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婦產科手術基礎與進階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3108
- 條形碼:9787030733108 ; 978-7-03-07331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婦產科手術基礎與進階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國家婦產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需,參照國家關于婦產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內容進行編寫。全書共分為四篇十八章,分別介紹了女性基礎解剖生理知識、婦科腹腔鏡和宮腔鏡的基礎及操作、婦科及產科常見手術、生殖科常見技術。本書重點詳細介紹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所需完成的操作及手術,配有臨床工作中真實的圖片,同時添加了臨床中的案例、溝通及分析,力圖引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的臨床思維、臨床溝通及技術操作,使學員可以以操作為中心對婦產科常見的疾病及處理有系統的認識,并參照詳細的操作步驟完成培訓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婦產科手術基礎與進階 目錄
**篇 婦科手術基礎篇
**章 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及生理 1
**節 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 1
第二節 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變化及功能 2
第二章 女性盆腹腔的解剖 6
**節 女性腹壁解剖 6
第二節 女性盆腔解剖 8
第三章 腹腔鏡技術 13
**節 腹腔鏡相關的設備及器械 13
第二節 腹腔鏡下的手術操作技巧 25
第四章 宮腔鏡技術 35
**節 宮腔鏡相關的設備及器械 35
第二節 宮腔鏡下的手術操作技巧 39
第二篇 婦科疾病及相關手術
第五章 外陰、陰道手術 42
**節 常見外陰、陰道疾病及基礎手術 42
第二節 進階手術 51
第六章 子宮頸手術 56
**節 基礎手術 56
第二節 進階手術 62
第七章 子宮腔內手術 71
**節 基礎手術 71
第二節 進階手術 84
第八章 子宮體病變手術 98
**節 常見子宮體疾病及基礎手術 98
第二節 進階手術 109
第九章 輸卵管疾病手術 128
**節 常見輸卵管疾病及基礎手術 128
第二節 進階手術 146
第十章 卵巢疾病手術 154
**節 常見卵巢疾病及基礎手術 154
第二節 進階手術 164
第三篇 產科相關操作及手術
第十一章 常規操作及接產 171
**節 骨盆外測量 171
第二節 骨盆內測量 173
第三節 胎心監護 176
第四節 人工破膜術 181
第五節 陰道分娩接產 184
第十二章 助產及剖宮產 190
**節 胎頭吸引助產術 190
第二節 陰道手術助產(產鉗助產術) 192
第三節 臀位助產術 195
第四節 手取胎盤術(人工胎盤剝離術) 196
第五節 剖宮產術 198
第十三章 產婦及新生兒處理 204
**節 會陰切開縫合術 204
第二節 會陰陰道裂傷縫合術 208
第三節 新生兒窒息復蘇 212
第四篇 輔助生殖相關技術
第十四章 人工授精 217
第十五章 取卵手術 219
第十六章 胚胎移植技術 225
第十七章 囊腫穿刺技術 229
第十八章 多胎妊娠減胎術 231
參考文獻 234
婦產科手術基礎與進階 節選
**篇 婦科手術基礎篇 **章 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及生理 **節 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 女性生殖系統與泌尿系統在胚胎期發生起源上密切相關,此兩系統的發育可相互影響。在胚胎發育早期脊索形成,隨后在脊索的誘導下出現并形成神經管及體節。體節外側的中胚層中部分即發生為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胚胎發育第4周,腹后壁的縱行長條狀隆起為尿生殖嵴,尿生殖嵴分裂形成生殖嵴(內側部分)、中腎嵴(外側部分)兩部分。內側的生殖嵴是性腺的原始胚基,之后會進一步分化成性腺,其前外側表面體腔上皮將發育形成米勒管(Müllerian duct)或稱為副中腎管(paramesonephric duct),與中腎嵴來源的中腎管經過復雜的聯合再進一步分化形成生殖管道,而女性外生殖器主要是由泄殖腔(cloaca)分化而來的。 一、性腺的發育 在胚胎第5周,性腺仍不能區分是女性或男性,故稱為未分化性腺,一直持續到胚胎發育的第8周,從表層向里層分布為生發上皮、中胚層間充質,生發上皮增生后形成垂直于表面的性索,性索內還有來源于卵黃囊壁內胚層以變形運動方式沿著卵黃囊遷移至原始性腺的生發上皮內的原始生殖細胞。性腺發育取決于胎兒的基因型和性染色體,發育的*終表型還要受激素環境的影響。在胚胎發育第8周,如為男性胚胎,由于Y染色體編碼的性決定區(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 SRY)蛋白,原始性腺即開始向睪丸分化,而如為女性胚胎,在兩條 X染色體作用下,原始未分化性腺自第10周開始向卵巢分化。 二、女性生殖管道的發育 胚胎在發育早期未分化男性或女性時,都會發生一對中腎管和一對副中腎管,其為原始生殖管道,這兩對管道將在不同環境下分別發育成男性、女性生殖管道。胚胎發育第4周,后腎形成。中腎管末端通入泄殖腔處,形成輸尿管芽,*終其頭端發育成腎盂、腎盞及集合管,尾端形成輸尿管。與此同時,生腎索尾端部分分化成后腎組織。胚胎發育第7周后尿生殖嵴中腎管外側伴行的上皮增生凹陷形成一對溝,然后合攏即形成米勒管,因其伴行中腎管故又稱副中腎管,與中腎管同步發育,在胚胎發育第8周,兩側副中腎管在腹側跨過中腎管,行在其內側,在體中線會合,中段融合發育為子宮,尾段繼續延伸接觸到泄殖腔來源的尿生殖竇后,其末端的中胚層組織增生形成兩個米勒結節(Müllerian tubercle)。在中段融合初始會有子宮縱隔,隨著融合縱隔在胎兒20周吸收消失形成一個子宮。約胚胎發育第9周時兩個米勒結節增生形成陰道板,隨后陰道板管道化形成陰道。未融合的兩側副中腎管頭段其后發育為輸卵管。 三、女性外生殖器的發育 胚胎早期形成泄殖腔及泄殖腔膜。約胚胎發育第7周時泄殖腔即被分隔為背、腹兩部分,中間以尿直腸隔分隔。泄殖腔的背側部分為直腸,腹側部分為膀胱和尿生殖竇(urogenital sinus),中腎管開口于尿生殖竇的兩側。胚胎發育第4~6周,尿生殖竇膜發生生殖結節(genital tubercle)。隨后在生殖結節兩側發生一對生殖隆起(genital swelling)。在生殖結節尾側出現的一對隆起部分稱為尿生殖褶(urethral fold),此時的胚胎處于性未分化期,不能區分男女性別。直至胎兒發育 10周后出現并逐步完成女性性別分化。生殖結節增長成為陰蒂,兩側生殖隆起發育成大陰唇,尿生殖褶發育為小陰唇。尿生殖竇一部分形成尿道,尿生殖竇與尿道溝共同形成陰道前庭。 第二節 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變化及功能 一、卵巢的生理結構、變化及功能 胚胎發育第10周性腺開始向卵巢分化,出現卵巢的結構。原始生殖細胞在胚胎早期繼續增生,在生發上皮下繁衍出大量生殖細胞,經有絲分裂后形成卵原細胞,至胚胎發育第10~12周分化為初級卵母細胞,性索皮質的扁平細胞圍繞卵母細胞構成原始卵泡。原始卵泡與周圍的間質形成了卵巢的皮質。深部的性索逐漸萎縮被卵巢系膜來源的血管及結締組織代替而形成卵巢的髓質。出生后至兒童早期由于下丘腦 -垂體 -卵巢軸的功能處于抑制狀態,卵巢位于腹腔且呈長條形,卵泡僅能發育到竇前卵泡期,機體處于低雌激素水平。至青春前期因中樞性負反饋抑制狀態解除,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脈沖式釋放,繼而引起垂體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水平升高;卵泡進一步發育,卵巢形態逐步向扁橢圓形發育并逐漸下降至盆腔內。至性成熟期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原始卵泡生長歷經初級卵泡、次級卵泡、竇前卵泡、竇卵泡、排卵前卵泡直至排卵、黃體形成、白體,從而建立規律的周期性排卵。卵巢大小約為 4cm×3cm×1cm,重量為5~6g。卵巢的結構從淺層至深層為單層立方的生發上皮、致密的白膜、皮質、髓質。皮質內含各級卵泡、黃體、白體、間質。髓質內含結締組織、血管、神經、淋巴管、少量平滑肌。至絕經期后,因儲備卵泡的耗竭、雌激素分泌趨向停止,卵巢的間質分泌少量雄激素在外周轉化為雌酮而起性激素的作用,卵巢體積逐漸萎縮。 二、輸卵管的生理結構、變化及功能 輸卵管胚胎期來源于副中腎管頭段,至兒童期彎曲且細;至青春期、性成熟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輸卵管彎曲度減小且變粗、輸卵管黏膜出現皺襞與上皮纖毛細胞生長變大、非纖毛細胞分泌增加,為卵子提供運輸和受精場所,在雌激素、孕激素的協同作用下調控細胞分泌及輸卵管的蠕動,保證受精卵在輸卵管內的正常營養及運行;至絕經期后輸卵管在低雌激素的體內環境下再度萎縮變細。 三、子宮的生理結構、變化及功能 子宮由兩側副中腎管中段在中線融合發育而成,是胎兒 20周時形成的一個單腔肌性器官。子宮是女性孕育胎兒和產生月經的器官,其形態為倒置梨形,重50~70g,大小為(7~8)cm×(4~5)cm×(2~3)cm,腔內容積約為5ml,分為子宮頸和子宮體兩部分。子宮頸位于子宮下部,呈圓柱狀(圖1-2-1)。子宮體位于子宮上部,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外觀*狹窄部分約 1cm,稱為子宮峽部,自內部看子宮峽部上界為解剖學內口,是解剖學上*狹窄處,其下界為組織學內口,是子宮內膜和子宮頸黏膜交匯處(圖1-2-2)。妊娠期子宮峽部可伸長達 7~10cm,形成子宮下段。子宮頸以陰道為界,分為子宮頸陰道上部和子宮頸陰道部,長度比例為 2∶1。未產婦的子宮頸外口呈圓形,經產婦的子宮頸外口多呈魚口狀,以橫裂為界分為前唇和后唇(圖1-2-3),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含少量平滑肌纖維、血管及彈性纖維。子宮頸管呈梭狀,黏膜為單層柱狀上皮,腺體能分泌堿性黏液,形成黏液栓。子宮頸陰道部為復層扁平上皮,與黏膜柱狀上皮形成移行帶,為宮頸癌的高發區。子宮體頂部為子宮底,子宮底兩側為子宮角,連接輸卵管。子宮外層為腹膜覆蓋而成的漿膜層,中層為不同走向的三層平滑肌纖維(內層呈環形排列、中層呈交叉排列、外層呈縱行排列),內層為子宮內膜層。子宮的中層三層肌纖維走向可以在其收縮時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子宮內膜層由基底層和功能層兩部分構成。基底層靠近肌層,占子宮內膜層的1/3,細胞形態小,不隨性激素變動而剝脫,起到內膜再生和修復的作用;功能層占子宮內膜層的2/3,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性激素的周期性變化調節而發生增殖、脫落形成月經。在雌激素、孕激素不同作用下功能層可分為增殖期、分泌期。 增殖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腺體、間質、血管均發生增殖性變化,在此期腺細胞增生,腺體變長,螺旋動脈逐漸發育,管壁變厚。單層內膜厚度一般為1 ~5mm。分泌期黃體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協同作用使增殖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更長,并且出現頂漿分泌現象(分泌上皮細胞頂端胞膜破裂,細胞內的糖原溢出進入腺體),此期內膜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利于受精卵著床發育。螺旋動脈增長迅速、彎曲、擴張,超出內膜厚度。當沒有受精卵著床時,雌激素和孕激素減退、內膜螺旋動脈出現逐漸加強的血管痙攣性收縮,導致遠端血管壁及組織缺血壞死、剝脫,功能層從基底層剝離、出血,形成月經。 圖1-2-1 子宮 圖1-2-2 宮腔鏡下子宮頸管組織學及解剖學內口 圖1-2-3 子宮頸外觀 兒童期子宮小,子宮頸較長,子宮體與子宮頸比例約為1∶2,因此期卵巢性激素水平低,子宮肌層很薄,子宮內膜也很薄。青春期后在高水平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增大,尤以宮體增大明顯,子宮體與子宮頸的比例為2∶1,并隨卵巢規律性排卵及激素的周期變化而出現規律的月經。絕經后期在低水平的卵巢激素作用下子宮萎縮,子宮體與子宮頸的比例約為1∶1。 四、陰道的生理結構、變化及功能陰道主要起源于陰道板及尿生殖竇,承擔性生活、月經血排出及胎兒娩出的通道作用。其結構自內向外由非角化復層扁平上皮、肌層和纖維組織膜構成。內層有許多橫行皺襞,伸展性很大,中層是內環和外縱兩層平滑肌,外層為網狀纖維組織膜。其位置位于膀胱尿道和直腸之間,上寬下窄,走行為向上向后,前壁長 7~9cm,后壁長10~12cm。上為子宮頸陰道部,下開口于陰道前庭后部。上端包繞子宮頸陰道部形成圓周狀隱窩,稱為陰道穹隆(vaginal fornix),按子宮頸前、后、左、右分為 4部分,其中前、后穹隆對應為膀胱子宮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因直腸子宮陷凹為盆腔*低點,在臨床上常作為穿刺引流或手術途徑(圖1-2-4)。 圖1-2-4 陰道后穹隆 兒童期生殖器為幼稚型,陰道狹長,上皮薄,無皺襞,細胞內缺乏糖原,陰道酸度低,抗感染能力弱,容易發生炎癥。青春期后生殖器從幼稚型變為成人型,陰道長度及寬度增加,陰道黏膜復層扁平上皮增厚并出現皺襞。絕經期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陰道壁萎縮、皺襞展平或消失、黏膜變薄、上皮細胞內糖原減少,陰道內 pH升高至5.0~7.0。 正常陰道內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革蘭氏陽性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革蘭氏陰性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專性厭氧菌及支原體、假絲酵母菌等,其中優勢菌群為乳桿菌,陰道的平衡態由雌激素、局部 pH≤4.5的酸性環境、乳桿菌及局部免疫系統共同構筑。因此,破壞陰道的微生物生態平衡會引發炎癥,未經消毒的陰道手術創口也會因細菌的定植而發生感染。 五、外陰的生理結構、變化及功能 女性外陰起源于尿生殖竇膜,位于兩股內側間、軀干的底部,前后界為恥骨聯合和會陰體,包括陰阜、大陰唇、小陰唇、陰蒂和陰道前庭。兒童期外陰為幼稚型,皮膚黏膜薄,大小陰唇未完全發育成熟,不能很好地遮蓋陰道前庭(圖1-2-5)。青春期后外陰從幼稚型變為成人型,陰阜脂肪墊增厚隆起,其上的皮膚開始生長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陰毛,大小陰唇變厚并有色素沉著(圖1-2-6)。 圖1-2-5 幼稚型外陰 圖1-2-6 成人型外陰 陰阜、大陰唇、小陰唇均為皮膚結構,陰阜及大陰唇外側表面有色素沉著和陰毛,內含皮脂腺和汗腺,可發生皮脂腺囊腫或毛囊炎等疾病;皮下為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含豐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傷后易形成血腫。小陰唇表面濕潤、無毛,富有神經末梢。兩側小陰唇前端融合包繞陰蒂,后端融合形成陰唇系帶,中間圍成的菱形區域為陰道前庭(圖1-2-7)。陰道前庭含尿道口、陰道口,深層有前庭球和前庭大腺,其中前庭球由具有勃起性的靜脈叢組成,與由海綿體構成的陰蒂同為對性刺激敏感結構,性刺激后可勃起。前庭大腺(major vestibular gland)又稱巴氏腺,位于大陰唇后半部,被球海綿體肌覆蓋,兩側各一,如黃豆大小。腺管開口于陰道前庭后方小陰唇與處女膜間,在性興奮時分泌黏液。 圖1-2-7 外陰結構 (鄧鎖 盧美松 賁威) 第二章 女性盆腹腔的解剖 **節 女性腹壁解剖 一、腹壁概述 婦產科手術主要涉及盆腔手術,經腹壁手術切口主要位于臍水平和臍以下的下腹前壁。腹壁由淺至深分別為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肌肉、腹膜外脂肪及腹膜。 對于構成盆腔的骨骼在體
- >
朝聞道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