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精學導讀/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學導讀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0244
- 條形碼:9787030730244 ; 978-7-03-07302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精學導讀/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學導讀叢書 內容簡介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恩格斯闡發(fā)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著作。本書在闡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產生背景、寫作目的、創(chuàng)作歷程、文本結構、出版?zhèn)鞑サ幕A上,對其篇章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尤其是對包含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兩種生產”理論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并且把《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本書適合廣大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生,以及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思想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精學導讀/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學導讀叢書 目錄
**章 《起源》的寫作背景和目的 1
一、完成馬克思未能完成的工作 1
二、豐富和發(fā)展唯物史觀 4
三、批判資產階級學者在家庭、私有制 和國家問題上的謬論 7
四、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政黨 10
五、實現(xiàn)恩格斯本人的夙愿 15
第二章 《起源》的思想資源和創(chuàng)作歷程 19
一、馬克思的古代社會史筆記 19
二、《起源》的創(chuàng)作歷程 24
三、《起源》的文本結構 28
第三章 “兩種生產”的理論創(chuàng)新 30
一、“兩種生產”理論的思想脈絡 30
二、“兩種生產”理論的基本內涵 34
三、“兩種生產”理論是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fā)展 38
第四章 史前各文化階段:物質資料生產的維度 47
一、史前文化階段的劃分 47
二、蒙昧時代 49
三、野蠻時代 51
第五章 家庭:人自身生產的維度 56
一、人類社會早期階段的雜亂性關系 56
二、家庭形式的發(fā)展演變 59
三、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家庭形式的預測 72
第六章 氏族: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結合的維度 80
一、易洛魁人的氏族 80
二、希臘人的氏族 90
三、雅典國家的產生 95
四、羅馬的氏族和國家 101
五、凱爾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 107
六、德意志人國家的形成 112
第七章 國家:“兩種生產”在特定發(fā)展階段的產物 119
一、氏族制度解體的一般經濟條件 119
二、國家的起源、特征和本質 132
三、文明時代將被共產主義取代的必然性 139
第八章 《起源》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146
一、《起源》與新時代“兩種生產” 147
二、《起源》與“兩個必然” 154
三、《起源》與“兩個毫不動搖” 159
四、《起源》與“兩個維護” 163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精學導讀/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學導讀叢書 節(jié)選
**章《起源》的寫作背景和目的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是恩格斯闡發(fā)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著作。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用唯物史觀的理論武器科學地闡明了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發(fā)展階段走過的歷程,論述了家庭的起源和發(fā)展;氏族和部落組織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揭示了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過程,分析了國家從階級對立中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本質特征,指出了國家必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走向消亡的歷史趨勢。通過這樣的研究,恩格斯力圖證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不僅適用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而且對人類古代社會這個人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也是同樣適用的。此外,恩格斯還特別強調了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實現(xiàn)的必然趨勢。 一、完成馬克思未能完成的工作 恩格斯撰寫《起源》的直接動因,“在某種程度上是實現(xiàn)遺愿”,即實現(xiàn)馬克思的遺愿,完成馬克思“未能完成的工作”,即利用人類史前史研究的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唯物史觀的理論內涵,更加全面和深刻地闡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19世紀70年代,一方面,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度過了經濟和革命的雙重危機,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發(fā)展的新時代,并且加強了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殖民地占領和經濟掠奪。另一方面,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一些帶有公社土地所有制痕跡的東方古老國家進入了一些先進分子觀察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視野。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認識人類發(fā)展早期階段的結構?這是一個放在馬克思恩格斯面前的重大問題。只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把這些問題說清楚和講明白了,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夠作為一個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而適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切時代。馬克思晚年用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西歐以外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各種古老社會形態(tài),就是為了科學回答這個時代課題而進行的準備。他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就加緊研究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馬克思在這些讀書筆記中對有關古代社會的著作進行了精心的摘錄和處理,并且寫下了許多批注和評語。這些讀書筆記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這些古老關系的歷史考察,進一步發(fā)展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系統(tǒng)制定一部完整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做準備。 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陸續(xù)問世的一批研究人類史前時期的學術著作中,馬克思特別重視美國學者路易斯 亨 摩爾根在1877年刊行的《古代社會》一書。摩爾根通過長期的和廣泛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存在著一個無階級的原始社會,這一社會以氏族作為基本的單位。《古代社會》闡述了家庭形式和婚姻形式在原始社會中的作用,說明了私有制的產生而導致了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xiàn)。摩爾根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性。馬克思十分重視摩爾根的科學發(fā)現(xiàn),他詳細摘錄了《古代社會》中的重要篇章,并且對原書的結構進行了改造。馬克思關于《古代社會》一書的摘要集中了摩爾根著作的精華,使摩爾根關于古代社會的論述內容成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恩格斯說:“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fā)現(xiàn)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fā)現(xiàn)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為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曾打算聯(lián)系他的”“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來闡述摩爾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馬克思還沒有寫出系統(tǒng)性的著作時就逝世了。1884年初,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馬克思對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摘要。恩格斯詳盡和透徹地研究了這個摘要,決定根據(jù)馬克思的這個遺愿,寫出一部專門的著作。這時,恩格斯正在編輯整理馬克思的《資本論》第2卷,他當機立斷,暫時放下這個工作,集中精力先完成這部專門的著作。從1884年約3月底4月初到5月底,恩格斯僅用了一個多月就寫出了《起源》一書。在《起源》中,恩格斯利用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了馬克思在摘要中所體現(xiàn)的基本思想,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系統(tǒng)闡述了人類社會早期階段的發(fā)展歷史,科學地證明了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列寧說:“我希望你們在研究國家問題的時候看看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是現(xiàn)代社會主義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話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憑空說的,而是根據(jù)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寫成的。” 二、豐富和發(fā)展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理論,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就不能只研究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還要研究原始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唯心史觀占據(jù)了社會歷史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這種歷史觀不是從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中去尋找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因,而是從人的觀念出發(fā)來尋找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因,用迷信、人性等主觀因素來解釋人類社會的歷史現(xiàn)象。在唯心史觀的視野中,資本主義成為一種永恒的和絕對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而不是一種過渡的和暫時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資產階級學者宣稱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guī)律和社會范疇是亙古不變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永恒的,以此來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為了還原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本來面目,為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提供理論武器,馬克思恩格斯把探索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及其客觀規(guī)律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早在19世紀40年代兩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已經闡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論證了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從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中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次對唯物史觀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闡述。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經典表述,科學地闡明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經濟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歷史進程,論證了舊的社會形態(tài)必然被新的社會形態(tài)所取代的客觀必然性。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唯物史觀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應用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具體歷史性質,全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客觀規(guī)律。盡管《資本論》等著作使唯物史觀在文明社會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上得到了科學的驗證,但是由于此前研究原始社會的材料極其缺乏,人們對人類社會的早期發(fā)展階段的具體情況知之甚少,因此,唯物史觀在人類社會早期發(fā)展的歷史中還處于假設狀態(tài)。如果缺少對原始社會歷史的考察和分析,唯物史觀就不可能全面覆蓋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而這一點就很自然地被資產階級學者加以利用,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恒性辯護。他們否認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個社會形態(tài),企圖用所謂的“文明史”來代替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把資產階級社會所特有的一些現(xiàn)象看作人類社會永恒的和普遍的現(xiàn)象。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現(xiàn)象,從19世紀70年代起,他們就開始加緊研究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社會形態(tài),以便說明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經過階級社會再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歷史進程。 1877年,美國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路易斯 亨 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出版,為原始社會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摩爾根用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是氏族,原始氏族社會的所有制決定了這個社會本身不存在階級、私有制和國家。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序列中的“原生形態(tài)”終于被發(fā)現(xiàn)了。這為驗證和完善唯物史觀、論證私有制社會是從原始公有制社會發(fā)展而來的觀點提供了確鑿的事實根據(jù)。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被馬克思發(fā)現(xiàn),就立即引起了他的重視。他在仔細研讀《古代社會》一書的基礎上,于1880年至1881年期間進行了詳細的摘錄和批注,形成《路易斯 亨 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認為有必要在此基礎上寫一部系統(tǒng)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國家學說的著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恩格斯以馬克思的《古代社會》摘要為基礎,結合自己對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