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碳達峰碳中和知識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611583
- 條形碼:9787519611583 ; 978-7-5196-115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碳達峰碳中和知識手冊 本書特色
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對碳減排知識體系進行全面研究與梳理,具有一定理論內涵又兼具實用性、科普性的工具書。
碳達峰碳中和知識手冊 內容簡介
全書由305個問答內容組成,問答分別回答了碳中和、碳達峰、碳減排的一系列相關知識,主要涉及氣候變化與國際履約中的氣候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與國際公約、中國的其后政策與行動;碳排放權交易中的碳排放權交易概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碳資產與碳金融;碳核查中的碳核查概述、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編制等;碳排放評價中的碳排放評價概述、建設項目碳排放評價等;碳監測工作中的碳監測概述、碳監測的類型與技術要點、碳監測發展方向與思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中的CCUS技術概述、CCUS技術工藝、CCUS項目環境風險評估。
碳達峰碳中和知識手冊 目錄
**篇背景篇
**章??碳達峰、碳中和意義..................................................2
1.什么是碳達峰?.......................................................................2
2.什么是碳中和?.......................................................................3
3.二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嗎?...................................................3
4.為什么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4
5.碳達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是什么?...................................5
6.為什么要控制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2℃、1.5℃?...............6
7.中國碳排放是什么狀況?.......................................................7
8.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什么?...................................8
9.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有何重要意義?...................................9
10.全球碳排放是什么狀況?...................................................11
11.世界各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什么?...........................13
第二章??氣候變化.................................................................15
12.什么是氣候和氣候變化?...................................................15
13.氣候類型有哪些?...............................................................15
14.20世紀以來全球氣候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16
15.什么是“曲棍球桿曲線”?...............................................17
16.引起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8
17.什么是溫室效應?...............................................................19
18.溫室氣體有哪些?...............................................................20
19.評價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指標是什么?...................21
20.臭氧層空洞是如何形成的?...............................................22
21.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有哪些?...................................23
22.消耗臭氧層物質與溫室氣體有什么區別?.......................24
23.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生態系統有哪些?...........................25
24.氣候變化引發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哪些?...........................26
25.什么是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26
26.什么是南方濤動/北方濤動?...........................................28
27.什么是北極濤動/南極濤動?...........................................29
28.什么是熱帶氣旋/溫帶氣旋?...........................................30
第三章??全球氣候治理歷程....................................................32
29.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組織有哪些?...................................32
30.聯合國**次人類環境會議取得哪些成果?...................34
31.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影響力的國際公約有哪些?.......35
32.《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歷史背景是什么?........35
3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核心內容是什么?........36
34.《京都議定書》的歷史背景是什么?................................37
35.《京都議定書》有哪些主要內容?.....................................38
36.《巴黎協定》的時代背景是什么?....................................39
37.《巴黎協定》有哪些主要內容?........................................40
38.如何評價《巴黎協定》的重要現實意義?.......................41
39.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有哪些標志性成果?...............41
40.英國《氣候變化法案》的主要內容是什么?...................43
41.日本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法律規定?...............................44
42.歐盟《歐洲綠色新政》提出了哪些政策?.......................45
43.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出臺了哪些新舉措?..................46
44.國際氣候合作中存在哪些主要挑戰?...............................46
政策篇第四章??中國的氣候戰略.......................................................50
45.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有哪些?...............50
46.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主要職能部門有哪些?...................52
47.中國**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是什么?...............54
48.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作出了哪些積極貢獻?...............54
49.什么是綠色“一帶一路”?...............................................56
50.中國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開展了哪些工作?...............56
51.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原則是什么?...................................57
52.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什么?...........................58
53.《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導思想是什么?..........59
54.《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十大行動是什么?..........60
55.如何推進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61
56.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有哪些重要措施?...............................63
57.建筑行業節能降碳有哪些新規定?...................................65
58.工業領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65
59.城鄉建設如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67
60.交通運輸業如何開展綠色低碳行動?...............................69
61.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70
62.如何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科技創新?...........................71
63.如何在生態環境建設中提升碳匯能力?...........................73
64.如何推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74
65.如何把握區域定位梯次有序推進碳達峰?.......................75
66.如何使“雙碳”工作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76
67.如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78
第五章??中國的減排制度.......................................................80
68.如何全面理解中國的碳減排政策制度?...........................80
管理篇 第六章??溫室氣體清單編制..................................................130
第七章??企業碳排放核算與核查...........................................147
第八章??碳排放權交易管理..................................................172
第九章??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196
經濟篇 第十章??碳資產..................................................................206
第十一章??碳金融...............................................................225
第十二章??碳循環...............................................................239
技術篇 第十三章??監測與調查技術..................................................270
第十四章??CCUS技術.........................................................287
參考文獻.............................................................................311
附錄1:政策法規................................................................316
附錄2:技術標準、指南......................................................320
附錄3: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方法學.................................324
碳達峰碳中和知識手冊 節選
**章碳達峰、碳中和意義1 什么是碳達峰?碳達峰指特定區域(或組織)年二氧化碳排放在一段時間內達到峰值,之后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之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碳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長轉向下降的拐點。碳達峰表面上是約束碳排放強度問題,而本質是能源轉型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實現碳達峰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實現“脫鉤”,即經濟增長不再以增加碳排放為代價。《巴黎協定》認為很多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過程當中,碳排放還是會增加,經過一段時間達到峰值后將不再增加。2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體系優化,調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終實現二氧化碳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內的產消平衡。一般來說是通過堅持節能減排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增強森林碳匯等途徑將人類社會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從而構建一個“零碳”社會。碳中和是碳達峰的*終目的,碳達峰是碳中和實現的前提。實現碳中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步是讓碳排放總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即碳達峰,第二步是在達峰后,碳排放總量逐步下降,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使得排放量等于吸收量,實現“凈零排放”,即碳中和。碳中和是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創的一條兼具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的發展路徑,是實現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和進步的里程碑。3 二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嗎?大氣污染物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排入大氣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的物質。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飄塵、懸浮顆粒等,還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種有機溶劑,其對人體或生態系統具有不良效應。二氧化碳是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O2,分子量為44.0095,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或無色無嗅而略有酸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占大氣總體積的0.03%~0.04%)。在物理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沸點為-78.5℃,熔點為-56.6℃,密度比空氣密度大(標準條件下),可溶于水;在化學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熱穩定性很高(2000℃時僅有1.8%分解),不能燃燒,通常也不支持燃燒,屬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與水反應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溫煅燒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得,主要應用于冷藏易腐敗的食品(固態)、作致冷劑(液態)、制造碳化軟飲料(氣態)和作均相反應的溶劑(超臨界狀態)等。關于其毒性,研究表明: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沒有毒性,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則會使動物中毒。目前,國內外尚未把二氧化碳定義為大氣污染物,但屬于溫室氣體范疇。國內相關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與環境空氣質量控制標準中也沒有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值或環境濃度限值。4 為什么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不斷增加,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受到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科學研究表明,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產生速度和產生量可以有效減緩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不同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增強的貢獻度不同,其中二氧化碳貢獻*大,是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為便于比較,采用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為基準,根據各種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小折算成當量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當量),作為度量溫室效應增強程度的基本度量單位。我們常說的低碳、碳減排等術語中的碳,是二氧化碳的簡稱,實際上指的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多種溫室氣體。5 碳達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引發全球變暖,危及全人類生存,這是“雙碳”目標提出的主要背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特別是氣候方面的影響大幅增強。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數據,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了1.1℃,上升速度是過去200年平均增速的7倍。研究表明,氣溫的升高顯著縮短了農作物的生育期,降低了生長速度,氣溫每上升1℃,農作物的產量將降低10%。氣溫的普遍升高只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方面,更嚴重的是由此產生的極端天氣:熱浪、洪水等“急性”自然災害將日益頻繁,干旱等“慢性”自然災害也不斷加劇;海洋水溫上升加速水分蒸發,導致風速加大和風暴加重;冰川融化,海平面顯著抬升,許多島國和各國大片沿海地區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也將從環境、物種入侵等方面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引發沿海資源的損失并降低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生產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按照目前的升溫速度,地球可能在2040年前后(可能范圍2030—2050年)溫升達1.5℃,這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減緩氣候變暖方面,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要控制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碳排放是全球性問題,減排需要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共同合作。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有多輪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協調。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希望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水平前的1.5℃~2℃,從而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影響。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控制向大氣層中排放的碳。由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直接影響,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逐步成為全球廣泛共識。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推進能源轉型、提高能源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聯合國的推動下,這一主張得到了全世界積極響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做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6 為什么要控制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2℃、1.5℃?地表溫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調節能力,能夠使溫度保持相對恒定,從而穩定整體機能。在1850—1900年的50年間,地球的地表溫度每年僅在±0.2℃的范圍內波動,幾乎保持恒定。資料顯示,地球在白堊紀結束后曾出現過兩個明顯的暖期,溫度分別上升了6℃~8℃和2℃。在**次的溫度大幅上漲之后,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和滅絕。這說明,物種生存對于溫度的要求是存在臨界值的。2008年,歐盟氣候變化專家小組發布的《2℃目標》評估報告認為,如果將全球平均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人類社會還能夠通過采取措施進行適應,基本能夠承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損失;如果升高3℃或4℃,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社會有能力適應。但是一些氣候脆弱的國家和小島國認為2℃的目標不足以避免他們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經過多國協商努力,*終在2015年12月12日通過了《巴黎協定》,把主要目標“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并繼續爭取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把溫度升幅限定在1.5℃以內”寫進了協定。巴黎會議之后,IPCC對1.5℃的溫升目標進行了研究評估,《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主要回答了溫升1.5℃的含義、預估氣候變化及其潛在的影響和風險,并給出在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的前提下加強全球響應的建議。如果能將氣溫升高控制在1.5℃以內,會比升溫2.0℃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態環境損害。在自然狀態下大氣中CO2濃度是保持基本穩定的,這種穩定狀態下并不會引起全球溫升。但是,由于工業化以來產生了人為碳排放,造成了目前全球相比工業化前超過1℃的溫升。未來如果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全球氣溫也將繼續升高。只有使人為碳排放達到凈零狀態,即碳中和,全球溫升幅度才會穩定在一定水平上。7 中國碳排放是什么狀況?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10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但中國人均排放量在G20國家中位居第10位,是美國的一半,中國的歷史排放量(1751—2017年)占全球的12.7%,也遠低于歐盟的22%。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了18.7%,比2005年降低了48.4%,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從排放結構看,電力、熱力等生產活動是**大碳排放來源,排放占比超過一半,且有增加趨勢;制造產業與建筑業是第二大排放來源,在2011年左右達到峰值30億噸,之后占比逐漸降低;交通運輸業是第三大排放來源,占比平緩提升。從1990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碳排放量迅速提升,到2018年電力、熱力等行業碳排放量達到49.23億噸;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第二產業比重逐漸下降,2018年制造產業與制造業碳排放量共26.7億噸,占比約28%;隨著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不斷增加,預計交通運輸業的碳排放將會繼續保持增長趨勢,占比也將同樣提升。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9%,比2005年提升了8.5個百分點,對煤炭消費的依賴顯著下降;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8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什么?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提出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體如下:(1)“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的基礎。(2)“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3)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中國向世界宣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決心;另一方面,雙碳目標也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在需求,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把握產業升級的機會。雙碳目標的實施,*終目的是營造更加綠色、健康的生存環境,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9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有何重要意義?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發展階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1)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手段。氣候變化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規模空前的影響,極端天氣為人類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如在一些地區導致糧食生產危機,洪災、風災風險不斷加劇,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等。科學研究表明,推動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而碳達峰、碳中和正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必由之路。(2)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調結構轉方式任務艱巨繁重,傳統產業占比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業鏈供應鏈還處于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強我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持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將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3)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也要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將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不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4)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維護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源。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足16%。隨著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推進,能源消耗量還將剛性增長。目前我國不少領域能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一些能源品類的外采率不斷攀升,2020年石油、天然氣外采比重分別達到73%和43%,能源安全保障面臨較大壓力。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先立后破,以保障能源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以綠色、可持續的方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安全性、可持續性。(5)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生效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歷來重信守諾,狠抓國內碳減排工作,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48.4%,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中國作為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自主貢獻目標,將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大降幅,用歷史上*短的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體現了*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將為全球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注入強大動力,為進一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巨大貢獻。10 全球碳排放是什么狀況?碳排放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分為自然界碳排放和人類活動碳排放。自然界的碳排放是地球上碳循環的一部分,是碳元素在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等中的循環交換過程。人類活動碳排放指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排放碳的過程,主要是由礦物能源燃燒后將碳元素釋放出來產生的,碳排放累積打破了碳循環的平衡。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向外界排放CO2等溫室氣體,主要包括礦物質開采、燃料燃燒、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日常生活等。評價碳排放量有六個基本要素: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碳集約度)、單位GDP能源消費量(能源強度)、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強度)、人均GDP、人口的總量與結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世紀70年代至今,全球碳排放與全球經濟發展基本呈現出正相關關系,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均有大幅增長,但增速近年來有所放緩。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達到了歷史*高值364億噸,是1965年的3倍。從排放總量和增速來看,全球碳排放量與經濟總量呈現同步上升趨勢,原因是經濟增長加大了對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產生大量碳排放;而經濟衰退時期,能源消費量下滑,碳排放量也同步下降,如2008年經濟危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帶來了階段性的碳排放量下降。從人均碳排放量來看,全球人均碳排放量和全球碳排放量基本呈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在波動中逐漸增長。2018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增長到了4.42噸/人,比1971年增長了20%。隨著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碳排放增速開始放緩,直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增長率已接近零。從排放結構看,電力和熱力生產活動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來源,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達到了139.8億噸,占全球當年碳排放量的41.7%。交通運輸產業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來源,目前陸上交通、航空、航海對燃油的高需求也會帶來大量的碳排放。此外,制造產業與建筑業是另一個主要的排放來源,鋼鐵冶煉、化工制造、采礦、建筑等行業對能源需求量大,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分解與轉化也會帶來碳排放。11 世界各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什么?面對碳排放快速增長帶來的威脅,世界各國采取了立法、政策宣示等措施開展減排行動。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截至2020年,全球已經有53個國家實現了碳達峰,見表(1-1),已有2個國家實現碳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知識手冊 作者簡介
謝劍鋒,河北省平鄉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環境報河北記者站站長、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主任(站長)、河北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環境監測與監控、環境政策與管理、農業生態保護。先后承擔了“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等10余項課題,參加了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環境監測條例等研究編制工作。制(修)訂國家和地方環境標準多項,參與策劃編著了《碳減排基礎及實務應用》《全國環境監測培訓系列教材》等23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取得專利、軟件著作權16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河北省省長特別獎、河北省優秀社科成果獎等多項獎勵。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八屆、第十一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 “一流人才”,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專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評審專家,生態環境部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技術委員會專家,河北省高分衛星遙感應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環境監測》編委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