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紫藤園夜話(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49685
- 條形碼:9787560449685 ; 978-7-5604-496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紫藤園夜話(第三輯) 本書特色
《紫藤園夜話(第3輯)》每一篇文章都深深打動著西大師生,觸動著讀者的心靈。篇篇閃現著傳承西大精神、深埋榮校種子的印記,處處展示著大師的愛國之心、學生的英姿勃發,既是學校發展的生動寫照,也體現著作者對學校的熱愛、對西大人的熱愛。
紫藤園夜話(第三輯) 內容簡介
《紫藤園夜話》以校園景致紫藤園為題,分三輯收錄文章352篇。以清晰的歷史邏輯、豐富的史料素材,將事實與情感、現實與理想、贊美與惋惜、回憶與展望、信心與希望融合在一起,講述西北大學在建校、發展、教學、科研、管理、改革、人物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從多個側面講述西大多個時期令人難以忘懷的人事,頌揚西大人可歌可頌的嘉言懿行,彰顯西大人“公誠”榮校報國的情懷和“勤樸”治學做人的傳統,展示西大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紫藤園夜話(第三輯) 目錄
校史拾零
李大釗和幾位西大學人
西大早期學生王孝錫之死
西大校史上的“國”字號人物
羅章龍自述西大經歷
羅章龍“秦麓草堂詩”
與魯迅同來西大講學的陳中凡
劉鎮華與西大
城固時期的西大女生
臺灣校友尹雪曼
牛漢悼李滿紅詩
城固的記憶
——牛漢文摘
牛漢:學友和鄉友
牛漢與汗血馬
老校友萬遷的詩化生涯
傅角今、鄭資約:南海劃界的黃金搭檔
美麗的謊言
——再說“夫妻樹”的故事
“梨園老黃牛”黃定
幸運王芷章
不凡的老校友李琴
龔全珍深情回憶甘祖昌
校友龔全珍之“老兵新傳”
龔全珍的母校情懷
1949年后首任外語系主任亢心栽
特立獨行的林倫彥
“人文社”的西大人
郁士元先生二三事
哥哥心目中的楊拯陸
兩位老校友對相聲藝術的特殊貢獻
柳青與西大
“自有高梧待鳳凰”
——霍松林先生與西大
袁多壽與馬健翎
袁多壽:筆尖下的精彩
“文革”罹難的校友卞仲耘
特別的“看護”
記憶中的老劉校長
老校長的一言半語
楊植霖來西大
喬石來校紀實
忘不了白省長對西大的好
一刀一劍憶故人
炮彈殼鑄成的“和平鴿”
閻明與田家炳
人去樓在祭邵翁
西大校慶的年月日
師友情懷
我們56級
說說當年的任課老師
大學生活回眸
兩起“寫信”事件
一張老照片
老教授的一言半語
王孟學回憶傅、仇婚事
同窗姚義
高嵩在寧夏
我們班的“男神”
懷念大學室友
再憶室友
我的籃球緣
追憶老郭
追憶孟昭燕先生
新村22樓紀事
我的三位“忘年交”
特殊的“中二問題”
77級印象
1978,老師的命運也改變
79級同學聚會有感
師生關系的正常與反常
趙教授“戲贈友人”詩詮釋
“大俠”遠去
——悼何西來學長
武復興格律詩選注
永不休止的“二重唱”
冰山上的來客
李培業的嵐皋歲月
張華老師和他的房東
想起名人黃照庚
“劉鐵嘴”升官記
一張不同尋常的合影照
明史專家張德信
房教授的書和詩
瑣憶抒雁在西大的日子
軍旅散文大家楊聞宇
詩詞名家雷樹田
崔正來:大器晚成的小說家
少將夏興有
喜讀長篇小說《茶杯里的風暴》
黃建新: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杰出代表
女作家鐘晶晶
陳希米和史鐵生
班理的“一進一出”
詞癡月人的西大情懷
騷壇后起之秀劉煒評
王富仁的學術之路從西大起步
從李浩辭官說起
老丁師傅
三連貫同學
回憶教師“兼職”的往事
夕陽文匯
崔永元道歉
“長安賣糖”大師來
軍歌詞作者公木
錢谷融先生漫游鯨魚溝
萍水相逢憶蔡亮
蘇文在西大
且說“師訓班”
一本塵封多年的課堂筆記
史豐收與西大
閑話沙苑
從孔子雕像說起
“作家進校園”的先行者
——杜鵬程
“會友”陳忠實
也說“西北大學作家群”
郭杜大學城學校的門聯
與楊步浩合影
與“焦書記”合影
我與校報
附錄
友人詩五首
師生文字緣
一枝一葉總關情
花開三十載
《紫藤園夜話》的啟示
后記
紫藤園夜話(第三輯) 節選
李大釗和幾位西大學人 西大校史人物中,有多位在早期曾和革命先驅李大釗過從甚密,交情匪淺。 頭一位是羅章龍。他和李大釗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同為中國*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張國燾在回憶錄中稱,毛澤東是受羅章龍的影響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李大釗就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羅章龍是核心成員。共產黨成立后,羅章龍擔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他們都是20世紀20年代初開辟革命新天地的先鋒人物。李大釗犧牲得早,羅章龍因反對王明被開除出黨,轉入教育界,在西大任教將近10年。 后來做過西大校長的楊鐘健,早年在北大地質系上學期間,曾追隨李大釗參與革命活動。他組織旅京陜西學生聯合會,主編《秦劫痛話》,創辦《共進》半月刊,組建共進社。他親身投入“五四”愛國運動,參加了痛打章賊、火燒曹宅的斗爭,后來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在**次國共合作時期,楊鐘健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了國民黨。1923年北大畢業后,楊鐘健選擇赴德留學,此后走上治學道路。 還有一位卿汝楫,也是李大釗的追隨者,差一點與李大釗一起被捕犧牲。1927年4月6日,張作霖違背國際慣例,派軍警闖入蘇聯駐華使館逮捕李大釗等多人,卿汝楫此前也和李大釗在一起,因他先已離去而幸免于難。李大釗遇害后,滿腔悲憤的卿汝楫擬行刺張作霖未果。事過多年,卿汝楫來到西大,于1941年至1944年任歷史系教授。 侯外廬早年經他的山西老鄉、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介紹結識李大釗,受其影響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并在李大釗支持下創辦進步刊物《下層》(被當局查禁)。當時能夠讀到的馬克思著作譯本極少,侯外廬打算自己動手翻譯,得到李大釗的熱情鼓勵。李大釗遇害后,侯外廬也上了黑名單,被迫前往法國避難。侯外廬曾經深情地說:“與大釗的接觸,使我的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對我一生都有影響力。”他在法國加緊翻譯《資本論》,就是為了祭奠英靈,“以酬他對我的蒙師之教”。侯外廬后來成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新中國成立初期任西大校長期間大興馬克思主義新學風,尋根溯源,乃是先烈李大釗播下的思想火種。 許興凱,筆名“老太婆”,青年時期受“五四”新思潮吸引,曾與李大釗多有接觸,自稱與李大釗的關系是“半師生半朋友”。經李大釗介紹,他做過北京《晨報》記者,參與過《新青年》雜志的具體事務,還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短期工作過。他在自傳中坦承,李大釗遇害后,“本人因膽小,退出實際政治運動,而走專門教書著作之路’。許興凱于1938年來西北聯大任歷史系教授,學校重組改名西大后,他留在西大,直到1952年病故。新中國成立初期,因他早年有過與李大釗交往的“紅色”歷史,曾得意一時,自稱“三十年的老馬列”,宣稱“我的時代來了”。 這幾位,早期都和李大釗有緣,后來又都和西大有緣。不由人要感嘆一聲:緣分啊!與李大釗結緣,是思想上的啟蒙、理論上的靠攏、信仰上的皈依。與西大結緣,是轉入另一戰場,在施教過程中,或隱或顯、或多或少、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侯外廬在西大,正當新的歷史時期,又身為一校之長,自然是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地宣揚“主義”了。有這么多新思潮的弄潮兒先后來西大任職任教,是西大之幸、西大學子之幸。 還有一事,與李大釗相關,值得一提。李大釗遇害后,剛從西大結業被組織派到蘭州工作的王孝錫,當即發起舉行了公開的追悼大會,并主編了一期《追悼北京死難烈士專號》,其中刊有他自己寫的一首悼詩:“霹靂一聲,/在陰霾沉沉、妖氣彌漫的北京,/現出霞光萬道——/主義的鮮花,/烈士的血星,/表現在帝國主義的發抖中。/——你們是為黨,/為國,/為全人類解放而犧牲。/這是何等光榮!/后死者的我們,恨不能列入諸君之林,/與賊拼命。/——前進!奮斗!殺賊!/才能完成你們未竟之功,/慰你們在天之靈!”真是字字血,聲聲淚,悲憤之情,溢于言表。一年多后,王孝錫也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P3-5
紫藤園夜話(第三輯) 作者簡介
《紫藤園夜話》以校園景致紫藤園為題,分三輯收錄文章352篇。以清晰的歷史邏輯、豐富的史料素材,將事實與情感、現實與理想、贊美與惋惜、回憶與展望、信心與希望融合在一起,講述西北大學在建校、發展、教學、科研、管理、改革、人物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從多個側面講述西大多個時期令人難以忘懷的人事,頌揚西大人可歌可頌的嘉言懿行,彰顯西大人“公誠”榮校報國的情懷和“勤樸”治學做人的傳統,展示西大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