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成都考古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1173
- 條形碼:9787030731173 ; 978-7-03-07311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都考古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的系統回顧成都考古發展歷史的著作。全書分作三章,分別介紹了成都文物考古工作簡史,成都考古發現與研究史,成都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古建研究及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歷程。其中,成都考古發現與研究史全面覆蓋了新石器時代、商周、漢六朝、唐宋、明清五個時段的內容,包含遺址、墓葬、宗教考古、陶瓷考古、城市考古等多個專題內容。
成都考古史 目錄
**章 成都文物考古工作簡史 1
**節 **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1
一、1940年以前 1
二、1940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2
第二節 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3年 3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3
二、重要考古工作 3
第三節 第三階段:1974~1991年(成都博物館期間) 5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5
二、重要考古工作 5
三、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 8
第四節 第四階段:1992~2002年(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隊成立以后) 9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9
二、重要考古發現 9
三、成都考古人在成都地區以外的重要考古工作 12
四、科技考古工作 13
五、文物保護 14
六、重要學術會議、課題及獲得獎勵 14
第五節 第五階段:2003~2016年(成都博物院期間) 15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15
二、重要考古發現 15
三、成都考古人在成都地區以外的重要考古工作 20
四、科技考古工作 22
五、文物保護 24
六、重要學術會議、課題及獲得獎勵 25
第六節 第六階段:2017年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期間) 27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27
二、重要考古發現 28
三、成都考古人在成都地區以外的重要考古工作 29
四、科技考古工作 30
五、文物保護 30
六、重要學術會議、課題及獲得獎勵 31
第二章 成都考古發現與研究史 33
**節 新石器考古發現與研究 33
一、**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33
二、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4年 34
三、第三階段:1995~2004年 35
四、第四階段:2005年至今 38
第二節 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 41
一、**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41
二、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 43
三、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末 45
四、第四階段:21世紀初至今 60
第三節 漢六朝考古發現與研究 80
一、**階段:20世紀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81
二、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至20世紀60年代前期 84
三、第三階段:20世紀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期 88
四、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90
五、第五階段:2000年以后至今 99
第四節 唐宋考古發現與研究 109
一、城市考古 109
二、墓葬考古 125
三、宗教考古 133
四、陶瓷考古 151
第五節 明清考古發現與研究 161
一、城市考古 161
二、墓葬考古 166
第三章 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古建研究 176
**節 科技考古研究 176
一、空間考古 176
二、環境考古 180
三、植物考古 186
四、冶金考古 195
第二節 文物保護發展述略 208
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208
二、可移動文物保護發展述略 215
第三節 古建筑的調查與研究 221
一、**階段:20世紀30年代以前 222
二、第二階段:20世紀30~40年代 224
三、第三階段:20世紀50~70年代 225
四、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21世紀 228
五、第五階段:2000年至今 234
大事記 241
成都考古史 節選
**章 成都文物考古工作簡史 **節 **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一、1940 年以前 這個時期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由外國人主持開展的,以調查為主,有零星發掘。外國漢學家個人名義的調查包括伊東忠太(1)、恩斯特 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 (2)、魯道夫(R. P. Hommel) (3) 等對包括成都在內的中國古建筑的調查研究,陶然士(Thomas Torrance) (4)、色伽蘭(5) 等在調查岷江、嘉陵江等流域時,在成都地區發現崖墓、磚室墓、石闕等古代遺存。 皇家亞洲文會北華支會和華西邊疆研究學會作為近代中國重要的漢學組織,其創辦的刊物刊發了較多研究成都古建筑、考古學及民族學的文章(6)。華西邊疆研究學會的創辦者華西協合大學于1914 年籌建的古物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前身),更是成都*早開展考古工作的機構。戴謙和(Daniel Sheets Dye)任古物博物館館長期間開始收集大量有關學術之古物(1)。1932 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鑒于古物博物館之重要性,派葛維漢博士(Dr. David Crockett Graham)到成都接任館長。葛維漢對四川考古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除了進行民族學(2)、宗教遺存(3)、古物調查(4) 研究外,還主持了廣漢燕氏院子太平場(5)、琉璃廠窯(6)、邛窯十方堂(亦名“什邡堂”)窯址(7) 等遺存的調查發掘工作。該期的重要發現還包括20 世紀20 年代成都西門白馬寺壇君廟出土的一批青銅器。文物保護方面,高毓靈開創性地運用科技考古手段對邛窯和琉璃廠窯出土瓷器進行了化學分析(8)。 二、1940 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隨著1940 年四川博物館的成立,在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機構聯合的情況下,中國人自己開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該期的重要發現有前蜀王建永陵遺址(9)、四川大學唐墓(10) 等。調查工作包括馮漢驥對成都“大石遺跡”的調查(11),楊枝高(12)、商承祚(13) 等對川渝地區崖墓的調查。古建考古方面,中國營造學社進行了川康古建筑的系統調查測繪工作(14),學社在四川其他地區還調查了不少墓葬、崖墓(1) 等遺存。 該期佛教考古處于零星發現階段(2),如成都市龍泉驛區的北周文王碑、萬佛寺佛教石刻造像(3)、邛崍龍興寺造像(4)、新津蕭淵藻背屏式造像(5)、彭縣龍興寺調查(6) 等。 第二節 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3 年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成都市在1950 年對全市進行了地面文物的普查登記、保護工作,成都市政府陸續撥出專款對杜甫草堂、武侯祠、大慈寺、青羊宮等著名的文物古跡進行了整修,并對外開放。1958 年9 月,成都博物館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創立,當時稱“成都市地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由著名作家、成都市副市長李劼人同志親任籌委會主任,擔負全市文物的征集、調查、發掘和保管工作。 這個時期的考古發現多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 世紀60 年代初期,且因為成都市的考古文博機構處于成長時期,業務力量不足,成都地區的考古工作主要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1953 年成立,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 (7)、四川省博物館開展和實施,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等也參與了部分工作。 20 世紀60 年代中期到20 世紀70 年代中期,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受到嚴重破壞。1962 年,四川省文化局決定暫緩成立成都市地志博物館,各文博單位的文物征集、宣傳和研究陷于停頓,許多重要文物古跡遭到破壞。 二、重要考古工作 該期開展的一項重要考古工作是完成了全國**次文物普查工作(四川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四川省**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1961 年,永陵(王建墓)、武侯祠、杜甫草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周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有羊子山土臺遺址(1)、羊子山M172(2)、新繁水觀音遺址(3)、彭縣竹瓦街窖藏(4) 等。 漢晉時期重要遺存有成都火車站青杠包東漢磚室墓(5)、羊子山(亦名“揚子山”)漢晉墓地(6)、天回山巫家坡崖墓地(7)、鳳凰山龍家巷西漢墓(8)、昭覺寺青杠林畫像磚墓(9) 等。 唐宋時期重要考古發現有新津普興鄉隋墓(10)、成都站東鄉前蜀高暉墓(11)、華陽后蜀李韡墓(12)、邛崍鐵屎壩宋代冶鐵遺址(13) 等,此外,還發現數量眾多的宋墓(14)。琉璃廠窯址(15)、邛窯(16) 繼續開展調查試掘工作,新發現青羊宮窯址(17)、雙流牧馬山窯址(18)、郫縣橫山子窯址(19) 等。 該期發現的宗教類遺存包括城西萬佛寺舊址南朝至唐代石刻造像(20)、百花潭南河石刻造像和經幢(21)、青城山建福宮碑刻(22) 等。 成都考古人在成都地區以外的重要考古工作有理縣箭山寨遺址的調查與試掘(23)。 古建考古方面,重慶建筑工程學院辜其一、葉啟燊、邵俊儀等在四川省開展了崖墓(1)、漢闕、摩崖石刻(2)、祠廟會館(3)、民居(4)、園林(5) 等建筑遺存的調查測繪工作,其中有不少涉及成都地區(6)。 第三節 第三階段:1974~1991 年(成都博物館期間) 一、歷史背景及機構建設 1974 年初,成都市文化局根據工作需要,組建“成都市文物管理處”(內設考古組),辦公地點設在文殊院內,成都市的文博業務工作逐漸得以恢復。1980 年,成都市開展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對其中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則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按照“四有”的要求,豎立了保護標志,確定專人管理,劃定了保護范圍,建立了資料檔案。1982 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成都市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首批的24 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各級政府把文物保護、博物館事業的建設納入工作議程,1982 年成立成都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恢復“成都市博物館”。《成都文物》(1983 年)和《四川文物》(1984 年)的創刊,更是為成都文博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陣地。 1984 年,成都市文物管理處并入成都博物館(內設考古隊),成都有了自己的考古專業隊伍。成都的行政區劃也做了調整,范圍有所擴大。到1986 年底,全市17 個區、縣成立了13 個文物管理所。 二、重要考古工作 該期考古工作仍以配合基建為主,成都考古機構越來越多地作為發掘者參與發掘工作中,并開始作為發掘主持單位,或單獨發掘,或聯合四川大學博物館開展發掘工作。 該期發現的商周時期重要遺存有十二橋遺址(7)、指揮街遺址(8)、方池街遺址(9)、上汪家拐街遺址(1)、新都馬家公社大型木槨墓(2) 等,其中十二橋遺址還是當年的重要考古發現。 漢晉時期重要遺存有金牛區曾家包畫像磚石室墓(3)、金堂姚渡公社光明大隊畫像磚墓(4)、桓侯巷成漢墓(5)、彭縣通濟鎮錢幣窖藏(6)、蒲江鶴山鎮“蜀漢五銖”錢幣窖藏(7)、都江堰渠首魚嘴發現李冰等石像(8) 等。 唐宋時期重要遺存有笮橋門遺址(9)、金堂云頂山宋代石城(10)、成都唐代錢幣窖藏(11) 等。青羊宮窯(12)、邛窯(13)、琉璃廠窯址(14) 等繼續開展調查發掘工作,新發現彭縣磁峰窯(15)、都江堰玉堂窯(16)、都江堰瓦崗壩窯(17)、金堂金鎖橋窯(18)、崇州天福窯(19) 等。該期墓葬材料較為重要的有成都化工廠隋墓(20)、成都東郊保和公社后蜀張虔釗墓(21)、金牛區青龍鄉后蜀孫漢韶墓(22)、成華區五桂橋后蜀徐鐸夫婦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