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上海魯迅:魯迅留學日本120周年總第94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9634
- 條形碼:9787552039634 ; 978-7-5520-396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魯迅:魯迅留學日本120周年總第94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魯迅紀念館定期刊物。本輯是紀念魯迅留學120周年制作的特刊,包含了“紀念魯迅留學120周年“專欄,邀請海內外學者考證魯迅留日期間的思想、生活和作品,探討魯迅學習近代外國文化,又報效祖國的努力。本輯還包括常規專欄”魯海漫談“”魯迅同時代人“”魯迅作品研究“等等,均是對史料的重新梳理,運用現代視角進行解讀,論出新意,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國內外*新*前沿的國內外魯迅研究狀況。
上海魯迅:魯迅留學日本120周年總第94輯 目錄
目 錄
魯迅留學日本120周年
魯迅留日和“立人”思想形成 樂融
“伍舍”同住人考——魯迅留學后期生活史實 喬麗華
凝視自我的抒情瞬間——魯迅“斷發照”與《自題小像》新解 王路
《浙江潮》對魯迅革命思想的影響 高方英
關于魯迅五品頂戴的一些猜想 張陽
1903年魯迅所發表的幾篇作品 北海
魯迅生平研究
論魯迅的“影因”——以魯迅與陜西的結緣為例 李繼凱 孫旭
游走縫隙、突破困境及國民性言說——論魯迅臨終之際應對侵華問題的個性姿態 劉俊葳
魯迅居住上海時期與親友互贈食物考 楊琳
史料·辨證
《魯迅家用菜譜》再研究 向敏艷
從“平面的‘畫像’”到“立體的‘塑像’”:兩代“啟蒙者”的接力(下)——許幸之與《阿Q正傳》的話劇改編 胡榮
福岡誠一寫魯迅的兩篇文章 [日]福岡誠一 吳念圣 譯注
魯海漫談
李何林提出“保衛魯迅”的底氣 張鐵榮
魯迅與古代人物版畫精品 朱杰莉
周作人與1938年版《魯迅全集》 北塔
父親四十年前的舊稿 丁言昭
讀書雜談
史上*優單冊魯迅文選 董炳月
《屈正平學術精選集》書評兩則 王吉鵬 宋凡
以近百年魯迅圖像史為背景談鄭建輝《大先生有約》的異質性 劉德勝
回憶、夢囈以及“真的神往的心”——評王吉鵬詩文選《家鄉的水牛》 荊亞平
紀念
記憶中的小谷一郎先生 彭小燕
紀念兩則 李浩
綜述
未完成的再紀念——柔石研究綜述 崔乃琳
日本學術界魯迅研究:文獻匯集與成果述要 劉巖來 順琪
上海魯迅紀念館紀事和研究
基于理解觀眾的講解——以“前哨——魯迅居上海時期手稿展”為例 程欣
資料
日本無產階級美術運動發展史的概觀 [日]岡本唐貴 王建華譯
編后
投稿須知
上海魯迅:魯迅留學日本120周年總第94輯 節選
魯迅居住上海時期與親友互贈食物考 楊琳 上海,作為20世紀30年代的遠東**都市、現代中國的文化中心,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文化人士,匯集成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1927年10月,魯迅攜許廣平來到上海,以翻譯者、寫作者、編輯者自居。作為文化名人的魯迅,常因籌辦刊物、招待客人、人情往來等原因,與親友互贈美食,這些饋贈往來頻繁出現在魯迅日記里。食物中蘊藏的煙火氣、人情味,總讓人親切備至,從中又能一窺老上海的“生活趣味”。據統計,魯迅居住上海時期的日記里,涉及親友間互贈特產、零食、煙、酒、茶等記錄,共約350處。本文將選擇幾樣有代表性的家鄉特產和進口美食作個考證。 難忘的家鄉味道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說到紹興“味道”,少不了腌魚、臘肉、醬鴨等這類腌制食品。許欽文、成慧貞、許壽裳以及魯迅母親、朱宅常常會寄送這些南北貨。午欽文自杭來,贈醬肘子四包,菱四包。午后欽文來并贈蘭花三株,醬鴨一只。上午蘊如持來成先生所送醬肉二筐、茶葉二合、醬鴨一只、豆豉一包。晚季巿來并贈天臺山云霧茶及巧克力糖各二合,白鲞四片。這些紹興風味的特產為魯迅在上海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故鄉的味道。魯迅曾在致章廷謙信中寫道:冬假中我大約未必動,研究之結果,自覺和靈峰之梅,并無感情,倒是和糟雞醬鴨,頗表好感。 農家腌魚臘肉多自制,這些臘味大都是冬季制品,在物力艱難的時光,可自吃,也可供應客人。一般農家使用鹽漬腌肉法,將五花肉,連皮切成半寸闊之長條,每半斤鹽加入硝三錢把肉用鹽擦勻,腌漬一日撈起在熱水內一浸,即掛起,曬一日后,用上好醬油加入汾酒或高粱及甜醬,擦勻肉處,曬至將干,再擦再曬,反復多次,曬干,用缸裝起或包著掛起,在冬至前曬之為*佳。鹽的作用能使肉質在數日以后,纖維收縮,變硬而縮小。加入硝石,用以保護五花肉天然新鮮的色澤,增加肉的赤色。糖能使肌肉纖維柔軟并調味。如果加上少許小蘇打,到夏天可免其腐敗。在紹興人的食譜中,仿佛沒有不可以腌制的材料,雞、鴨、香腸、肉、魚干、排骨等,冬天太陽一出,齊刷刷把自家腌貨晾出來,透出醬香味和暗紅的顏色。 在這些腌制品中,魯迅是很喜歡吃火腿的,又鮮又香而且油潤。在魯迅居住上海時期的日記中,贈送茶腿(優質火腿)的記錄4處、與親友互贈火腿的記錄13處。當時的上海為中國火腿主要市場,火腿按其產地有南腿、北腿及云南腿之別。南腿產于浙江省,以金華火腿*著名,市面上稱“金華火腿”或者“金腿”。實則浙省其他各地產腿業,大都甚發達,如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浦江及武義,俱為產區。尤以東陽為*,如著名之蔣腿,即為其產品。云腿據謂產于云南之騰越,但川省所產者亦每混稱為云腿。云腿較之南腿及北腿重大過之,每只約重十斤,色味俱勝。較之東陽之蔣腿,且高一籌,而江浙人民以其脂肪過多,不甚重之。魯迅對于火腿的熱愛,不僅能分清產地,更對烹飪方式有所要求。魯迅在致許廣平的信中,曾就抱怨過:“云南腿已經將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足,可惜這里的做法千篇一律,總是蒸。聽說明天要吃蔣腿了,但大約也還是蒸。”不僅自己熱愛,還樂于將火腿向友人推薦,經常當作伴手禮饋贈親友。 魯迅說起紹興的另一道特產,那就是干菜,是紹興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魯迅與親友的往來饋贈中,干菜亦是常客。朱稷臣贈魚干一簍,筍干及干菜一簍,由三弟轉交。蘊如來并持來朱宅所送糕干、燒餅、干菜、筍豆共兩簍。下午明之來,并贈筍干、干菜各一包,茶油浸青魚干一壇。魯迅曾在回母親的信中大贊干菜:“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們都很愛吃,因為他們是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干菜的。”周作人曾在1949年回憶故鄉的干菜,“鄉下所制干菜,有白菜干油菜干倒督菜之分,外邊則統稱之為霉干菜,干菜本不霉而稱之曰霉。”干菜是紹興的特產,滋味遠非其他素菜能及,受人青睞。制干菜的菜,以芥菜為*佳,芥菜又分大葉芥、細葉芥兩種。大葉芥,俗稱雞冠芥,飽滿,由其制作的干菜口感更勝細葉芥。雞冠芥適宜整株制作,細葉芥則適宜細切后制作。菜長成收割后,在太陽底下曝曬,曬兩日后可把菜堆聚起來,堆聚兩三日,菜發熱變黃,即洗凈,洗后再曬,如若陽光強則曬一日即可細切。如果取整株的,就剝去外葉,切后再埋置在筐簍中,必須用力壓實,使其發熱三四天。取出用鹽拌勻,放置在甕中,六七天后取出曬干,顏色呈紫黑色。如果要制作梅干菜筍干,煮熟竹筍后,將其和未曬干的干菜攪勻后晾曬,曬干后鮮美無比,吃起來津津有味。紹興人常常將干菜作為伴手禮贈送。“以亦菜作饋贈禮物,滬上近惟行之。越人乾多以此相饋贈。”干菜的制法很復雜,對天氣的要求特別高,如果在需要曝曬的工序中,連遇陰雨天,即使可用火的高溫來替代曝曬,但制作好的干菜則口味稍遜一籌。干菜制作工序之繁、客觀要求之高,寄托了贈送者的濃濃思念。魯迅居住上海期間,魯迅母親、朱家親戚以及同鄉邵銘之多次寄送干菜。蒸上一些臘味,配上干菜,溫一壺黃酒,是紹興游子們魂牽夢縈的味道。 新鮮的外來味道 1927年10月,魯迅入住虹口后,因經常去內山書店購書而與內山完造相識。為了避免政治迫害和人事紛擾,魯迅接待客人、書信往來,經常由內山書店代辦或轉辦。許多日本友人,如山本初枝、山本實彥、增田涉、佐藤春夫等都是經內山完造介紹而與魯迅相識的。1929年9月,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在福民醫院出生,自幼體弱多病,1932年,經內山完造介紹,魯迅結識了篠崎醫院醫生坪井芳治,為海嬰治病;結識了須藤五百三,之后成為了自己唯一的主治醫師,直到逝世。魯迅居住上海期間,與日本友人交往密切,往來頻繁,日記中提及的相互饋贈達135處之多。 魯迅非常愛吃甜食,據和他親近的人回憶,魯迅的衣袋里不斷裝著糖果,隨時嚼吃。除了吸煙、喝酒外,吃糖是魯迅的另一大嗜好。這些與魯迅交往密切的日本友人紛紛投其所好,經常贈送甜食給魯迅。其中,*有日本特色的,就是日記中出現較頻繁的“羊羹”(ようかん, Yōkan),富含瓊脂、水分和糖分,是日本一種有名的茶點。周作人曾專門撰文介紹過:“‘羊羹’并不是羊肉什么做的羹,乃是一種凈素的食品,系用小豆做成細餡,加糖精制而成,凝結成塊,切作長物,所以實事求是,理應叫作‘豆沙糖’才是正辦。”而這種豆沙糖在中國被叫作“羊肝餅”,在唐朝時期傳入日本,這一時期正值日本茶道快速發展時期,茶點應運而生,誤將“肝”寫為“羹”字而得名。日本羊羹的原料限于豆類,純粹的豆沙餡是傳統口味,后來經改良開發,也加入了栗子、柿子口味的。 其實,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喜歡吃羊羹。周作人曾經回憶魯迅在東京,“假如手頭有錢,也要買點較好的吃食,本鄉三丁目的藤村制的栗饅頭與羊羹(豆沙糕)比較名貴,今川小路的風月堂的西洋點心,名字是說不出了。”愛吃羊羹,且是去本鄉三丁目買的藤村制羊羹,引出了魯迅與夏目漱石的一個共同愛好。 1906年12月,夏目漱石遷住至東京本鄉區西片町十番地乙字七號。這處華美的住宅,“規模宏大,房間新潔而美麗,庭園之廣,花木之繁,尤為可愛。西片町是有名的學者住宅區,幾乎是家家博士,戶戶宏儒。”他在這里創作了小說《虞美人草》連載在《朝日新聞》上,讀者無數,魯迅便是其中之一。而后夏目漱石又一成名作《我是貓》發表后,聲名日隆。貪心的房東欲漲房租,這讓剛從東京大學辭職跳槽至朝日新聞社的夏目漱石頓感壓力,一氣之下搬離此處。大約半年后,五名清朝留學生周樹人、周作人、許壽裳、錢均夫、朱謀宣租住于此,署名“伍舍”。魯迅對夏目漱石一直是敬仰的,他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就提到,*愛看的日本作者是夏目漱石和森鷗外。也許就是愛屋及烏,愛這個作家,也慢慢接近他的生活方式。夏目漱石長篇小說《我是貓》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迷亭一邊說著,一邊將主人剛從藤村點心鋪買來的羊羹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小說里描寫愛吃甜食卻不易消化的人物,正是夏目漱石自己的寫照。他的妻子曾在《懷念漱石》中提及,夏目因患肺結核、胃病,并不適宜吃甜食,所以她偷偷把家中的甜食藏起來,尤其是羊羹。可是,每次夏目回到家的**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搜甜食。而夏目漱石一直是東京大學附近本鄉三丁目34號的“藤村羊羹”的頭號“粉絲”。這是一家擁有400年歷史的老字號,于昔日霸主豐臣秀吉時期命名,意為紫藤一樣的鄉村風味,幾代經營下來,被譽為“江戶名物”,成為佐茶的上品甜食。這位“粉絲”獨愛藤村家那種紫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藤色”,曾在小說《草枕》中寫道:在所有糕餅中,我*愛羊羹。即使并不想吃,光是那表面的光滑、致密,且呈半透明受光的模樣,怎么看都稱得上是一件美術品。尤其是泛藍的熬煉方式,猶如玉和壽山石的混種,令人感到十分舒服。不僅如此,盛在青瓷皿中的藍色羊羹,宛如方從青瓷皿中出生一般的光滑勻潤,教人不禁想伸手撫摸。西點中絕無能帶給人如此快感的。奶油的顏色盡管柔和,卻有著沉重感,果凍有如寶石一般,卻輕顫顫不若羊羹的重量感,至于白砂糖及牛奶制成的五層蛋糕,可就更不像話了。夏目漱石對羊羹的真愛,魯迅應該是體會到了。雖然魯迅并沒有在之后的日記中,對羊羹有更多的介紹和對在日本食羊羹的回憶,但魯迅即便胃不好、牙不好,仍對友人贈送的羊羹“來者不拒”,從中我們或許能體會一二了。
上海魯迅:魯迅留學日本120周年總第94輯 作者簡介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區,是1949年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1949年成立后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