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兩個偉大發現”的樞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59265
- 條形碼:9787305259265 ; 978-7-305-2592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個偉大發現”的樞紐 本書特色
本書立足德文考證版文獻,以“對象化”概念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全程中的演變為主線,通過對馬克思一系列相關概念的原初用法進行梳理和辨析,重點澄清“對象化”概念本身及以往相關研究中的誤解,既填補了當前馬克思思想史的相關研究空白,又促進了對馬克思在哲學變革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形成的經典理論的科學理解與深度把握,是學術梳理、個人研究、科學實踐的重要參考。 內容方面: 本書回歸德文原初語境,多次基于德文用法對馬克思思想中的相關概念進行語境分析,并將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譯文進行對比,研究角度新穎,過程嚴謹,結論參考性較高,對讀者追根溯源大有裨益。此外,本書內容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前學界相關研究的空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方面: 本書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本套叢書的編者與本書著者皆為馬克思思想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者,深耕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多年,學術背景較好,且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兩個偉大發現”的樞紐 內容簡介
縱覽馬克思一生的重要文本,從其博士論文直到《資本論》,很少有概念像“對象化”這樣,用法、含義、性質幾經變化,卻貫穿馬克思哲學探索與經濟學批判的全部歷程。就概念來源而言,馬克思的“對象化”直接來自青年黑格爾派的費爾巴哈,又與康德的“對象”概念、黑格爾的“對象性”概念緊密相關,是一個德國哲學語境獨有的概念,體現了馬克思自德國古典哲學而來的獨特思維方式。就概念語境而言,這一概念不僅在青年馬克思的文本中頻頻出現,更在后來的《資本論》及其相關手稿中大量出現,在經濟學批判語境中扮演了支撐性的角色。本書以馬克思“對象化”概念的歷史演變為切入點,基于德文原初語境,希望為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方法論變革,挖掘馬克思經濟學批判背后的哲學基礎,進而融貫地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兩個偉大發現”的樞紐 目錄
導論 001
一、重新發現馬克思的“對象化”概念002
二、馬克思“對象化”概念的研究史境遇006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與論述框架014
上篇“對象化”與馬克思哲學道路的開端
**章 “對象化”的概念史溯源023
**節 “對象”概念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出場023
第二節 黑格爾哲學中的“對象性”概念035
第三節 “對象化”之緣起: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再闡釋044
第二章 “對象化”與馬克思*初的哲學探索056
**節 “自我意識的對象化”:馬克思的哲學起點056
第二節 “對象化”與青年馬克思的初次哲學轉向069
中篇 “對象化”與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現
第三章 “對象化”與青年馬克思的經濟學批判095
**節 “對象化勞動”:經濟學理論的哲學透視096
第二節 “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異化批判理論的完整建構120
第三節 經濟學批判的推進與“對象化”之思141
第四章 “對象化”與“新世界觀”的誕生157
**節 作為“對象性活動”的“實踐”:從人本學走向后人本學158
第二節 哲學起點的轉變:告別“人的本質的對象化”173
第三節 批判方法論的轉變與“對象化勞動”的偶現192
下篇 “對象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生成
第五章 “對象化”與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223
**節 正視“勞動”與“對象化勞動”的重現224
第二節 “勞動”對象化為“價值”:商品和勞動二重性理論的哲學基礎246
第三節 “價值”對象化為“貨幣”:價值形式理論的哲學基礎265
第六章 “對象化”與馬克思對資本關系的辯證解析284
**節 資本的本質與邏輯:基于“對象化勞動”的透視285
第二節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批判:“對象化勞動”與“活勞動”的辯證法303
參考文獻 336
“兩個偉大發現”的樞紐 節選
摘自 第六章 “對象化”與馬克思對資本關系的辯證解析 三、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關系:平等背后的支配 馬克思對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分析,不僅超越了政治經濟學的實證思路,揭示出資本增殖的關系本性,提出了勞動力商品這一特殊商品,而且以此為基礎,反思了資本與勞動的平等交換背后的秘密,即資本對勞動、“對象化勞動”對“活勞動”的支配關系。 早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便已經意識到,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從而讓工人為自己勞動的過程,首先是一個商品交換過程,這一過程本身是平等的,但背后卻蘊含著不平等。從工人的感性經驗來看,工資就是資產者(Bourgeois)因為工人付出了特定的勞動時間(bestimmte Arbeitszeit)或者完成了特定的勞動(Herstellung einer bestimmten Arbeit)而支付給工人的一筆貨幣。“資產者用貨幣購買工人的勞動。工人是為了貨幣而向資產者出賣自己的勞動。”馬克思突出了買賣行為,他想要告訴人們,勞動也是一種商品。資產者用貨幣換取勞動的過程也是一種商品交換過程,只不過,這種商品不是像砂糖那樣可以稱重的有形商品,而是只能用鐘表來計量。當然,此時馬克思所謂貨幣交換勞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資本家實際換得的商品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馬克思在此將工資歸結為勞動商品的價格,以此說明資本家給工人支付工資這一行為作為商品交換過程的意義:資本家就像購買其他原料和工具一樣,購買回工人的勞動。工人的勞動也就由此和其他原料、工具一樣,是資本家通過工資買回來的東西,是已經屬于資本家的東西。因此,*終由工人借助工具加工原料而生產出來的產品,不過是資本家所擁有的各種商品所組成的新產品,工人在這種新產品的價格中“是沒有份的”。一句話,資本家和工人不是合作關系,而是買主和商品提供者的關系,工資就已經是工人的勞動商品的報酬。“所以,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produktiver Arbeit)的那一部分。”至于資本家后來怎么運用這個商品(工人的勞動),工人是沒有支配權和收益權的。在這里,馬克思正確地指出,資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資的過程首先是一個商品交換過程,是符合等價交換規律的行為,而在后來的生產過程中,新產生的價值不再與工人發生關聯,于是,資本家牢牢掌握了對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活勞動)的支配權。馬克思由此提出,資本關系的本質是“對象化勞動”對“活勞動”的支配。 在《大綱》中,馬克思再次從資本和勞動力的交換出發,進一步揭示了隱藏在資本家與工人平等交換背后的秘密,即資本獲得對工人的勞動的支配權。實際上,這種支配權的剝奪是與資本和勞動的交換關系同時發生的,也是真正屬于資本關系的特殊規定。 如前所述,資本家通過工資購買勞動力的過程,在狹義上,是工資與勞動力商品的交換,是一個等價交換過程;在廣義上,是價值恒定的既有資本與一種能夠帶來新價值的“非資本”的交換過程,它意味著資本不僅是從貨幣形態等價地轉換為商品形態,而且需要通過與資本之外的新的勞動發生關系,從而實現價值的保存和增多。一言以蔽之,資本與勞動的交換,既是作為工資的部分資本與勞動力商品的直接交換,也是作為對象化勞動的資本總體與作為資本對立面的創造價值的活勞動的交換。“能夠成為資本的對立面的唯一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而且是創造價值的(werthschaffende)勞動,即生產性勞動(productive Arbeit)。” 對于資本與勞動的交換過程的這種雙重意義,馬克思進行了明確區分。其一,資本和勞動的交換首先表現為:“工人拿自己的商品,勞動,即作為商品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也有價格的使用價值,同資本出讓給他的一定數額的交換價值,即一定數額的貨幣相交換。”這是一個標準的商品交換行為,“它完全屬于普通的流通范疇”。其二,真正使得資本關系非同尋常的地方在于,這一過程同時包含另一種意義:“資本家換來勞動本身,這種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活動(werthsetzende Thätigkeit),是生產性勞動(productive Arbeit);也就是說,資本家換來這樣一種生產力(Productivkraft),這種生產力使資本得以保存(erhält)和倍增(vervielfältigt),從而變成了資本的生產力(Productivkraft)和再生產力(reproducirenden Kraft),一種屬于資本本身的力(Kraft)。”也就是說,資本所獲得的不僅是有限的、量化的勞動,還是一種質性力量。資本占有了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意味著,資本占有了對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的支配權,勞動的力量從此屬于資本,而不再屬于勞動者本人。就此而言,資本的一部分即工資與勞動力的交換,帶來的不是資本與勞動的合作,而是資本對勞動的占有。正是這一點,使得資本運作不再是商品交換。馬克思因此將第二種行為稱為“資本占有勞動的特殊過程”,他強調,這種行為“是在質上與交換不同的過程,只是由于濫用字眼,它才會被稱為某種交換。這個過程是直接同交換對立的;它本質上是另一種范疇。” 為什么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卻同時帶來資本與勞動的一種“非交換”的占有關系?在資本與勞動力商品的交換中,一方面,等價交換的原則仍然有效,另一方面,資本運作的總公式決定了,勞動力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才是資本增殖的來源,恰恰是這種使用價值保證了資本總公式的*終實現。資本的秘密就是從勞資交換中的這種雙重意義開始的:從商品交換的視角看,只要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得到了足額支付,那么,無論接下來使用價值被如何使用,就交換層面來說,工人和資本家的關系就是平等的。“工人以貨幣形式,以一般財富形式得到了等價物,他在這個交換中就是作為平等者與資本家相對立,像任何其他交換者一樣;至少從外表上看是如此。”但是,工人不知道的事情是,相比于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等價物,資本家更加關心的是其特殊的使用價值,即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只要掌握住了后者,那么,在平等交換過后,資本終將拿回預支的一切,并且獲得更多。這是一個在交換之外的、屬于資本關系的秘密。從這個角度來說,“事實上這種平等已經被破壞了,因為這種表面上的簡單交換是以如下事實為前提的:他是作為工人同資本家發生關系,是作為處在與交換價值不同的獨特形式中的使用價值……他已經處在某種另外的在經濟上具有不同規定的關系中了——在使用價值的性質,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本身都是無關緊要的那種交換關系之外”。 通過表面的平等交換,資本獲得了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工人的勞動要聽命于資本,換句話說,資本獲得了“對他人勞動的支配權(Disposition)”。這個“Disposition”也可以被翻譯為“處置”“安排”。對于工人來說,這一點在表面上并沒有什么不妥,他所出賣的也就是“對自己勞動的支配權(Disposition),這種勞動是特定的(bestimmte)勞動,特定的技能(bestimmte Kunstfertigkeit)等”。然而,資本家真正獲得的卻不僅僅是特定的勞動及其對象化,而且是作為價值一般和財富一般的抽象勞動的對象化,是比勞動力商品自身價值更高的價值。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同樣談到了工人的勞動支配權的轉移:“當工人的勞動實際上開始了的時候,它就不再屬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賣了。”從歷史發展來看,工人在喪失了對自己的勞動的支配權之后,也就隨之失去了實現財富積累的可能。*終,工人成為沒有任何個人生產和生活資料,只能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現代意義上的“雇傭工人”。然而,資產階級的理論家們卻在鼓吹工人“節約”“勤勞”的美德,甚至將工人能夠創造比自身價值更高的價值視作資本對工人的偉大功績。可見,相比于關于剩余價值的量化計量,這種勞動支配權的剝奪,才是資本凌駕于勞動之上的質性緣由。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帶來的是資本世界的永恒輪回:手握勞動支配權的資本家不斷發財致富,而工人永遠是工人。 總而言之,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帶來了這樣的結果:“工人喪失所有權,而對象化勞動擁有對活勞動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的改變,不僅涉及分配,更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這種分配方式就是生產關系本身,不過是從分配角度來看罷了。”因此,想要深入理解對象化勞動與活勞動的實質關系,就必須轉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身。
“兩個偉大發現”的樞紐 作者簡介
張義修,南京大學哲學博士,浙大城市學院特聘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與城市理論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