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1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6078
- 條形碼:9787522706078 ; 978-7-5227-060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10年) 內容簡介
比較文學在中國已有一百多年的學術發展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為中國學術中具前沿性、國際性和具活力的人文學科之一。為中國比較文學編纂《年鑒》,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需要,也是中國比較文學及學術文化進一步繁榮發達的必然要求。 198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周翰、樂黛云主編,張文定編纂的《中國比較文學年鑒(1986)》,編輯整理了1985年以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史上的重要文獻,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比較文學年鑒》此后一直未能續編。有鑒于此,四川大學雙一流學科中國語言文學與中華文化全球傳播,四川大學2035先導計劃文明互鑒與全球治理,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研究基地和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與有關方面專家教授協商,決定繼北大版《年鑒》后繼續編纂,到2012年底前,分別以一年一卷(2008,2009)、二年一卷(2004-2005,2006-2007)、三年一卷(2001-2003)、五年一卷(1986-1990,1991-1995,1996-2000)的體式,用三四年的時間,以共八卷的規模,陸續編完1987-2009年各年度《年鑒》,補齊二十多年來年鑒編纂的空缺,陸續出版發行。自2010年后,可做到按部就班一年一卷。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的編撰宗旨,是為讀者系統全面地提供和保存中國比較文學的信息資料。本著明確學科邊界、恪守學術規范、甄別輕重、去粗取精、科學定性、恰當定位的原則,對嚴格意義上的比較文學成果加以初步的整理、篩選與評介。為此,本《年鑒》將比較文學分為五個分支學科。 一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學科史研究。包括:①比較文學學科基本理論與方法;②比較文學學術史與學科史研究;③民族文學、區域文學、世界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二比較詩學研究。包括:①中外文論與詩學的平行比較研究;②中外文論與詩學交流史研究;③文化與詩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及相關理論問題。 三東方比較文學研究。包括:①中國與東方各國文學關系研究;②東方各國文學之間的關系研究;③東方文學的綜合研究與總體研究。 四中西比較文學研究。包括:①中西作家作品比較;②中西各體文學比較;③中國與西方各國文學關系研究(含華人文學的跨文化問題、各國漢學中的比較文學問題);④西方文化文學思潮與中國文學;⑤西方各國文學之間的文學關系與比較研究。 五翻譯文學研究。包括:①翻譯文學基本理論與方法論;②翻譯文學家及其譯作的評論與研究;③中外翻譯文學史的研究。 在此基礎上,本《年鑒》除卷首的年度概觀外,共分五個欄目:一、分支學科研究綜述;二、重要論文摘要;三、重要論著簡介及要目;四、大事記;五、文獻索引。其中,各分支學科研究綜述力求眉目清晰重點突出,重要成果的遴選力求科學公正,成果摘要與簡介力求簡明扼要,文獻索引的收集編排力求齊全可靠。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10年) 目錄
2010年度中國比較文學概觀
Ⅰ 分支學科研究綜述
一 2010年度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學科史研究綜述
二 2010年度比較詩學研究綜述
三 2010年度東方比較文學研究綜述
四 2010年度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綜述
五 2010年度翻譯文學研究綜述
Ⅱ 重要論文摘要
一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論文摘要
比較文學:文學史分支的學理依據
從學科層面反思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比較詩學·人文之道
祈向“本原”:對歌德“世界文學”的一種解讀
“世界文學”從烏托邦想象到審美現實
比較文學學術系譜中的三個階段與三種形態
二 比較詩學論文摘要
“后理論時代”中國文論的國際化走向和理論建構
“文學社會學”的歷史、理論和方法
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當代文論的對話
中國文論的西化歷程
回顧結構主義與中國文論的相遇
文學人類學的中國化過程與四重證據法
——學術史的回顧及展望
中國文論意象論話語的“他國際遇
——意象論話語在日本、朝鮮、美國
異域中國文論西化的兩種途徑
——世界主義文論話語探究
三 東方比較文學論文摘要
《古事記》文體特征與漢文佛經
——語體判斷標準芻議
池田大作與俄羅斯文學
對東方古典文學的翻譯和研究
——當代北歐學界重建世界文學中的趨勢
封閉的開放:泰戈爾1924年訪華的遭遇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關鍵詞的闡釋邊界辨析
——以黎紫書短篇小說創作為例
論佛教與古代漢文學思想
日藏漢籍與敦煌文獻互讀的實踐
百年中國文學的朝鮮敘事
存在主義文學的東方化表述
——論村上春樹和王小波的小說
《游行柳》與中日墓樹之制
朝鮮李朝古體漢詩論
中亞華裔東干文學與俄羅斯文化
昭君出塞故事的中外文學演繹
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
日本文學中陶門柳的隱士融合
日本近代《楚辭》研究評述
《徒然草》與老莊思想的影響
日本俳句與中國”小詩“的生成
印度佛教創世神話的源流
四 中西比較文學論文摘要
20世紀俄羅斯文學經典的重新認識
1920年代:馮至與中德浪漫傳統的關聯
國內貝克特研究述評
彌爾頓在中國:1837-1888,兼及莎士比亞
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與本土化形象建構
摩爾詩歌與中國美學思想之淵源
政治東歐與文學東歐:論東歐文學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內在關聯
晚清旅美華人文學的美國形象和中國形象
文學作品中的近代來華美國女傳教士
——以《異邦客》、《戰斗的天使》、《相片》及《河畔淳頤園》為例
“中心一邊緣”雙夢記:海外華語語系文學研究中的流散/離散敘述
……
Ⅲ 重要論著簡介及要目
Ⅳ 大事記
Ⅴ 文獻索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10年) 節選
曹順慶和王慶的文章主要是針對如何改變中國古代文論“失語”狀態繼而讓中國古代文論恢復活力的問題,從話語研究的角度展開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當代文論之對話具有充分可比性和重要學術意義的論述。文章指出,中國古代文論與當代西方文論共存于我國的文學理論學術話語中,彼此的對話與交流成為無可避免也不應忽視的問題。從縱向看,二者存在著實際的影響關系,中國古代文論是西方當代文論或隱或顯的思想來源,而西方思維反過來又影響著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從橫向看,二者雖有異質性差異,但卻指向文心人性,具有平行研究的可比性,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當代文論的對話有助于解決當前世界學術的前沿問題,也有助于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重建。可以說,該文章角度新穎、材料分析充分,對深化中外文論對話、中國文論重建等問題的思考具有重要意義。而王寧的兩篇文章,前一篇也是從話語權問題切入,但是具體的論述角度則集中在中國學者或學界如何爭取走向世界之話語權的問題上。該文章指出,過去三十年間中外文論的交流與對話十分頻繁,但這種交流與對話主要是單向度的,即大量西方理論著作進入中國,而極少有中國理論著述走向世界,這顯然是中國學者缺乏話語權意識所致。因此,針對當前中外文論交流與對話的不平衡狀況,中國學者首先應該掌握國際中國研究的話語權,進而在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話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終才能全方位地拓展自身與國際學術界的平等對話與交流。而鑒于目前客觀存在的美國文化霸權和英語強勢地位,中國學者需要通過英語直接著述和翻譯中介兩種途徑來實現上述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國際化戰略,從而使中外文論對話的路徑由單一逐步過渡到雙向乃至多元。該文章并不是理論維度的剖析,而是實踐層面的探討,可以說為我國學者進行中外文論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而王寧的后一篇文章,首先討論了不同理論思潮多元發展之“后理論時代”的狀況,繼而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新儒學”理論建構及意義問題展開論述,并指出在此背景下經過改造并重新闡釋的后現代“新儒學”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學界與國際同行進行對話的重要理論資源。*后文章還談道,“后現代時代”的來臨給中國文論建設的國際化帶來重要意義和啟示。可以說,該文章結合當前的國際學術語境對中國文論走出國門的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思考。 而“中論西化”方面,本年度亦出現了一批頗具學術價值的成果。如曹順慶和邱明豐的《中國文論的西化歷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該文章指出中國文論在當下患上了嚴重的“失語癥”,這與其在現代轉型時盲從西方話語的選擇具有內在聯系。中國文論的百年建設呈現出一種西化的歷程,具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而從這些標志性的時代人手,作者剖析出西方理論話語對中國文論的規訓,以及其所造成的中國文論更新乏力、逐漸失去與當下文學之聯系的事實。另外,文章還揭示了中國文論西化的本質:對西方科學觀念的持續盲從,并且具體表現為科學化、體系化、范疇化這三個基本維度和對現實主義的傾向性。可以說,該文章對中國文論在百年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西化歷程進行了一次梳理和評價,啟發了學界對中國文論之未來發展問題的思考。又如楊劍龍的《論西方文藝中心論與中國文學批評傳統》(《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該文章指出,20世紀的中國文藝學發展離不開域外文學理論批評方法的引入,卻離開了對中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傳統的繼承與弘揚,以至于形成了中國文藝學西方中心論、數典忘祖、缺乏本土色彩、理論與創作實際脫節的尷尬狀態。所以,面對中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悠久傳統與豐富資源時,當下學者應該從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思維、范疇、方法等方面進行挖掘,在充分研究繼承中國文學批評傳統的同時,推進中國當代文藝學的真正創新。可以說,這篇文章指出了當下西化色彩過度之中國文藝學的發展困境與局限,重申了學界內要求立足本土、采納中外眾長之態度的中國文論建設與現代轉型的觀點。 至于“西論中化”方面,如高楠的《全球化語境中文藝學建構的西論中化》(《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該文章指出新時期文藝學建構的30年,也是在全球化語境中西論中化的30年。全球化語境及文藝學的西論中化,不僅是文藝學建構置身其中的時代背景,更是文藝學理論建構過程本身和文藝學理論形態本身。而全球化語境中文藝學西論中化的理論意義可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作用于文藝學建構的全球化雙面影響,即全球化在提供全球性理論構建之視野及理論資源的同時,還形成了被動的主體性壓抑;二是傳統在全球化中成為民族自我的身份根據;三是問題式研究是30年來文藝學主體性建構的身份標志;四是文藝學理論構建在全球化中體現出邊緣化傾向;五是文藝學理論構建在全球化西論中化中形成復合性話語表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論中化”這一命題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問題是歷年來研究的重點。如彭修銀、侯平川的《試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話語張力》[《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該文章分別從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體系的邏輯結構張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哲學基礎的支撐張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的實踐性張力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的包容吸納張力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概覽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一體系的話語張力內涵,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界內關于該命題的思考。又如王小強的《意義追尋中的價值生成與流變——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中國化歷程的多重視角探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該文章指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在中國的歷史建構形成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話語系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美學-歷史”批評、“文化詩學”批評。這三種批評話語系統的構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更替,顯示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中國化在意義追尋中的價值生成及其流變過程。而正是這一歷程對我們當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10年) 作者簡介
曹順慶,四川大學大學杰出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國批博士生導師,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委,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學科副主任委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論學會副會長。從事比較文學和文藝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東方文論重要范疇、話語體系及資料匯編》,教育部重大招標項目《英語世界的中國文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中外文學發展比較研究》,馬工程重點教材《比較文學概論》首席專家。著作有《中西比較詩學》《比較文學史》《中外比較文論史》等30余部。 王向遠,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教學分會會長,從事比較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東方文學研究。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