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492700
- 條形碼:9787502492700 ; 978-7-5024-927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 內容簡介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第1冊)》: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共分3冊,主要介紹了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第1冊重點介紹了北京、承德、大理、大同、廣州、桂林、昆明、曲阜等8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名勝古跡! 夺溽嘀腥A歷史文化名城》視角獨特,文筆輕松,史料詳實! 夺溽嘀腥A歷史文化名城》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攻略,而是將景觀名勝與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相結合,主要側重于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為廣大旅游愛好者了解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的普及性讀物,適合各類讀者閱讀、參考! 夺溽嘀腥A歷史文化名城(第2冊)》: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共分3冊,主要介紹了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第2冊重點介紹了南京、長沙、杭州、景德鎮、荊州、紹興、蘇州、遵義等8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名勝古跡! 夺溽嘀腥A歷史文化名城》視角獨特,文筆輕松,史料詳實! 夺溽嘀腥A歷史文化名城》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攻略,而是將景觀名勝與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相結合,主要側重于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為廣大旅游愛好者了解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的普及性讀物,適合各類讀者閱讀、參考! 夺溽嘀腥A歷史文化名城(第3冊)》: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共分3冊,主要介紹了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第3冊重點介紹了西安、成都、開封、拉薩、洛陽、泉州、延安、揚州等8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名勝古跡。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視角獨特,文筆輕松,史料詳實。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攻略,而是將景觀名勝與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相結合,主要側重于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為廣大旅游愛好者了解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的普及性讀物,適合各類讀者閱讀、參考。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 目錄
一、北京——幽燕風云 六朝帝都
二、承德——清史藏珍 皇家宮苑
三、大理——風花雪月 蒼洱大觀
四、大同——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
五、廣州——南國風韻 浩氣長存
六、桂林——山清水秀 石美洞奇
七、昆明——高原春城 西南明珠
八、曲阜——禮樂之邦 儒學之源
第2冊
一、南京——龍蟠鐘山 虎踞石城
二、長沙——三湘英杰 于斯為盛
三、杭州——人文仙境 華貴雍容
四、景德鎮——向號瓷之國 高峰是此都
五、荊州——楚漢史滄桑 明清遺鉤沉
六、紹興——閬苑繁華地 越臺名士鄉
七、蘇州——吳中名勝 園林翹楚
八、遵義——無偏無陂 遵王之義
第3冊
一、西安——五千年文明 十三朝帝都
二、成都——贊蜀地風韻 譽花簇錦官
三、開封——汴京富麗天下 史上八代京華
四、拉薩——藏傳佛教圣地 高原日光之城
五、洛陽——華夏發祥之地 九朝都會遺跡
六、泉州——稱泉南佛國 頌閩南蓬萊
七、延安——巍峨的寶塔 雄偉的古城
八、揚州——此地即仙寰 夜聽玉人蕭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 節選
《徜徉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第1冊)》: (一)名城概說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近依渤海灣,毗鄰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西面是太行山余脈西山,北面與東北面為燕山和軍都山,兩山于南口關溝一帶交會,形成自西北向東南展開的廣闊平原,史稱“幽州之域,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乃君臨之地”! ”本┢骄044米,*高山峰為門頭溝區的東靈山,*低方位為通州區東南邊界。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這些河流多由西北山地發源,蜿蜒流向東南平原,*后分別注入渤海。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國際交流中心,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文明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為6個朝代的都城(春秋燕都、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朝都城、清朝都城)。 近代民國初期,北京的地方體制仍然依照清制,稱順天府。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才將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為當時中央政權北洋政府直轄。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呈現了現代的文化機構、醫療機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1949年1月,傅作義將軍率領25萬國民黨軍和平起義,解放軍隨即進入北平,令這座著名古都實現和平解放。同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將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今天的北京。既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都,也是一座煥發著青春氣息的現代化新城。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燕都薊,至明、清王朝的京都,這里曾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宮廷建筑。成為中國擁有王宮、園苑、廟宇、祭壇、皇陵等建筑*多,且保存*為珍貴的宏偉古城! ”本┟麆俟袍E極為豐富,如皇家建筑、宗教廟宇、革命遺址等,F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余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0余處。其中,故宮、天壇、北海、景山、頤和園、香山、明十三陵、八達嶺長城、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等,皆為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 ”本,為國務院于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尋蹤問源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后不久即封召公于今北京域,史稱這一廣袤封地為燕域。據考證,當時燕都城的位置,約為今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鎮一帶,其歷史遺跡至今尚存。后又封堯之后人于薊地,只是不久燕便將薊吞滅,且順勢遷都于薊,由此始稱燕都或燕京。 秦代前北京稱薊,秦時設廣陽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于燕王轄地。元鳳元年(前80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前73年)有王族分封于此,其后稱廣陽首府。至東漢光武帝年間改制時,再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96年)復為廣陽郡之駐所! ∈飞衔鲿x時期,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則遷至范陽。至十六國的后趙時期,幽州駐所又遷回至薊縣,燕國遂改設燕郡。其后雖又歷經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但基本格局未變。至隋代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隋朝大業三年(607年),再改幽州為涿郡! √瞥跷涞履觊g,涿郡再次復稱幽州,至貞觀元年,幽州又被劃歸河北道,其后不久又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史上發生的著名的“安史之亂”中、令番王安祿山于此稱帝,自立國號“大燕”,不過此次之亂終為唐王朝所平息,其后唐王朝復置幽州且歸盧龍節度使管轄。 五代初期,劉仁恭在此建立政權,自稱燕王且割據一方。北宋初年(960年),宋太宗在今海淀高梁河一帶,與遼軍交戰但北宋大敗。自此以后,宋王朝對燕云十六州基本失去實際控制。而遼則于會同元年(938年),在北京建立起陪都,史稱南京(今北京)幽都府。 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下令遷都北京,史稱此城池為金中都,其大體方位為今北京西南蓮花池一帶。史上元代,蒙古鐵騎先滅金后滅宋、繼而橫掃歐亞大陸,不久將國號改稱元。此時,北京城被稱為元大都,同時也再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鞒跄,前以應天府為京師。后燕王朱棣攜靖難之變奪得皇位,永樂元年(1403年)將北平改稱為北京,自始北京方得此名。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皇權正式從應天府遷都北京,即以順天府為明王朝京師,稱作北京,而前應天府則作為留都,改稱為南京! ∏遘娙腙P后不久即進駐北京,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南京。民國伊始,北京地方的行政區劃仍沿清制,只是到了1914年,順天府才改為京兆地方,且直轄于中央政權即北洋政府! 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揮師人關,迫于形勢壓力后經各方人士奔走呼吁,1949年1月底,北京實現和平解放。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屆全體會議通過,將北平再次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宣告成立! 2.人文薈萃 北京,這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由于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6朝王城的建都經歷、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令北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出現過不同的歷史稱謂。 史上名稱 燕都:據相關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后在堯封帝。此后,又在蘇城建都,不久便將燕封與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其國都曾稱為“燕都”! ∪障拢菏家娪凇稌x書》,潁川因距晉國都洛陽很近故稱日下。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句文。后“日下”亦作為國都的一個代稱! ∮闹荩簱Q乃遠古時期的九州之一,而幽州之名*早可見于《尚書,舜典》之“燕曰幽州”。史上兩漢、魏、晉、唐代曾于此設置過幽州,其治所也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牵涸缭谔菩诘奶鞂氃辏742年)以前,就將當時的國都長安稱之為京城。所以,此后一說到京城,人們就泛指為國都,因此北京成為國都以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暇合嚓P資料顯示,史上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曾將原來幽州升為幽都府,由于當時遼的國都還在上京,故建都后稱作南京,不過也有稱燕京,當年它曾為遼的陪都。 大都:元代京城是在金代的離宮基礎之上,以今天的北海瓊島為中心,重新規劃構建的一座宏大都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則將原金中都改稱為大都,史稱元大都! ”逼剑好鞔槲湓辏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后又經過幾番的艱苦征戰終于滅掉元,為了記載平定北方這一重要的歷史功績,遂將當時的元大都改稱為北平!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