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彩色簡明心電圖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168863
- 條形碼:9787122168863 ; 978-7-122-168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彩色簡明心電圖手冊 內容簡介
《彩色簡明心電圖手冊》系統闡述了心電圖基礎知識及房室肥厚心電圖、先天性心臟病心電圖、后天性心臟病心電圖、缺血性心臟病心電圖、各種心律失常心電圖、藥物作用心電圖、電解質紊亂心電圖、起搏器心電圖、小兒心電圖、心電綜合征心電圖的特征、診斷、分型、鑒別及臨床應用等知識,并采用大量臨床實例,配有300多幅彩色心電圖及圖解圖。內容簡潔實用、全面系統。有助于讀者理解和掌握心電圖知識,快速識別和掌握臨床常見心電圖圖形。 該書可作為臨床醫師、醫學生等醫學專業人員的學習及參考用書。
彩色簡明心電圖手冊 目錄
第1章 心電圖基礎知識
1.1 心電圖測量
1.2 心率的測量
1.3 波形的測量
1.4 正常心電圖波形
1.4.1 P波
1.4.2 PR間期
1.4.3 QRS波群
1.4.4 ST段
1.4.5 T波
1.4.6 QT間期
1.4.7 U波
1.5 心電圖導聯
1.6 心電軸
1.7 心臟鐘向轉位
1.8 心電圖閱讀方法
第2章 房室肥厚
2.1 右心房異常
2.1.1 心電圖特征
2.1.2 臨床應用
2.2 左心房異常
2.2.1 心電圖特征
2.2.2 臨床應用
2.3 雙心房異常
2.3.1 心電圖特征
2.3.2 臨床應用
2.4 左心室肥厚
2.4.1 心電圖特征
2.4.2 臨床應用
2.5 右心室肥厚
2.5.1 心電圖特征
2.5.2 臨床應用
2.6 雙心室肥厚
2.6.1 心電圖特征
2.6.2 心電圖特征
第3章 后天性心臟病與心電圖
3.1 心肌炎
3.1.1 心電圖特征
3.1.2 臨床應用
3.2 急性心包炎
3.2.1 心電圖改變的機制
3.2.2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演變
3.2.3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診斷
3.2.4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鑒別
3.3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3.3.1 心電圖改變
3.3.2 臨床應用
3.4 肥厚型心肌病
3.4.1 心電圖改變
3.4.2 鑒別診斷
3.5 擴張型心肌病
3.5.1 心電圖改變
3.5.2 臨床應用
3.6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3.6.1 心電圖改變
3.6.2 臨床應用
3.7 急性肺栓塞
3.7.1 心電圖改變
3.7.2 臨床應用
3.8 二尖瓣狹窄
3.8.1 心電圖改變
3.8.2 臨床應用
3.9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3.9.1 心電圖改變
3.9.2 臨床應用
3.10 腦血管意外
3.10.1 心電圖改變
3.10.2 臨床應用
3.11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發育不良
3.11.1 發病機制
3.11.2 心電圖特點
第4章 先天性心臟病與心電圖
4.1 右位心
4.1.1 心電圖特征
4.1.2 臨床應用
4.2 房間隔缺損
4.2.1 心電圖改變
4.2.2 臨床應用
4.3 房室間隔缺損
4.3.1 心電圖改變
4.3.2 臨床應用
4.4 室間隔缺損
4.4.1 心電圖改變
4.4.2 臨床應用
4.5 動脈導管未閉
4.5.1 心電圖改變
4.5.2 臨床應用
4.6 肺動脈瓣狹窄
4.6.1 心電圖改變
4.6.2 鑒別診斷
4.7 法洛四聯癥
4.7.1 心電圖改變
4.7.2 臨床應用
4.8 三尖瓣下移畸形
4.8.1 心電圖改變
4.8.2 臨床應用
第5章 缺血性心臟病與心電圖
5.1 心肌缺血心電圖
5.1.1 急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
5.1.2 慢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
5.2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圖形
5.2.1 心肌梗死心電圖的發生機制
5.2.2 心肌梗死的分期
5.2.3 心肌梗死的定位
5.2.4 陳舊性心肌梗死
5.2.5 室壁瘤
5.3 心肌梗死的一些特殊圖形
5.3.1 等位性Q波
5.3.2 心房梗死
5.3.3 心肌梗死合并束支傳導阻滯
5.3.4 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
第6章 電解質、藥物與心電圖
6.1 高鉀血癥
6.1.1 心電圖特征
6.1.2 竇室傳導
6.1.3 高鉀血癥的臨床與心電圖聯系
6.2 低鉀血癥
6.2.1 心電圖特征
6.2.2 臨床表現
6.3 低鈣血癥
6.4 洋地黃效應
6.4.1 心電圖特征
6.4.2 臨床應用
6.5 洋地黃中毒
6.5.1 洋地黃中毒的臨床表現
6.5.2 心律失常
第7章 心律失常概要
7.1 心臟的傳導系統
7.2 心肌的動作電位
7.2.1 動作電位分期
7.2.2 動作電位的不應期
7.3 心律失常的分類
7.3.1 激動起源異常
7.3.2 激動傳導異常
7.3.3 激動起源合并傳導異常
7.3.4 起搏器誘發的心律失常
7.4 心律失常臨床
7.4.1 室性和室上性心搏
7.4.2 寬QRS波和窄QRS波
7.4.3 心律失常的心電圖分析策略
7.4.4 臨床心律失常的診斷技術
第8章 竇性心律失常
8.1 正常竇性心律
8.1.1 心電圖特征
8.1.2 臨床應用
8.2 竇性心動過速
8.2.1 心電圖特征
8.2.2 臨床應用
8.3 竇性心動過緩
8.3.1 心電圖特征
8.3.2 如何發現逸搏?
8.3.3 鑒別診斷
8.3.4 臨床應用
8.3.5 梯形圖
8.4 竇性心律不齊
8.4.1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8.4.2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8.4.3 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
8.4.4 竇房結內游走性心律不齊
8.4.5 鑒別診斷
8.4.6 臨床應用
8.5 竇性停搏
8.5.1 心電圖特征
8.5.2 鑒別診斷
8.6 竇房傳導阻滯
8.6.1 一度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2 二度Ⅰ型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3 二度Ⅱ型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4 三度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5 鑒別診斷
8.6.6 臨床意義
8.7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8.7.1 心電圖診斷
8.7.2 臨床應用
8.7.3 阿托品試驗
第9章 早搏
9.1 早搏心電圖的基礎術語
9.1.1 配對間期
9.1.2 代償間期
9.1.3 代償間歇
9.1.4 根據早搏起源部位進行分類
9.2 房性早搏
9.2.1 心電圖診斷
9.2.2 房性早搏未下傳
9.2.3 房性早搏伴P′R間期延長
9.2.4 房性早搏伴差異性傳導
9.2.5 房性早搏二聯律
9.2.6 房性早搏三聯律
9.2.7 房性早搏伴超完全代償間歇
9.2.8 房性早搏的鑒別診斷
9.3 交界性早搏
9.3.1 心電圖診斷
9.3.2 逆行P波
9.3.3 交界性早搏的其他行為
9.4 室性早搏
9.4.1 心電圖診斷
9.4.2 室性早搏的描述
9.4.3 室性早搏二聯律
9.4.4 室性早搏三聯律
9.4.5 插入性室早
9.4.6 R-on-T型室早
9.4.7 頻發和偶發性早搏
9.4.8 多源和多形性早搏
9.4.9 室性早搏的類代償間歇
9.4.10 室性早搏的定位
9.4.11 室性早搏的Lown分級
9.4.12 室性心律失常Bigger分類
9.4.13 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預后分類
第10章 逸搏和逸搏心律
10.1 逸搏概述
10.1.1 逸搏發生機制
10.1.2 逸搏和逸搏心律
10.1.3 逸搏周期
10.1.4 逸搏心律的特點
10.2 房性逸搏心電圖診斷
10.3 房性逸搏心律
10.3.1 心電圖診斷
10.4 交界性逸搏
10.4.1 心電圖診斷
10.4.2 鑒別診斷
10.5 交界性逸搏心律
10.5.1 心電圖診斷
10.5.2 臨床應用
10.6 室性逸搏
10.6.1 心電圖診斷
10.6.2 臨床應用
10.7 室性逸搏心律
10.7.1 心電圖診斷
10.7.2 臨床應用
10.8 逸搏-竇性奪獲二聯律
10.8.1 心電圖診斷
10.8.2 臨床應用
第11章 心房傳導紊亂
11.1 心臟傳導阻滯的分類
11.1.1 心房傳導紊亂
11.2 不完全性右心房內傳導阻滯
11.2.1 心電圖診斷
11.2.2 臨床應用
11.3 不完全性房間傳導阻滯
11.3.1 心電圖診斷
11.3.2 臨床應用
11.4 完全性房間傳導阻滯
11.4.1 心電圖診斷
11.4.2 臨床應用
11.5 心房靜止
11.5.1 完全性心房靜止的診斷標準
11.5.2 臨床應用
11.6 完全性房內傳導阻滯
11.6.1 心電圖診斷標準
11.6.2 臨床應用
第12章 房室傳導阻滯
12.1 房室傳導阻滯的基本概念
12.2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12.2.1 心電圖診斷
12.2.2 臨床應用
12.3 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
12.3.1 心電圖診斷
12.3.2 臨床應用
12.4 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
12.4.1 心電圖診斷
12.4.2 臨床應用
12.5 2∶1房室傳導阻滯
12.5.1 心電圖診斷
12.5.2 臨床應用
12.6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12.6.1 心電圖診斷
12.6.2 臨床應用
12.7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12.7.1 心電圖診斷
12.7.2 臨床應用
第13章 室內傳導阻滯
13.1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13.1.1 心電圖診斷
13.1.2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和急性心肌梗死
13.1.3 臨床應用
13.2 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13.2.1 心電圖診斷
13.2.2 臨床應用
13.3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13.3.1 心電圖診斷
13.3.2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和急性心肌梗死
13.3.3 臨床應用
13.4 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13.4.1 心電圖診斷
13.4.2 臨床應用
13.5 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13.5.1 心電圖診斷
13.5.2 臨床應用
13.6 左后分支傳導阻滯
13.6.1 心電圖診斷
13.6.2 臨床應用
13.7 非特異性室內傳導異常
13.7.1 心電圖診斷
13.7.2 臨床應用
13.8 雙束支傳導阻滯
13.8.1 左右束支同時發生一度阻滯
13.8.2 左右束支同時發生三度傳導阻滯
13.8.3 單側束支三度+另側束支傳導阻滯
13.8.4 雙側束支同時發生二度傳導阻滯
13.9 雙分支傳導阻滯
13.9.1 完全性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13.10 三分支傳導阻滯
13.10.1 完全性三分支傳導阻滯
13.10.2 不完全性三分支傳導阻滯
第14章 心室預激
14.1 心室預激
14.1.1 預激綜合征的分類
14.2 A型預激
14.2.1 心電圖診斷
14.2.2 預激波的識別
14.3 B型預激
14.3.1 心電圖診斷
14.3.2 預激波的定位
14.3.3 旁道的傳導功能
14.3.4 間歇性預激
14.4 LGL綜合征
14.4.1 心電圖診斷
14.4.2 臨床應用
第15章 室上性心動過速
15.1 竇性心動過速
15.1.1 心電圖特征
15.1.2 臨床應用
15.2 自律性房性心動過速
15.2.1 心電圖特征
15.2.2 臨床應用
15.3 折返性房性心動過速
15.3.1 心電圖特征
15.3.2 臨床應用
15.4 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
15.4.1 心電圖特征
15.4.2 臨床應用
15.5 加速性交界性心動過速
15.5.1 心電圖特征
15.5.2 臨床應用
15.6 交界性心動過速
15.6.1 心電圖特征
15.6.2 臨床應用
15.7 慢-快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5.7.1 心電圖特征
15.7.2 發生機制
15.7.3 臨床應用
15.8 快-慢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5.8.1 心電圖特征
15.8.2 發生機制
15.9 慢-慢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5.9.1 心電圖特征
15.9.2 發生機制
15.10 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15.10.1 發生機制
15.10.2 心電圖特征
15.10.3 臨床應用
15.11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15.11.1 發生機制
15.11.2 心電圖特征
15.11.3 臨床應用
第16章 撲動和顫動
16.1 心房撲動
16.1.1 發生機制
16.1.2 典型心房撲動的心電圖特征
16.1.3 臨床應用
16.1.4 2:1下傳的心房撲動
16.1.5 不典型房撲
16.1.6 臨床應用
16.2 心房顫動
16.2.1 發生機制
16.2.2 心電圖特征
16.2.3 2010年ESC心房顫動的分類
16.2.4 心房顫動合并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16.2.5 細小的房顫波
16.2.6 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
16.2.7 差異性傳導
16.2.8 陣發性心房顫動
16.2.9 心房顫動合并預激綜合征
16.2.10 局部較為規整的房顫波
16.3 心室撲動
16.3.1 發生機制
16.3.2 心電圖特征
16.3.3 臨床應用
16.4 心室顫動
16.4.1 發生機制
16.4.2 心電圖特征
16.4.3 臨床應用
16.5 臨終心電圖
16.5.1 電-機械分離
16.5.2 全心停搏
第17章 室性心動過速
17.1 定義
17.1.1 寬QRS波心動過速的定義
17.1.2 室性心動過速的定義
17.2 寬QRS波心動過速鑒別流程
17.2.1 Wellens方案(1978年)
17.2.2 Brugada方案(1991年)
17.2.3 Vereckel方案(2009年)
17.3 室性心動過速的分類
17.4 尖端扭轉型室速
17.4.1 心電圖特征
17.4.2 臨床應用
17.5 分支型室速
17.5.1 心電圖特征
17.5.2 臨床應用
17.6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
17.6.1 心電圖特征
17.6.2 臨床應用
17.7 特發性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17.7.1 心電圖特征
17.7.2 臨床應用
17.8 胸前導聯QRS波群的同向性
17.9 病理性室性心動過速
17.10 起搏器介導的心動過速
17.11 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
17.11.1 心電圖特征
17.11.2 發生機制
17.11.3 臨床應用
第18章 起搏器心電圖
18.1 人工心臟起搏器
18.1.1 起搏器的代碼
18.1.2 起搏器的分類
18.2 起搏心電圖基礎
18.2.1 起搏器脈沖信號
18.2.2 起搏圖形
18.3 單腔起搏心電圖
18.3.1 正常心室起搏
18.3.2 起搏間期和逸搏間期
18.3.3 正常心室感知
18.3.4 心房起搏節律
18.4 雙腔起搏心電圖
18.4.1 房室順序起搏工作模式
18.4.2 雙腔起搏器的計時周期
18.5 磁鐵試驗
18.6 初學起搏器心電圖
第19章 心電綜合征
19.1 早期復極
19.1.1 心電圖特征
19.1.2 臨床應用
19.2 Brugada綜合征
19.2.1 發病機制
19.2.2 心電圖特征
19.2.3 臨床實例
19.2.4 診斷Brugada綜合征
19.3 先天性長QT綜合征
19.3.1 發病機制
19.3.2 長QT間期
19.3.3 復極異常
19.3.4 先天性長QT綜合征的診斷要點
19.4 先天性短QT綜合征
19.4.1 發病機制
19.4.2 心電圖特征
19.4.3 先天性短QT綜合征的臨床診斷
第20章 小兒心電圖
20.1 小兒心電圖的特點
20.2 小兒心電圖的正常測值
20.2.1 P波
20.2.2 PR間期
20.2.3 QRS波群
20.2.4 ST段
20.2.5 T波
20.2.6 QT間期
20.2.7 心率
20.3 小兒異常心電圖
20.3.1 竇性心動過速和過緩
20.3.2 心房異常
20.3.3 心室肥厚
20.3.4 小兒心肌梗死
20.3.5 室內傳導阻滯
第21章 心電圖偽差
21.1 心電圖的偽差
21.2 左右手反接
21.2.1 產生原因
21.2.2 心電圖表現
21.3 基線不穩
21.3.1 發生機制
21.3.2 臨床應用
21.4 干擾
21.4.1 肌肉干擾
21.4.2 交流電干擾
21.5 電極松脫
21.5.1 發生機制
21.5.2 臨床應用
21.6 電子設備和醫療儀器干擾
21.7 偽差性心律失常
附錄
1.1 心電圖測量
1.2 心率的測量
1.3 波形的測量
1.4 正常心電圖波形
1.4.1 P波
1.4.2 PR間期
1.4.3 QRS波群
1.4.4 ST段
1.4.5 T波
1.4.6 QT間期
1.4.7 U波
1.5 心電圖導聯
1.6 心電軸
1.7 心臟鐘向轉位
1.8 心電圖閱讀方法
第2章 房室肥厚
2.1 右心房異常
2.1.1 心電圖特征
2.1.2 臨床應用
2.2 左心房異常
2.2.1 心電圖特征
2.2.2 臨床應用
2.3 雙心房異常
2.3.1 心電圖特征
2.3.2 臨床應用
2.4 左心室肥厚
2.4.1 心電圖特征
2.4.2 臨床應用
2.5 右心室肥厚
2.5.1 心電圖特征
2.5.2 臨床應用
2.6 雙心室肥厚
2.6.1 心電圖特征
2.6.2 心電圖特征
第3章 后天性心臟病與心電圖
3.1 心肌炎
3.1.1 心電圖特征
3.1.2 臨床應用
3.2 急性心包炎
3.2.1 心電圖改變的機制
3.2.2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演變
3.2.3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診斷
3.2.4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鑒別
3.3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3.3.1 心電圖改變
3.3.2 臨床應用
3.4 肥厚型心肌病
3.4.1 心電圖改變
3.4.2 鑒別診斷
3.5 擴張型心肌病
3.5.1 心電圖改變
3.5.2 臨床應用
3.6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3.6.1 心電圖改變
3.6.2 臨床應用
3.7 急性肺栓塞
3.7.1 心電圖改變
3.7.2 臨床應用
3.8 二尖瓣狹窄
3.8.1 心電圖改變
3.8.2 臨床應用
3.9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3.9.1 心電圖改變
3.9.2 臨床應用
3.10 腦血管意外
3.10.1 心電圖改變
3.10.2 臨床應用
3.11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發育不良
3.11.1 發病機制
3.11.2 心電圖特點
第4章 先天性心臟病與心電圖
4.1 右位心
4.1.1 心電圖特征
4.1.2 臨床應用
4.2 房間隔缺損
4.2.1 心電圖改變
4.2.2 臨床應用
4.3 房室間隔缺損
4.3.1 心電圖改變
4.3.2 臨床應用
4.4 室間隔缺損
4.4.1 心電圖改變
4.4.2 臨床應用
4.5 動脈導管未閉
4.5.1 心電圖改變
4.5.2 臨床應用
4.6 肺動脈瓣狹窄
4.6.1 心電圖改變
4.6.2 鑒別診斷
4.7 法洛四聯癥
4.7.1 心電圖改變
4.7.2 臨床應用
4.8 三尖瓣下移畸形
4.8.1 心電圖改變
4.8.2 臨床應用
第5章 缺血性心臟病與心電圖
5.1 心肌缺血心電圖
5.1.1 急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
5.1.2 慢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
5.2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圖形
5.2.1 心肌梗死心電圖的發生機制
5.2.2 心肌梗死的分期
5.2.3 心肌梗死的定位
5.2.4 陳舊性心肌梗死
5.2.5 室壁瘤
5.3 心肌梗死的一些特殊圖形
5.3.1 等位性Q波
5.3.2 心房梗死
5.3.3 心肌梗死合并束支傳導阻滯
5.3.4 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
第6章 電解質、藥物與心電圖
6.1 高鉀血癥
6.1.1 心電圖特征
6.1.2 竇室傳導
6.1.3 高鉀血癥的臨床與心電圖聯系
6.2 低鉀血癥
6.2.1 心電圖特征
6.2.2 臨床表現
6.3 低鈣血癥
6.4 洋地黃效應
6.4.1 心電圖特征
6.4.2 臨床應用
6.5 洋地黃中毒
6.5.1 洋地黃中毒的臨床表現
6.5.2 心律失常
第7章 心律失常概要
7.1 心臟的傳導系統
7.2 心肌的動作電位
7.2.1 動作電位分期
7.2.2 動作電位的不應期
7.3 心律失常的分類
7.3.1 激動起源異常
7.3.2 激動傳導異常
7.3.3 激動起源合并傳導異常
7.3.4 起搏器誘發的心律失常
7.4 心律失常臨床
7.4.1 室性和室上性心搏
7.4.2 寬QRS波和窄QRS波
7.4.3 心律失常的心電圖分析策略
7.4.4 臨床心律失常的診斷技術
第8章 竇性心律失常
8.1 正常竇性心律
8.1.1 心電圖特征
8.1.2 臨床應用
8.2 竇性心動過速
8.2.1 心電圖特征
8.2.2 臨床應用
8.3 竇性心動過緩
8.3.1 心電圖特征
8.3.2 如何發現逸搏?
8.3.3 鑒別診斷
8.3.4 臨床應用
8.3.5 梯形圖
8.4 竇性心律不齊
8.4.1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8.4.2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8.4.3 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
8.4.4 竇房結內游走性心律不齊
8.4.5 鑒別診斷
8.4.6 臨床應用
8.5 竇性停搏
8.5.1 心電圖特征
8.5.2 鑒別診斷
8.6 竇房傳導阻滯
8.6.1 一度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2 二度Ⅰ型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3 二度Ⅱ型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4 三度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
8.6.5 鑒別診斷
8.6.6 臨床意義
8.7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8.7.1 心電圖診斷
8.7.2 臨床應用
8.7.3 阿托品試驗
第9章 早搏
9.1 早搏心電圖的基礎術語
9.1.1 配對間期
9.1.2 代償間期
9.1.3 代償間歇
9.1.4 根據早搏起源部位進行分類
9.2 房性早搏
9.2.1 心電圖診斷
9.2.2 房性早搏未下傳
9.2.3 房性早搏伴P′R間期延長
9.2.4 房性早搏伴差異性傳導
9.2.5 房性早搏二聯律
9.2.6 房性早搏三聯律
9.2.7 房性早搏伴超完全代償間歇
9.2.8 房性早搏的鑒別診斷
9.3 交界性早搏
9.3.1 心電圖診斷
9.3.2 逆行P波
9.3.3 交界性早搏的其他行為
9.4 室性早搏
9.4.1 心電圖診斷
9.4.2 室性早搏的描述
9.4.3 室性早搏二聯律
9.4.4 室性早搏三聯律
9.4.5 插入性室早
9.4.6 R-on-T型室早
9.4.7 頻發和偶發性早搏
9.4.8 多源和多形性早搏
9.4.9 室性早搏的類代償間歇
9.4.10 室性早搏的定位
9.4.11 室性早搏的Lown分級
9.4.12 室性心律失常Bigger分類
9.4.13 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預后分類
第10章 逸搏和逸搏心律
10.1 逸搏概述
10.1.1 逸搏發生機制
10.1.2 逸搏和逸搏心律
10.1.3 逸搏周期
10.1.4 逸搏心律的特點
10.2 房性逸搏心電圖診斷
10.3 房性逸搏心律
10.3.1 心電圖診斷
10.4 交界性逸搏
10.4.1 心電圖診斷
10.4.2 鑒別診斷
10.5 交界性逸搏心律
10.5.1 心電圖診斷
10.5.2 臨床應用
10.6 室性逸搏
10.6.1 心電圖診斷
10.6.2 臨床應用
10.7 室性逸搏心律
10.7.1 心電圖診斷
10.7.2 臨床應用
10.8 逸搏-竇性奪獲二聯律
10.8.1 心電圖診斷
10.8.2 臨床應用
第11章 心房傳導紊亂
11.1 心臟傳導阻滯的分類
11.1.1 心房傳導紊亂
11.2 不完全性右心房內傳導阻滯
11.2.1 心電圖診斷
11.2.2 臨床應用
11.3 不完全性房間傳導阻滯
11.3.1 心電圖診斷
11.3.2 臨床應用
11.4 完全性房間傳導阻滯
11.4.1 心電圖診斷
11.4.2 臨床應用
11.5 心房靜止
11.5.1 完全性心房靜止的診斷標準
11.5.2 臨床應用
11.6 完全性房內傳導阻滯
11.6.1 心電圖診斷標準
11.6.2 臨床應用
第12章 房室傳導阻滯
12.1 房室傳導阻滯的基本概念
12.2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12.2.1 心電圖診斷
12.2.2 臨床應用
12.3 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
12.3.1 心電圖診斷
12.3.2 臨床應用
12.4 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
12.4.1 心電圖診斷
12.4.2 臨床應用
12.5 2∶1房室傳導阻滯
12.5.1 心電圖診斷
12.5.2 臨床應用
12.6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12.6.1 心電圖診斷
12.6.2 臨床應用
12.7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12.7.1 心電圖診斷
12.7.2 臨床應用
第13章 室內傳導阻滯
13.1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13.1.1 心電圖診斷
13.1.2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和急性心肌梗死
13.1.3 臨床應用
13.2 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13.2.1 心電圖診斷
13.2.2 臨床應用
13.3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13.3.1 心電圖診斷
13.3.2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和急性心肌梗死
13.3.3 臨床應用
13.4 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13.4.1 心電圖診斷
13.4.2 臨床應用
13.5 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13.5.1 心電圖診斷
13.5.2 臨床應用
13.6 左后分支傳導阻滯
13.6.1 心電圖診斷
13.6.2 臨床應用
13.7 非特異性室內傳導異常
13.7.1 心電圖診斷
13.7.2 臨床應用
13.8 雙束支傳導阻滯
13.8.1 左右束支同時發生一度阻滯
13.8.2 左右束支同時發生三度傳導阻滯
13.8.3 單側束支三度+另側束支傳導阻滯
13.8.4 雙側束支同時發生二度傳導阻滯
13.9 雙分支傳導阻滯
13.9.1 完全性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13.10 三分支傳導阻滯
13.10.1 完全性三分支傳導阻滯
13.10.2 不完全性三分支傳導阻滯
第14章 心室預激
14.1 心室預激
14.1.1 預激綜合征的分類
14.2 A型預激
14.2.1 心電圖診斷
14.2.2 預激波的識別
14.3 B型預激
14.3.1 心電圖診斷
14.3.2 預激波的定位
14.3.3 旁道的傳導功能
14.3.4 間歇性預激
14.4 LGL綜合征
14.4.1 心電圖診斷
14.4.2 臨床應用
第15章 室上性心動過速
15.1 竇性心動過速
15.1.1 心電圖特征
15.1.2 臨床應用
15.2 自律性房性心動過速
15.2.1 心電圖特征
15.2.2 臨床應用
15.3 折返性房性心動過速
15.3.1 心電圖特征
15.3.2 臨床應用
15.4 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
15.4.1 心電圖特征
15.4.2 臨床應用
15.5 加速性交界性心動過速
15.5.1 心電圖特征
15.5.2 臨床應用
15.6 交界性心動過速
15.6.1 心電圖特征
15.6.2 臨床應用
15.7 慢-快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5.7.1 心電圖特征
15.7.2 發生機制
15.7.3 臨床應用
15.8 快-慢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5.8.1 心電圖特征
15.8.2 發生機制
15.9 慢-慢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5.9.1 心電圖特征
15.9.2 發生機制
15.10 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15.10.1 發生機制
15.10.2 心電圖特征
15.10.3 臨床應用
15.11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15.11.1 發生機制
15.11.2 心電圖特征
15.11.3 臨床應用
第16章 撲動和顫動
16.1 心房撲動
16.1.1 發生機制
16.1.2 典型心房撲動的心電圖特征
16.1.3 臨床應用
16.1.4 2:1下傳的心房撲動
16.1.5 不典型房撲
16.1.6 臨床應用
16.2 心房顫動
16.2.1 發生機制
16.2.2 心電圖特征
16.2.3 2010年ESC心房顫動的分類
16.2.4 心房顫動合并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16.2.5 細小的房顫波
16.2.6 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
16.2.7 差異性傳導
16.2.8 陣發性心房顫動
16.2.9 心房顫動合并預激綜合征
16.2.10 局部較為規整的房顫波
16.3 心室撲動
16.3.1 發生機制
16.3.2 心電圖特征
16.3.3 臨床應用
16.4 心室顫動
16.4.1 發生機制
16.4.2 心電圖特征
16.4.3 臨床應用
16.5 臨終心電圖
16.5.1 電-機械分離
16.5.2 全心停搏
第17章 室性心動過速
17.1 定義
17.1.1 寬QRS波心動過速的定義
17.1.2 室性心動過速的定義
17.2 寬QRS波心動過速鑒別流程
17.2.1 Wellens方案(1978年)
17.2.2 Brugada方案(1991年)
17.2.3 Vereckel方案(2009年)
17.3 室性心動過速的分類
17.4 尖端扭轉型室速
17.4.1 心電圖特征
17.4.2 臨床應用
17.5 分支型室速
17.5.1 心電圖特征
17.5.2 臨床應用
17.6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
17.6.1 心電圖特征
17.6.2 臨床應用
17.7 特發性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17.7.1 心電圖特征
17.7.2 臨床應用
17.8 胸前導聯QRS波群的同向性
17.9 病理性室性心動過速
17.10 起搏器介導的心動過速
17.11 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
17.11.1 心電圖特征
17.11.2 發生機制
17.11.3 臨床應用
第18章 起搏器心電圖
18.1 人工心臟起搏器
18.1.1 起搏器的代碼
18.1.2 起搏器的分類
18.2 起搏心電圖基礎
18.2.1 起搏器脈沖信號
18.2.2 起搏圖形
18.3 單腔起搏心電圖
18.3.1 正常心室起搏
18.3.2 起搏間期和逸搏間期
18.3.3 正常心室感知
18.3.4 心房起搏節律
18.4 雙腔起搏心電圖
18.4.1 房室順序起搏工作模式
18.4.2 雙腔起搏器的計時周期
18.5 磁鐵試驗
18.6 初學起搏器心電圖
第19章 心電綜合征
19.1 早期復極
19.1.1 心電圖特征
19.1.2 臨床應用
19.2 Brugada綜合征
19.2.1 發病機制
19.2.2 心電圖特征
19.2.3 臨床實例
19.2.4 診斷Brugada綜合征
19.3 先天性長QT綜合征
19.3.1 發病機制
19.3.2 長QT間期
19.3.3 復極異常
19.3.4 先天性長QT綜合征的診斷要點
19.4 先天性短QT綜合征
19.4.1 發病機制
19.4.2 心電圖特征
19.4.3 先天性短QT綜合征的臨床診斷
第20章 小兒心電圖
20.1 小兒心電圖的特點
20.2 小兒心電圖的正常測值
20.2.1 P波
20.2.2 PR間期
20.2.3 QRS波群
20.2.4 ST段
20.2.5 T波
20.2.6 QT間期
20.2.7 心率
20.3 小兒異常心電圖
20.3.1 竇性心動過速和過緩
20.3.2 心房異常
20.3.3 心室肥厚
20.3.4 小兒心肌梗死
20.3.5 室內傳導阻滯
第21章 心電圖偽差
21.1 心電圖的偽差
21.2 左右手反接
21.2.1 產生原因
21.2.2 心電圖表現
21.3 基線不穩
21.3.1 發生機制
21.3.2 臨床應用
21.4 干擾
21.4.1 肌肉干擾
21.4.2 交流電干擾
21.5 電極松脫
21.5.1 發生機制
21.5.2 臨床應用
21.6 電子設備和醫療儀器干擾
21.7 偽差性心律失常
附錄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