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9345
- 條形碼:9787522709345 ; 978-7-5227-09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 內容簡介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是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前沿研究課程系列演講合集,共分為5個篇章,分別圍繞“民俗學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民俗學研究方法論”“民俗學的社會應用與非遺保護”“民俗與地方社會研究”和“民間文藝研究”展開論述,并結合鮑曼的表演理論、實踐民俗學的方法論、現代民俗學的性質等對民俗學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作者在民俗學學界有廣泛的影響力,他們關切當下國內外民俗學的熱點話題,并就這些話題進行了深度審讀。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 目錄
通過阿倫特,從表演理論返回民俗學原典《判斷力批判》——對民俗學表演理論(以鮑曼為例)的批判哲學式檢討
三談實踐民俗學
“實踐民俗學”如何定義“實踐”
世界社會的民俗協商: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新生命
都市·中產:現代民俗學的新方向
二 民俗學研究方法論
性別會阻礙還是促進田野作業——女性研究者在田野作業中的性別境遇
鄉村研究與田野工作的滋味
民俗地圖法:其概觀與實踐
三 民俗學的社會應用與非遺保護
中國人的時間制度——漫說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新年
民俗學自主話語建設與學科創新實踐——以母親節與中國母親符號建構為例
談談《漢聲》五十年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實踐與社會價值
四 民俗與地方社會研究
廟會民俗的認知范式研究——一種人類學視野中的華北鄉村生活實踐
地方感與地方社會的自我建構:以魯中洼子村為個案
同鄉同業:“社會經濟”或“低端全國化”
五 民間文藝研究
中國民間故事講述的語言智慧
1958年新民歌運動及其當下意義
藝術與鄉村復興:以中國農民畫為中心的討論
都市語境下手工藝的傳承與創造實踐及其反思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 節選
*后這段加粗的話,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我有一點不太理解的是:既然前面說我們沒法取得關于什么是一個好社會、什么是一個公正社會的標準答案,那恐怕很難得出公正原則。從前面的一大段論述到后面加粗部分的轉折(是值得商榷的——賈琛補注),如果以此類推,何來公正原則?怎么得出這種公正原則? (鞠熙:實際上什么是公正原則,不等于什么是公正標準。我們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終極的公正標準,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知道什么是不公正。這并不是一個公正的標準,而是我們判斷什么是公正的原則。可以說,我們不存在一個靜態的、永遠不變的、唯一的、公正的標準,它永遠在變動,但通過比較現實的情況,我們能知道什么更不公正,這是公正的原則。) 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鞠熙老師這個觀點,雖然我的看法不盡相同。這次講座我之所以想回應這些問題,是因為在上一次呂微老師的講座結束之后,我感覺和杰文的提問和文章里面表達的很多立場基本上是一樣的。我本想直接立論,但我要是不回應,怎么立論呢?我利用今天的機會稍微澄清一下自己。 我和鞠熙老師的分歧體現在,我認為我們通過理性可以獲得“什么是一個公正社會”的標準,而她否認這種標準的存在。這個標準當然也不是唯一的或不變的,而是必須通過邏輯推論和先驗演繹得出的。西方從古希臘開始一直有這種思想傳統,但我們中國很少討論這種問題。另外,實踐是否必須在先驗目標確定后才能進行呢?顧名思義,“先驗目標”先于經驗的行為目標或者實踐目的。“先于”有兩個意思,一是時間上的“先于”,二是邏輯上的“先于”。我想強調的是,實踐行動上的所謂先驗目標和先驗目的,不是從直接的經驗意義和心理學意義上來說的,而是從理性反思的意義上來說的。比如,上個月我從榆林坐飛機回來時,正好碰到機場廣播說有一位母親要帶孩子到北京做手術,但航班座位只剩一個,有沒有乘客愿意讓出一個座位,明天再走。我急于返京,就沒有讓座。檢票登機后,航班廣播又說,這位母親愿意出六百塊錢給讓座的乘客,航空公司也承諾可以安排讓座的乘客搭乘明早七點的航班返京。但我始終沒有讓。每次想到這個事情,我就覺得很內疚。我們想想,我為什么會內疚呢?因為我有良心,而良心就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先驗目標和實踐標準。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行動有技術性的目的,比如說我渴了就要去喝水,顯然,解渴的目的在先,喝水的行動在后,盡管我未必要意識到這個目的再去喝水,也可能我下意識地或者不假思索地就去喝水。但從反思的意義上說,一定是先有目的,后有行動。只有承認這一點,才能繼續從目的中進一步區分出感性目的和理性目的。感性目的是人與動物共同具有的自然目的,遵循自然因果法則,只有理性目的是人特有的,它應該遵循自由法則,而且只有在遵循自由法則時,每個人的自由、尊嚴和平等權利才能得到維護。假如只有一瓶水(不是我已經購買的或者僅僅屬于我的),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口渴了并且都想喝,那我就要考慮,我是和大家一起分享還是獨自占有,這時候我就面臨著道德選擇,而且要決定這種選擇是出于感性目的還是理性目的。我們之所以根據意志來看行動,就是因為意志是行動的理性規定和根據。行為的理性目的是從反思的意義而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如果僅僅著眼于主觀心理,那很多行動的目的可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所以,只有通過對具體行為的理性反思和理論還原,我們才能看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目的在先的。我們在談論意志的時候,不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潛意識之類的原因,而是要從理性角度對感性和理性不斷地剖析、厘清責任,這是理論的任務。 ……
民俗學前沿研究(2019-2020) 作者簡介
蕭放,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社會學學位分會主席,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民間文化史、歲時節日與禮儀民俗等。北師大學科交叉課題“百村社會治理調查”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新中國70年社會治理研究”子課題“百村社會治理調查”負責人。先后主持、承擔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項目“遼金元民俗文獻史與數字化管理系統”等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 鞠熙,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宗教民俗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其他省部級項目多項,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數字碑刻民俗志》一部,合著《北京內城寺廟碑刻志》前三卷。 賀少雅,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傳統禮儀與歲時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省部級及以上項目十余項。在《西北民族研究》《文化遺產》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