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文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8409
- 條形碼:9787522708409 ; 978-7-5227-08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論稿 內容簡介
《人文論稿》為作者2015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學以來結撰的文字,依類厘為三編。這些教學科研與工作過程中孕育出的成果,全都立足于學術,著眼于文化,以“人文”為核心,緊緊圍繞人文內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來思考,注重人類意識與規律的探討,注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傳承與弘揚,注重創新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文章選擇具體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研究或詮釋“人文”內涵、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提出系列學術新見解、新理念或新認識。諸如人文思想是人類歷史實踐的智慧結晶和全世界共同擁有的戰略資源,也是引導人類不斷創新和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傳說、表演、器物、圖畫、文字”是人類文化存在的五大基本形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是中華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理論是文化的高形態,學術研究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形式;研究能力是人才綜合能力的**要素;等等。至于具體作品與文化現象的新詮釋,大都正誤補偏,強化科學嚴謹。這些成果以不同方式發表,或得到學界關注與肯定,或引發學生興趣與思考。文章保存原貌,體例風格多樣。
人文論稿 目錄
序二
上編
人文思想與人類生存
——論蘇軾《六一居士集敘》的人文內涵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散文研究的人文內涵與價值引領
古籍善本與中華文明
世界文化多樣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夢”的文化“根”與民族“魂”
——人文精神的傳承弘揚與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
開辟“經學”人文研究的新境界
神話研究的人類意識與人文精神
《尚書·堯典》“黎民于變時雍”經解新說
——兼論經典訓釋變化與社會時代訴求轉變之關系
論春秋“歌詩必類”與諸侯邦交內涵衍變
絲綢之路與人文精神
——兼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和平發展
試論重陽詩詞與人文精神
唐宋詩人詠“除夕”
唐宋文人“元日”詩
唐詩宋詞里的“元宵”節
杜牧《清明》詩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本義探尋與人文精神
宋代尚香文化與人文內涵
宋代琴文化的哲思內涵與境界創新
論宋詞中的都市風采與人文精神
論歐陽修文道觀的生成創構與文化實踐
論蘇軾的人文史觀:“功與天地并”
論楊萬里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啟示
返本開新與當代啟示
——朱自清的學術研究與散文創作
聞一多《神話與詩》的學術境界與人文思想
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弘揚與踐行者傅璇琮
王水照先生的人文情懷與學術境界
中編
生命之歌:桑、蠶、神、人之間與唐宋文學書寫
——中國古代桑蠶文化與人文內涵
中國經學的守正創新與人文精神
人文思想引領人類創新
文以載道與家國情懷
宋代皇權政治的創新發展與人文精神
人文學術研究與”致廣大而盡精微
經典詩詞解讀與人文內涵詮釋
新人文·新氣象·新起點
“造就人才,大處著筆”
深化經學研究與培養學術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新發展
文化強國與校地合作
……
下編
附錄
后記
人文論稿 節選
中國散文研究目前盡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諸多成就,但是同國家文化建設和時代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很不夠、很薄弱。這種薄弱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深度上。以往的研究主流與重點,大都集中在資料搜集整理、散文發展現象梳理或者是文本詮釋、藝術欣賞等,這些大都是相對比較淺層的基礎研究,雖然屬于不能繞過而且必須要有的內容,但著眼點僅僅停留在這些層面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今后一個時期的散文研究需要繼續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散文研究要深入發掘深刻的人文思想內涵。散文既是時代與歷史的載體,又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涵蓋了諸如文學、歷史、哲學、語言、藝術等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僅從文學層面研究散文,甚至僅就散文本身研究散文、僅就文學藝術研究散文,都只能是表面的、淺層的,既不能體現出深刻性,也不能發掘出、發揮出散文真正的思想價值與文化意義。因此,今后散文研究的開展與開拓、方向與趨勢,除了繼續保持文體本身、思想內容和文學藝術的研究,*應該花工夫、下力氣的,應當是散文中*有思想引領價值、*具人類文化普遍意義的深刻人文內涵。如上所述,散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中華民族思想精髓的重要載體。諸如*能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特點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等,這些思想理念與著名觀點,都存在于散文中、體現于散文中、演繹于散文中。這里面,既有《道德經》《論語》中那樣凝練精警的格言式表達,又有《尚書》《莊子》中那種或具體樸實或形象生動的藝術呈現。如果我們只就散文文體的演變來研究,或者只停留在材料的搜集與整理層面,這些雖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甚至可以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為學者減輕翻檢之勞(三十年前筆者研究中國古代散文,僅考證“散文”概念的發生與衍變,就花了數年時間,做了數千張卡片,現在電腦檢索只要零點幾秒,列出來的結果與數年的人工檢索相差無幾),極大地提高研究效率,但是卻很難實現發掘前代思想資源、建設當代文化和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目的,很難實現承擔文化大國與文化強國的責任、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偉大目標。 第二,散文研究要強化國家觀念。散文研究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散文研究是這“四個講清楚”的學術支撐與基礎前提,如果說詩歌是以發揮抒情功能為主、體現思想主張為輔的話,那么散文則是直接表達思想主張,直接體現人文精神,盡管也有抒情的元素。第三,散文研究要樹立人類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9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的著名論斷,目前早已成為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文化理念與流行熱詞。其實,“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正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精髓和整體思維優秀傳統的現代弘揚。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宇宙一體”的世界認知,《易經》中“天、地、人”并稱“三才”的文化理念.《黃帝內經》包含的系統化整體思維模式,都涵納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光輝與豐富元素。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呼吁,“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得到頂級自然科學家群體的如此重視和高度評價?孔子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會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與點贊?其實,這背后的深層原因,并不復雜也并不難理解——孔子終其一生都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在考慮人類社會和平和諧、健康文明發展時,即便殘酷動蕩的當時,孔子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論語·憲章》)。換言之,孔子思想的*大特點,就是將“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思考現實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著眼點與落腳點,且始終不渝。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蘇軾在《六一居士集敘》中認為,孔子“功與天地并”。 ……
人文論稿 作者簡介
楊慶存,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博導,新人文學院首任院長。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論文逾百篇;出版專著《宋代散文研究》《黃庭堅研究》等十多部;合作專著《宋代文學史》《宋代文學通論》等20多種。獲教育部第七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或上海市獎多項。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世界漢學學會副會長。入選“2022中國高貢獻學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