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干旱風沙區主要造林樹種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56759
- 條形碼:9787511656759 ; 978-7-5116-567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干旱風沙區主要造林樹種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依托“寧夏典型退耕區生態功能監測與評價”“寧夏多功能林業和生態功能分區及其多功能評價”等項目,在干旱風沙區鹽池縣,選擇典型的林地植被類型和主要立地類型,通過近5年的定位、定點監測,結合降水、蒸發、氣溫變化等,開展了不同植被恢復措施土壤水分健康評價,依據水資源量和林木耗水量,初步計算出合理的灌木林造林密度,初步明確不同密度、典型植被組成土壤墑情變化,為全面科學衡量林地生態恢復和改善效果,建立平衡穩定、生態功能多樣的人工造林與植被恢復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本書是作者長期以來通過參與寧夏干旱風沙區生態治理建設、監測研究工作,系統總結的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術專著。同時,也是作者與同事、國內外同行們多年深耕于防沙治沙技術領域成果集中展示,是作者多年來工作的總結,也是多個團隊集體勞動的結晶。
干旱風沙區主要造林樹種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估 目錄
**節 研究區基本概況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進展
第三節 研究意義及主要內容
第四節 小氣候監測區域
第五節 土壤水分動態監測區域與方法
第二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人工林地建設對小氣候的影響監測研究
**節 荒漠草原樟子松人工林地小氣候變化
第二節 荒漠草原放牧地小氣候變化
第三節 荒漠草原樟子松人工林地與放牧地對小氣候的影響對比研究
第四節 農田防護林對小環境的影響研究
第五節 荒漠草原無林地PM2.5、PM10濃度的時間變化特征及其氣象影響因素關系
第三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不同林地土壤持水性研究
**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持水性研究
第二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不同立地類型土壤持水性研究
第四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典型自然植被類型土壤水分動態監測研究
**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典型自然植被類型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研究
第二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典型自然植被類型土壤水分差異性分析
第五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主要人工灌木樹種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價
**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檸條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二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楊柴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三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花棒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四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沙柳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五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沙蒿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六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流動沙地沙打旺檸條混播群落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六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主要人工喬木種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價
**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二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新疆楊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三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榆樹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四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小葉楊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五節 主要結論與討論
第七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主要典型樹種新造林地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價
**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二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山杏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三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檉柳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四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五節 寧夏干旱風沙區榆樹林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
第六節 主要結論與討論
第八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主要灌木林地不同造林密度土壤水分動態變化及對比分析
**節 檸條林地土壤水分差異性分析
……
第九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主要喬木林地不同造林密度土壤水分動態變化差異性研究
第十章 寧夏干旱風沙區主要園林綠化樹種土壤水分變化規律研究
第十一章 寧夏中部干旱區不同植被林地土壤水分健康評價
參考文獻
彩圖
干旱風沙區主要造林樹種土壤水分動態監測與評估 作者簡介
左忠,男,漢族,1976年生,寧夏鹽池人,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研究員,防沙治沙研究室主任,寧夏農林科學院防沙治沙二級學科帶頭人,沙漠治理專業本科、生態學專業碩士學歷。長期致力于荒漠化防治、林地生態功能監測、沙區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國家、寧夏回族自治區各類項目30余項,參與各類研究與示范項目50余項。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其中完成人1項),三等獎多項。登記成果9項,制定地方標準7項,獲專利12項(其中發明1項),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5部。曾由JICA(日本國際協力機構)項目資助赴日本在“干旱區水資源利用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領域進修半年。2020年獲“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高層次D類人才”“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稱號。 張安東,男,1993年生,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病原微生物和環境微生物次生代謝物對宿主免疫的調控機制,涉及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參與了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2017F20059);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輻照保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FZBC2018003);四川省科技廳苗子工程重點項目(2018R2013);寧夏回族自治區全產業鏈發展項目“干旱風沙區多功能植被構建及管理技術與示范”(QCYL-2018-06)。發表SCI檢索論文2篇,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篇,獲發明專利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 馬靜利,女,1994年生,寧夏大學農學院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草地生態與管理。參與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寧夏)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六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等。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3篇。 代新義,男,1964年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林業高級工程師,寧夏平羅人,平羅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主持召開多項大型林業項目,組織實施了韓援項目、日援項目、小淵基金“三北”四期及五期項目防護林、二代農田林網、包蘭鐵路(平羅段)生態防護林等重點綠化工程。先后多次成功申請全區生態林業工程項目等。 安必寧,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高級林業工程師,本科。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林業和草原局退耕還林工程、天保森林資源保護、耕地保護、濕地保護辦公室主任。獲評原州區第四屆十大道德模范、固原市第四屆十大道德模范、第三屆“寧夏好人”。2019年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主持研發了“寧夏全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護信息系統”和“寧夏精準扶貧生態護林員遠程巡護網絡監管云平臺系統”軟件,參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編著的《寧夏退耕還林工程研究》《寧夏退耕還林工程實踐》、固原市地方志辦公室組織編著的《固原樹木圖志》等書籍。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煙與鏡
-
江西林木種質資源
¥102.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