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6863
- 條形碼:9787522706863 ; 978-7-5227-06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 內容簡介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探究了現代漢語與現代詩歌形式建構的關系,闡釋了現代漢語及其傳播在新詩發生期與轉型過程中的現代性作用與意義。具體論述了現代漢語白話、現代漢語虛詞、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在現代詩歌形式建構中的特征、功能與意義;分析了現代漢語詩歌對稱形式、分行形式、節奏形態、科學思潮與現代詩歌形式現代變革的關系。本項研究旨在從現代漢語詩學、語言學、傳播學與現代詩歌文體研究的結合中,推進現代漢語詩歌形式研究,深化現代漢語詩歌語言的學理探討。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 目錄
一 中國詩歌語言變革的歷史語境
二 現代白話構成了新詩語言的基礎
三 現代漢語語義關系改變了漢語詩歌的思維方式
四 現代詩歌語言重新建構了新詩形式與新詩趣味
第二章 漢語虛詞與新詩形式變革
一 現代漢語虛詞入詩的歷史語境
二 現代漢語虛詞入詩引發新詩語言變化
三 現代漢語虛詞與新詩形式變革
四 現代漢語虛詞與新詩表意功能的嬗變
第三章 現代漢語人稱代詞與中國現代詩歌
一 現代人稱代詞在詩歌中大量入詩的歷史契機
二 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在現代詩歌中的演變與表意功能
三 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大量入詩帶來的現代詩歌形式變化
第四章 “新詩散文化”的詩學內蘊與意義
一 新詩散文化的緣起
二 白話語體、自由詩體與散文化
三 自然音節與散文化
四 現代詩思與散文化
第五章 對稱與五四時期新詩形式變革
一 “對仗”與“對稱”
二 對稱與新詩形式探索
三 對稱與新詩節奏實驗
四 對稱與新詩詩意建構
五 新詩對稱的精神向度
第六章 分行與五四時期新詩形式建構
一 現代詩歌分行的緣起與內涵
二 分行與現代詩歌節奏的形成
三 分行與現代詩歌視覺圖像的美感呈現
四 分行與現代詩歌自由詩體的建構
第七章 二十年代中國現代詩歌音節詩學
一 白話新詩派的自然音節論
二 郭沫若的情緒節奏論
三 新格律詩派的調和音節論
……
第八章 科學思潮與現代漢語詩歌形式變革
第九章 現代漢語白話與現代詩歌形式研究的歷史考察
第十章 中國現代詩歌分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第十一章 近三十年中國現代詩歌史觀反思
第十二章 五四時期文白論爭中的中間派
第十三章 五四新詩集序跋與新詩初期形象的建構
第十四章 新詩語言詩學傳統及其當代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 節選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 四 現代詩思與散文化 詩思就是詩歌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具體而言,它包括詩歌的感受力、想象力、組織力與表現力等本體性因素。詩歌語言不僅有工具的意義,詩體、音節也不單是外在樣式,它們都直接聯系著思想和思維的層面,是與詩歌觀念發生著根本聯系的詩質性因素。中國現代詩歌的語言、詩體、音節都直接吸收了西方的理論術語、概念范疇、話語方式、表達樣式等,形成了不同于中國傳統詩歌的語體與詩體形態,具有了中國詩歌的現代性特征,這與詩歌思維特征的轉變是分不開的。在歐化影響下的現代白話語體與自由詩體、自然音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詩歌不得不擺脫格律化的詩體,走向散文化的詩歌道路。這也是“五四”白話詩歌運動不同于古代白話詩歌與民間歌謠運動的根本原因所在。胡適所說的五七言八句的律詩絕不能容豐富的材料,長短一定的“七言”“五言”絕不能委婉表達出高深的理想與復雜的感情,就是指形式與詩思有必然的聯系。雖然“五四”白話詩歌運動的發起者,是從工具與形式層面發動詩歌革命的,但他們卻有意無意蘊涵了思想與思維觀念的根本轉換。工具與形式層面的轉換起了思維轉換的先導與聯動作用。比如,中國古代把詩歌的功能看作是抒情言志,古代詩歌的文體生存是建立在文人士子的交流范圍之上的,詩詞的唱和是文人的交往與娛樂方式。由于中國古代印刷術的不發達,要靠說唱這種口傳形式發揮優勢,這就為韻文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現代傳媒的發展使得詩歌成了可閱讀的對象,詩歌不必歌詠,詩歌再也不主要是“歌”的對象,而是成了“看”的對象。這樣,大多數現代詩人把古代詩歌重音律的審美功能,轉換到了重意義的表現功能,它體現出的這種詩歌文體的結構性功能變化,就是詩歌的一種深層的現代性的思維轉換! ≡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詩人、詩論家馮文炳談到什么是新詩時說:“一定要這個詩是詩的內容,而寫這個詩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只要有了這個詩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大膽的寫我們的詩,不受一切的束縛,……我們寫的是詩,我們用的是散文的文字,就是所謂自由詩!彼J為,“以往的詩文學,無論是舊詩也好,詞也好,乃是散文的內容,而所用的文字是詩的文字”。詩的生成主要在內容而不在形式,而新詩的內容又是舊形式裝不下的。用“散文的文字”寫“詩的內容”,可以說是馮文炳詩學觀的一個核心。而他并沒有具體言說“詩的內容”具體指的是什么,但從他對李商隱與溫庭筠的評價可以體會其內涵。他說,“李商隱的詩應是‘曲子縛不住者’,因為真有詩的內容”。而溫庭筠的詞“真有詩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立體的感覺”,溫庭筠的詞“簡直走到自由的路上去了”。他是把詩的內在的健全、整個的想象和渾然的天成這些“詩的感覺”成分當作“詩的內容”的,把這些看作比外在韻律形式重要得多的詩質性因素。可以說馮文炳重視的“詩的感覺”正是我們認為重要的詩思元素。他在評介周作人的新詩時說:《小河》之所以能成為新詩中的**首杰作,是因為它*早脫離了舊詩詞的氣息,周作人《小河》的這種獨樹一幟的表現,是他詩思體現了與傳統詩歌的本質性不同。他從早年“別求新聲與異邦”的文學翻譯活動中意識到,只有白話或散文文體才能更準確地轉譯西方的思想與文學,對于新詩也是如此。散文的形式能讓詩歌呈現開放的姿態,能從外部形式到思想內質都獲得*大的自由空間,以保證詩的意義單位已不再局限于字詞句,而是能擴展到句群、段落、篇章,真正卸掉舊詩的負累與羈絆,從而表現真實的自我,實現人的文學理想!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詩歌 作者簡介
王澤龍(1957-),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湖北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等。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論》《中國新詩的藝術選擇》等十余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般項目多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曾獲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二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百優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稱號。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