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害蟲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3130
- 條形碼:9787030723130 ; 978-7-03-07231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害蟲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二十二章。**至三章闡述害蟲生物防治的概念、原則、生態學基礎與植物-害蟲-天敵互作的近期新研究進展。第四至八章闡述如何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分別介紹了增加害蟲天敵防治害蟲、寄生性天敵昆蟲的繁殖和利用、捕食性天敵昆蟲的繁殖釋放與保護利用、食蟲蛛形動物的繁殖釋放與保護利用,以及食蟲脊椎動物保護和利用的原理和方法;第九至十章闡述從國外引進天敵防治害蟲和國內天敵移殖與助遷的原理和方法。第十一至十二章闡述利用植物源殺蟲活性物質和轉基因抗蟲作物防治害蟲的原理和方法。第十三至十八章闡述利用昆蟲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線蟲、微孢子蟲)和殺蟲抗生素防治害蟲的原理和方法。第十九至二十一章闡述利用昆蟲性信息素、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害蟲和害蟲遺傳防治的原理和技術。第二十二章闡述害蟲綜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重點介紹了害蟲綜合治理的廣東經驗。每章后附有思考題和參考文獻,方便讀者閱讀理解與查詢。 本書可作為綜合性高校和高等農林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考、閱讀。
害蟲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第3版) 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緒論 1
**節 害蟲生物防治的概念 1
第二節 害蟲生物防治的原則和方法 2
第三節 害蟲生物防治的發展歷史 4
第四節 害蟲生物防治的相關學科 8
第二章 害蟲生物防治的生態學基礎 10
**節 種群的自然平衡 10
第二節 群落內種群的相互作用 20
第三節 種庫與群落重建 26
第三章 植物-害蟲-天敵互作與害蟲生物防治 34
**節 植物對害蟲的防御 34
第二節 害蟲對植物防御的適應 42
第三節 植物-害蟲-天敵的互作機制與調控 43
第四節 植物-害蟲-天敵互作對探討害蟲生物防治的啟示 50
第四章 增加害蟲天敵防治害蟲 54
**節 創造害蟲天敵在野外繁殖的條件 54
第二節 人工大量繁殖釋放天敵昆蟲 58
第五章 寄生性天敵昆蟲的繁殖和利用 62
**節 寄生性天敵昆蟲與寄生現象 62
第二節 赤眼蜂的繁殖和利用 68
第三節 平腹小蜂的繁殖和利用 80
第六章 捕食性天敵昆蟲的繁殖釋放與保護利用 89
**節 捕食性天敵昆蟲 89
第二節 草蛉的大量繁殖和利用 91
第三節 螞蟻的繁殖和保護利用 102
第七章 食蟲蛛形動物的繁殖釋放與保護利用 110
**節 食蟲蛛形動物的主要類群 110
第二節 捕食螨的大量繁殖和利用 113
第三節 農田蜘蛛的保護和利用 119
第八章 食蟲脊椎動物的保護和利用 125
**節 食蟲鳥類的保護和利用 125
第二節 食蟲兩棲動物的保護和利用 133
第三節 利用食蟲魚類防治害蟲 136
第九章 從國外引進天敵防治害蟲 141
**節 引進天敵的概念與發展 141
第二節 引進天敵的一般程序 143
第三節 我國的天敵引進工作與成效 149
第十章 移殖及助遷國內天敵防治害蟲 157
**節 移殖大紅瓢蟲防治柑橘吹綿蚧 157
第二節 移殖白蟲小繭蜂防治紫膠白蟲 158
第三節 助遷七星瓢蟲防治棉蚜 162
第四節 國內移殖和助遷害蟲天敵工作的前景與展望 167
第十一章 利用植物源殺蟲活性物質防治害蟲 169
**節 植物源殺蟲活性物質的來源 169
第二節 植物源殺蟲活性物質的種類 170
第三節 植物源殺蟲活性物質的作用方式和殺蟲機理 174
第四節 植物源殺蟲劑的開發利用前景 178
第十二章 利用轉基因抗蟲作物防治害蟲 182
**節 轉基因抗蟲作物 182
第二節 抗蟲基因的來源 183
第三節 轉基因抗蟲作物操作技術 186
第四節 轉基因植物的環境安全評價 188
第五節 轉基因植物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191
第十三章 利用昆蟲病原真菌防治害蟲 196
**節 昆蟲病原真菌 196
第二節 典型昆蟲病原真菌—白僵菌 198
第三節 白僵菌制劑的生產與應用 208
第十四章 利用昆蟲病原細菌防治害蟲 219
**節 昆蟲病原細菌 219
第二節 典型昆蟲病原細菌—蘇云金芽孢桿菌 220
第三節 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的生產與應用 226
第四節 共生細菌Wolbachia 237
第十五章 利用昆蟲病原病毒防治害蟲 243
**節 昆蟲病原病毒 243
第二節 典型的昆蟲病原病毒—桿狀病毒 247
第三節 昆蟲病毒殺蟲劑的生產與應用 257
第十六章 利用昆蟲病原線蟲防治害蟲 264
**節 昆蟲病原線蟲 264
第二節 昆蟲病原線蟲的生產與應用 268
第十七章 利用昆蟲微孢子蟲防治害蟲 278
**節 昆蟲微孢子蟲 278
第二節 利用蝗蟲微孢子蟲防治蝗蟲 286
第十八章 利用殺蟲抗生素防治害蟲 291
**節 殺蟲抗生素 291
第二節 殺蟲抗生素的生產與應用—以多殺菌素為例 296
第十九章 利用昆蟲性信息素防治害蟲 302
**節 昆蟲性信息素 302
第二節 昆蟲性信息素及其類似物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305
第二十章 利用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害蟲 314
**節 昆蟲生長調節劑 314
第二節 昆蟲生長調節劑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314
第三節 昆蟲生長調節劑的創新開發與應用前景 321
第二十一章 害蟲遺傳防治 328
**節 害蟲遺傳防治的概念和發展 328
第二節 害蟲遺傳防治的主要技術 329
第二十二章 害蟲綜合治理 340
**節 害蟲綜合治理策略的產生和發展 340
第二節 害蟲綜合治理的廣東經驗—以發揮天敵效能為主的水稻害蟲綜合防治 345
害蟲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第3版) 節選
**章緒論 **節害蟲生物防治的概念 一、害蟲及其危害 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昆蟲在地球生物演化和生態系統平衡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人類的出現,使部分昆蟲與人類的利益產生了沖突,于是就有了害蟲的概念。 害蟲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存產生危害的昆蟲。例如,日常生活中,家蠅(Musca domestica)在人居環境中飛來飛去,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全球每年都會發生由多種蝗蟲為害導致的蝗災,對農林作物的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國常見蚊種,除引起皮膚紅腫、局部皮炎外,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吸血過程中會傳播多種病毒,如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昆蟲種類超過120萬種,但其中被稱為害蟲的大約只有9000種,這還包含了螨類,而其中主要害蟲所占的比例還不到5%。例如,有150種以上的昆蟲可以取食玉米(Zeamays),是玉米的害蟲,但只有玉米螟才是玉米的*主要害蟲。 然而,害蟲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首先,人類要花巨資生產各種有毒化學農藥,如2016~2019年,我國生產的化學農藥原藥總量為1481.79萬噸[1],它們雖然在害蟲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環境和人們健康的負面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其次,雖然采用了各種防治方法,但由害蟲導致的食用和纖維作物的年損失量仍達到13%~16%,價值約5000億元。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害蟲的發生受到許多生態因子的影響,其中害蟲天敵對抑制害蟲發生和調節自然種群平衡作用巨大。害蟲的天敵很多,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寄生線蟲、食蟲蛛形動物、天敵昆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蟲)、食蟲脊椎動物和一些高等植物等均可被有效地利用來防治害蟲,其中利用得*多的是天敵昆蟲和病原微生物。 二、害蟲防治的基本方法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謝產物去防治害蟲或減輕其危害程度。其特點是對人畜安全,避免環境污染,而且不少害蟲天敵對一些害蟲的發生有長期抑制作用,可以說有“一勞永逸”的效果。害蟲的天敵是一種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在利用過程中采取就地取材、綜合利用等辦法,可以逐步降低生產的成本。因此,生物防治方法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安全、高效、經濟的害蟲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利用的是生物體或其代謝產物,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或受各種環境條件的制約,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見效較慢,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往往有一個滯后期,不會立竿見影;二是專一性太強,一種天敵往往只對一種或少數幾種害蟲有效,在某些情況下,可單獨使用一種或幾種天敵去抑制一種或幾種害蟲的發生;三是不能完全代替其他防治方法。這些缺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因此,單獨應用生物防治有其不足之處,必須與農業措施及造林技術、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相結合而構成取長補短、互相補充的綜合防治策略,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抑制害蟲的發生。這些防治方法都各有優點,農業措施及造林技術是防治農業及森林害蟲的根本,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都有其本身特點。 近幾十年來,在害蟲防治科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防治方法,如利用昆蟲不育性(包括射線處理不育、化學不育劑不育、遺傳不育等)、昆蟲激素及轉基因抗蟲作物來防治害蟲。這些新防治措施,都可以歸進生物防治的范疇,生物防治的領域正在不斷擴大。 2.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藥劑的毒性來防治害蟲。化學防治仍然是當前害蟲防治的主要方法,自然是由其優點所決定的。一是收效迅速,急救性強,無論在害蟲大量發生以前,還是已經大量發生,化學農藥一般都可以及時取得顯著的效果;二是可以進行大量工業生產和供應,與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相比較,其受地域性和季節性的限制都很少;三是便于機械化操作,現代化植保機械的發展,更可充分發揮化學藥劑的殺蟲作用并提高施用效率;四是低投入、高回報,回報比例一般可達到1∶(3~4),即投入1元的防治費用,可以得到3~4元的回報。 但化學防治的缺點始終存在。一是污染環境與農藥殘留,長期大量連續施用農藥,對農產品、空氣、土壤和水域造成污染,即產生農藥殘毒和公害問題,使人類健康和野生動物資源受到威脅;二是害蟲產生抗藥性,在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次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有些害蟲很快形成抗藥性,降低農藥使用效果,導致用藥次數和用藥量不斷增加;三是害蟲再猖獗或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廣譜性農藥既殺死害蟲,同時又殺死害蟲的天敵,當害蟲經一定時間后再發生時,天敵對害蟲的調控作用缺失,導致害蟲再猖獗,其發生與危害反而超過原有水平,或使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四是直接中毒,由于使用不當,容易造成作物的藥害及對人畜的直接中毒事故。因此,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甚至停止使用化學防治方法已經是全世界的共識。 農業防治農業防治是根據害蟲、作物、環境條件三者之間的關系,結合整個農事操作過程中的一系列農業技術措施,有目的地改變某些環境條件,使之不利于害蟲的發生發展,而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或是直接消滅、減少蟲源,達到防治害蟲保護農作物的目的。其特點是可結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措施進行,不需要增加額外的人力、物力負擔。優點是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長期施用化學農藥所產生的害蟲抗藥性、環境污染及殺傷害蟲天敵的不良影響。由于涉及農事操作過程中各個環節,其防治效果是多方面的,對于調控田間生物群落、控制主要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調節作物危險期與有害生物盛發期的相互關系等均有可能發揮作用。 物理和機械防治物理防治是根據有害生物對某些物理因素的反應規律,利用物理因子的作用進行防治,如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誘殺。機械防治則包括用人工或采用適當工具捕殺或消滅有害生物的各種措施。優點是經濟、簡便、有效。缺點是比較費工,有些情況下只能作為輔助措施。 第二節害蟲生物防治的原則和方法 用生物防治法防治的對象,有農業害蟲、森林害蟲、衛生害蟲及倉庫害蟲等。害蟲生物防治的目標是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或減輕其危害程度,后者其實也是通過害蟲種群數量的減少來實現的。因此,害蟲生物防治本質上就是通過天敵來減少害蟲的數量。歸納起來,害蟲生物防治的原則有兩條:一是增加自然界害蟲天敵的數量;二是改變本地昆蟲的種群結構。 一、增加自然界害蟲天敵的數量 增加自然界害蟲天敵的數量有兩條實現途徑:一是創造害蟲天敵在野外生存和繁殖的條件,可以通過直接保護天敵、應用農業生物技術或造林技術增加天敵數量和增強效能、增加自然界天敵食料,以及配合其他防治方法來實現。這類方法適用于人工繁殖難度大、繁殖周期長或具有同類相食特性的天敵,如蜘蛛等。二是通過人工大量繁殖、釋放害蟲天敵。這類方法適用于易于規模化人工繁殖的天敵種類,如屬于卵寄生蜂的赤眼蜂(Trichogrammaspp.)等。 1.保護害蟲天敵 在自然界,天敵對害蟲的發生起著巨大的抑制作用。保護害蟲天敵一般不需要增加費用和花費很多人工,因此群眾容易接受,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自然天敵的保護利用已成為我國害蟲綜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之一。我國保護利用天敵的工作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指導下進行,確立了害蟲防治要“從農田生態系統總體觀念出發,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的原則,即以科學用藥、放寬害蟲防治指標為突破口,從保護天敵,避免殺傷天敵,發展到改造農田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防治費用。例如,我國北方棉區過去在棉蚜(Aphis gossypii)發生初期就噴藥防治,因殺死了棉田早期天敵,所以蚜害逐年猖獗。通過控制早期農藥的使用,天敵得到保護,蚜害得以減輕。目前保護天敵、防治棉花(Gossypium spp.)早期害蟲,已在我國北方棉區大面積推廣。糧食作物方面,例如,山東省保護利用瓢蟲等天敵來防治小麥(Triticum aestivum)穗期蚜蟲的農田面積每年達1000000hm2,節省了大量農藥;長江中下游及廣東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保護利用天敵防治水稻害蟲的農田面積達3300000hm2,農藥用量顯著減少。蘋果黃蚜(Aphis citricolavander)原是果園早期發生的昆蟲,過去都噴藥防治。研究表明,該蟲對蘋果(Malus pumila)新梢的生長并無明顯影響,沒有必要防治。由于不再噴藥防治,保護了草蛉等天敵,使天敵能夠生存和繁殖,從而對抑制果園葉螨產生良好的效果[2]。 2.創造有利于害蟲天敵繁殖的環境 為了進一步發揮天敵的作用,實踐中還積累了不少改造農田環境、營造更適宜于天敵生存和繁殖的條件,以增殖天敵的經驗。例如,有些地區提倡棉花、小麥或棉花、歐洲油菜(Brassica napus)間作,擴大綠肥面積等,以增加瓢蟲、草蛉、小花蝽等天敵數量。湖南省提倡栽種冬作綠肥和田埂種豆類作物,為蜘蛛等提供棲息場所和食物,并結合農事、耕作,采取一些保護措施,利用蜘蛛防治稻飛虱和葉蟬,效果良好。廣東省在柑橘園種植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作為覆蓋作物,改善了橘園的小氣候,橘園氣溫從40~45℃降至35℃,相對濕度也增加了,為天敵的生存、繁殖創造了適宜條件,同時還為捕食螨提供花粉作食料。在種藿香薊的柑橘園,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citri)被控制在一個低水平,取得良好效果。198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在山東省威海市召開全國**次天敵保護利用學術討論會,總結了我國對天敵保護利用的含義:“天敵保護利用是指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人為的殺傷,創造適于天敵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天敵在自然界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2]。 二、改變本地昆蟲的種群結構 改變本地昆蟲的種群結構指通過引入對目標害蟲具有高效控制能力的天敵種群,進而改變本地昆蟲的種群結構,達到控制目標害蟲的目的。引入的天敵種群來源有兩條途徑:一是從國外引進;二是從國內移殖或本地助遷。 1.國外天敵的引進國際上有不少成功引進天敵的實例。*著名的是1888年美國由澳大利亞引進澳洲瓢蟲(Rodolia cardinalis)防治柑橘吹綿蚧(Icerya purchasi),到1889年底已完全抑制吹綿蚧的危害,澳洲瓢蟲在當地建立了永久種群。直到現在,澳洲瓢蟲對吹綿蚧仍起著有效控制作用,不需要再采用其他的防治措施,的確起到了一勞永逸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在天敵引進方面的工作雖然做得不多,但也曾取得滿意成效。我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國外天敵引種研究主要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引進國外天敵成效顯著,對推動我國生物防治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引進澳洲瓢蟲用于在廣東等地防治柑橘(Citrus reticulata)、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上的吹綿蚧;引進孟氏隱唇瓢蟲(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防治柑橘粉蚧(Pseudococcus citri);引進日光蜂(Aphelinus mali)防治蘋果綿蚜(Eriosoma lanigerum),均取得了較好效果,解決了生產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起,由于生物防治科研工作重新得到國家重視,國外天敵引種研究又漸興盛。據統計,1979~1985年,我國共引進天敵182種次,其中顯示出良好效果的有:引進的麗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控制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作用十分明顯,已在北方一些地區推廣;引進的抗有機磷農藥的西方靜走螨(Galendromus occidentalis),在西北地區釋放防治蘋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取得滿意的試驗效果;引進的黃色花蝽(Xylocoris flavipes)對多種倉庫害蟲都有防治作用,一些地區的糧食科研單位開始大量繁殖生產試驗;從日本引進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用于防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