十三篇 張琪鳳:百年風雨,初心未易
第十四篇 沈成芳:與浙醫大一起走過18年的故事
第十五篇 劉富光:醫乃仁術,求仁得仁
第十六篇 魏克湘:新中國首位女泌尿外科醫師
第十七篇 宋作璉:冷門旁支上拓荒大科室
第十八篇 童鐘杭:內分泌學科的“拓荒者”
第十九篇 丁德云:前事如煙,還有何事掛心頭
第二十篇 丁岳梁:讓燒傷的肌膚重生
第二十一篇 鄭樹:鮮活的記憶
第二十二篇 何英戇:解除肛腸疾病的“耆宿元老”
第二十三篇 胡迪生:我與浙大醫學院的故事
第二十四篇 呂世亭:回望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二十五篇 陳端:為醫從政,無愧我心
第二十六篇 葉丁生:人工心臟瓣膜的開拓者
第二十七篇 余心如:病理學科的“診斷權威”
第二十八篇 彭淑牖:只為與夢執手
第二十九篇 江淑貞:滿懷熱忱,與口腔共成長
第三十篇 姜槐:科研之路,求是精神
第三十一篇 楊明達:秉學者恒心,行醫者仁術
第三十二篇 王競:眼科教授的“光明之路”
第三十三篇 康曼麗:年華似水容顏改,一成不變是“初心”
第三十四篇 吳求亮:春華秋實,矢志丹心許口腔
第三十五篇 石一復:醫學人生60年,不變初心是赤誠
第三十六篇 水泉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三十七篇 林茂芳:堅守初心的濟世良醫
第三十八篇 鎖江:奮斗的青春,醫路皆風景
第三十九篇 陳昭典:獻身教育的“國之大醫”
第四十篇 姚蘊伍: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的“開創者”之一
第四十一篇 巴德年:與浙同行,擘畫藍圖
第四十二篇 吳金民:杏林風雨寫春秋
第四十三篇 黃書孟:勤耕明察不辱使命,灼見洞觀雷厲風行
第四十四篇 江觀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第四十五篇 陳茂棵:浙江大學醫學院發展變遷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第四十六篇 方理本:潤物無聲,做醫學教育改革先鋒
第四十七篇 陳季強:天道酬勤,奏之以無怠之聲
第四十八篇 李蘭娟:大醫仁心的巾幗戰士
第四十九篇 楊泉森:是時代成就了我
第五十篇 鄭樹森:登頂肝移植高峰的領軍人
第五十一篇 趙金秀:四校合并魂不變,時代更迭志仍傳
第五十二篇 高法根:憶崢嶸歲月,迎醫路風華
第五十三篇 趙士芳:40載醫者情懷,詮釋“工匠精神”
第五十四篇 趙正言:厚德載物,惠潤未來
第五十五篇 張蘇展:我的思考與追求
第五十六篇 陳智:與醫學院創新發展同行
第五十七篇 黃荷鳳:是新生兒的啼哭,成就了我的一輩子
第五十八篇 段樹民:建樹醫學,服務人民
醫脈相承:“口述歷史”訪談錄(第一輯) 節選
陸琦肛腸病患的“妙醫圣手”陸琦,我國痔科及肛腸外科的開拓者,終身教授,被譽為“痔科元老”。畢業于溫州公立甌海醫院外科,20世紀60年代曾應邀赴京為國家領導人治病療疾,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附屬**醫院”)痔科(肛腸外科前身)創始人。首創“內痔插藥療法”,牽頭成立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創辦《中國肛腸病雜志》并出任首任主編。潛心醫學開創肛腸外科1921年,陸琦教授出生于溫州甌海,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有名的中醫。陸琦教授年輕時就讀于溫州公立甌海醫院外科,學習期間半工半讀。在自設診所的行醫過程中,陸琦教授專門研究肛腸多發病,并結合臨床實踐不斷改進,一共積累了1000多份不同痔瘡療法的病歷資料;侍觳回撚行娜耍ㄟ^自己的不斷鉆研,陸琦教授的醫術日益精進,成為聞名鄉里的痔疾名醫。由于當時沒有針對內痔十分有效的療法,患者往往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為了縮短病患的病愈時問,陸琦教授開始致力于研究針對內痔更有效的藥物療法。結合西藥療法,陸琦教授重點搜集各種民問單方驗方,嘗試將中藥融入治療過程。經過反復試驗,陸琦教授設計出“內痔插藥療法”,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內痔.使痔壞死黏膜脫落。雖然這一療法是陸教授自創的獨門療法,但為了祖國,為了醫學,為了造福更多病患,他毫無保留。陸琦教授選擇向當時的華東衛生部部長打報告,公開這一療法。經華東衛生部批準,陸琦教授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工作。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共收治百余名病例做了各項檢查,陸琦教授積累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并取得了有益的臨床治療效果。陸琦教授將這些研究成果總結上報,并將首創的“內痔插藥法”寫成論文與同行交流,后續又發表了20多篇論文予以詳細詮釋和解答,使這一療法為越來越多的同行了解、掌握并熟練地運用到臨床之中。在領導的支持和自己全力為病患服務的強烈責任心驅使下,20世紀50年代,陸琦教授在浙江醫學院創辦了肛腸外科,并被浙江省衛生廳委任為科室主任。1957年,浙江大學院系調整,肛腸外科隨普外科搬遷到附屬**醫院,改名為痔科,陸琦教授隨科室一起遷至附屬**醫院工作。雖然痔科創辦初期條件簡陋,床位緊張,但他堅信,隨著國家的發展,硬件設施必然會逐步完善。在附屬**醫院的緊張工作中,陸琦教授依然不忘為病患解憂的初心,繼續深入探索新的治療方法。1974年,他在國外膠圈結扎器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吸引式套扎器,這一成果榮獲“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1956~1983年,附屬**醫院痔科在陸琦教授的帶領下,在治療痔瘡、肛瘺和肛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浙江省內外享有很高的蘆譽。1997年5月,原衛生部部長崔月犁同志題尊陸琦教授為“痔科元老”。 傾盡心力推動學科發展陸琦教授在潛心醫學,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也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眾人拾柴火焰高,推動學科發展離不開一支優秀的學科隊伍,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接續奮斗。因此,陸教授在培養人才隊伍的道路上傾盡心力。為了培養更多的肛腸病學科人才,陸琦教授從1964年開始興辦肛腸病學習班,學生來自多家醫院。在授課過程中,陸琦教授把嚴謹求實的精神貫徹始終,認真仔細地上好每一堂課,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前沿技術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切之而磋之,琢之而磨之,陸教授秉持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200余名學生從陸琦教授的學習班陸續畢業后,將所學所得運用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很多學生都成了肛腸病學科的骨干專家。在開辦學習班培養學科人才的同時,陸琦教授構想組建一個全國范圍的肛腸學科組織,以便不同地區的研究人員能夠深入交流探討,促進肛腸病學科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想法得到了崔月犁部長的肯定與支持。在崔部長的主持下,全國首屆肛腸病學術交流大會隆重召開,同時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陸琦教授當選副會長。1981年,為推動我國肛腸科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學術進展,陸琦教授聯合史兆岐教授、丁澤民教授創辦《中國肛腸病雜志》,并擔任**任主編。陸琦教授敬請書法名家沙孟海先生題寫刊名。創刊初期缺乏經費,陸琦教授便用自己的工資予以貼補。在繁重的臨床治療的同時,陸琦教授擠出個人休息時間整理、篩選稿件,為保證刊物學術質量精益求精費盡心力。P1-3
醫脈相承:“口述歷史”訪談錄(第一輯) 作者簡介
周天華,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子細胞生物學、腫瘤分子生物學,F任浙大副校長。 劉志紅,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導,腎臟病學家,F任浙大醫學院院長、醫學中心主任,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