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新知文庫155: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143
- 條形碼:9787108073143 ; 978-7-108-0731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知文庫155: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 本書特色
作者為我們深入介紹了這部關于草木萬物及其藥用價值的中國*偉大百科全書之一——《本草綱目》,這部巨著反復出現在博爾赫斯與福柯的作品中,啟發了他們對中國百科全書的構想。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領略了《本草綱目》的復雜性,更讓我們得以一窺李時珍心靈與思想世界的豐富、活躍和奇妙。 ——寶拉·芬德倫,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 作者以博物學為切入點,在本書對中國傳統醫學領域的大部頭著作做了細致的研究……表明與古代中國人對我們周遭世界的豐富思考相比,同時期歐洲人對中國的“異域風情幻想”顯得多么微不足道。 ——南森·席文,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 作者從《本草綱目》中看到,李時珍不僅綜合了比以往任何寫作借鑒范圍更廣的文本資料,也搜集整理了極為豐富的個人醫療實踐經驗。為了理解一個以變化為恒久不變之z理的世界,李時珍一生都在努力追求更廣泛的知識,利用所有感官手段去實踐和體驗,并充分將類比和比較等諸多論證方法應用在他的分析思考中。 ——T.H.巴雷特,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榮休教授 媒體推薦 這或許是**本用英語來討論《本草綱目》的著作。作者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點,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著毫無疑問的重要意義。 ——斯蒂夫·摩爾,《奇異時代》雜志 對中國醫學史和自然知識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項引人入勝、信息量豐富的研究。 ——J.W.道本,《選擇》雜志 李時珍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關于自然界的所有知識都必然是復雜的、多元的,就像其居民的無限多樣變化一樣。這一知識不僅對其本身很重要,而且對理解如何滋養和治愈人體也至關重要。中國在面對浩瀚自然時,從沒有秉持過單一不變的認知方式,李時珍那時候沒有,現在也從未有過。接受這種多元性,尤其是承認和接納那些表面上來自中國本草學的材料的無限豐富性,將其作為進一步研究科學史和醫學史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負責任的歷史學家和世界公民。 ——卡拉·納皮
新知文庫155: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 內容簡介
神秘的曼陀羅花會根據采收人的不同狀態而有不同的藥效?中亞地區有能長出綿羊的植物——“地生羊”?無畏的波斯人如何從無邊無際的“水銀海”中獲得水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的鴻篇巨制,也是一部博物學和自然史的經典著作。它獨樹一幟的分類方法和包羅萬象的宏大規模,影響了后世的許多博物學家,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都擁有持久的魅力。
新知文庫155: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 目錄
致謝
前言 嗜墨:好奇的天性
**章 孕育:一位博物學家的誕生
第二章 生成:博物學家如何剖析世界
插曲 “龍在這里”:《本草綱目》巡游指南
第三章 變化之根本:《本草綱目》中的五行
第四章 變化之萌蘗:《本草綱目》中的植物與“服器”
第五章 變化的身體:《本草綱目》中的昆蟲
第六章 變化中的萬物:《本草綱目》中的獸與人
終 論 死亡與重生:李時珍在后世的接受史
附錄一 李時珍:歷代諸家本草
附錄二 《本草綱目》內容架構
新知文庫155: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 節選
據說很久以前,在拂林國這個地方,有一個方圓達四五十里的水銀海。當地人有一種巧妙的方法從這個巨大的寶庫中提取水銀。他們在離岸十里遠的地方挖幾十個坑。然后派出強壯的騎手騎上優良的駿馬,人馬皆貼上一層金箔,令他們奔赴水銀海。當騎手接近大海時,日頭照耀著他們,身上的鍍金層閃閃發光,水銀便會如大浪般翻滾而來,緊緊追逐著騎手,就像是要把他們金光閃耀的身體包裹住一樣。騎手轉身疾馳而去,水銀則緊追不舍。那些速度太慢的人很快就被水銀吞沒了,當幸存下來的騎手經過事先挖好的坑道時,水銀就涌進坑里,并滯留在其中。當地人將其與香草一起熬煮,制成花汞。(《本草綱目》卷9,“水銀·集解”。這個故事引自陳霆的《兩山墨談》。) 盡管宋應星(生于1587年)在《天工開物》中譏諷這個故事“無端狂妄”,并不可信,但早他一代的前輩李時珍卻給予了足夠嚴肅的對待,他在深入思考后批判性地甄別了鍍金騎士的傳聞。(參見宋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解釋說,水銀具有諸般神奇的特性,在歷史上早有記載。他描述了方術家用他們所謂的“神奇液體”制作蠟燭的過程,他們利用這種特制的蠟燭發出的光來尋找珍貴或藏匿起來的物體:“方術家以水銀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為炷,照于有金寶處,即知金、銀、銅、鐵、鉛、玉、龜、蛇、妖怪,故謂之靈液。”(《本草綱目》卷9,“水銀”) 水銀是一種曾引發大量學術爭論的自然物:因為它既可以瞬間致人死亡,也可以給人類帶來不朽生命,所以它的特性需要被清楚發掘。為了理解李時珍對鍍金騎士和水銀海的故事所做的解釋,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水銀作為一種金屬,是五行基本元素的物理表現之一。作為自然界*基本的力量,五行調節了宇宙中所有的變化,并幫助形成了《本草綱目》的體例結構和作者的認知決策。 ……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歷代對于變化本身所持的看法及產生的諸多爭論與分歧,因為此前的著作者們認為自然界的變革是如此明顯昭彰,而且往往又非常奇特,很值得闡發和辯論。有鑒于此,李時珍不得不思索各種辦法以甄別這些主張中究竟哪些是真實可信的。在他的這部杰作中,他非常努力地想要賦予那些關于腐朽、呼吸、死亡和其他變形的動物寓言合理性,并從中發展出了自己對于宇宙萬物的闡釋,即宇宙是一個不斷流動的實體的集合——事實上,正是流動創造了實體。他*終構建出一幅關于自然世界的圖景,里面充滿了各種過程,而變化是這幅圖景和各類過程*基本的存在前提之一。 李時珍描述自然變遷中*基本元素的狀貌,就像是在描述一個人的身體:“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本草綱目》卷5,序言),火賦予萬物生命和死亡(《本草綱目》卷6,“陽火、陰火·集解”),而宇宙變化的奇跡具體體現在作為“氣之根,土之骨”的石身上。作為“氣”的具象化和有形化,水、土、火、石等物質,其存在樣態的轉變可能從柔軟到堅硬(典型的如鐘乳石的形成),從活躍到靜止(典型的如植物化石),從生機勃勃到麻木不仁(如動物和人的石化),或從無形到有形(如雷電、地震和星辰的凝固縮影)。(《本草綱目》卷8,序言)這是對“氣”和“氣”在宇宙萬物上的具體物質呈現即“物”所表現出的各種特質的一種喚起性陳述:柔軟或堅硬,運動或靜止,精神或靈魂,感覺或感受,以及形狀或形式。 李時珍描述這些特質之間的轉變,經常使用兩個詞語:“變”和“化”。雖然這兩個專有名詞不容易找到嚴密對應的英語單詞,但簡單地討論一下它們的用法并做適度引申,就可以了解它們在《本草綱目》的文本中是如何具體發揮作用的。這兩個字眼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復合詞“變化”,這是一個廣義的寬泛的術語,指向了自然界的普遍變化,但也同時意味著在植物、動物和宇宙其他物質之間轉變的情形。 “變”*廣泛用于討論自然物發生的某個方面的變化:頭發“變白”(《本草綱目》卷4,“百病主治藥·須發”),頭上所生虱子“變黑”(《本草綱目》卷40,“人虱·集解”),也即任何物體在顏色上的改變。一種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可見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化。血管可以“變通”(暢通無礙),體液或寄生蟲可以“變動”(開始移動)。“變”所指的變化是可以觀察到的,*重要的是,它不一定標記著生物生命周期中某個可預見的階段。物體的“變”經常讓人匪夷所思。(在不同的語境下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中醫人類學家許小麗曾通過對《黃帝內經·素問》里“變”和“化”的使用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化”所指的變化主要在人體內進行,是看不見的,而“變”所指的變化在觀察者的眼中是可見的。)它甚至可以指烏龜或蘑菇所經歷的長達一千年的緩慢演變過程。“化”在醫學文獻中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在李時珍的文本中,“化”的使用頻率是“變”的兩倍多,部分原因是它包含著“溶解”的意思,有幾百種藥方要求將藥材粉末“化”在水、酒或血液等液體里。(據我自己統計,“變”字在《本草綱目》中出現了300 多次,“化”字的出鏡率則高達780 次。)“造化”是用來描述宇宙的創造和創造過程的詞語,其中就含有“化”字。在*廣泛的文本應用里,“化”總是跟“變”一起出現:如果“變”在可觀察的方面是一種可能令人驚訝的轉變,“化”則代表了一種更根本的改變,這種改變被看作對象生命周期中更貼近其“自然本質”的部分。 (以上摘自本書第三章 變化之根本:《本草綱目》中的五行)
新知文庫155: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 作者簡介
卡拉·納皮(Carla Nappi),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史博士,匹茲堡大學人文中心聯合主任、安德魯·W.梅隆歷史學教席。曾學習古生物學和科學史,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近代早期的中文與滿文文本。《本草》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哈佛大學出版社,2009年)。她還著有Metagestures(與Dominic Pettman合著,Punctum,2019年)、Uninvited(與Carrie Jenkins合著,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20年)等。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