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6639
- 條形碼:9787520396639 ; 978-7-5203-966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研究 內容簡介
“讓文物活起來”正在成為新時期文物工作的重大歷史使命,傳統媒體時代的文物傳播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研究》聚焦文物影視敘事,基于數字敘事、互動敘事、跨媒體敘事和沉浸式敘事等敘事學和傳播學理論視角,選擇文物微紀錄片、文物移動直播、文物電子游戲、文物VR影像及文物移動短視頻等移動新媒體視域下中國文物影像傳播的典型文本進行敘事研究,總結中國文物影像敘事的建構機理和話語體系,提出能夠解決現實傳播問題的對策建議,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
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研究 目錄
**章 中國文物傳播現狀透視
**節 早期電視媒體的文物傳播
第二節 新媒體背景下的文物傳播
第二章 傳統媒體的文物影像傳播:故事化敘事
**節 故事化敘事
第二節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故事化敘事
第三節 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的故事化敘事
第三章 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文本解讀
**節 文物微紀錄片:后現代敘事
第二節 文物“云展覽”:直播敘事
第三節 文物VR影像:沉浸式敘事
第四節 文物類電子游戲:互動敘事與空間敘事
第五節 文物移動短視頻:多模態敘事
第四章 移動新媒體時代文物影像敘事的話語體系建構
**節 文物影像敘事的事實層次
第二節 文物影像敘事的邏輯層次
第三節 文物影像敘事的價值層次
第四節 文物影像敘事的表達層次
第五章 移動新媒體時代文物影像敘事策略
**節 文物影像敘事主體的整合策略
第二節 文物影像敘事模式的優化策略
第三節 文物影像敘事內容的延展策略
第四節 基于文物IP的跨媒介敘事策略
參考文獻
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研究 節選
博物館直播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的“新風尚”,疫情過后是否還要持續?博物館直播是否會成為主流的逛展方式,實體博物館參觀會被虛擬直播替代嗎?博物館直播或將成為博物館多渠道提供公共服務的必然選擇。但是從目前博物館直播的效果來看,還有不少可以完善的空間,其提升策略需要從內容創新、技術革新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展開! 。ㄒ唬﹥热輨撔隆 ∧壳叭珖鞯卮蟠笮⌒〉牟┪镳^都在發展“云觀展”,除了云直播外,還拓展了網上數字展覽、實體展的三維虛擬化、藏品的數字化解讀等,但是無論是推薦展品還是借機帶貨,內容本身仍是關鍵。“云觀展”內容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有些線上直播只是線下導游場景的簡單網絡再現,在直播線路的設計和整體情境的營造上還存在需要完善和優化的地方。比如如何化解場景轉換時畫面和講解詞的冷場和“真空”地帶,如何將文物生活化的內容滲透進講解過程,如何平衡講解與觀眾互動之間的比重等。第二,博物館線上直播不僅僅是線下實體展覽的數字化,還需要輸出“知識和創意”,提升文物的“體驗力”和“表現力”。為此需要在文物形象打造、文物呈現方式、文物內涵和藝術表現力的挖掘上下功夫,形成“特色文物IP開發”+“現代科技演繹”+“周邊產業拓展”的鏈條。文物IP的開發需要注重產業效應與市場效果,強調多維主體的連接和產業價值的賦能;文物內涵的挖掘在注重文物多元創意的同時要從文物價值理念和民族文化內涵進行民族性特質的解構。第三,博物館直播需要開拓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交融的發展模式,在滿足娛樂性的同時堅持推動網絡文化產品高質量發展,文物直播文化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ǘ┘夹g革新 人民網白皮書《2019,內容科技(ConTech)元年》指出,媒體發展的驅動力從以內容為主轉變為以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技術和內容越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技術在媒體發展中的作用變得空前重要。當下因為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的限制,多數博物館的數字化水平還不盡如人意,體現在博物館直播中,就是網絡延遲、畫面卡頓、畫質模糊、VR技術運用不夠成熟等現象,大大影響了用戶的觀看體驗。因此當前的博物館直播需要對內容科技進行技術布局與實踐,將人機協同的思路覆蓋到從內容生產、準入、甄別、處理、分發到體驗的整個鏈條當中。③谷歌藝術和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在線平臺提供了一個范例。這個平臺于2011年2月1日由谷歌與全球17家博物館合作啟動,是一個3D數字化在線展覽,平臺上所有高清圖像是運用激光掃描、無人機成像、攝影測量等方式,以建模等形式存儲起來的,可以為用戶帶來“比真實更逼真”的文物畫像。在這個平臺打開一幅畫之后可以一直放大,直到看到畫面的所有細節,包括細微的筆觸、顏料的裂縫乃至畫布的紋理。這得益于谷歌公司研發的專門用來拍攝藝術品的“藝術相機”(Art Camera),使很多作品達到10億像素級。這里所呈現的作品細節,比我們去博物館所能看到的更多。另外,谷歌藝術計劃中很多博物館或畫廊都支持VR觀看,用戶可以購買VR眼鏡并通過走動、轉向等方式隨意參觀。谷歌藝術與文化中還有“DIY”(自己動手制作,Do it yours)等功能,可以通過讓用戶給某些作品配對藝術流派、讓用戶找出畫作中與故事有關的象征物件等互動小游戲,增強用戶與藝術品之間的聯結。這些新功能可以使不計其數的藝術品通過參數,以興趣為維度展現給目標用戶,通過互動深化作品與參觀者之間的聯結,使得原本在時間、空間和故事性方面均有強烈壁壘的人與藝術品產生共鳴與共情。今后當更多的高新技術運用到博物館直播中時,博物館直播初級產品中那些未能解決的引人入勝的“趣味性”和“震撼力”等問題會有所突破。 ……
移動新媒體視域下文物影像敘事研究 作者簡介
陳小娟,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傳播學博士,有多年媒體從業經歷。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敘事、媒介發展。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等多個課題,出版專著《媒體融合背景下對農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研究》,在《新聞界》《電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