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研究論叢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732682
- 條形碼:9787030732682 ; 978-7-03-07326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研究論叢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主要涉及金文等古文字研究、先秦史研究以及青銅器相關(guān)問題研究,多圍繞近年公布的新資料、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先秦史研究的疑難問題展開討論。在銘文釋讀、古文字考釋、銅器斷代、銅器器型、先秦禮制、古族古國、史事考稽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對深化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研究論叢 目錄
從近出鼎看西周女性冊命禮 謝乃和( 1 )
徐厘尹鼎銘文補釋 李春桃( 19 )
談?wù)勑乱娒怏嬷T問題 田率( 25 )
談唐蘭先生“三書六技”說中的“形的分化” 陳英杰( 34 )
由金文從“爵”之字的釋讀談古文字形體演變的“空格理論” 侯乃峰( 48 )
慎克簋小考 黃錦前( 64 )
曾伯桼壺銘“下屖”補釋 張俊成( 68 )
《保卣》摭零 李毅忠( 71 )
國子山壺考 傅修才( 78 )
韓伯豐鼎銘文新讀 鄒家興( 81 )
毳尊毳卣銘文補釋 付強( 88 )
保卣、保尊銘文釋義——基于殷商出土資料的討論 江俊偉( 93 )
“鄧尹疾鼎”與鄧國、鄧縣、鄧氏 李世佳(104)
新見“用飲元??乘馬匜”淺議 楊蒙生(115)
“出邦于曾,余非敢作恥”解——嬭加編鐘銘文敘述主體補說 陳民鎮(zhèn)(124)
“秦子器”年代問題研究述論 顧王樂(134)
湖北棗樹林新出銅壺的年代及相關(guān)問題初探 韓文博(144)
夏商時期北方諸青銅文化交流概要 楊楊(155)
技術(shù)選擇與器物來源——以山西、湖南、四川及河南出土的幾件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為例 孫明(167)
西周中晚期“專利”政策述論 查飛能(181)
青銅盉功能問題新考 衛(wèi)佳欣(201)
秦兵器地名零札(三則) 王 偉(209)
絳縣橫水墓地金文中的“夌伯”及相關(guān)問題 馬超(213)
金文國族小考二則 唐英杰(225)
新出兌盆所見厲王二年對淮夷的征伐 王凱(233)
也談禹鼎銘文中的“勿遺壽幼”——兼論西周戰(zhàn)爭中仁本思想的建構(gòu) 劉進有(240)
《史記》中的“吁子”與齊國華氏 羅小華(253)
《史記 楚世家》“鬻熊子事文王”辨析 呂廟軍(258)
《左傳》名字中的“之”字析說 亓民帥(264)
殷卜辭“令王隹黃”及相關(guān)問題獻疑 田國勵(270)
試論楚地遣策中的“柜” 陳鵬宇(283)
清華簡《芮良夫毖》釋詞札記三則 岳曉峰(290)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成王周公的二次東征 龔偉(294)
出土文獻中的“大禹治水”——新出清華簡《四告》篇相關(guān)簡文疏證 段凱(305)
清華簡《五紀》中的陣法、儀仗與軍舞戰(zhàn)歌 程浩(311)
試說《五紀》“四正”及相關(guān)問題 程薇(320)
考古學視角下的馬纛研究 張德良(331)
續(xù)論宋國文字所屬系別的問題 郭理遠(338)
出土簡帛所見穢物驅(qū)鬼術(shù) 孔德超(354)
云南出土秦漢文字概說 周 飛(367)
肩水金關(guān)漢簡人名釋文辨析二則 李世持(381)
北大漢簡《反淫》篇“臒臒之濡”試解 歐佳(387)
《中國銅鏡圖典(修訂本)》訂補 鵬宇(394)
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研究論叢 節(jié)選
從近出鼎看西周女性冊命禮 謝乃和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新見 鼎是一篇稀見的女性冊命金文,冊命是西周時期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學者多將此類含有命官授職等內(nèi)容的銘文稱為冊命金文。與西周冊封貴族相關(guān)的這類記錄在金文中十分豐富,其中以周王冊命王臣為大宗,諸侯冊命公臣、家主冊命家臣之事亦偶有所見,其冊命或受命者多為男性,而與女性相關(guān)的冊命之例則寥寥無幾。新近公布的 鼎記載了媯對 的一次改命,屬于罕見的女性貴族冊命銘文,其銘文格式頗為特殊。時賢雖在字詞考釋、史實探究等方面對 鼎多有研討,但對其銘文格式書寫及其所含周代冊命制相關(guān)的重要史料價值則鮮有關(guān)注,本文試對此作一初步研究。 為討論方便計,先將 鼎的情況作一簡單介紹。 鼎斂口垂腹,窄沿方唇,口沿上有一對立耳,腹部向外傾垂,三條柱足微向內(nèi)傾斜,屬IV型III式圓腹鼎,主要見于西周早期到恭王時期。頸部飾浮雕狀四瓣目紋,四瓣呈月牙狀,與圓渦紋組成紋飾帶,并以云雷紋填地。這種形式的四瓣目紋多見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器,西周中期已經(jīng)比較少見。綜合器型、紋飾來看, 鼎當屬西周中期偏早器,或可早到昭穆時期。鼎內(nèi)壁有銘文5行31字,曰: 丁卯,退事于內(nèi)宮。媯錫玄衣,曰:“唯汝聿(型),司宗臣妾。用作寶鼎,其萬年用事宗。 銘文主要記載了媯對 的一次冊命,其大意是在丁卯這一天,媯賜給 玄衣,并任命 管理宗臣妾。 一、西周冊命金文與鼎的特殊銘文格式 鼎銘文簡短而特殊,與典型冊命銘文格式有別。一般認為,冊命銘文到了西周中期方發(fā)展成熟,出現(xiàn)了比較規(guī)范的銘文格式。20世紀80年代,陳漢平先生曾梳理了80例冊命銘文,總結(jié)出西周冊命銘文的典型文例而廣為學界所熟知: (1)隹王某年某月月相辰在干支,王在某(地)。旦,王各于某(地),(2)即位。某(人)右某(人)入門,立中廷,北向。史某受王命書,王乎史某冊命某。王若曰:(3)某,由某種原因,余冊命汝官司某事。賜汝秬鬯、服飾、車飾、馬飾、旂旗、兵器、土田、臣民、取征某寽。敬夙昔用事,勿廢朕命。(4)某拜手稽首,受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璋,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5)用作朕皇(剌)祖皇(剌)妣皇考皇母寶尊彝。用祈匄眉壽萬年無疆,通錄永令霝冬,子子孫孫永寶用。 陳先生又將此典型文例分成五個部分:(1)時間地點;(2)冊命禮儀;(3)冊命內(nèi)容;(4)受命禮儀和;(5)作器銘識,各部分所含具體銘文內(nèi)容即上述引文中序號所標識文例。陳文之后*近又有多篇新冊命金文刊布,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目前所見的西周冊命金文共105例,不僅在數(shù)量上增補了陳文所舉冊命金文的范圍,而且新材料表明陳先生對冊命銘文一般格式的結(jié)論有待進一步補充修正。 首先,陳氏總結(jié)的典型文例有需補正處。例如,陳先生將“受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璋視為冊命中普遍存在的受命儀節(jié),但這一受命儀節(jié)在周宣王晚期方才具體見于銘文,不應(yīng)列入典型冊命金文的一般格式。以目前所見冊命銘文來看,記錄有這一受命禮儀的銘文僅有善夫山鼎(《集成》2825)、三年頌器i、四十二年逨鼎和四十三年逨鼎j,都為宣王時器,且在冊命銘文中比重較低。此外,五年琱生簋(《集成》4292)銘中也出現(xiàn)“覲圭,但此器記載琱生與召伯虎析產(chǎn)之事,與冊命無關(guān),這說明在普通貴族交往中也存在“覲圭的現(xiàn)象。因此,不應(yīng)將“覲圭或“覲璋等儀節(jié)視為冊命銘文**之辭。 其次,陳氏對典型文例內(nèi)容的析分也偶有所誤。試以“對揚為例,其并非受命時的禮儀活動,不應(yīng)將之納入受命禮儀之中,而應(yīng)劃入作器銘辭。按,“對揚一詞不僅見于彝銘,亦見于傳世典籍。如《詩 大雅 江漢》言:“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鄭玄箋言:“對,答;休,美;作為也;⒓劝荻鹜鮾悦畷r,稱揚王之德美,君臣之言宜相成也,是僅將“對揚視為答謝稱揚之語;蛴姓撜邔⑵湟暈閮悦Y儀中的儀注,是行禮時的活動情況。但從“對揚一詞的用法來看,似難作如此解。如小子生尊(《集成》6001)言:“用作簋寶尊彝,用對揚王休,羌鼎(《集成》2673)言:“羌對揚君令于彝,“對揚句表示的都是作器目的。這說明“對揚一詞有多種使用語境,可以在行禮時用,也可以在事后用,是作器者所說的言語,并非是關(guān)于禮節(jié)的描寫。因此,將“對揚句劃入“作器銘辭更為合理。 綜上所述,與 鼎特殊銘文格式不同的是,典型冊命銘文格式可在陳氏所分五部分基礎(chǔ)之上進一步簡化為三部分:(1)冊命禮儀,包括冊命的時間、地點、人物面向、右者、史官等要素;(2)冊命內(nèi)容,主要記錄在冊命命辭中,具體包括褒獎勉勵語、告誡語、冊命緣由、命官授職、賞賜物品等要素;(3)作器銘辭,包括“對揚語、作器用途語等要素。冊命金文的內(nèi)容基本不超出此三方面,但在具體要素的詳略上卻頗有不同,可將其分成完整式、簡略式和特殊式三類。需要說明的是,從冊命銘文的歷史發(fā)展來看,*早出現(xiàn)的銘文格式應(yīng)是簡略式,完整式則多見于西周中期恭王之后,而特殊式則屬于簡略式與完整式之間的過渡形態(tài)。因此,這種劃分在冊命銘文的時代發(fā)展上并不精確,但是考慮到冊命銘文格式完備之后,仍存在大量冊命銘文要素省略的情況,故仍具有類型學上探究的意義,可以為下文對 鼎銘文格式特殊性的討論提供一個具體的參照。 (一)完整式 這類冊命銘文不僅包含上述冊命禮儀、冊命內(nèi)容、作器銘辭三個部分,更相對完整地記錄了各個部分的具體要素,其敘事順序亦按照冊命儀節(jié)為序,反映了西周中期之后冊命銘文的基本內(nèi)容和標準結(jié)構(gòu),是冊命銘文規(guī)范性的體現(xiàn)。其中典型者可舉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的簋為例,其銘文言: 唯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王在周,各大室,即位,司工入右,立中廷,北向,王呼作冊尹冊申命曰:“賡、乃祖服,作家司馬,汝其諫訊有 十孚。錫汝:赤市、幽璜、金車、金勒、旗。汝乃敬夙夕勿廢朕命。汝肇享。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休,用作朕文祖幽伯寶簋,其萬年,孫子其永寶用。 簋為西周中期器,其銘文格式已經(jīng)相當完備,時間、地點明確,冊命禮儀中的人物面向、右者、史官等要素齊全,冊命內(nèi)容中命官授職、賜物、勉勵語等亦齊備,是比較典型的冊命銘文。 (二)簡略式 這類冊命銘文雖然具有冊命禮儀、冊命內(nèi)容和作器銘辭三部分的基本結(jié)構(gòu),但各部分的具體要素卻多有省略,其敘述順序也并不嚴格按照典型文例的順序。簡略式在西周早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是冊命銘文發(fā)展的早期形態(tài)。以目前材料所見,西周早期的冊命銘文共見有六例,詳見表1。 表1 西周早期冊命銘文格式簡表 續(xù)表 從表1可知,西周早期冊命金文多較為簡短,冊命禮儀多有大段式的省略,對冊命內(nèi)容記載也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死湣⒁撕顗黧、邢侯簋皆屬于封建冊命,但命辭內(nèi)容卻詳略有別,冊命命辭亦不完整,這表明西周早期器主在冊命銘文的選擇上帶有一定的自由度。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冊命金文格式也呈現(xiàn)出一些時代共性,如冊命禮儀中的右者和史官,在西周早期冊命銘文中多不見蹤跡,而在恭王之后方形式完備。r實際上,即使到了西周中期,冊命相關(guān)要素的省略亦常見于銘文,可試舉幾例: 庚季鼎(《集成》2781):“唯五月既生霸庚午,伯俗父佑庚季,王賜赤芾、玄衣、黹純、鑾旗,曰:用佐佑俗父司寇,南季拜,對揚王休,用作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用。 引簋甲(《銘圖》5299):“唯正月壬申 子子孫孫寶用。 王臣簋(《集成》4268.2):“唯二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各于大室,益公入佑王臣,即立中廷,北向,乎內(nèi)史敖冊命王臣:賜汝朱衡 玄衣黹屯、鑾旗五日 王臣拜稽,丕敢顯天子對揚休,用作朕文考易仲尊簋,王臣其永寶用。 上引三器皆屬西周中期,但省略要素各不相同。南季鼎中缺少對冊命地點、史官、人物面向等冊命禮儀的記錄,而且命書中也不見冊命緣由及勉勵語,并將賞賜物品的記錄提前。而引簋甲不僅省略了人物面向和史官,連右者也沒有記錄。王臣簋則詳細記錄了冊命禮儀及賞賜物品,但恰恰省略了命官授職的部分。這說明,即便在較為規(guī)范的冊命格式出現(xiàn)之后,作器者對于冊命銘文的處理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jù)具體的需要進行某些省略或者敘述上的顛倒。不過,也應(yīng)看到,較之西周早期的冊命銘文,這一時期的特殊式冊命銘文相當規(guī)范,其中冊命要素只是“點的缺失,少見大段的省略。 (三)特殊式 這種冊命銘文屬于上述省略式中的一類特殊情況,在對某些冊命要素省略及順序顛倒的同時,銘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特殊句式,主要涉及對右者的稱揚及其活動的記錄。這類銘文主要見于西周中期偏早,屬于由早期冊命銘文到成熟冊命銘文轉(zhuǎn)變的過渡形態(tài)。新見相關(guān)彝銘主要有以下幾例: 盤(《銘圖》14531):“唯四月初吉丁亥,王各(格)于師爯父宮。曰:朕皇尹周師右告于王,王錫佩、緇韨絲亢、金車、金。曰:“用夙夕事。 簋甲(《銘圖》5315):唯十又一月既望丁亥,王各(格)于康大室。曰:朕皇尹周師右告于王,王或錫佩、緇韨朱亢。曰:“用事。 衛(wèi)簋(《銘圖續(xù)》462):“唯八月既生霸庚寅,王各(格)于康大室。衛(wèi)曰:朕光皇尹仲侃父右告衛(wèi)于王,王錫衛(wèi)佩、緇韨朱亢、金車、金?。曰:“用事。 曶簋(《銘圖》5217):“唯四月初吉丙午,王命曶,錫緇韨冋衡、鋚、。曰:‘用事,司鄭馬!咫薷讣螘鳉v,用赤金一鈞。用對揚王休,作寶簋,子子孫孫其永寶。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經(jīng)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