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文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28648
- 條形碼:9787550328648 ; 978-7-5503-286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文獻研究 內容簡介
我們國家正在全面推動“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并倡導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民族自信。國家對于傳統文化回歸和讓傳統文化活化起來的文化發展觀念都是時代的需求。而我國對于文化保護和教育普及工作也迎來全新的挑戰,在互聯網、大數據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讓文物修復、學科建設、文化保護及傳承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和機遇下,我們都需要抓住一切有利條件并創造條件,不僅讓麥積山石窟,還有更多國家文物寶藏的保護和文化藝術研究更上一層樓。本書梳理出麥積山石窟文獻的數據參照,以突顯文化部麥積山勘察團所做工作的開創性意義。這也是科技與文化藝術聯姻的絕妙手段,一方面可以讓文化藝術、文物信息通行世界,資源共享,又可以接代延續文化藝術脈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修復、保護都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文獻研究 目錄
一 20世紀
文化部西北文化保護歷史回顧
二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保護背景分析
三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團組成情況
四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工作內容
五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成果
六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文獻實錄、分析、研究
七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分析
八 20世紀50年代
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圖像文獻數據
附1 新發現20世紀50年代
麥積山舊影與文化部勘察團勘察文獻的關系
其年代和學術價值考證
附2 天然塑館在麥積——寫在《麥積山佛影》圖冊之前
附3 新近發現20世紀50年代麥積山石窟舊影文獻校勘記錄
附4 新近發現麥積山石窟舊影目錄
與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團勘察時間相近
圖錄 1953年麥積山石窟文獻
麥積山石窟其他參考文獻
新發現的20世紀50年代麥積山原版舊影,廬江草堂藏
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文獻研究 節選
《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麥積山石窟勘察文獻研究》: 上午,研究組及攝影工作同志,赴附近溪西豆積山調查古代造像,作為研究麥積造像輔助資料。佛像共3軀,為摩崖造像,未遭破壞,窟內壁畫殘不可辨。下午,吳作人、王朝聞、馮國瑞去看東部散花樓下三大佛。據石壁上梯架舊孔,及塑造作風,團員研究后提出意見,與過去所見不同,以為在千佛洞之后所造。大佛首側西藏文,為六字真言殘字,未知何時所書! ∮商m州派來團參加工作者,有甘肅文管會岳邦湖同志、天水師范教師張琮、學生張秉正同志,及甘泉寺區公所介紹董晴野同志,均經介紹來團見習。城內木工經天水專署介紹來此,研究新棧道修建問題,躊躇三日,認為懸崖過險無法施工,今日下山! ”救绽L畫工作,6人開始臨繪上七佛閣及牛兒堂中壁畫塑像,作草稿9張,1張為七佛閣全景,2張為七佛閣兩側,其他為造像特寫,如菩薩半身像,天王踏牛兒像等。攝影工作,上午攝豆積山三佛像,下午攝西部64洞佛像。翻模工作,下午開始,在133洞中,翻一小佛頭,因恐損失原物,用油泥小心從事,進行頗慢。測繪工作完成第9洞。自31日下午開始,至此繪成平面和立面圖,中七佛閣第4洞已畫佛像位置,其他1、2、3、5、6、7洞只畫洞口立面,佛像位置尚須補繪。 2日,研究組在西部洞窟勘查,于133號萬佛洞中發現一龕楣,上有浮雕山水,與六朝人畫中山水背景同一風格。山水浮雕西端,有三供養人像,高不盈尺,亦甚重要,從它的服飾可以看出其時代。晚間匯報工作時,即決定翻模。且此洞除18碑外,又發現石碑殘片5塊,其中4塊,可以湊成不同2碑;另一塊,原1應為1碑,由此可知當初碑石故不僅18塊。另一現象,即現在此洞內容與西北考察團所見頗有不同。據木工文得權說:麥積山文物保管委員會,曾由北道埠請一張姓畫匠前來整理加彩,張則撿起各窟傾頹造像,胡亂安置,胸貫長釘,使之牢固。木工文得權、王正明等均不同意此種辦法,工作旋即停止進行!幸未加彩!因此有數窟內容改變,頭軀亂配,張冠李戴,即由此故。下午,吳作人、王朝聞又勘得西崖大佛下一小摩崖龕,其中已無佛像,僅存須彌座及背光,大佛足下云頭,即從龕中塑出,由此可知大佛后于小龕(編號167)。大佛身后,或且尚有其他小龕,被其遮去! ±L畫工作,新開始壁畫2張:一為鄧白在141號窟臨佛背光,二為羅工柳臨牛兒堂飛天。下午繪外景3張。攝影工作,上午因汽燈點燃遲緩,未能順利進行,僅攝七佛閣上天龍八部浮雕6身。下午赴西部洞窟研究攝影對象,未拍攝。僅攝工人運木外景一片。翻模工作,在87號翻一迦葉佛頭。測繪工作,在中七佛閣補繪佛像位置,完成昨日工作。 3日,岳邦湖同志由第141窟槌繩冒險而下,探得自159號至165號共7洞,洞內數百年久無人到,燕鴿松鼠之糞累積盈尺。岳勘查洞內情況,記錄攝影,并在洞口編號,然后槌繩直下抵地,雙手皆破。敦煌研究所來勘察時,未到之洞,亦編1號,與此次所編號數不同,故須更改。又新通第127號窟,壁畫規模頗大,為此次勘察所得重要洞窟,現在龕架尚待完工,遲日即可入內工作。又勘得在西邊大佛下,所塑云頭,壓去原有佛背光之一半,佛身并壓去原有摩崖壁畫,足證其為后造,而非北朝舊物。今日繪畫工作,新開始七佛閣天龍八部1張。攝影工作,拍攝139號之一半,133號洞4佛龕及特寫,共得12張。翻模工作,在141號洞,翻制一菩薩像,并開始翻制162號洞造像。 4日,本日繪畫工作,完成特寫4張,新開始外景1張,臨摹壁畫完成1張。攝影工作,上午研究拍攝對象,下午攝133號千佛洞。戴澤參加攝影工作。翻模工作,繼續翻制141窟佛像,并將162窟兩供養人翻制完成。測量工作:開始測繪七佛閣,須3日完成。調查工作于123窟發見熙寧八年四月,開寶九年四月,天圣等題記。126窟有至治年號題記! 5日,繪畫工作,蕭淑芳寫七佛閣菩薩,孫宗慰寫天龍八部之一,陸鴻年臨閣頂藻井壁畫,繼續上色。攝影工作,上午羅工柳參加,下午戴澤參加,吳寅伯協助,分為兩組,攝完84、85、86、87等4洞,下午繼續133洞未完工作。研究工作,吳作人、馮國瑞、常任俠、孫宗慰校勘過去所編的洞窟編號圖,有不盡合處,加以補正。王朝聞因北京全國美協來電催速返,乃于今日下午離團返北京! 6日,今日繪畫工作,寫成天龍八部一個,羅工柳繼續上色。其他開始臨寫壁畫佛背光及馬。攝影工作,完成七佛閣第4龕。繼續完成133龕,戴澤、羅工柳參加。測量工作,繼續上七佛閣未完工作,翻模制作123洞供養人1尊。研究工作:吳作人、孫宗慰參加,調查東部佛龕內容。第9窟壁畫殘破處,明顯分為3層,其*下1層,可至魏或北周,且有字跡露出?唔攲毶w,可能為舊跡補繪,塑像舊底,亦可能為唐代舊型,但尚須加以精密研究!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