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0591
- 條形碼:9787305240591 ; 978-7-305-2405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立足于經典文獻,以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思想的認識演變史為主線,系統考察這一過程中對馬克思自身哲學歷史觀的影響,著重說明馬克思是在對李嘉圖的唯物主義的超越之后才達到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本真含義,是馬克思主義學術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參考。 內容方面: 本書在細節上把握住了馬克思看待李嘉圖經濟學時的認識轉變,并把這種態度轉向置于他的思想發展進程之中,重點在于探索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內在思想關聯,深入文本探研的同時不忘歷史語境。本書的工作目標在于深入探討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認識過程的哲學意義,而不限于純粹的經濟學研究,提示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研究的理論獲得與他的哲學思想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挖掘其中包含的深層意味。 作者方面: 本書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本套叢書的編者與本書著者皆為馬克思思想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者,深耕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多年,學術背景較好,且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 內容簡介
本作品主要以深入解讀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以客觀的歷史語境和思想史的發展為坐標,在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視域中展開研究。作品力圖通過考察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從拒斥到接受,再到批判,直至超越和揚棄的理論認知過程,挖掘其認知轉變背后的深層理論邏輯運演,以及這一過程對馬克思哲學歷史觀的生成與深化的重要影響。本書在研究過程中特別注意了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注意的是在思想史的框架之中深入文本挖掘馬克思在經濟學研究中的思想變化;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本書的工作目標在于深入探討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認識過程的哲學意義,而不是純粹的經濟學研究。
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 目錄
導言 001
一、李嘉圖:古典經濟學領域中*深刻*徹底的唯物主義者001
二、學界對馬克思與李嘉圖之學術關系的不同理解010
三、本書需厘清的幾個重要研究節點及工作目標016
**章 巴黎時期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思想的哲學拒斥024
**節 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的初次接觸與簡單拒斥025
一、初涉李嘉圖經濟學時的批判邏輯026
二、對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簡單化解讀與哲學拒斥030
第二節 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的關注及對其自身哲學思想的影響:《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二、第三手稿的解讀040
一、《穆勒評注》對馬克思理解李嘉圖學說有什么影響?041
二、李嘉圖在人的異化道路上比斯密走得更遠046
三、立足于客觀現實的理論邏輯的不斷伸展055
第三節 抽象人本主義方法論限制了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哲學價值的有效吸收059
一、同時期英國李嘉圖式社會主義經濟學家的理論水平060
二、抽象人本主義與社會唯物主義兩種不同的解讀路徑071
第二章 對勞動價值論解讀視角的逐步轉換:為科學解讀李嘉圖經濟學做理論準備的時期077
**節 人性論與勞動價值論的僵硬對接1:以《神圣家族》為例078
一、對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批判視角的微妙變化080
二、人性論的理論邏輯與勞動價值論的外在互動083
第二節 人性論與勞動價值論的僵硬對接2:以《評李斯特》為例086
一、何種意義上的交換價值?087
二、對勞動價值論理解的滯后并未阻止馬克思客觀現實邏輯的發展093
第三節 徘徊于斯密的經濟學視域及其所帶來的哲學影響098
一、“分工”與“交往”:基于斯密經濟學意義上的理解099
二、無法正確區分斯密和李嘉圖對馬克思思想發展帶來的遺憾106
第三章 經濟學上對李嘉圖學說的正面接受及社會歷史觀上的初步揚棄113
**節 《哲學的貧困》中對李嘉圖經濟學的正面接受及其哲學意義114
一、在經濟學上對李嘉圖經濟學的充分肯定115
二、運用李嘉圖經濟學對蒲魯東經濟學的批判123
三、在對李嘉圖經濟學的理解上推進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理解137
第二節 在經濟學上尚不能超越李嘉圖學說所帶來的哲學影響143
一、在缺乏剩余價值概念的前提下,馬克思無法超越李嘉圖勞動價值論144
二、馬克思此時生產關系概念的真實內涵147
第三節 《雇傭勞動與資本》在經濟學和哲學雙重維度上的推進151
一、關于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對抗性關系更為深入的解讀152
二、在剩余價值問題上的初步探索159
第四章 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的經濟學批判及其在社會歷史觀維度的意義165
**節 《倫敦筆記》: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的*初懷疑166
一、對李嘉圖貨幣數量論從追隨到批判的認識轉變168
二、對李嘉圖地租理論從接受到推翻的認識轉變173
三、對李嘉圖價值理論從理解到超越的認識轉變176
第二節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對李嘉圖經濟學的經濟學批判與超越181
一、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為批判李嘉圖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182
二、對李嘉圖貨幣理論和資本理論的批判與超越188
三、從剩余價值角度對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超越204
第三節 對李嘉圖經濟學的批判與超越推動了馬克思社會歷史觀的深化與發展212
一、對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理解愈加具有歷史性213
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批判愈加深刻220
第五章 《資本論》中馬克思對李嘉圖經濟學的全面審視及其哲學意義225
**節 在經濟學維度對李嘉圖經濟學的全面剖析226
一、對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全面剖析226
二、對李嘉圖地租理論的全面剖析233
三、對李嘉圖剩余價值理論的全面剖析240
第二節 馬克思批判李嘉圖經濟學的方法論視角解析247
一、基于唯物主義歷史發生學的社會關系視角248
二、基于內在矛盾發展的歷史批判視角255
結束語 李嘉圖對馬克思為何重要?261
附錄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革命變革及其當代意義264
二、試析望月清司對馬克思“共同體”和“社會”概念的解讀279
參考文獻290
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 節選
試讀:摘自 第二章 對勞動價值論解讀視角的逐步轉換:為科學解讀李嘉圖經濟學做理論準備的時期 “對象化”與馬克思對資本關系的辯證解析 第三節 徘徊于斯密的經濟學視域及其所帶來的哲學影響 在《評李斯特》之后,經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哲學話語的根本轉換,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中已經進入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新視域。雖然這只是一種邏輯指認,但是他們已經在這種基于人的歷史性存在的新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中來討論現實的人的解放問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已經獲得了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一般邏輯,即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此同時,隨著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筆記》和《曼徹斯特筆記》中對經濟學研究的深入,在這條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線索之外,又展開了另一條基于現實歷史的狹義的科學實證批判思路,從而開始直接建構起有關現實資本主義的批判性話語。正如柯爾施已經指出的,“隨著馬克思革命的社會理論唯物主義的成熟,便出現了越來越強調狹義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以其傳統的形式,就像它由偉大的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重農學派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所闡發的那樣,對于有關資產階級社會和徹底變革這個社會的實際通路的唯物主義理論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思路是馬克思對經濟學研究的初步肯定的體現,也是構成后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本語境。但是,哲學世界觀的轉變并未推動馬克思和恩格斯此時在經濟學層面上的理論視域的提升。從根本上看,《形態》中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經濟學上仍然處于斯密的理論視域,即以工場手工業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特征為參照,以單純的物質條件的生產和再生產線索層面的分工來觀察生產,從一般性的交換關系形式層面的交往來理解社會關系,還沒有上升到李嘉圖的資產階級社會大工業生產的經濟學視域。正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此時無法對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視域作出正確區分,這就導致他們在對唯物史觀的深化上及對資產階級社會批判話語的建構上都難以深入下去。 一、“分工”與“交往”:基于斯密經濟學意義上的理解 《形態》中“分工”與“交往”無疑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過它們構建起了對私有制社會本質的理解。但是,此時的“分工”和“交往”究竟處在經濟學理論視域的何種層面,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關鍵問題。對《形態》中這兩個概念的經濟學理論視域的準確定位,直接影響著我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此時在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新世界觀方面成熟程度的準確把握。事實上,從該文本的整體思路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分工”和“交往”這兩個概念的把握,仍然是基于斯密經濟學意義的理解,還沒有進入李嘉圖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經濟學視域。 馬克思本人對分工問題的討論*早在巴黎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在當時他主要還是在人的勞動異化的思路中去理解分工問題的。如馬克思在《穆勒評注》中指出,“同人的活動的產品的相互交換表現為物物交換,表現為做買賣一樣,活動本身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交換表現為分工,這種分工使人成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為旋床等等,直至變成精神上和肉體上畸形的人。現在正是人的勞動的統一只被看作分離,因為社會的本質只在自己的對立物的形式中、在異化的形式中獲得存在。分工隨著文明一同發展”。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是把分工放置在抽象人本主義的邏輯框架中進行解讀的。在他看來,私有制社會中的“勞動只是人的活動在外化內部的表現,只是作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現,所以分工也無非是人的活動作為真正類活動或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活動的異化的、外化的設定”。因此,馬克思從人本主義異化史觀的角度得出了“分工是關于異化內部的勞動社會性的國民經濟學用語”的結論。 到了《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進入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新視域,因此,對分工概念的把握已不再立足于人本主義異化史觀的邏輯。我們看到,在《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分工問題的討論是從一種對現實歷史的科學實證批判思路中展開的,而不再用“異化”那種只有“哲學家易懂的話”來闡述分工。他們在這里引出分工概念的目的,是想沿著分工和所有制的線索展開對私有制階段的各社會形態的分析。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形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而分工又決定了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也就是說“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并且這種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就是指那些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這里表達的所有制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生產關系的內容,而分工和所有制的歷史發展過程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歷史發展過程。只是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轉向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新視域的過程中,對某些范疇的界定還比較模糊,從而沒有把這些內容完全表述清楚。因此,我們在分析《形態》這一正處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文本時,就不能只從形式上去理解某些概念,而要把它們放置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此時的思想歷程中,去考察其所表達的真實內容。 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與分工的不同發展階段相對應的不同的所有制發展形式。**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這個階段的分工還很不發達,即生產力處于不發達的狀態。因此,分工“僅限于家庭中現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進一步擴大”,與此相對應的所有制形式也只能限于家庭的擴大。第二種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與這個階段相對應的分工已經比較發達,并且隨著這種分工狀況在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之間的加劇,社會結構中產生了城鄉之間的對立,*后發展成了一些代表城市利益的國家與另一些代表鄉村利益的國家之間的相互對立,這就必然在所有制形式上表現為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共存的狀況。第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水平呈現為小規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以及手工業式的工業狀況,與這種很不發達的生產力相對應,分工也是很不發達的。在農業中,土地的小塊耕作使得分工受到阻礙,與此相對應的必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工業中,不僅各手工業內部根本沒有實現分工,就連各手工業之間的分工水平也非常之低,因此,處在這種分工狀況下的所有制必然是與土地占有的封建結構相適應的同業公會所有制形式。 我們必須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這里的分工并不是處于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概念,就此時的分工本身來說,它實際上還只是一個斯密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因為,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分工不應該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應該是一種建立在歷史發生學意義上的分工,并且在從分工和所有制的對應關系的角度考察社會歷史過程時,不應該只進行一種經驗式的描述,而應該從二者構成的內在矛盾的線索去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本身。但是,在上述這段文本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工事實上是指斯密那種受影響的社會自然力的“賜予”,還不是歷史發生學意義上的分工。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談到**種部落所有制形式的時候,若是討論具體的歷史性的分工,就應該從社會內在矛盾的角度去分析奴隸同奴隸主之間的分工,而不是經驗性地描述一種分開來工作的狀況。后來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本人專門從這一角度對蒲魯東進行了批判。而在斯密那里,分工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斯密是在用創造使用價值的社會自然力賜予的角度去反對重農學派時討論分工問題的,這就決定了斯密的分工只能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是指一般的人類自然力。馬克思和恩格斯此時受斯密的影響,只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籠統地描述與分工相對應的所有制形式的變化,但是無法講清所有制形式何以會隨著分工的發展而發展,也無法解釋各個歷史階段如何進行過渡。
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 作者簡介
劉釗,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中共杭州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