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區位市場設計學:再設計中國工業用地市場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5708
- 條形碼:9787030715708 ; 978-7-03-07157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區位市場設計學:再設計中國工業用地市場 本書特色
本書論述了基于區位市場設計學創新工業用地市場理論、建立工業用地市場設計新范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區位市場設計學:再設計中國工業用地市場 內容簡介
本書引人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hapley和Roth的穩定匹配理論和市場設計方法,將企業的“區位選擇”問題視為“企業”與“地理區位”之間的雙邊市場匹配問題,嘗試建立基于雙邊匹配理論的“區位市場設計學”,并以中國工業用地市場為例,研究設計其雙邊匹配機制與政策,開發研制其雙邊匹配算法與平臺,以期為中國國土空間治理、土地等自然資源配置、現代產業集群治理與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創新理論,為從根本上解決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工業用地的粗放低效和國土空間治理的條塊分割等問題提出有效途徑。全書共分為七章,理論與實踐結合。
區位市場設計學:再設計中國工業用地市場 目錄
第1章 導論 1
1.1 研究背景 2
1.2 研究意義 10
1.3 研究設計 12
1.4 主要研究內容 16
1.5 研究成果、結論與問題 18
第2章 區位市場設計學的一般理論與方法 22
2.1 市場設計學研究綜述 22
2.2 重構區位選擇理論——區位市場設計理論框架 35
2.3 區位市場設計學對區位理論的貢獻 44
2.4 區位市場設計學的應用領域 47
第3章 為什么要再設計中國工業用地市場? 55
3.1 土地分類及土地使用制度的演進 55
3.2 工業用地理論研究進展 65
3.3 工業用地實證研究進展 69
3.4 招拍掛市場機制及其困境 72
3.5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工業用地市場理論 83
第4章 中國工業用地市場的特征事實:協調失靈的市場 87
4.1 工業用地配置的“政企博弈” 87
4.2 工業用地出讓空間的不均衡特征 96
4.3 工業用地市場交易網絡的“核心—邊緣”特征 101
4.4 工業用地市場交易結構的“局部壟斷、全局競爭”特征 112
第5章 工業用地市場雙邊匹配算法與平臺設計 117
5.1 工業用地市場模型:開發區與工業企業的雙邊匹配 117
5.2 WYS匹配算法設計 118
5.3 出讓流程與軟件平臺設計 129
第6章 多地區引資競爭模擬 136
6.1 多地區引資競爭模擬模型構建 136
6.2 模擬一:引資競爭環境下匹配機制和價格機制的對比 146
6.3 模擬二:落后地區的發展策略 155
6.4 本章小結 166
第7章 結論與建議 167
7.1 主要結論 167
7.2 政策建議 169
參考文獻 173
附錄A 185
附錄B:Shapley和Roth教授簡介 190
區位市場設計學:再設計中國工業用地市場 節選
第1章 導 論 企業區位選擇模型是區位理論的核心(Beckmann,1999)。然而,無論是完全競爭和報酬不變假設條件下的傳統區位理論還是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假設條件下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無論是經濟活動的空間選擇理論還是一定空間范圍內經濟活動的組合理論,無論是重在解釋某種區位選擇或區位結構的決定機制的解釋性理論還是重在尋求特定空間范圍和空間摩擦條件下的*優區位的優化理論,現有的企業區位選擇模型都較少研究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具有某種利益結構的“區位”或“地方”之間的策略行為(斯塔爾,2003),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區位”之間的交易規則更是極少涉及。也就是說,現有的企業區位選擇模型將“區位”或“地方”僅視為經濟活動的某種空間載體,將“區位選擇”視為單個廠商或者某種市場結構下的多個市場參與者的土地利用決策,本質上是一定空間載體上企業之間的單邊市場匹配問題。 可是,在現實經濟生活圖景中,企業區位選擇過程是一個異常復雜的過程,企業與企業之間,特別是位于價值鏈上下游的關聯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作為本地利益相關者總和利益的某種體現而且往往由地方政府作為該總和利益代言人的所謂“區位”或“地方”之間,存在著普遍的策略性行為。在這里,相對于生產性投資“企業”而言,“區位”或“地方”不再是簡單的空間載體,而是需要與之博弈的重要市場參與者。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空間范圍和空間距離的限制,“企業”與其投資目的地、“地方”與其目標招商企業之間往往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空間摩擦和空間外部性導致“區位市場”或“空間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分散性市場,集合性的價格機制很難發揮作用。這種現象在當前中國工業企業選址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過程中,也就是所謂“工業用地市場”中表現尤為突出。由于我國地區差異大、市場體系不完備、市場一體化程度不高、各個地方產業基礎和目標產業各不相同等,生產性投資企業很難掌握包括各類開發區在內的“地方”的工業用地供給與招商引資需求信息,“地方”也很難掌握各類企業的投資與用地需求,所謂“工業用地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買賣雙方存在密集博弈行為的、高度分散性的不完備“市場”。可見,在這種情形下,區位研究的任務不僅是要解決在特定的市場機制和交易規則下尋求企業的*優區位選擇或空間的*優企業組合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企業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區位”之間能否形成穩定配對、能否達成交易、如何使穩定配對的結果不受個別市場參與者策略行為的干擾、如何通過市場機制與交易規則的設計促進企業與區位的穩定配對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產業集群的形成等關鍵問題。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hapley和Roth的穩定匹配和市場設計理論為從企業與“區位”之間匹配與交易機制的角度拓展區位理論與實踐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本書將“區位”視為一定空間載體上具有某種偏好的利益主體或市場主體,將企業區位選擇視為“企業”與“區位”之間的雙邊市場匹配問題,引入Shapley和Roth的穩定匹配理論和市場設計方法,嘗試建立基于雙邊匹配理論和集中清算機制的企業區位配置模型,探索“區位”和“地理空間”要素的市場機制設計方法,以我國工業企業選址和工業用地市場設計為例,開發研制中國工業用地申請、獲取、匹配與交易計算機原型系統,嘗試提出包括國家、省和地方三級的、覆蓋全國的工業用地交易機制與管理體制,試圖為加強地方產業集群管理、促進地區之間產業協調以及從根本上解決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工業用地粗放低效等問題提出新的途徑。 1.1 研 究 背 景 1.1.1 企業區位選擇理論及其破缺:“區位”只是一個被動的空間載體嗎? 從企業區位選擇理論發展沿革來看,古典區位理論、近代區位理論、現代區位理論以及新經濟地理學區位理論等現有企業區位選擇模型都較少研究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具有某種利益結構的“區位”或“地方”之間的策略行為,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區位”之間的交易規則更是極少涉及,“區位”僅僅被當作某種空間單元而被納入理論分析(表1-1)。然而,“區位”真的只是一個被動的空間載體嗎? 表1-1 區位理論的主要流派 資料來源:齊子翔,于瀚辰. 2015. 區位選擇、雙邊匹配與化解產能過剩的機制設計. 改革,9:101-111.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改 (1)古典區位理論。古典區位理論誕生于19世紀初期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關注的重點是單個經濟組織在一定地域空間中如何通過選擇優勢區位來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以杜能(Thünen)的農業區位論、韋伯(Weber)的工業區位論為代表。其中,韋伯的工業區位論首次討論了工業企業(工廠)的選址問題,通過分析運費、勞動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帶來的成本變化三個方面的成本因素,提出了以工廠為圓心的等運費曲線及等差費用曲線,企業的*佳區位就是綜合成本*低點。然而,韋伯主要基于完全競爭和局部均衡假設研究單一工廠選址問題,忽略了許多重要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其理論中“區位”只不過是與成本密切相關的因子而已。 (2)近代區位理論。隨著市場因素在企業區位選擇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區位理論從關注成本轉向追求利潤,包括交通、消費和行政等更多因素被納入區位理論之中。以霍特林(Hotelling)的空間競爭理論以及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和廖什(L?sch)的中心地理論為標志,近代區位理論嘗試建立一般均衡的空間分析框架,企業均衡區位的形成不僅要考慮原材料和運輸等方面的成本因素,更需要考慮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廖什從需求和收入因子出發,認為*優區位即是純利潤*大的區位(L?sch,1940)。但是,這里“區位”或“空間”仍然只是一個被選擇的載體,*多只是作為某種市場潛能的體現,而不是對“企業”具有某種選擇和分類作用的市場參與者。 (3)現代區位理論。所謂現代區位理論是為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區位選擇的復雜性而出現的各種區位理論的集合。除了成本和利潤因素之外,現代區位理論考慮了企業內外多個生產地選擇問題,考慮了企業的研究開發、設計、零部件加工、部件組裝、物流等多個價值環節的區位問題,考慮了企業的非金錢收益與滿足問題,乃至考慮了產品生命周期、決策機制、產業組織、市場占有率、人才、品牌、風險規避、信息與貿易摩擦等眾多問題。其中,對本書研究有借鑒和參考價值的包括:**,不同市場類型下的區位理論,考慮了短期、長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場類型。第二,行為區位理論,認為企業是有限理性的滿意人,基于有限信息和不確定信息進行區位決策,因此區位決策是一個包含了信息收集、處理等環節的動態過程,區位決策者的信息占有量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差異,以及文化—心理距離和信息距離的大小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區位選擇。第三,戰略區位理論,即企業區位選擇不僅是企業自身選擇,還要考慮企業與包括政府、競爭者、勞工組織、環保團體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討價還價和博弈過程。第四,區位政策理論,強調政府通過改善區位條件、增加區位補助金和設置區位限制條件等公共政策手段可以引導或改變企業區位選擇過程,調整企業盈利空間邊界。可見,現代區位理論放松了傳統區位思想的完全信息和理性人假設,強調區位決策是基于有限信息的決策過程,決策者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差異,甚至決策者個人偏好、出生地以及區位決策的模仿等非經濟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現代區位理論仍然沒有明確地提出將“區位”作為某種市場參與者,將“企業”與“區位”之間的雙向選擇及其實現穩定匹配的可能性作為區位選擇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 (4)區位—配置理論。作為區位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位—配置問題(location-allocation problems,即LA問題)及其理論是從宏觀上解決一個或多個企業(或設施)與多個區位的整體*優配置的理論與方法(Hakimi,1965)。該問題可定義為:依據消費點的地理分布以及企業與消費點之間的貨物分配關系,計算某一地理范圍內企業的數量和位置。LA問題實質上是一個依據優化路徑的原則確定在什么地方配置企業或設施的過程。例如,在一個城鎮中設立一個急救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LA問題,其目標是使得全鎮的居民到醫療中心的路徑(時間)總體上*短。根據目標函數的不同,LA問題可以分為企業成本*小化模型、客戶需求導向模型、企業利潤*大化模型、其他模型等四種模型。區位—配置理論較好地研究了特定目標函數下企業與“區位”之間的配對問題,對“企業”“區位”雙邊匹配模型的空間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是,它仍然沒有將“區位”或者“客戶”作為一個具有某種偏好的市場參與者進行匹配,因此只是單邊匹配而不是雙邊匹配問題。 (5)新經濟地理學區位理論。克魯格曼(Krugman)等新經濟地理學家打破了各種經典區位理論關于完全競爭和報酬不變的假設,提出了不完全競爭、報酬遞增和多樣化需求等假設下的一般均衡框架,從勞動力流動、聯系效應和異質性企業等角度研究企業集聚的內在機理,認為收益遞增、壟斷競爭以及貿易成本對企業區位選擇具有重要影響,企業偶然的區位遷移將被某種正反饋機制鎖定和加強,內生地形成所謂中心—外圍結構,而企業的集聚程度會隨著貿易成本的上升先提高后下降,出現多重均衡的情形(Krugman,1991)。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無疑在企業區位選擇微觀機制的內生化、動態化和明確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仍然不能回答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核心”“邊緣”地區之間的策略行為對區位選擇結果的影響等問題,將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與博弈論相結合無疑是區位理論發展的重要方向。 (6)新新經濟地理學區位理論。Melitz(2003)將企業異質性引入克魯格曼的“核心—邊緣”模型,建立了異質性企業壟斷競爭模型,開創了新新貿易理論。Baldwin和Okubo(2006)將Melitz的企業異質壟斷競爭模型與新經濟地理模型相結合,標志著新新經濟地理學的誕生。新新經濟地理學通過分析異質企業的區位選擇與空間集聚關系,發現存在兩種效應:一種是企業分類選擇效應,一種是企業區位選擇效應。效率*高的企業首先選擇從小區域向大區域重新選址,逐漸將企業定于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與克魯格曼的“核心—邊緣”模型的隨機性產業聚集不同,該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非隨機的空間選擇,能夠促進中心區的生產率的提高,迫使邊緣區生產率的降低,這就是企業區位選擇效應。國家為了平衡地區經濟發展而采取財政補貼的政策,非合理或者不夠力度的補貼會對本地市場效應產生強化作用,促使高生產率的企業向中心區集聚,而低生產率企業受成本的影響,為了獲得政府的補貼而遷往邊遠地區,從而形成更為穩定的“核心—邊緣”空間結構,這個結果就是企業分類選擇效應。 綜上所述,在上述各種區位理論之中,“區位”及其相關聯的原材料商、市場、政府、其他利益相關者、運輸成本、收入等因子均是被其占有者——“企業”單向地收集信息并進行選擇的。在這一過程中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區位”及其所承載的原材料商、市場、政府、其他利益相關者并不僅僅被動地被選擇,同時也是區位空間所有者或代理人主動尋求符合其利益訴求的土地開發者(企業)的過程。區位空間的代理人(通常為政府)與區位空間的占有者(通常為企業)作為具有不同利益目標的代理人主體,其選擇偏好因素應當同時被納入區位選擇模型中,而這正是現有區位選擇理論的破缺之處。 1.1.2 空間資源配置的困境:為什么招商引資和產業集群培育如此之難? 現有區位理論的破缺極大地限制了區位理論在解決中國實際區位問題中的作用,當前中國工業企業投資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區位理論對于實際問題的無能為力。目前,關于政府招商引資及其與地方產業發展關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學者討論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現狀、問題與建議。李偉(2010)認為與企業招商、中介招商、開發商招商相比,政府在招商引資主體結構中發揮領導作用,且具有明顯的行政特征。謝曉波和黃炯(2005)對長三角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過度競爭性問題進行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