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說武當秘技系列:武當密傳短棍
-
>
國際象棋入門 修訂本
-
>
西北八門拳技蹤述
-
>
健身氣功圖解:八段錦 五禽戲 易筋經 六字訣
-
>
實用武術擒拿訓練教程:擒拿解脫和反擒拿
-
>
武當流通門技擊闡秘
-
>
武當流通門武功闡秘
定縣秧歌:從鄉村戲到非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91698
- 條形碼:9787540791698 ; 978-7-5407-916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定縣秧歌:從鄉村戲到非遺 本書特色
1926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的晏陽初,帶領平教會對定縣進行了十年的平民教育實驗。定縣秧歌因極受當地人喜愛,被晏陽初作為進行鄉村社會改造的一個突破口。當時的定縣秧歌在備受關注下生機勃勃。但如今,它成了乏人傳承,亟需搶救保護的國家非遺。定縣秧歌這百年興衰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深層原因?作者通過田野考察和文獻梳理,為我們呈現了定縣秧歌臺前幕后延續傳承的發展脈絡,講述了其在各種力量交織影響下不變的鄉野本真色彩。
定縣秧歌:從鄉村戲到非遺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田野現實和文獻資料,以組織形式和演出模式為主線,梳理定縣秧歌百年來的發展脈絡,探究其傳承演變的歷史動因。在這起起伏伏的百年歷程里,定縣秧歌猶如一葉輕舟,被知識分子、國家政權、現代化等力量交織的歷史洪流裹挾前進。然而,看似身不由己的秧歌,始終野性難馴、自有方向。源于鄉野的它,深深扎根在定縣的土地上、人心上,潛藏著無限的生機與可能。
定縣秧歌:從鄉村戲到非遺 目錄
**章 走近定縣秧歌
秧歌是歌舞戲多形態并存的民間藝術,戲是定縣秧歌的內核。學者眼中、民眾心中的定縣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異、各美其美。
一、家鄉的召喚
二、學者眼中的定縣秧歌
三、多種形態并存的秧歌
四、淺談民間戲劇研究
五、民間藝術研究一觀
第二章 定縣秧歌的生發土壤
定縣秧歌生于農、長于農,天然帶著農耕文明的底色。現代化機器強力推進,農將不農、村或不村,定縣秧歌將如何自處?
一、沖積平原上的中山國
二、農事、信仰與文化
三、農不農、村不村
第三章 定縣秧歌的演進之路
車有車道,馬有馬路。定縣秧歌本來在自己的航道上平波緩進,從自娛自樂到“ 掙口飯吃”,突然平教會和抗戰兩座“ 大山 ”壓到身上,負重前行的秧歌會偏離航道嗎?
一、從秧歌會到三慶班
二、“洋博士下鄉”與“文明戲”進村
三、為抗戰服務的秧歌
第四章 “三起三落”的定縣秧歌劇團
民間藝術一旦有了正式的組織機制,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定縣秧歌劇團用起起落落的事實告訴我們,答案不僅僅是“會”或“不會”這么簡單。
一、輝煌(1952—1960)
二、“半農半藝紅花開”(1962—1971)
三、復興(1978—1988)
第五章 重返民間的定縣秧歌
政府的支持說撤就撤,定縣秧歌只能重新投入民眾的懷抱。然而,見了“ 大世面”的定縣秧歌還能真切擁抱土里刨食的農民嗎?
一、被“放養”的二十年
二、劇目的傳變與得失
三、技術世界中的定縣秧歌
附:“臺口”實錄
第六章 非遺語境下定縣秧歌的“再生”之路
于民間藝術而言,非遺是個機會,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用得好,各地用差異化實踐提交了一份份色彩斑斕的答卷,定縣秧歌答得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一、劇團的建立與維系
二、傳承人與傳承基地
三、名目繁多的非遺展演活動
四、互動中的京津冀
第七章 秧歌小戲,行路不止
定縣秧歌自誕生至今,已有百余年,能成長為當前的樣態,絕非一種力量灌注的結果,那么定縣秧歌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在暗自較量呢?
附錄1 定縣秧歌大事記
附錄2 定縣秧歌傳承譜系表
后 記
參考文獻
定縣秧歌:從鄉村戲到非遺 作者簡介
谷子瑞,1992年生,河北定州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學專業,師從岳永逸教授。因為熱愛民間文化而開始研究家鄉的秧歌戲,又在一場場的秧歌戲里,發現了不一樣的秧歌故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