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鄧廣銘治史叢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9252
- 條形碼:9787301329252 ; 978-7-301-3292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鄧廣銘治史叢稿 本書特色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先生之論文結集。
鄧廣銘治史叢稿 內容簡介
作者是當代*負盛名的宋遼金史學家,他的學問并非只限于狹義的史學領域,而是把文史哲打通,對宋遼金史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好貢獻。本書的篇目由作者親自選定,依照文章的內容,大體上以制度史、政治史、理學、詞學、史料、人物等為序,把作者有關宋遼金史的一些有獨到見解和*見具體考索功力的文章,經細心修訂后呈現。其中既有如《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生產的關系》的長篇論文,也有如《<宋史職官志考正>自序與凡例》和《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北宋文化史述論稿>序引》等序例文字。
鄧廣銘治史叢稿 目錄
目錄
《遼史·兵衛志》中“御帳親軍”“大首領部族軍”兩事目考源辨誤/ 001
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序言/ 017
《宋史·職官志》抉原匡謬/ 021
《〈宋史·職官志〉考正》自序與凡例/ 036
附錄: 陳寅恪先生所作《〈宋史·職官志〉考正》序/ 042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序言/ 043
《〈宋史·刑法志〉考正》序/ 047
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北宋文化史述論稿》序引/ 056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生產的關系/ 064
王安石對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設想/ 089
陳傅良的《歷代兵制》卷八與王铚的《樞廷備檢》
——為紀念陳援庵先生誕辰110周年而作/ 099
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 106
南宋初年對金斗爭中的幾個問題/ 123
略談宋學/ 138
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學派中的地位
——附說理學家的開山祖問題/ 150
關于周敦頤的師承和傳授/ 164
朱陳論辯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 182
陳亮反儒問題辨析/ 192
略論辛稼軒及其詞/ 209
辛稼軒歸附南宋的初衷和奏進《美芹十論》的主旨
——紀念辛稼軒誕辰850周年/ 226
略論辛稼軒作于立春日的《漢宮春》詞的寫作年份和地點
——讀鄭騫教授《辛稼軒與韓侂胄》書后/ 237
辛稼軒“書東流村壁”的《念奴嬌》的寫作時、地問題
——與陳志昂君商榷/ 244
略論有關《涑水記聞》的幾個問題/ 254
《辨奸論》真偽問題的重提與再判/ 269
對有關《太平治跡統類》諸問題的新考索/ 294
校點本《宋諸臣奏議》弁言/ 321
再論《大金國志》和《金人南遷錄》的真偽問題
——與崔文印君商榷/ 329
三十卷本《陳龍川文集》補闕訂誤發覆/ 338
《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 356
書諸家跋四卷本《稼軒詞》后/ 373
論趙匡胤/ 380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考釋/ 391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 402
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 426
關于王安石的居里塋墓及其他諸問題/ 435
不需要為沈括錦上添花
——萬春圩并非沈括興建小考/ 442
關于宋江的投降與征方臘問題/ 451
讀《漫談辛稼軒的經濟生活》書后
——與羅忼烈教授商榷/ 460
《稼軒詞甲集》序文作者范開家世小考/ 470
《宋史》岳飛、張憲、牛皋、楊再興傳考源/ 479
“黃龍痛飲”考釋/ 493
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502
《鄂王行實編年》中所記朱仙鎮之捷及有關岳飛奉詔班師
諸事考辨/ 518
再論岳飛的《滿江紅》詞不是偽作/ 533
附錄: 臧克家與作者關于岳飛《滿江紅》詞的通信/ 546
陳龍川獄事考/ 548
朱唐交忤中的陳同甫/ 560
辨陳龍川之不得令終/ 565鄧廣銘與20世紀的宋代史學劉浦江/ 572
鄧廣銘學術年表鄧小南劉浦江聶文華/ 593/
鄧廣銘治史叢稿 節選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 宋太祖奪后周的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卻不料他的天下也被別人在孤兒寡婦的手中劫奪了去。當宋太祖開國之后,曾用盡心計,立定了許多防微杜漸的政策,卻也不料“季孫之禍,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劫奪的人非他,即太祖的介弟趙光義,廟號稱為太宗者是。 我說太宗的繼統是用劫奪的手段取得的,這不唯與歷來談這問題的人的意見相反,即現今也尚有許多人對這問題仔細研究推考,所得出的結論,也和我在上邊所說的大不相同。 我知道,在現今也還能夠找到很多很多的史料,可以證明上邊我那個說法是不對的。把這許多史料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分作兩類:**類是可以證明宋太祖太宗之兄終弟及,乃是出于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的意思的;第二類,則可證明這傳弟而不傳子的主張,一切皆出于太祖本人。 所可惜的,是這兩類材料多少總有些歧互難合之處,因而它們并不能并行不悖。自然,人們還可以說,只須二者之中有一類是可以信靠的史料,豈不也就很夠推翻上邊的那項結論了嗎?無奈,這兩類史料又不是正相反背著的,因而,證明了此一類之為偽,仍不足表明另一類之必真。 我說的這兩類史料,其中所舉述的事由雖不相同,而其說明宋太宗之承統乃是受有遺命的,則并無二致。我以為,假如這兩項遺命中之任何一項,不論是杜太后的或宋太祖的,在當時確實是太宗承統的依據,則在他繼承帝位之初,必即應昭告天下,俾眾周知。若然,則在所公布的一項材料之外,便絕無另行制造一種理由或借口的需要,且亦根本無此可能。然而,當太宗即位之初,想來必正是群情危疑,眾口悠悠之際,他卻實在并沒有宣告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而塞疑竇。是則太后或太祖之果曾有遺命與否,大可懷疑,因而在這兩項史料當中,是否果有可以憑信的一種,也自然難以遽定了。 就這兩類史料出現的時間而論,大都是在太祖去世之后不久,便陸陸續續地相繼問世了。這,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是嫌其不免出現得太早了些,牽涉在問題中的一大批人物既尚多存在,恩怨避忌之類便在所難免,則記事的人勢不能不有所回護或文飾;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又嫌其出現得太遲了些,倘若所謂太后的顧命或太祖生前有意傳國于太宗的種種表示,有一種能在太祖去世之前公之于世,這問題的解決豈不容易得多多了嗎? 今且將兩類史料分別匯錄于后而推考之。 一、 辨杜太后榻前遺命之說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961)記事有云:六月甲午,皇太后崩。后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及寢疾,上侍藥餌,不離左右。疾革,召〔趙〕普入受遺命。后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后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慶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復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于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同書卷二二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記事有云:太子太保趙普奉朝請累年,盧多遜益毀之,郁郁不得志。……會如京使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召問普,普對曰:“臣愿備樞軸以察奸變。”退復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幸所沮。”因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訴之事。上于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并發金匱,遂大感悟,即留承宗(趙普子)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始,太祖傳位于上,昭憲顧命也。或曰,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上復傳之廷美,而廷美將復傳之德昭。故上即位,亟命廷美尹開封,德恭授貴州防御使,實稱皇子,皆緣昭憲及太祖意也。德昭既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浸有邪謀。他日,上嘗以傳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于是普復入相,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得罪,則普之為也。以上兩段史料的來源,據李燾自己在夾注中所說,是本之于重修的《太祖實錄》(李燾原稱為《新錄》)、《太宗實錄》和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且云在初修的《太祖實錄》(李燾原稱為《舊錄》)中,本沒有這項顧命之說。此項記事的后半段(至“或曰”為止),《太宗實錄》和《涑水記聞》所記全同;前半段,《新錄》便頗有與《記聞》歧互處:《記聞》所記太后臨終的遺命是:汝萬歲后,當以次傳之二弟,則并汝之子亦獲安矣。這“二弟”二字,實即是“兩個弟弟”,乃是指太宗和廷美二人而言。而《新錄》中卻只說:汝后當傳位汝弟。去掉一個“二”字,是僅指太宗說,并不包括廷美在內了。 又《記聞》所載太后顧命時的在場人物只有太祖和趙普二人,而《新錄》當中則說太宗也是當時在場的一人。 前一事,留待后面去討論,現在先論后者。
鄧廣銘治史叢稿 作者簡介
鄧廣銘,當代著名歷史學家。1907年3月生于山東省臨邑縣。193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史學系,歷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高級助教,復旦大學史地系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曾經擔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宋史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宋遼金史。代表性著述有《中國史綱要·宋遼金史》《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飛傳》《辛棄疾傳》《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