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桂陽千家坪(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8166
- 條形碼:9787030728166 ; 978-7-03-07281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桂陽千家坪(上下冊) 內容簡介
桂陽千家坪是湖南近年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出來的一處重要遺址。本書匯集了2011年和2012年兩次發掘全部資料。全書共七章,包括概述、地層與分期、早期遺存、晚期遺存、人骨觀測與研究、動物鑒定與討論及綜述部分。其中,早期遺存是本書重點。
千家坪早期遺存不僅發現了壕溝、墓葬等重要遺跡,更為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包括白陶在內的精美陶器以及石器和動物遺存。該期遺存屬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高廟文化,大致可分兩期,極大地豐富了高廟文化內涵。千家坪晚期遺存的發現,填補了南嶺北側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夏商之際的文化空白。另外,本書還著重就高廟文化千家坪類型的文化特征、年代、白陶、陶器圖像以及高廟文化相關問題展開了分析和討論。
桂陽千家坪(上下冊) 目錄
**章 概述 (1)
**節 環境與沿革 (1)
一、自然環境與資源 (1)
二、歷史沿革 (3)
第二節 遺址概況與考古發掘 (3)
一、遺址概況 (3)
二、考古發掘 (6)
第三節 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 (8)
一、資料整理 (8)
二、報告編寫 (9)
第二章 地層與分期 (10)
**節 地層堆積 (10)
第二節 遺址分期 (16)
第三章 早期遺存 (18)
**節 遺跡 (18)
一、壕溝 (18)
二、房址及燒土面 (21)
三、灰坑 (25)
第二節 遺物 (37)
一、遺物概述 (37)
二、遺物形制 (47)
三、地層出土遺物 (60)
四、壕溝出土遺物 (124)
五、房址出土遺物 (266)
六、灰坑出土遺物 (270)
第三節 墓葬 (287)
一、墓葬概述 (287)
二、墓葬介紹 (289)
第四章 晚期遺存 (310)
**節 遺跡 (310)
一、房址 (310)
二、灰坑及灰溝 (316)
第二節 遺物 (319)
一、遺物概述及形制 (319)
二、遺物介紹 (324)
第三節 墓葬 (366)
一、概述 (366)
二、墓葬介紹 (368)
第五章 人骨觀測與研究 (426)
一、人骨基本情況 (426)
二、性別和年齡統計 (433)
三、葬式 (434)
四、肢骨測量與身高推算 (435)
五、顱骨形態學研究 (435)
六、病理現象 (444)
七、討論 (444)
第六章 動物鑒定與討論 (457)
一、概述 (457)
二、鑒定 (459)
三、討論 (467)
第七章 綜述 (489)
**節 早期遺存文化特征 (489)
一、文化特征 (489)
二、器物組合 (495)
第二節 早期遺存文化性質及年代 (499)
一、文化性質 (499)
二、年代推斷 (504)
第三節 晚期遺存 (507)
一、文化特征 (507)
二、文化性質與年代 (509)
第四節 白陶遺存 (510)
一、基本特征 (511)
二、成分、溫度及產地分析 (517)
三、起源與功用 (521)
第五節 陶器圖像 (524)
一、圖像分類 (524)
二、圖像釋意 (535)
三、神靈崇拜 (537)
第六節 關于高廟文化 (539)
一、時空范疇 (539)
二、文化特征 (540)
三、文化傳播 (544)
第七節 發掘意義 (545)
附表 (547)
附表一 千家坪早期房址登記表 (547)
附表二 千家坪早期灰坑登記表 (548)
附表三 千家坪早期遺存標本統計表 (551)
附表四 千家坪早期墓葬登記表 (553)
附表五 千家坪晚期房址登記表 (554)
附表六 千家坪晚期灰坑登記表 (555)
附表七 千家坪晚期遺存標本統計表 (557)
附表八 千家坪晚期墓葬登記表 (560)
附錄 (564)
附錄一 桂陽千家坪遺址加速器質譜(AMS)14C測試報告 (564)
附錄二 桂陽千家坪遺址早二期出土白陶化學成分檢測報告 (566)
附錄三 桂陽千家坪遺址早二期出土陶片燒成溫度測試報告 (573)
附錄四 桂陽千家坪遺址先民與動物食物結構所見生業經濟 (580)
附錄五 桂陽千家坪遺址犬科動物遺骸DNA研究報告 (589)
附錄六 桂陽千家坪遺址生物遺存鍶同位素初步研究 (595)
Abstract (601)
后記 (603)
插圖目錄
圖一 千家坪遺址位置示意圖 (2)
圖二 遺址范圍及探方位置示意圖 (5)
圖三 探方分布圖 (7)
圖四 T22、T25西壁剖面圖 (12)
圖五 T16、T19西壁剖面圖 (12)
圖六 T10、T13西壁剖面圖 (13)
圖七 T4、T7西壁剖面圖 (14)
圖八 T13、T14北壁剖面圖 (15)
圖九 T28、T29東壁剖面圖 (16)
圖一〇 北區早期遺跡分布圖 (19)
圖一一 G1平面圖 (20)
圖一二 G1剖面圖 (20)
圖一三 F3平、剖面圖 (22)
圖一四 F5平、剖面圖 (22)
圖一五 F8平、剖面圖 (24)
圖一六 H13平、剖面圖 (26)
圖一七 H15平、剖面圖 (26)
圖一八 H30平、剖面圖 (26)
圖一九 H31平、剖面圖 (27)
圖二〇 H34平、剖面圖 (27)
圖二一 H41平、剖面圖 (27)
圖二二 H20平、剖面圖 (28)
圖二三 H23平、剖面圖 (29)
圖二四 H24平、剖面圖 (30)
圖二五 H35平、剖面圖 (31)
圖二六 H36平、剖面圖 (32)
圖二七 H37平、剖面圖 (33)
圖二八 H39平、剖面圖 (34)
圖二九 H40平、剖面圖 (35)
圖三〇 H42平、剖面圖 (36)
圖三一 H43平、剖面圖 (37)
圖三二 早期陶器紋飾 (40)
圖三三 早期陶器紋飾 (41)
圖三四 早期陶器紋飾 (42)
圖三五 早期陶器紋飾 (43)
圖三六 早期陶器紋飾 (44)
圖三七 早期陶器紋飾 (45)
圖三八 早期陶釜形制 (47)
圖三九 早期陶釜形制 (48)
圖四〇 早期陶罐形制 (49)
圖四一 早期陶罐形制 (50)
圖四二 早期陶罐形制 (51)
圖四三 早期陶罐形制 (52)
圖四四 早期陶缽形制 (53)
圖四五 早期陶盤形制 (54)
圖四六 早期陶簋形制 (54)
圖四七 早期陶杯形制 (55)
圖四八 早期陶碗、陶盆形制 (56)
圖四九 早期陶支座形制 (57)
圖五〇 早期石器形制 (58)
圖五一 早期石器形制 (59)
圖五二 T4出土早期陶釜 (60)
圖五三 T4出土早期陶罐 (61)
圖五四 T4出土早期陶器 (62)
圖五五 T4出土早期陶盤 (63)
圖五六 T4出土早期陶支座 (64)
圖五七 T4出土早期遺物 (65)
圖五八 T5出土早期陶釜 (66)
圖五九 T5出土早期陶器 (67)
圖六〇 T5出土早期陶罐 (68)
圖六一 T5出土早期石器 (69)
圖六二 T7出土早期陶釜 (70)
圖六三 T7出土早期陶罐 (71)
圖六四 T7出土早期陶罐 (72)
圖六五 T7出土早期陶缽 (73)
圖六六 T7出土早期陶器 (74)
圖六七 T7出土早期陶簋 (75)
圖六八 T7出土早期陶支座 (76)
圖六九 T7出土早期石器 (77)
圖七〇 T8出土早期陶釜 (78)
圖七一 T8出土早期陶罐 (80)
圖七二 T8出土早期陶罐 (81)
圖七三 T8出土早期陶器 (82)
圖七四 T8出土早期陶器 (82)
圖七五 T8出土早期石器 (83)
圖七六 T8出土早期石器 (84)
圖七七 T10出土早期陶釜 (85)
圖七八 T10出土早期陶器 (87)
圖七九 T10出土早期陶罐 (88)
圖八〇 T10出土早期陶器 (89)
圖八一 T10出土早期陶器 (91)
圖八二 T10出土早期石器 (92)
圖八三 T10出土早期石斧 (94)
圖八四 T10出土早期遺物 (95)
圖八五 T11出土早期陶釜 (96)
圖八六 T11出土早期陶釜 (97)
圖八七 T11出土早期陶罐 (98)
圖八八 T11出土早期陶缽 (100)
圖八九 T11出土早期陶器 (101)
圖九〇 T11出土早期石器 (102)
圖九一 T11出土早期遺物 (103)
圖九二 T13出土早期陶釜 (104)
圖九三 T13出土早期陶罐 (106)
圖九四 T13出土早期陶器 (107)
圖九五 T13出土早期陶器 (108)
圖九六 T13出土早期陶碗 (109)
圖九七 T13出土早期石器 (110)
圖九八 T13出土早期遺物 (111)
圖九九 T14出土早期陶釜 (113)
圖一〇〇 T14出土早期陶器 (114)
圖一〇一 T14出土早期陶支座 (115)
圖一〇二 T14出土早期遺物 (116)
圖一〇三 T15出土早期遺物 (117)
圖一〇四 T16出土早期遺物 (118)
圖一〇五 T17出土早期遺物 (119)
圖一〇六 T18、T19出土早期遺物 (120)
圖一〇七 T20、T21出土早期遺物 (122)
圖一〇八 T22、T23、T25出土早期遺物 (123)
圖一〇九 T1G1出土陶釜 (124)
圖一一〇 T1G1出土陶釜 (125)
圖一一一 T1G1出土陶罐 (127)
圖一一二 T1G1出土陶罐 (128)
圖一一三 T1G1出土陶罐 (129)
圖一一四 T1G1出土陶罐 (130)
圖一一五 T1G1出土陶罐 (132)
圖一一六 T1G1出土陶罐 (132)
圖一一七 T1G1出土陶罐 (133)
圖一一八 T1G1出土陶罐 (134)
圖一一九 T1G1出土陶罐 (135)
圖一二〇 T1G1出土陶罐 (136)
圖一二一 T1G1出土陶罐 (137)
圖一二二 T1G1出土陶罐 (138)
圖一二三 T1G1出土陶罐 (139)
圖一二四 T1G1出土陶罐 (140)
圖一二五 T1G1出土陶罐 (141)
圖一二六 T1G1出土陶罐 (142)
圖一二七 T1G1出土陶罐 (143)
圖一二八 T1G1出土陶罐 (144)
圖一二九 T1G1出土陶罐 (145)
圖一三〇 T1G1出土陶罐 (146)
圖一三一 T1G1出土陶罐 (147)
圖一三二 T1G1出土陶罐 (148)
圖一三三 T1G1出土陶罐 (149)
圖一三四 T1G1出土陶罐 (150)
圖一三五 T1G1出土陶罐 (151)
圖一三六 T1G1出土陶罐 (152)
圖一三七 T1G1出土陶罐 (153)
圖一三八 T1G1出土陶罐 (155)
圖一三九 T1G1出土陶罐 (156)
圖一四〇 T1G1出土陶罐 (157)
圖一四一 T1G1出土陶缽 (160)
圖一四二 T1G1出土陶盤 (161)
圖一四三 T1G1出土陶盤 (163)
圖一四四 T1G1出土陶盤 (164)
圖一四五 T1G1出土陶盤 (165)
圖一四六 T1G1出土陶簋 (166)
圖一四七 T1G1出土陶簋 (167)
圖一四八 T1G1出土陶簋 (168)
圖一四九 T1G1出土陶簋 (169)
圖一五〇 T1G1出土陶杯 (171)
圖一五一 T1G1出土陶杯 (1
桂陽千家坪(上下冊) 節選
**章概述 **節環境與沿革 一、自然環境與資源 千家坪遺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西北部。桂陽縣東與郴州市北湖區相連,西與嘉禾縣、新田縣毗鄰,北與耒陽、常寧兩縣級市接壤,南連臨武、宜章兩縣。縣城東距郴州市直線距離約30千米(圖一)。縣境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3'26〃至112°55'46〃,北緯25°27'15〃至26°13'30〃。縣域東西寬約71千米,南北長約85千米,總面積約2973平方千米。全縣轄3鎮和36鄉,總人口70.3萬人。 桂陽縣位于湖南省南部丘陵山區,地處騎田嶺北麓。全縣四周高山環抱,中部為丘陵崗地,溪澗縱橫。境內水系眾多,以舂陵江為主干,多數水系由南往北流人湘江。 桂陽縣屬于亞熱帶氣候區。由于受季風環流影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季節性強的特點。冬季在大陸冷高壓控制下,干冷少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多雨。春、秋兩季為過渡季節,冷暖交替,晴雨不定。全縣年平均氣溫17.2°C,年平均降雨量1385.2毫米,年平均霜凍時間16.2天。 縣境山地海拔不等,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常見以矮灌木為主的常綠林與落葉林混交景觀。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多為矮灌木,常見細葉青崗、銀木荷、大葉鵝耳櫪、紫花杜鵑、箬竹等常綠闊葉林。海拔9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常綠林與落葉林混交,常見青岡櫟、木荷、麻櫪、黃檀、楓香、山槐、槲櫟、冬瓜木等。另外,還有不少杉木、鐵芒箕、馬尾松、映山紅等針葉林。 境內野生動物較多。其中,獸類動物有虎、豹、豺、狼、麝、猿、猴、獐、獺、麂、野牛、野馬、野豬、野羊、野貓、果子貍、穿山甲、黃鼠狼等,禽類動物有雉、鶴、鷺、竹雞、烏鴉、麻雀、黃鶯、布谷鳥、野鴨等。另外,還有包括各種魚類(草魚、鯉魚、雄魚、鰱魚、桂魚、黃鱔等)在內的16科118種水生動物。 桂陽礦藏資源豐富,探明礦種有30余種,素有“八寶之地”之譽。其中,非金屬礦主要有煤、稀土、石墨、云母、水晶石、砷礦、獨居石、硫礦、鉀長石、磷、雄黃、石棉、大理石、石英砂、石灰巖、陶土、瓷泥等,金屬礦主要有錳、鉛、鋅、銅、銀、金、鎂、鈾、鐳、錫、隹弟、鐵、鉬、鎢等。 二、歷史沿革 桂陽縣晉以前縣境無治。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所置“桂陽郡”治今郴州。其時也有“桂陽縣”,為今廣東省連州市,轄于桂陽郡。 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名將陶侃析郴西地置平陽郡及平陽縣,為桂陽建置之始。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陽郡、縣俱廢,并人郴縣。大業十三年(617年),梁王蕭銑復置平陽縣,隸屬桂陽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平陽縣并人郴縣,次年復置,隸屬桂陽郡。乾元元年(758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一度移治平陽縣城。貞元二十年(804年),置桂陽監于平陽城,專掌礦冶鑄幣。天祐元年(904年),撤平陽縣,人桂陽監。桂陽監開始為行政實體,隸屬郴州,其后“桂陽”之名經代不替。 五代后晉天福元年(936年),桂陽監領臨武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廢臨武縣人桂陽監。后晉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馬希范省平陽、臨武兩縣人桂陽監。桂陽監成為專屬行政區,直接隸屬于長沙府,郴、桂自此分治,桂陽不再受郴州節制。 宋至清代,桂陽遞為“軍”、“路”、“府”、“州”、“直隸州”治所。其間,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藍山縣隸屬桂陽監。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復置平陽縣,隸桂陽監。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桂陽監改稱桂陽軍,軍治平陽城,平陽縣屬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桂陽州改為桂陽路,路治平陽城,平陽縣隸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桂陽路改為桂陽府,領平陽、臨武二縣及常寧州、耒陽州。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桂陽本州西南之禾倉堡及臨武縣部分置嘉禾縣,隸屬桂陽州。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反清據衡州,盡陷州境,因諱“桂”字,曾改桂陽州為南平州,吳死后不久復名桂陽州。清雍正十年(1732年),桂陽州升為直隸州,領臨武、藍山、嘉禾三縣,隸屬衡永郴桂道。 民國二年(1913年),廢桂陽直隸州,改名桂陽縣,并沿用至今。 第二節遺址概況與考古發掘 一、遺址概況 千家坪遺址位于桂陽縣銀河鄉三都村,東距桂陽縣城直線距離約20千米。遺址坐落在湘江上游一級支流舂陵江左岸一級階地。遺址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44〃,北緯25°51'25〃。海拔129米。 千家坪遺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遺址所處的舂陵江與珠江水系的連江、武江于騎田嶺西側交匯,形成一條狹長的南北交通走廊,具有穿越南嶺、連接珠江和長江水系的紐帶作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為南嶺地區南、北地帶互通有無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開展該遺址考古工作,不僅可填補湘江上游考古學文化空白,而且極有可能找到一條連接長江與珠江水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進而為南嶺地帶南、北文化交流找到新的研究途徑。 遺址所在地屬于舂陵江一處較為開闊的河谷盆地。盆地四周為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河谷兩側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矮丘陵,地勢相對平坦,故名“千家坪”。遺址坐落在千家坪東側一處略呈長條形的崗地,地勢由北往南略有傾斜。遺址東側與舂陵江西岸河漫灘接壤,西側原有一條溪水由南往東北方向匯人舂陵江,現已截斷改為魚塘(彩版一)。20世紀60年代,由于歐陽海水庫的修建,舂陵江水位一下子抬升不少,導致遺址長期淹沒于水下。因此,只有在枯水季節,才能見到魚塘壩外靠近河灘部分。 遺址發現比較偶然。2011年3月,郴州市文物處會同桂陽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桂陽縣銀河鄉三都村多處被盜的漢晉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正好碰見舂陵江岸邊有村民用大型挖機取土加固魚塘堤壩。發掘負責人唐濤立即帶領隊員趕赴施工現場,結果發現大量陶片、石器及動物遺骸散落在取土區域。這一發現讓考古隊員意識到,該地可能有一處重要遺址,隨后馬上制止了挖機施工,并立即向湖南省文物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報告情況。接到報告不久,郭偉民所長率隊到現場勘察,發現不少白陶及大量紋飾精美的陶片,并初步確認,這是一處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 遺址保存不太理想。原因有三:一是歐陽海水庫修建后,遺址長期浸泡在水下,塌陷嚴重,面積也在逐步縮小;二是遺址西部已被魚塘破壞殆盡,遺址中心區直接被魚塘堤壩疊壓;三是因魚塘堤壩經常取土加固,因而在遺址東部(塘壩外側)留下了一條寬約5米、深約1.5米的“取土溝”,遺址東部也遭到了較大破壞。 遺址現存部分呈長條形。根據勘探,南、北范圍已基本確定。遺址北緣大致在北部發掘區北界以北約70米,南緣大致在南部發掘區南界以南約60米。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含塘壩)約55米,現存面積已不足2萬平方米(圖二)。 遺址地層堆積厚1.1~1.8米。文化層厚度南、北差異顯著,北部*厚處可達1.5~1.8米,南部則不足1米。從遺址及魚塘周邊斷面觀察,遺址東部(靠近河岸一側)文化層要稍厚于西部。另外,根據“取土溝”地面散見的大量遺物分析,遺址北部堆積包含遺物更為豐富,延續時間亦較長;南部堆積遺物較少,而且年代明顯偏晚。 鑒于遺址已遭嚴重破壞,必須對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2011年和2012年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搶救性發掘。兩次發掘共布探方29個,實際發掘面積539平方米。 二、考古發掘 1.**次發掘 本次發掘始于2011年11月25日,止于2012年1月5日,歷時40天。為了把已遭破壞的文化遺存盡量清理出來,所有探方都是圍繞魚塘堤壩外的“取土溝”布設,因此,探方不是正北方向,而是往東偏移了14°。共布5米x5米探方23個,其中,有18個探方均被“取土溝”破壞。因時間關系,T2和T27只發掘了一部分,因此,本次實際上只完成21個探方的發掘工作,實際發掘面積381平方米(圖三;彩版二,1)。 本次發掘揭露出壕溝、居址、灰坑、墓葬等一批重要遺跡,同時收集了大量遺物及動物遺骸。其中,遺跡包括壕溝1條、房址8處、灰坑44個、墓葬54座。需說明的是,由于“取土溝”破壞太深,有部分遺跡(多為墓葬)開口層位已被破壞,遺跡平面形狀已不太完整,年代判斷主要依據遺物來確定,這是本次發掘遇到的*大困難。發掘揭示出來的遺存,可劃分為早、晚兩類遺存。二者特征迥異,年代相距甚遠,而且無直接演變關系。 參加本次發掘工作人員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尹檢順(領隊)、譚何易、朱俊民,郴州市文物處唐濤、羅勝強、王剛,桂陽縣文物管理所侯斌和、彭紅梅,懷化市博物館向開旺,衡陽市博物館向新民,桂東縣文物管理所李智明,常寧縣文物管理所徐興華。此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亞鋒參加了短暫發掘,并在現場完成了部分人骨的測量、記錄及初步鑒定工作(彩版三)。 2.第二次發掘 該次發掘始于2012年11月10日,止于12月10日,歷時30天。本次發掘主要工作有三方面。一是完成**次未發掘完的2個探方(T2和T27)。二是為了把壕溝完整地揭露出來,在T2東側布設1個探方,編號T3;在T1—T3南側布設3個探方,由西往東分別編號為T6、T9和T12。這樣,正好把**次發掘預留的4個探方號全部用上了。三是為了弄清遺址南部文化面貌,在T6以南約110米的位置發掘了2個探方,分別編號為T28和T29。本次發掘共完成5米x5米探方8個,實際發掘面積158平方米。考慮到南、北兩地探方相距較遠,地層堆積情況也不一樣,我們分別把北部27個探方和南部2個探方稱為“北區”和“南區”(圖三)。 本次發掘主要收獲有兩點:一是把壕溝完整地揭露出來了,弄清了壕溝的形狀、結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