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艾希曼審判/人文與社會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8571
- 條形碼:9787544788571 ; 978-7-5447-885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艾希曼審判/人文與社會譯叢 本書特色
根據(jù)一手資料深挖庭審細節(jié),細膩筆觸還原艾希曼審判現(xiàn)場,深度討論人性的“惡”的問題。 補充論證阿倫特等對于大屠殺的討論,冷靜客觀評述《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利普斯塔特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顧問,為大屠殺研究事業(yè)奮斗終身,《艾希曼審判》是其集大成之作。 本書有冷靜嚴肅的陳述,也有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為深入探索艾希曼審判和幸存者對后世的影響提供重要資料。
艾希曼審判/人文與社會譯叢 內(nèi)容簡介
1960年5月,納粹戰(zhàn)犯、“*終解決方案”重要執(zhí)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隨后,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對其進行了一場全球矚目的審判。在世界面對種族滅絕這一仍在持續(xù)的行為并思考幸存者命運的時候,這場審判成為全世界司法程序的試金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法律和道德框架,使我們能夠直視“惡”的問題。有名歷史學家利普斯塔特詳述了艾希曼審判的過程,并對漢娜·阿倫特等哲學家在猶太人大屠殺方面的學術研究進行了補充論證,深入分析了大屠殺幸存者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本書結合了歷史視角和當代緊迫性,在敘述中注入了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
艾希曼審判/人文與社會譯叢 目錄
導言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結語
大事年表
致謝
艾希曼審判/人文與社會譯叢 節(jié)選
導 言 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籌建小組的一名顧問,我參加了由一些普通民眾組成的內(nèi)容委員會(Content Committee)的一次會議,審查博物館常設展覽的計劃。它本該是一次活潑而有生機的集會,卻因是否要展出德國人從奧斯維辛的猶太婦女那里“收割”來的頭發(fā)而引發(fā)爭議,這些頭發(fā)被賣給為U型潛艇海員生產(chǎn)毛毯和吸水襪的工廠。當蘇聯(lián)人解放集中營時,他們找到了數(shù)個填滿了頭發(fā)的倉庫。奧斯維辛博物館曾把幾公斤這樣的頭發(fā)贈給了USHMM。博物館的設計者計劃將它們擺列在一堆受害者的鞋子旁邊,后者同樣來自集中營。當這個想法首次被提出時,一些博物館的職員就表示反對,認為它貶低并物化了女性。雖然在奧斯維辛展示那些頭發(fā)是合理的,但他們不認為在遠隔重洋的另一片大陸上也應當這樣做。一些人擔心青少年——有鑒于這個年齡的群體通常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 — 會以這種展品表現(xiàn)出的殘忍為樂。盡管他們提出了異議,委員會還是以九比四的結果投票通過了這項展覽。自這次會議之后,一些幸存者開始為之憂心,并且要求重新考慮這個決定,于是便有了這次會議。該計劃的負責人提出了學術上、心理學上甚至與拉比相關的論據(jù)來應對反對意見。學者們,其中包括*為卓越的大屠殺歷史研究者之一——委員會成員勞爾??希爾伯格(Raul Hilberg)——都認為這些頭發(fā)應被展覽,以展現(xiàn)“*終解決”的“終極理性”。德國人將身體部位視為可被轉化為“工業(yè)對象”的東西以及可以買賣的商品。心理學家相信,頭發(fā)的展示并不會比整個展覽的其他部分更加惹人不安。猶太教正統(tǒng)派的主要拉比們也確信展示它們并不構成對死者的褻瀆(nivul hamet),且沒有違背宗教律令。為了和緩某些反對意見,設計者們提議在展柜前設立一堵墻。參觀者可以選擇是否觀看它,而不是將展品直接暴露于參觀者面前。 但是有兩位委員會的成員起身反對,他們都是大屠殺的幸存者。其中一位主張這會構成“對女性身份的侵犯”。另一位的說法則更加個人化: “那可能就是我媽媽的頭發(fā)。她從來沒有許可你們展出她的頭發(fā)。”當她坐下時,又順便補充道: “它也可能是我的頭發(fā)。”討論很快便結束了。沒有投票,但所有在場的人都知道決定已經(jīng)做出了。當我們離開時,一位委員會的成員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語道: “我不反對展出那些頭發(fā),但我又以什么身份來質(zhì)疑那些幸存者呢?”此后不久,內(nèi)容委員會的主席宣布,受害者的頭發(fā)將不包括在常設展覽之中。今天,它們位于華盛頓郊外的一間倉庫之中,從未被展覽過。幸存者們以**人稱發(fā)聲,有著語義上的、歷史的以及道德上的權威性,勝過心理學家、博物館策劃人、歷史學家和其他的專家。 但對于艾希曼審判而言,這種情況或許永遠不會發(fā)生。 這場審判,其目的在于對一名幫助組織并實施種族屠殺的納粹分子提起訴訟,它不僅審判了兇手,也在同等程度上改變了猶太人的生活與社會。在整個世界上,它改變了我們對于種族屠殺受難者的認識。 1961年4月11日,耶路撒冷嶄新的文化中心貝特哈姆(Beit Ha’am)劇院人頭攢動。超過700人擁入這里,為了目睹對“‘*終解決’的主要執(zhí)行官”的審判。全球的報紙都報道了這一事件。美國的電視網(wǎng)絡進行了專門的電視轉播。這并非首次審判納粹戰(zhàn)犯。但在耶路撒冷的記者比在紐倫堡的更多。為什么這場在逾越節(jié)剛剛結束后進行的審判與紐倫堡的特別法庭不同,而納粹組織里許多地位高得多的人物都在后一法庭上受審?部分差異是由這兩個事件發(fā)生時間不同造成的。紐倫堡審判在戰(zhàn)爭甫一結束便進行了,那時許多人都想暫時緩解此前五年所經(jīng)歷的精神恐懼。在紐倫堡,多個被告一同站在被告席上,而現(xiàn)在則是單人獨自受審。艾希曼被送上法庭的方式加劇了訴訟程序的戲劇性。他在阿根廷被捕,并被秘密地帶出該國,送至以色列。直到他被逮捕整整一年之后,他究竟是如何被找到的這一點仍舊迷霧重重。但他是在何時、如何被抓獲的,與被誰抓捕相比,則沒那么重要 — 重要的是誰找到了他,更重要的是誰將審判他。在紐倫堡,勝利者坐在裁判席上;而此時,受害者代表將坐在那里。戰(zhàn)爭剛剛結束時,大多數(shù)的猶太難民正如大屠殺幸存者一度被認為的那樣,將精力集中于拼湊出一個新生活,而非尋求懲罰。即便有人曾想將那些摧毀了他們生活的人繩之以法,他們也沒有相應的機制來這么做。與之相比,到1961年時,戰(zhàn)爭的緊迫感與其后果都已經(jīng)成為往事。幸存者們的傷口已經(jīng)開始被不斷推移的時間包裹起來,現(xiàn)在他們有了更多身體與情感上的精力去要求正義。然而*為重要的是,現(xiàn)在有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政體來實現(xiàn)它。以色列國(當時它正在步入成年期)就是受害者從促使“*終解決”成為可能的無力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的例證。 圍繞著審判的興奮與興趣極少針對審判結果。大多數(shù)人,包括身在審判現(xiàn)場的和等待在外的,都期待著艾希曼被定罪。我們所不知道的是,當歷史、記憶與法律在耶路撒冷的這座劇院中相遇時,會發(fā)生什么。法律能證明自己足以裁決如此空前的事件嗎?審判程序可以實現(xiàn)懲罰與真正的正義嗎?艾希曼所主張的服從命令的辯護策略是否會占據(jù)上風?他是否在嘗試為種族屠殺辯解?以及(如果有的話)什么會是給未來的經(jīng)驗教訓? 我完成這部書時,恰逢艾希曼審判五十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這一事件是我童年記憶中一個生動的部分。那段時間,家人在固定的時間用晚餐,以便在電視上收看來自耶路撒冷的新聞片段。我記得艾希曼站在玻璃隔間內(nèi)的那張照片,它在開庭日當天被刊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頭版上。在審判的第二天,如果蘇聯(lián)沒有將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并將他安全帶回的話,有關審判的新聞本會成為唯一的頭條。作為一個13歲的孩子,我對于與猶太人聯(lián)系緊密的東西被如此突出地強調(diào)感到十分好奇。在那個時期,我的世界大致地被劃分成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事實上我*切近的圈子中的每一個人——同學、鄰居,以及朋友——都是猶太人。如果你要我去回憶那些歲月,我會向你講述我成長于其中的那個欣欣向榮的猶太集體。而且我會堅持認為我沒有發(fā)覺過反猶主義的哪怕一點跡象。即使我知道有一些社區(qū)是猶太人不能居住的,一些公司也不會雇用猶太人,我還是會這樣說。我曾聽一些朋友的哥哥姐姐們說過,即便他們有出色的成績與學術水平,也無法進入某所常春藤高校,因為它的猶太學生配額已經(jīng)滿了。在八年級時,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不要去考慮某幾所特定的學院,因為對于成長于猶太人社區(qū)、上猶太中學的猶太學生而言,被它們錄取異乎尋常地困難。我們完全沒有對此感到震驚,而是接受了它(這么說令我羞愧),即把它當作生活的一個事實。這就是當時的情況。1961年,肯尼迪剛剛成為總統(tǒng)。我還記得,在他就一位天主教徒是否“可能”成為總統(tǒng)這一問題而進行媒體辯論,來爭取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的過程中,我是多么疑惑不解。我的13歲的推理能力是淺顯直接的:美國的每一個人要么是基督教徒,要么是猶太人。而總統(tǒng)職位不會向猶太人開放,這是一樁明確的事實。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尤其是像肯尼迪那樣享有特權的人,不會面對這樣的障礙。那么為什么,他的提名會遭遇問題呢?當我回過頭來看那些年月時,我感到茫然,不是因為我沒能理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差別,而是因為我接受了某些特定的道路對猶太人而言就是封閉的。(我的父母在這一點上遠比我激憤。相較而言,我更多意識到并且深深為之困擾的是非裔美國人要面對可怕且暴力的歧視這一事實。)
艾希曼審判/人文與社會譯叢 作者簡介
德博拉??E. 利普斯塔特(1947— ) 美國歷史學家,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顧問,自1993年起任教于埃默里大學現(xiàn)代猶太歷史與大屠殺研究專業(yè),2021年被提名為“美國管控與打擊反猶主義特使”候選人。主要作品有:《否認大屠殺》(1993)、《審判史:與大屠殺否認者同庭之日》(2005)、《艾希曼審判》(2011)和《反猶主義:此時此地》(2019)。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jīng)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