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0774
- 條形碼:9787522510774 ; 978-7-5225-107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研究 本書特色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重要傳播媒介,微博以其獨特的傳播模式、便捷的互動機制、多元的參與主體、“草根”式內容生產、自媒體式傳播屬性等特征,在科學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許多重大突發熱點事件的媒體傳播中,都可以看到微博的影子。它已經成了科學傳播的重要平臺、途徑和手段,特別是在許多突發性熱點事件和應急科普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媒介作用。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基礎研究的角度,對微博科學傳播相關內容進行了全景式分析,運用大數據方法,對微博平臺長時間跨度和全數據樣本的科學傳播內容進行抓取、歸類和分析,從時間維、地域維、主體維(用戶維)、內容維、效果維等多個維度建立研究框架,對采集到的微博科學傳播數據進行加工和整體梳理,并開展可視化分析,通過這樣的研究方式,總結出相對完整的數據基礎,對用戶和用戶關系、熱點話題、微博科學傳播特點等開展深入思考研究,提煉出相關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研究 目錄
緒論…………………………………………………………… 001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001
二、研究情況概述……………………………………………… 001
三、研究框架與創新點………………………………………… 016
**章 概念界定及數據來源………………………………… 021
一、概念界定…………………………………………………… 021
二、微博平臺科學傳播用戶篩選與確定……………………… 025
三、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采集與加工………………… 026
第二章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歷史發展脈絡分析……………… 028
一、我國互聯網科學傳播發展歷程梳理……………………… 028
二、微博平臺發展歷史梳理…………………………………… 039
三、微博平臺科學傳播發展歷史階段梳理…………………… 041
第三章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主體(用戶)分析……………… 049
一、微博科學傳播主體概況…………………………………… 050
二、各類科學傳播微博主體分析……………………………… 055
三、總結、對比及分析………………………………………… 140
第四章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話題及內容分析………………… 143
一、原創類話題與轉發類話題對比分析……………………… 143
二、互動數量多的話題與互動數量少的話題對比分析……… 177
三、突發事件類話題案例分析………………………………… 197
第五章 微博平臺超話社區運營機制研究…………………… 210
一、微博超話社區的概念與特點……………………………… 210
二、微博超話社區運營機制…………………………………… 213
三、明星超話社區案例研究…………………………………… 216
第六章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特點……………………………… 221
一、經過十余年發展,微博在科學傳播方面逐漸發揮了
重要作用…………………………………………………… 221
二、微博平臺科學傳播相關內容發展趨勢與微博本身的
發展軌跡基本一致………………………………………… 222
三、微博科學傳播多元主體格局已經形成…………………… 222
四、未來微博平臺的科學傳播用戶還會繼續穩步增長……… 223
五、科學傳播微博超話社區已吸引大量粉絲入駐…………… 224
第七章 微博科學傳播效果優化策略分析…………………… 225
一、加強受眾思維,貼近公眾生活與理解程度開展
科學傳播…………………………………………………… 225
二、鼓勵科學傳播共同體發揮優勢,提升傳播效果………… 225
三、加強日常科普工作對公眾理性思維的培養……………… 226
四、健全科學傳播超話社區運營機制………………………… 227
參考文獻………………………………………………………… 230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研究 節選
緒論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微博平臺上的科學傳播多維數據進行采集、匯總、提煉與分析,研究微博平臺科學傳播的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為進一步有效利用微博平臺開展科學傳播提供思考。 (二)本研究以數據回溯抓取的方式,探索了較長時間跨度內的微博平臺科學傳播不同維度內容,總結分析其特點,從理論研究角度來說,對豐富新媒體科學傳播理論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通過研究提出微博超話社區科學傳播活動改進的對策建議,對于微博平臺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情況概述 (一)數據來源及獲取方式 1.數據來源 通過對以往研究的回顧可以發現,基于微博的研究,國內研究數據多來源于新浪微博。通過歸納分析,可以發現研究者選取新浪微博進行研究的原因主要有兩個:a.用戶數量多,活躍度高;b.提供開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接口),數據獲取便利。本研究的數據來源渠道也是新浪微博。 2.微博科學傳播數據的篩選 在以往的基于微博數據的科學傳播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以三種方式進行科學傳播數據的篩選:a.根據微博標簽關鍵字搜索“科學”、“科學傳播”和“科普”,篩選科學傳播微博用戶;b.直接選擇知名科普微博用戶;c.選取微博榜單中科學榜前幾名用戶。本研究主要采用a 項進行科學傳播類微博用戶抓取,同時結合b項和c項的方法進行人工篩選和確認,*終選定相對準確的科學傳播類微博用戶庫。 3.微博科學傳播信息數據分析的研究方法 微博科學傳播信息數據分析分為兩個階段:數據獲取和數據分析。 微博數據主要采用三種方法獲取。在數據分析階段,主要任務是對微博數據進行特征提取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關鍵特征,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統計學數據分析方法、復雜網絡分析方法、數據分類及挖掘方法等。 (二)基于微博平臺數據分析的科學傳播研究梳理 1.相關研究文獻概況 通過用“微博+ 科學傳播”在知網進行檢索,發現2010年1月份至2020年4月份,與微博科學傳播緊密相關的學術論文一共265篇,其中,2010年1篇,2011年6篇,2012年18篇,2013年23篇,2014年34篇,2015年41篇,2016年49篇,2017年24篇,2018年37篇,2019年25篇,2020年(截至4月份)7篇。可見,從2009年微博誕生以來,我國學者始終對微博科學傳播領域有所關注并開展相關研究,側面說明了微博作為重要的新媒體平臺在科學傳播領域具有較為重要的價值。 2.文獻研究重點 微博信息數據是指微博數據中心存儲的各類數據,主要包括:微博用戶檔案、微博用戶關系、微博消息、微博熱點話題等。2009年以來,微博的信息數據特征是科學傳播領域研究關注的重點。相關研究大都以微博信息數據中的科學傳播要素為研究對象,以微博用戶(科學傳播主體)、微博信息(科學傳播內容及形式)、微博發布時間(科學傳播時間)、微博信息的點贊評論和轉發情況(科學傳播效果)為主要研究內容,基于網絡信息數據測量分析展開,目的在于發現微博科學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及形式、傳播效果等方面的特點。概括起來,研究的主要問題如下: (1)基于微博用戶數據的科學傳播主體研究。主要描述科學傳播主體的微博背景特征(粉絲數、關注數、區域、類型、性別等)以及微博用戶行為(關注、發表、評論與轉發等),研究對象涵蓋了大學、科研單位、政府科技部門、民間科普團體、媒體、科普期刊、科學家群體和環保主義者、企業等。此外,個別研究試圖考察微博用戶背景變量與微博用戶行為的關聯。 (2)基于微博平臺的科學傳播內容研究。傳播內容相關研究一般對科技議題相關微博內容進行統計描述,包括微博的形式特征、時間分布、地理分布和主題分布。有些研究還運用語義分析,考察微博用戶對特定科技議題、事件或科技組織的情緒和態度。其他還有研究傳播內容質量、微博語言等問題。 (3)基于微博傳播網絡及互動情況的科學傳播效果研究。主要研究微博科學傳播效果、科學傳播中的微博影響力等。 (4)基于微博所有信息的科學傳播綜合性研究。主要研究微博科學傳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微博科學傳播機制研究。 (5)此外,由于微博在一些與科技相關的突發事件或議題中所起的作用,微博輿情應對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它旨在解決預測和控制突發事件或議題在微博中出現和擴散的問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微博輿情響應、真偽消息甄別、核心人員關聯挖掘等。 (三)既往文獻的主要研究成果 基于微博科學傳播信息數據分析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都取得了很多成果,提煉了微博科學傳播中的大量特征。以下將從微博科學傳播要素的維度入手,對已有研究中提及的微博科學傳播特征進行梳理,為本研究內容提供基礎。 1.微博科學傳播發展現狀研究 2018年,戴歆紫和郁志珍在《科普微博的發展現狀及傳播特點分析——基于14個主流科普博主數據的實證研究》一文中提出:科普微博呈上升態勢發展,不同博主間的發展差異大,后起之秀層出不窮;科普微博的傳播依托于博主與粉絲、博主與博主之間的社會網絡關系;微博類型、表現形式、博文內容、行文風格、交互形式等可能是影響科學傳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后,針對科普微博如何有效發揮科學傳播的作用提出了建議。 2018年,劉丹在《新浪微博中的科學傳播研究》一文中通過對新浪微博科學傳播現狀的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呈現出新的特征和優勢。(1)內容特點:豐富多元化;媒體形式多維創新(文字、文字+ 圖片、文字+ 視頻、文字+ 鏈接+ 圖片、文字+ 鏈接+ 視頻、微訪談等);選材多樣,涉及面廣(科學常識、*新科研成果、科學家及科研精神、趣味性科學知識等);熱點科普擴散效應。(2)過程特點:實時互動性,傳受一體,增加向度;互動性強,擴大參與度;整合傳播,拓展廣度。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發展困境,比如專業科學家缺席,傳播主體能力不足,科學傳播技巧缺失,傳播內容缺少原創性、貼近性、生動性、科學性,傳播正效果不夠強大,傳播負效果時有顯現,等等。這些問題將阻礙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運用科學知識指導生產生活實踐,也不利于國內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 2.微博科學傳播主體特征 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是微博科學傳播的優勢所在,微博科學傳播的主體包括個人、機構以及一些組織,主體的多元化有助于拓寬和深化科學傳播網絡,微博的傳播主體相較于傳統科普表現出更強的多元化特征。 (1)科學家 2017年,金兼斌和徐雅蘭在《科學家網絡公共參與行為模式及其公共協商程度》一文中認為,科學家并不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整體。從專業專長和媒體使用方式而言,都存在著多種類型。參考黃楚新在《新媒介素養》(2012)一文中的微博用戶分類,將科學家微博用戶分為四類,**類為“自我表達型”科學家,這部分科學家占將近一半,特點是關注用戶少,但發布內容頻率較高、發布量較大。他們并不追求微博質量,微博多采用簡單轉發或“轉發+ 評論”的形式,不斷更新內容,表達自身觀點、抒發情緒,而與其他人互動較少。第二類為“社交活躍型”科學家,這部分科學家占1/5,特點是廣泛關注其他用戶,且擁有較多粉絲群體,微博發布比較活躍,大部分微博采用轉發或“轉發+評論”的簡單發布形式,同時其影響力較大,該類型科學家微博的轉發數量、評論數量以及點贊數量較高。第三類為“專業參與型”科學家,這部分科學家占比較少,特點是關注用戶數和發布微博數量都不多,但比較聚焦,對于專業相關的內容充滿興趣,多發布與其自身學科專業相關議題。這一類科學家的微博內容專業性信息比例較高,參與公共事件討論較多,討論質量較高。第四類為“八卦潛水型”科學家,這部分科學家占比較少,他們關注了較多微博用戶,但自己很少發布公共議題相關內容。在討論公共議題時,近30%的發布采用原創微博或原創長微博/博客鏈接的方式進行。
微博平臺科學傳播多維數據研究 作者簡介
王艷麗,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媒體科技傳播、科普輿情與科普數據分析、科普國際交流合作等。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數說科普需求側——網民科普行為數據分析》《信息化時代的科學普及》《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17》《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18》《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19》《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20》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鐘琦,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媒體科技傳播研究、科普信息化相關研究、科普數據分析等。參與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科普信息化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國科普報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年報》《數說科普需求側——網民科普行為數據分析》《信息化時代的科學普及》《媒介·科技·傳播: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現狀研究》《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等。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