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塔西陸相砂礫巖型銅鉛鋅礦床成礦特征與成礦模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8494
- 條形碼:9787030728494 ; 978-7-03-07284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塔西陸相砂礫巖型銅鉛鋅礦床成礦特征與成礦模式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塔里木盆地西部薩熱克巴依盆地、喀什凹陷、柯坪盆地和庫車盆地等沉積盆地的形成及演化過程,并對薩熱克礫巖型銅礦床、花園砂巖型銅礦床和滴水砂巖型銅礦床進行了典型礦床研究,研究認為塔西砂礫巖型銅礦包含兩個成礦類型,即以薩熱克銅礦為代表的礫巖型銅礦和以花園銅礦為代表的砂巖型銅礦。其中,薩熱克礫巖型銅礦的賦礦層位為上侏羅統雜礫巖中,形成時代為早白堊世末;花園砂巖型銅礦的賦礦地層為晚第三系中新統細砂巖中,主體形成于上新世以后。礦石中金屬礦物均以輝銅礦為主,其次為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并局部可見少量的方鉛礦和閃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白云石和少量石英。在區域盆地演化和典型礦床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砂礫巖型銅礦床的成礦規律和找礦標志,優選了找礦靶區并進行了部分驗證,對在塔西地區尋找同類型礦床具有示范作用
塔西陸相砂礫巖型銅鉛鋅礦床成礦特征與成礦模式 目錄
前言
**章區域地質特征1
**節構造1
一、大地構造單元劃分1
二、主要構造單元特征1
三、主要構造特征5
第二節地層7
一、中元古界7
二、古生界9
三、中生界11
四、新生界14
第三節巖漿巖16
一、火山巖16
二、侵入巖18
第四節變質作用18
第五節礦產特征19
第二章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床成礦特征21
**節礦區地質特征21
一、地層21
二、構造25
三、巖漿巖26
第二節礦區地球化學特征27
一、元素特征值27
二、元素組合特征28
三、綜合異常特征28
第三節礦床地質特征34
一、含礦巖系特征34
二、礦體特征35
三、礦石特征37
四、圍巖蝕變42
五、礦化分帶44
第三章烏拉根式砂巖型鉛鋅礦床成礦特征48
**節礦區地質特征48
一、地層48
二、構造56
三、巖漿巖58
第二節礦區地球化學特征58
一、元素特征值58
二、元素組合特征60
三、綜合異常特征61
第三節礦床地質特征73
一、含礦巖系特征73
二、礦體特征73
三、礦石特征79
四、圍巖蝕變83
第四章花園式砂巖型銅礦床成礦特征87
**節礦區地質特征87
一、地層87
二、構造93
三、巖漿巖94
第二節礦區地球化學特征95
一、元素特征值95
二、元素組合特征95
三、綜合異常特征97
第三節礦床地質特征102
一、含礦巖系特征102
二、礦體特征102
三、礦石特征107
四、圍巖蝕變109
第五章礦床成礦作用111
**節成礦流體特征111
一、樣品和分析方法111
二、巖相學特征112
三、顯微測溫和成分分析114
四、成礦流體演化和來源118
第二節成礦物質來源122
一、樣品和分析方法122
二、S的來源123
三、Pb的來源126
第三節成礦年代學129
一、樣品和分析方法129
二、薩熱克銅礦成礦年代133
三、吾合沙魯銅礦成礦年代134
四、烏拉根鉛鋅礦成礦年代135
第六章礦床成礦模式137
**節區域構造-盆山耦合演化137
第二節礦床成礦模式143
一、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床143
二、烏拉根式砂巖型鉛鋅礦床146
三、花園式砂巖型銅礦床148
第三節區域構造-成礦作用時空格架149
參考文獻152
塔西陸相砂礫巖型銅鉛鋅礦床成礦特征與成礦模式 節選
**章 區域地質特征 **節 構造 一、大地構造單元劃分 塔里木盆地西緣大地構造整體特征是“一帶一緣”,即北部為西南天山造山帶,南部為塔里木地塊北緣(圖1-1),構造形式在空間分布上對比明顯:西南天山造山帶以逆沖-逆掩斷層和緊閉-倒轉褶皺為主要形式,塔里木地塊北緣以拗陷-斷陷為主要形式。本書研究區共涉及西南天山造山帶東阿賴沖斷褶皺區(Ⅰ*)、塔里木地塊蘇魯鐵列克斷隆區(Ⅱ*)、塔里木地塊庫爾干-翁庫爾復背斜區(Ⅱ*)、塔里木地塊切列克辛斷陷區(Ⅱ*)、塔里木地塊喀什拗陷區(Ⅱ*)5個四級構造單元(圖1-2)。 圖1-1 研究區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據報告修編) 二、主要構造單元特征 (一)東阿賴沖斷褶皺區 該區以吾瓦斷裂為界,與東部蘇魯鐵列克斷隆區、切列克辛斷陷區和喀什拗陷區相鄰。該區出露的地層有志留系塔爾特庫里組(S3-4t)、下泥盆統薩瓦亞爾頓組(D1sw)和中泥盆統托格買提組(D2t),局部見中-新生代上疊盆地,盆地內為陸相碎屑巖沉積建造,主要為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K1kz)和侏羅系(未分組)。 該區以一系列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為50°~70°的逆沖推覆體為主,總體褶皺形態為復向斜(塔爾特庫里復向斜),主要斷裂包括塔爾特庫里斷裂、薩瓦亞爾頓-吉根斷裂、吾瓦斷裂等。該區產有兩條蛇綠混雜巖帶:木孜別里蛇綠混雜巖[(S3-D1)MZ]和吉根蛇綠混雜巖(D1-2JG),其中木孜別里蛇綠混雜巖以早古生代所形成的深海相軟泥及放射蟲硅質巖和半深海相復理石建造為特征,為南天山洋拉張事件沉積與洋島火山巖的具體體現;薩瓦亞爾頓-吉根斷裂與吉根蛇綠混雜巖為海西早期洋盆閉合褶皺造山運動的表現形式。該區在晚古生代為陸緣盆地碳酸鹽臺地相、淺海陸棚相沉積,石炭紀末南北向構造擠壓作用結束沉積,二疊紀初期的擠壓加劇使得該構造單元地層褶皺變形并以A型俯沖的形式仰沖于塔里木板塊之上(海西晚期天山運動)。印支期本區一直處于抬升剝蝕狀態,至早燕山晚期受構造拉張的影響于局部形成上疊拉分斷陷盆地,盆地內接受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K1kz)和侏羅系沉積。早更新世的西域構造運動使得該區以吾瓦-小紅山斷裂為界整體向東南方向推覆隆升。 (二)蘇魯鐵列克斷隆區 該區以吾瓦斷裂為界與西側東阿賴沖斷褶皺區之間呈斷層接觸,以侏羅系、白堊系與長城系阿克蘇群(Chak)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線及切列克辛斷裂為界與切列克辛斷陷區及喀什拗陷區相鄰。該區出露的地層以中元古界長城系阿克蘇群結晶片巖為主,向外以斷層為界變為下古生界,包括下石炭統巴什索貢組(C1b)、上石炭統別根他烏組(C2bg)和康克林組(C2kk)以及中泥盆統托格買提組。 該區總體呈地壘狀隆起,為塔里木地臺前震旦系結晶基底的一部分。阿爾金運動使該區發生變質、變形,塔里木運動使其隆起進而形成統一的結晶基底。該區在震旦紀—泥盆紀處于隆升剝蝕狀態未接受沉積,至石炭紀接受陸緣海盆碎屑巖-碳酸鹽巖沉積。海西晚期的構造運動使得本區一直處于隆升狀態,缺失三疊系,至早侏羅世初期在拉張背景之下形成侏羅紀—白堊紀的薩熱克巴依上疊盆地。喜馬拉雅晚期構造運動使得該區再一次隆升并向南推覆掩壓于中生界之上。 (三)切列克辛斷陷區 該區以庫爾干斷裂為界,東與庫爾干-翁庫爾復背斜區呈斷層接觸,西以切列克辛斷裂及侏羅系與古生界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線為界,與蘇魯鐵列克斷隆區呈斷層接觸,南與喀什拗陷區之間的接觸界線由于第四系蓋壓不明顯。該區出露的地層以侏羅系為主,包括下侏羅統莎里塔什組(J1s)、康蘇組(J1k)和中侏羅統楊葉組(J2y)、塔爾尕組(J2t)、上侏羅統庫孜貢蘇組(J3k)。白堊系包括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和上白堊統英吉沙群(K2yn),主要沿該區南部邊緣分布。在莎里塔什一帶見泥盆系和石炭系構造窗,由中泥盆統托格買提組碎屑巖-碳酸鹽建造及下石炭統巴什索貢組生物碎屑含礫灰巖組成,周緣被侏羅系呈角度不整合蓋壓,切列克辛斷裂的次級斷裂從構造窗通過。 該區為受印支運動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右行拉分的影響在元古宇—古生界基底之上發育形成的拗陷盆地,拗陷的邊界正斷層控制了盆地的沉積演化,經歷了早侏羅世早期的斷陷快速下沉、早侏羅世晚期—中侏羅世穩定沉降、晚侏羅世萎縮抬升消亡三個發展演化階段。 (四)庫爾干-翁庫爾復背斜區 該區以庫爾干斷裂、烏恰斷裂及白堊紀上疊盆地東部西域組(Q1x)角度不整合界線為界與西部切列克辛斷陷區和南部喀什拗陷區相鄰,總體為一復式倒轉背斜構造,軸向近東西向,傾伏向北西西,向南東東向翹起,共有7個次級向背斜構造,在其東部上疊有白堊紀翁庫爾陸相碎屑巖盆地。該區出露的地層有上志留統塔爾特庫里組、中泥盆統托格買提組、上泥盆統坦蓋塔爾組(D3t)、下石炭統巴什索貢組、下二疊統比尤列提群(P1by)、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及第四系。 該區在志留紀—石炭紀處于南天山洋演化沉積階段,石炭紀末—早二疊世初海西運動南北向擠壓板內陸陸碰撞造山期形成一系列疊瓦式逆沖斷裂帶和推覆帶。二疊紀之后處于抬升階段,缺失三疊系和侏羅系,至早白堊世受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右行拉分影響又一次拉伸形成翁庫爾斷陷盆地,沉積了克孜勒蘇群一套河流相-山間盆地相紅色碎屑巖沉積夾少量的火山噴出巖,包括深灰綠色橄欖玄武巖、深灰色玄武巖、深綠色杏仁狀玄武巖等。晚白堊世山體抬升,至中新世末,受印度板塊對西藏板塊碰撞的影響,塔里木盆地北部向天山造山帶發生C型俯沖。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使該區發育一系列逆沖推覆構造,造成古生界推覆于下更新統西域組之上。 (五)喀什拗陷區 該區以吾瓦斷裂以及侏羅系與長城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線和烏恰斷裂為界,與東阿賴沖斷褶皺區、蘇魯鐵列克斷隆區和庫爾干-翁庫爾復背斜區相鄰。該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新生界,包括下侏羅統莎里塔什組和康蘇組、中侏羅統楊葉組和塔爾尕組、上侏羅統庫孜貢蘇組;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上白堊統英吉沙群[(K2yn,包括庫克拜組(K2k)、烏依塔克組(K2w)、依格孜牙組(K2y)和吐依洛克組(K2t)];古新統阿爾塔什組(E1a)、古新-始新統齊姆根組(E1-2q)、始新統卡拉塔爾組(E2k)和烏拉根組(E2w)、始新-漸新統巴什布拉克組(E2-3b),漸新-中新統克孜洛依組[(E3-N1)k]、中新統安居安組(N1a)和帕卡布拉克組(N1p)、上新統阿圖什組(N2a)及第四系。 該構造單元在古生代為一套穩定地臺型淺海碳酸鹽巖夾陸源碎屑巖沉積建造,是構成前中生代沉積基底的主要部分。三疊紀末南天山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閉合及南天山造山帶和西昆侖山造山帶的形成使該區逐漸從塔里木盆地分離出來,喀什拗陷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構造單元基本形成。由于南天山東段碰撞早,西段碰撞晚,當東段已在三疊紀進入碰撞后伸展狀態時,西段仍處于碰撞期間的持續擠壓狀態。因此喀什拗陷普遍抬升,處于剝蝕狀態,造成該區缺失三疊系。早侏羅世喀什拗陷繼承了晚三疊世的構造格局,由于盆地南北擴張、區域性下陷,且氣候由干旱轉為潮濕,在南天山和西昆侖山山前形成一系列沖積扇相-扇三洲相粗碎屑含煤建造。中侏羅世喀什拗陷繼續加速下陷,形成一系列濱淺湖細碎屑巖。晚侏羅世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南北對沖擠壓,造成喀什拗陷整體上隆,沿南天山和西昆侖山山前沉積的中-下侏羅統開始遭受剝蝕。白堊紀—古近紀區域拗陷作用使該區發生大規模的海侵作用,沉積了累計殘余厚度達4500m的海灣潟湖相碳酸鹽巖-陸源碎屑巖-膏泥巖組合。海水在漸新世中晚期逐漸向西退出喀什拗陷,造成烏恰群與喀什群之間呈不整合接觸。新近紀—第四紀帕米爾弧形斷裂的形成與南北向區域擠壓作用使得喀什拗陷沿西南天山和西昆侖山山前形成一系列逆沖沖斷帶,且沖斷作用至今還在進行,造成現今構造格局。 三、主要構造特征 (一)斷裂構造特征 塔里木盆地西緣斷裂構造發育,可主要分為3組:①北西西-北東東-近東西向斷裂組合;②北西-北東向斷裂組合;③北北西-北北東向斷裂組合,其中以北西西-北東東-近東西向斷裂組合為主。北西西-近東西向斷裂一般呈舒緩波狀延伸,規模較大,切割深,為深大斷裂,常常是各級構造單元的分界線,亦常呈現為多期次由北往南的逆沖推覆構造,控制了區域沉積建造、巖漿活動和成礦帶的分布;北西-北東向斷裂規模較小,切割了近東西向斷裂,形成時間較晚;北北西-北北東向斷裂可能是深層斷裂的繼承性再現,形成時代相對較晚,與鉛鋅銅礦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區域上劃分構造單元的斷裂主要有吾瓦斷裂、帕米爾前緣邊界斷裂(克孜勒蘇斷裂)、切列克辛斷裂、庫爾干斷裂和烏恰斷裂等(圖1-2)。 吾瓦斷裂:該斷裂為東阿賴沖斷褶皺區與蘇魯鐵列克斷隆區、切列克辛斷陷區、喀什拗陷區之間的邊界斷裂,屬逆沖斷裂,整體呈北北東向延伸,斷面北西傾,傾角為45°~60°(向下變為20°~30°)。 帕米爾前緣邊界斷裂(克孜勒蘇斷裂):該斷裂在區域上東起明遙路背斜西端(根據區域資料這條斷層向南延伸即為烏泊爾斷裂),向西延至馬爾坎恰提后融入托果喬爾套斷裂系,研究區內長約100km。該斷裂整體呈近東西向,斷面南傾或南西傾,傾角為45°~60°,斷距為2~4km。該斷裂右行走滑性質明顯,致使斷層東南段古近系中褶曲多如蛇曲狀,地層也明顯加厚,東端明遙路背斜西端也不完整,新近系和第四系均未能閉合。 切列克辛斷裂:該斷裂為切列克辛斷陷區西部邊界斷裂,是控盆控巖斷裂,呈北西向延伸,走向為320°~340°,延伸長約75km,斷層傾向為70°~250°,傾角為45°~80°,南北兩端傾向北東、中段傾向南西。該斷裂南北兩端錯斷中侏羅統楊葉組和下侏羅統莎里塔什組,中段斷于長城系阿克蘇群第五巖性段(Chak5)與西側中侏羅統楊葉組之間,沿斷裂兩側可見大規模片理化、構造角礫巖及小型褶曲變形等現象。該斷裂屬多期活動的繼承性斷裂,在燕山早期為盆地的邊界正斷層,控制侏羅紀盆地沉積,至喜馬拉雅早期性質反轉為逆斷層,喜馬拉雅晚期則轉變為逆沖走滑斷裂。 庫爾干斷裂:該斷裂為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系的一部分,整體呈S形南北向產出,斷層傾角為70°~85°,大體沿庫孜貢蘇河分布,屬逆掩斷層。該斷裂北段為切列克辛斷陷區與托云拗陷區的分界斷裂,走向呈北西-南東向,斷裂效應使得中侏羅統楊葉組掩壓于第四系及白堊系之上;南段為志留系塔里特庫里組、中泥盆統托格買提組和中侏羅統楊葉組的分界斷裂。斷裂兩側構造破碎帶發育,寬0.5~2.5km,有大量的石英細脈、構造角礫巖、層間小揉皺、碎裂巖化等現象。該斷裂兼具右行走滑特征,致使侏羅系、白堊系水平錯動達3km左右。 烏恰斷裂:該斷裂為庫爾干-翁庫爾復背斜區與喀什斷拗區的分界斷裂,西起庫爾干斷裂,經翁庫爾南延伸至巴什蘇紅,向東被第四系蓋壓,航磁異常顯示其可繼續向東延伸,在喀拉鐵熱克一帶與喀拉鐵熱克斷裂交匯,呈近東西-北東向延伸,斷面北傾,傾角35°~55°,屬逆沖斷裂。該斷裂形成于海西晚期,于晚更新世—全新世進入逆沖推覆主活動期,使得斷裂上盤的中泥盆統托格買提組和下二疊統比尤列提群逆沖推覆于中-新生界之上,尤其是中-東段逆沖推覆于下更新統西域組礫巖之上。 (二)褶皺構造特征 薩熱克巴依向斜:該向斜位于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向斜總體走向為NE70°。具有兩翼陡(56° ~62 °)、核部緩(5° ~6°)、東西兩端翹起、南北兩翼為斷層所限的特征。向斜北翼由侏羅系和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組成。南翼由于后期斷層掩蓋而出露不全。向斜南北兩翼的斷層即為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的邊界斷裂。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使兩斷裂由早期的正斷裂性質轉化為南北向對沖的逆沖斷裂。結果是使長城系阿克蘇群變質巖高角度仰沖至盆地內侏羅系和白堊系之上。薩熱克銅礦賦存于該向斜中。 庫什維克向斜 :該向斜位于蘇魯鐵熱克隆起與烏拉根-卡巴加特隆起之間。為一復式向斜構造。南北寬10 ~20km。長約80km。其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