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如夢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81350
- 條形碼:9787303281350 ; 978-7-303-2813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夢集 本書特色
顧明遠教授在北京師范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60余年,涉足教育學科的許多領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做出了突出貢獻,國內外享帶盛名。作為時代親歷者,顧明遠教授也見證了北京師范大學乃至中國教育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變化。本書為隨筆集,共六章。
如夢集 內容簡介
顧明遠教授在北京師范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60余年,涉足教育學科的許多領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做出了突出貢獻,國內外享譽盛名。同時,作為時代親歷者,顧明遠教授也見證了北京師范大學乃至中國教育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變化。2022年恰逢北京師范大學120周年校慶,顧明遠教授回顧與師大的過往,整理、編輯從前的部分文稿,集結成集,以此紀念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教學生涯,并作為獻給母校120周年生日的賀禮。本書為隨筆集,共6章,全書包括序言、正文、后記約10萬字。
如夢集 目錄
如夢集 節選
在老師大的生活 1949年8月,從上海坐了53小時火車到北平,到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教育系報到,學號為三八○九四四。什么是三八?指的是入學的年份。因為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成立,用的是民國紀年(民國三十八年)。當時校務委員會主席是黎錦熙,教育學院院長是董渭川,第二年是丁浩川。當時學生很少,全校只有1100多人。黨員也只有幾十個,所以沒有黨委,只有總支。開始總支書記是臧權,后來是丁浩川。 北師大老校址在和平門外大街琉璃廠附近,現在已經被和平門中學(今北師大附屬中學西區)、北京實驗一小等單位瓜分了,好像圖書館還在,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所有。圖書館里面有許多藏書,是中國*老的圖書館之一,我入學后經常在這里讀書。那時校園很小,一進校門,院子里就有一口高高掛起的大鐘,上下課就是靠它鳴金告知。校門左面一排二層樓,呈丁字形,學生都叫它丁字樓,是男生宿舍,由于條件較好,只有老同學才能住進去;右面一排二層樓叫一字樓,是女生宿舍;一字樓后一幢東西走向的小樓叫新生樓,也是學生宿舍,我們教育學院的新生就住在這里。圖書館的對面就是教學大樓了,教學樓西面有一幢小樓,叫樂育堂,是學校的中心,領導辦公的地方,但教育學院辦公室也在這幢樓上。樂育堂門口是一個小廣場,中間有一個圓的花壇,南面就是理科的教學樓。教學樓南面還有一大排平房,叫南齋,記得美工系、音樂系的男生住在那里。再南面就是大操場了。當時的校園至今還歷歷在目。 我很懷念圖書館這幢小樓。在師大學習的兩年中,除了上課、活動以外,幾乎天天是在這幢小樓里度過的。在這里我**次讀到馬克思的《資本論》,**次知道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剩余價值等理論,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啟蒙。在這里我還讀到了捷克反法西斯戰士伏契克的《絞索套著脖子時的報告》,讀完后激動不已,寫了一篇讀后感,居然被《中國青年》1951年第65期采用了,這算是我的處女作。還得了一筆不菲的稿酬,我用它買了一雙皮鞋。 在師大兩年學的課程記得有下列幾門。一年級:侯外廬先生講社會發展史、胡明先生講教育經濟學。因為新中國成立前大學里沒有這些課程,所以全校師生一同聽課,在風雨操場聽大課,共同學習新民主主義。此外,董渭川先生講教育方針、周先庚先生講心理學、林礪儒先生講中等教育、團中央宣傳部部長楊述講青年團歷史、少年兒童部部長陳璉講少先隊歷史。二年級:邱椿先生講外國教育史,薛鴻志先生講教育統計學、電化教育,還去旁聽三年級汪奠基先生講教育哲學。那時教育系設輔修,我的輔修是地理,要到師大二院去聽王均衡先生講中國地理。他的課非常生動,記得他講到臺灣,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地圖,說中國沿海像一張弓,中國臺灣是箭頭,使我印象深刻。師大二院在西城區文化街,是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即女高師的舊址,今天是魯迅中學。我們每周去上地理課、電化教育課,要進和平門,經過西絨線胡同,穿過宣武門內大街到文化街,大約要走20分鐘。那時北京的城墻還沒有拆除,和平門開了一個豁口。北京風沙很大,男人騎自行車要戴風鏡,女人則戴絲巾,把頭包起來。有一次我們到二院上課,剛好遇到大風沙,正是“伸手不見五指”,進和平門豁口只好倒著走。 P3-6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山海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