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是陳桂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8611
- 條形碼:9787549638611 ; 978-7-5496-386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是陳桂花 本書特色
本書以筆名為書名,構思極其精巧而大顯匠心。桂花既是芳香撲鼻的季節饋贈,也是一種溫馨而甜蜜的隱喻,作者將細碎過往與繽紛現實靈敏打通,將自然抒寫與獨特體驗無間結合,字里行間不時躍動著智慧、熱情、溫暖、善良、情趣。
我是陳桂花 內容簡介
《我是陳桂花》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的散文、評論作品數十篇,分為四輯。**部分《桂花》,介紹了作者與桂花的結緣,作者從小就特別偏愛桂花,傾慕桂花高潔的情操;第二部分《陳·桂花》,延續了上一個章節的主題,講述了作者的童年時光,在孩童時期,小伙伴給作者取名“陳桂花”,描寫了作者對兒時友人的珍愛、對故鄉的追憶,回憶了故鄉的山山水水、鄉村田園生活;第三部分《桂花·陳》,主要寫的是作者對親人的懷念,有父母的孺慕之情、子女的呵護之情、親朋好友的懷念之情等;第四部分《我是陳桂花》,作者選取了近年來讀過的一些書,進行評論和表達感悟,再次強調了“我是陳桂花”的主題思想。
我是陳桂花 目錄
枇杷膏
青梅酒
青團
松茸
烏米飯
咸鴨蛋
楊梅
折耳根
粽子
桂花
第二卷 陳·桂花
不如跳舞
妖和貓的問題
海邊的曼徹斯特
我不愛你與你無關
晚安,親愛的文森特
靈魂深處的聲音
我喜歡《乘風破浪》
相愛相親陌上花開
絢爛明麗之下的深刻與孤獨
擁抱每一個瞬間
秋涼已至
記錄
聆聽弘一,不逃避
別在眼睛里找眼淚
星期二的課
月之暗面
溫柔的粉
存在或者失去
復雜多元的世界
在春天中尋找明亮
第三卷 桂花·陳
媽媽
只是今夜.我想寫寫母親
過年
出生證上的家庭住址
梨花風起正清明
思念依依
第四卷 我是陳桂花
微小的快樂
往事只能回味
劇院是另一種人生
美好
寶石山上,文學亮著
只賣一本書的書店及其他
我是陳桂花
青春是一場遠行
種春風
記憶和現實就是飛鳥與魚
京都,我忽然讀懂了里爾克
任何時候都是分別
我們在酒店坐船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
在春天,與大江東一起舞蹈
當語言停止時,音樂響起來
不如早早相逢
沙灘兒沒有海
江南小巷
花小小
我是陳桂花 節選
枇杷膏 一 大多數的樹,春天開花,夏天結果,比如桃樹、梅樹、梨樹、楊梅、杏樹……又或者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如柿子、橘子、香泡、栗子……但無論什么時候結果,到了冬天無一例外落葉、休眠。而枇杷,是秋天孕育,冬天開花,春天結果,夏天成熟。因此古人認為,枇杷在秋天、初冬時開花,春夏之際結果,可謂集四時之氣,在水果中獨樹一幟。 《本草綱目》有記載:“枇杷性味甘、酸、平、無毒,有止瀉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之功效。” 見到枇杷樹是在去年夏天,跟著區作協去采風。也是枇杷的好時節,我一抬眼望見馬路旁,這兒一棵,那兒一株,散落在農家小院中的枇杷樹!皹浞北逃袢~,柯疊黃金丸。”枇杷果子便掛在枝頭,襯著鮮綠的樹葉,更顯滿樹金光閃爍。 小區樓下有一家生鮮店,夫妻二人時常會從老家帶點土貨來賣。比如自己家做的清明果,或者剛剛上市的小櫻桃。那日其實是奔著小櫻桃去的,店主說小櫻桃今天沒有了,呶,這是塘棲枇杷,買點嘗嘗吧。遂買了幾枚嘗鮮。剝開,枇杷肉質細膩,潔白如玉,吃起來水水潤潤的,馥郁酸甜,帶有初夏特有的鮮味。 今年據說是枇杷大年,余杭的朋友捎來兩箱塘棲枇杷。塘棲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枇杷產地,清光緒《塘棲志》記載:“四五月時。金彈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干百,遠販蘇滬,嶺南荔枝無以過之!笨粗鴿M滿兩箱黃澄澄的果子,甜度高的水果在夏天稍不留神就腐爛了,靈機一動,不如做枇杷膏。 每年塘棲枇杷上市,對于杭州人來講是一件蠻大的事情。如果沒吃到,那么這個夏天的開場似乎就缺了點啥。而吃完了塘棲枇杷也是要驕傲一下的:“枇杷總歸還是塘棲的好吃。其他的枇杷吃起來淡牢牢,木呼呼的! 做枇杷膏挑選個頭圓潤,基本上沒有曬斑的枇杷。洗干凈,剝皮、去核。新鮮的枇杷剝皮很容易,從枇杷柄這頭開始,順著紋理往下剝就可以。有些有曬斑的不太好剝,則可以拿一把勺子輕刮枇杷的表皮,刮幾下就好剝多了。去核也不算太復雜。剝了皮的枇杷倒過來,用手指把蒂頭一整個挖掉,挖得到位的話,還能聽到“噗”的一聲。然后用指甲破開枇杷肉,大拇指伸進去摸到枇杷核,順勢一轉,枇杷核就被掏了出來。小時吃枇杷的時候總是被教育不要吃在衣服上,會“銹”掉,很難洗。剝枇杷也是如此,不一會兒,剝枇杷的手上就沾滿了被氧化的枇杷汁兒。黑乎乎的一片。剝皮去核的枇杷在水里洗凈,就可以做枇杷膏了。 舊式的做法比較復雜且有古義。把枇杷果肉切碎,放入大鍋里熬,*好不要用鐵鍋而是搪瓷鍋。熬出白沫后撇去白沫加冰糖繼續熬,用鍋鏟不停地攪拌。由一鍋慢慢熬成小半鍋了,熬得跟枇杷糊似的了,用鍋鏟往下按不出湯汁時,就算成了。然后用紗布準備過濾。剛熬好的“糊”很燙,待涼透后倒入紗布中,擠壓過濾。將過濾出來的枇杷汁倒入搪瓷鍋繼續熬,不停地攪拌,看湯汁慢慢變濃變稠。倒入密封罐中,晾涼,就算做好了。 現在家里的料理機功能強大,自然不需要那么復雜了。 剝皮去核的枇杷放在料理機里打碎,呈枇杷糊狀。如果還是不夠“糊”,可以用鍋鏟使勁按壓直到“糊塌塌”為止。然后連同冰糖一起放入鍋中小火慢熬,邊熬邊攪。 二 說起枇杷的名字,江南地區流傳著兩則趣事。明未有個“浮白齋主人”,編了一部笑話集叫《雅謔》,其中記載說,有個叫莫廷韓的人,去名士袁履善家拜訪,正好碰上鄉下人獻來枇杷果,獻單上卻誤把枇杷寫成了樂器名“琵琶”,兩人看了大笑。這時又有一位縣令(據說是青浦令屠。﹣碓L,見兩人滿臉笑容,就問是怎么回事,袁履善便把剛才的事情講了一遍?h令于是隨口吟出兩句打油詩:“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莫廷韓馬上接道:“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笨h令對莫廷韓的急智再三欣賞稱贊,由此便和他成了朋友。 清初文學家褚人獲在《堅瓠首集》中也寫道:有人送給明代畫家沈周一盒禮物,盒子外面寫著“琵琶”。沈周打開一看,卻是枇杷,于是在答謝信中調侃道:“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司馬揮淚于江干,明妃寫怨于塞上,皆為一啖之需耳!狈g成現代文,就是:“謝謝你送我‘琵琶’,打開盒子一看,聽上去沒有聲音,吃起來味道卻不錯。白居易當年貶為江州司馬時曾為琵琶落淚,王昭君遠嫁塞北后曾用琵琶抒發怨恨,原來都是因為想吃上一口啊! P2-5
我是陳桂花 作者簡介
陳曼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文學碩士。杭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兼秘書長,杭州市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導師團導師。系杭州市高層次人才,浙江省新荷人才,杭州市青年文藝人才。出版書籍《見證:使命與方向》《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報告:上海卷》《遍看繁花》《杭州工人運動歷史》《惠民濟世》等,以及主編書籍、發表論文、文藝評論、散文等若干。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