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1635
- 條形碼:9787559851635 ; 978-7-5598-516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賣點 ★帶著相機、筆和紙獨自行走的女作家,紀塵式的行走,絕不僅僅是“來過” 廣西瑤族作家紀塵帶著相機、筆和紙獨自行走了20年,足跡跨越20多個國家。她行走的并非著名景點,而是深入許許多多保留當地*本真生活狀態的角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在那生活著的人們,純粹的笑容、生活的憂傷、虔誠的信仰和人與人信任。她拍攝的人物保留了*原始的生活狀態,和她的文字一樣真誠、坦率。 ★攝融于文,字合于影,紀塵“遇見”世界,“遇見”你 紀塵的文筆流暢,感受細膩,充滿詩意;紀塵的攝影質樸,直面現實,令人訝異;圖文結合,碰撞出性靈的火花。只看攝影作品,讀者沒法想見拍攝這張照片時的情境;只看照片中的人,即使是身處“讀圖時代”的讀者,也沒法真正體察被攝者的心情、狀態;可是只讀文字,即使再生動的文字,也總沒有一張攝影來得“直接”。在《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中,一切融合得剛剛好。 ★世間的那些陌生人,無與倫比的美麗 本書按紀塵先后所到的國家分輯,*后專題收入紀塵拍攝的“孩子”以及紀塵的“曾經”。既是一本攝影集,也是一本隨筆集。讀者可以在簡短的文字和有力度的攝影中,讀到紀塵在行走中,感受到的一切來自世間“陌生人”的溫暖與美好。 編輯推薦 作者20年來獨自旅行,足跡所及亞、非、歐多個國家,本書收錄的是其行紀中關于人的部分照片。 紀塵是廣西著名的瑤族女作家,歷來以通過實地考察與生命行旅來進行文學創作為特點。《生命·文化·文化交互:紀塵行旅式文學研究》中評論紀塵的行旅創作:“在紀塵的創作履歷中,旅行游走不是被享樂裹挾的去主體性的空間漂移,而是生命親吻大地、主體擁抱世界的主動性的藝術體悟與覺知方式。……在游走中,紀塵大多選擇的是公共交通,在條件有限之地,更是不顧兇險,或徒步,或搭載私車……她總是把步伐牢牢地釘在大地之上,去書寫生命在生活中的掙扎與沉默、撕咬與扶持、冷漠與溫暖……紀塵便和她的創作一起,融入了這大地*深處。” 說本書是一部攝影集,或許不是太準確,書中的所有插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的人像攝影作品,而是對人物的如實記錄——大多數照片談不上構圖、光影等技巧,只是記錄人物當時的真實狀態。“真”貫穿書稿始終。如書名“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本書的主體內容是作者在旅行過程中遇見的各種各樣的普通人(多為當地社會的底層百姓),照片記錄相遇瞬間人物的狀態,圖說記錄照片拍攝時的情境,另有少量散文描述作者所感所想,不經意地流露出作者的人文關懷。全書300多幅照片,主角都是形形色色的人,圖片和文字關注的點都是當時當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 內容簡介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這本書,突破了攝影與文字的藩籬。相機既是影像捕捉器,也是作者觀察世界的“心靈之窗”,文字與圖像既是記錄,也是表達,勾勒再現了一幕幕稍縱即逝卻又恒永的“當下”。“我們曾經相遇,我們一直相遇。”通過這些圖與文,作者與被拍攝者相遇,作者與讀者相遇,讀者與被拍攝者相遇,開始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好邂逅。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 目錄
1. 中國(2003—2008年) 1
2. 柬埔寨(2007年) 17
3. 老撾(2007年) 27
4. 尼泊爾(2008年) 35
5. 印度(2008年) 51
6. 巴基斯坦(2008年) 69
7. 俄羅斯(2009年) 93
8. 黎巴嫩(2009年) 105
9. 敘利亞(2009年) 115
10. 約旦(2009年) 133
11. 蒙古(2010年) 151
12. 緬甸(2010年) 167
13. 菲律賓(2012年) 187
14. 斯里蘭卡(2012年) 203
15. 以色列(2017年) 217
16. 西班牙(2018年) 235
17. 摩洛哥(2018年) 243
18. 西非四國(馬里、科迪瓦特、加納、多哥)
(2018—2019年) 261
19. 德國(2014—2021年) 285
20. 孩子 309
21. 曾經 33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 節選
憂郁的恒河 1 2008年10月某天,一段不時有牛和猴子經過的軌道邊,一個女人茫然而坐:跟所有其他火車一樣,那趟開往阿姆利薩(Amritsar)的火車毫無懸念地晚點。沒人知道它將什么時候抵達,你所要和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這并不難——如果你學會像印度人一樣對待時間。 形形色色的行李堆滿過道,白熾燈下落滿朝生暮死的飛蟲,帶著嘈雜電流聲的流行樂震耳欲聾,買賣的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那些銷路大好的防盜鐵鏈,將一頭拴著顧客的箱包,另一頭拴在座位欄桿上。開始我覺得夸張,直至一次火車之旅,對面乘客一覺醒來后發現腳上的皮鞋不翼而飛。事實上,就算醒著你也不見得能夠覺察丟了什么。在印度一個多月,很多時候我不是走動,而是被“擠動”——在印度,還有什么比人潮更醒目宏偉的景觀呢?地洞、大街、車站、寺廟、河邊、垃圾場……人填塞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在瓦拉納西(Varanasi)時,每當外出,我總是不得不跳著跨過各種垃圾和橫七豎八的人或動物的肢體。人們成堆成堆擠在一起,似乎這就是活著的方式。 赤足的人力車夫和小販總在什么地方警覺地蹲守著,一發現有生意便從各個角落鉆出。他們鍥而不舍地吆喝、追隨、懇求。有時,你不經意地望了某人一眼,那么接下來就得花漫長時間解釋、拒絕,而你的語氣,也將從禮貌變得不耐、憤怒、茫然。你根本不知該如何是好,似乎無論怎樣都不妥。在這里,你是如此輕易就可品嘗到“優越”的滋味——只需一眼,就能給對方希望。我曾被一個少年跟了近2小時,*后,為了清靜,我停住,等著對方獅子大開口。我甚至做好了討價還價的準備。“10盧比。”他說。他重復了兩遍。我已記不得他當時賣的是什么了,只記得他當時的表情——一種做好了失望準備的希望。 一盧比相當9分錢人民幣。這份希望,價值為2小時,9毛人民幣。 然而,無論內心有多少道德上的不安,你將很快學會:必須謹慎地運用同情心。 記得在德里的一家商鋪,一個獨眼男人跟在一名游客身后——他希望得到游客買水后的零錢。他得到了,但隨即被店主粗暴轟趕。被推出門的時刻,他回了下頭——就是那樣一個毫無威脅力的回望,竟使他遭到店主的幾記重拳和耳光。 男人緊捂臉頰,表情既看不出難過也沒有憤怒,那只僅存的獨眼空洞地轉著。事實上,他很高,也不算瘦弱,但他離開了,那么安靜順從。除了施舍者,周圍沒有一個人覺得吃驚,受到打擾。沒人受不了——包括被打的男人自己。后來有人說,他是“達利特”。 還有一次,德里車站,一對衣衫襤褸的父女在人潮中緩慢走著。做父親的,灰暗、枯瘦,右腿明顯殘疾。小姑娘七八歲,黝黑俏麗,如同一尾乖巧的熱帶魚。她一直緊緊握著父親的手。 “Hello”,隨著一位白皮膚游客一聲招呼,男人條件反射般驟然停下。他身形僵硬,笑容諂媚,仿佛那幾乎碰到面頰的鏡頭,將向他施以獎或罰。他并不確定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他只為了某種可能性而笑,而努力迎合。天那么熱,前、后、左、右,站的、蹲的……漫長的拍攝使小姑娘疲倦不堪,但在父親的“鼓勵”下,她堅持著。 “真是太棒了!”結束時,游客開心地伸出大拇指。 父親的堅持得到了回報——100盧比。雙方都很滿意。
遇見——世間的那些陌生人 作者簡介
紀塵,廣西瑤族人。寫作、行走、開客棧、打工……以有限的生命體驗無限的生活。 現旅居于德國。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