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4423
- 條形碼:9787020174423 ; 978-7-02-01744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本書特色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整體簡介: ★ 當代詩學研究名家葛曉音、莫礪鋒等集體打造。 ★ 內文雙色印*,版式疏朗悅目;配有精美古畫,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 ★ 注釋簡明準確,鑒賞專業獨到,編校精良。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是由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邀請當代中國詩學研究名家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福貴注評的一套詩歌鑒賞叢書,共八冊。其中葛曉音注評的《唐詩鑒賞》、莫礪鋒注評的《宋詩鑒賞》各200首,趙敏俐注評的《先秦兩漢詩鑒賞》、錢志熙注評的《魏晉南北朝詩鑒賞》、張晶注評的《遼金元詩鑒賞》、左東嶺注評的《明詩鑒賞》、蔣寅注評的《清詩鑒賞》、張福貴注評的《現當代詩鑒賞》各100首。叢書在編選體例上貫徹“通古今之變”的大歷史視野,將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現當代詩歌貫通選析;在鑒賞上追求“道藝不二”的闡釋策略,努力揭示每首名詩的思想意蘊和藝術魅力。注釋簡明準確,鑒賞專業獨到。內文雙色印*,版式疏朗悅目。書中配有與內容相關的古畫,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閱讀這套叢書不僅能夠領略中國詩歌中的奇葩異卉,而且能夠洞悟如何分析一首好詩的金針秘笈,從而走進中國詩歌的殿堂。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書目: 先秦兩漢詩鑒賞 趙敏俐 注評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錢志熙 注評 唐詩鑒賞 葛曉音 注評 宋詩鑒賞 莫礪鋒 注評 遼金元詩鑒賞 張 晶 注評 明詩鑒賞 左東嶺 注評 清詩鑒賞 蔣 寅 注評 現當代詩鑒賞 張福貴 注評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是“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中的一種,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有名教授錢志熙先生編選、注評。錢志熙先生是當代學者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領域卓有成績的學者,發表、出版過諸多相關研究論文和論著,于這一歷史時期的詩歌演變了然于心,且精于詩歌創作之道。本書選詩100首,囊括了這一歷史時段詩歌精華,作者簡要的評析尤其精彩,能夠很好地引導普通讀者品味中古時期五言詩、樂府詩等作品的藝術風神。 【金句】 1.進入魏晉南北朝,……中國詩歌史進入以文人為主體的發展歷史。——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鑒賞·前言》 2.詩歌是用來表現人們因現實生活而刺激出來的激情,是表現壯美或優美的事物,平淡的日常生活或者缺少個性的普通人物,是不太受到詩人關注的。——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鑒賞·前言》 3.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昂,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隋書·文學傳序》 4. “越陌度阡”這四句,款曲盡出,寫出一種恩義,超越單純的政治利用的關系。——錢志熙《曹操<短歌行>鑒賞》 5.阮詩寄托雖深,但修辭一本漢魏詩之明朗生動,不為艱晦之辭,藻飾之語,意雖深而語不游移。……即形象本身的鮮明與寄托的遙深互相玉成。——錢志熙《阮籍<詠懷詩>鑒賞》 6.此詩是陶詩平淡和諧境界的代表作。在這里,詩人以*為淡泊,差不多接近于“無我”的心境去體悟自然。那樣的心境,即使對于陶淵明來講,也是難得有的一種體驗。——錢志熙《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其五鑒賞》 7.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8.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曹植《雜詩七首》其一 9.目送飛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其十四 10.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十三首》其一 1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詩》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整體簡介: ★ 當代詩學研究名家葛曉音、莫礪鋒等集體打造。 ★ 內文雙色印刷,版式疏朗悅目;配有精美古畫,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 ★ 注釋簡明準確,鑒賞專業獨到,編校精良。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是由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邀請當代中國詩學研究名家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福貴注評的一套詩歌鑒賞叢書,共八冊。其中葛曉音注評的《唐詩鑒賞》、莫礪鋒注評的《宋詩鑒賞》各200首,趙敏俐注評的《先秦兩漢詩鑒賞》、錢志熙注評的《魏晉南北朝詩鑒賞》、張晶注評的《遼金元詩鑒賞》、左東嶺注評的《明詩鑒賞》、蔣寅注評的《清詩鑒賞》、張福貴注評的《現當代詩鑒賞》各100首。叢書在編選體例上貫徹“通古今之變”的大歷史視野,將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現當代詩歌貫通選析;在鑒賞上追求“道藝不二”的闡釋策略,努力揭示每首名詩的思想意蘊和藝術魅力。注釋簡明準確,鑒賞專業獨到。內文雙色印刷,版式疏朗悅目。書中配有與內容相關的古畫,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閱讀這套叢書不僅能夠領略中國詩歌中的奇葩異卉,而且能夠洞悟如何分析一首好詩的金針秘笈,從而走進中國詩歌的殿堂。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書目: 先秦兩漢詩鑒賞 趙敏俐 注評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錢志熙 注評 唐詩鑒賞 葛曉音 注評 宋詩鑒賞 莫礪鋒 注評 遼金元詩鑒賞 張 晶 注評 明詩鑒賞 左東嶺 注評 清詩鑒賞 蔣 寅 注評 現當代詩鑒賞 張福貴 注評 中國是詩的國度,追求“詩意人生”是一代代中國人的美好理想,名家選名詩,是中華詩國優良的詩教傳統。選詩既選藝術的創新創造,也選詩人的立德立心。這套叢書的八位作者,都是享譽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領域的名家,教書育人堪為楷模,道德文章蔚為表率。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雖是一套詩選,但其中所蘊含的深湛學術功底、睿智學術眼光,不啻為一套精粹的學術讀本。相信“新選中國名詩 1000 首”叢書的出版,必將得到讀者朋友的熱烈歡迎。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目錄
目錄
前言001
魏詩(二十四首)
曹操(四首)
蒿里行001
短歌行005
卻東西門行009
苦寒行012
王粲(二首)
七哀詩(其一)017
七哀詩(其二)021
劉楨(一首)
贈從弟詩三首(其二)024
陳琳(一首)
飲馬長城窟行 027
徐幹(一首)
室思詩(其三) 031
繁欽(一首)
定情詩033
曹丕(二首)
燕歌行二首(其一)039
雜詩二首(其二)044
蔡琰(一首)
悲憤詩 047
曹植(六首)
送應氏詩二首(其一)059
薤露行061
名都篇064
白馬篇069
雜詩七首(其一)072
贈白馬王彪詩七章074
阮籍(四首)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一)086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三)089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八)092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十九)095
嵇康(一首)
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其十四)098
晉詩(二十六首)
傅玄(一首)
苦相篇103
張華(二首)
情詩五首(其三)107
情詩五首(其五)109
潘岳(一首)
悼亡詩三首(其一)112
陸機(三首)
擬明月何皎皎詩 117
招隱詩120
班婕妤123
綠珠(一首)
懊儂歌 126
左思(四首)
詠史詩八首(其一)128
詠史詩八首(其二)132
詠史詩八首(其五)134
雜詩137
張協(一首)
雜詩十首(其一)139
劉琨(一首)
扶風歌142
王(一首)
雜詩148
郭璞(三首)
游仙詩十九首(其一)151
游仙詩十九首(其三)156
游仙詩十九首(其五)158
湛方生(一首)
天晴詩163
陶淵明(七首)
停云詩四章165
和郭主簿詩二首(其一)169
歸園田居詩五首(其一)172
飲酒詩二十首(其五)176
雜詩十二首(其二)179
詠貧士詩七首(其一)181
讀山海經詩十三首(其一)183
宋詩(十三首)
謝靈運(四首)
登池上樓詩187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191
過白岸亭詩194
石門巖上宿詩200
鮑照(七首)
代東門行203
代陳思王京洛篇207
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一)210
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213
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六)215
擬古詩八首(其三)216
擬古詩八首(其六)218
陸凱(一首)
贈范曄詩222
江淹(一首)
陶征君田居224
南齊詩(七首)
謝朓(五首)
游東田詩 227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229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234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236
玉階怨239
王融(一首)
江皋曲242
張融(一首)
別t詩244
梁詩(八首)
沈約(二首)
石塘瀨聽猿詩245
別范安成詩246
柳惲(一首)
江南曲249
吳均(一首)
山中雜詩三首(其一)251
何遜(二首)
從鎮江州與游故別詩 253
與胡興安夜別詩255
王籍(一首)
入若邪溪詩 258
王褒(一首)
燕歌行261
陳詩(三首)
陰鏗(一首)
江津送劉光祿不及詩265
徐陵(一首)
關山月二首(其一) 268
江總(一首)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270
北齊詩(三首)
斛律金(一首)
敕勒歌273
蕭愨(一首)
秋思詩275
盧思道(一首)
從軍行 277
北周詩(四首)
庾信(四首)
奉和山池詩281
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十七)283
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二十六)286
寄王琳詩287
隋詩(五首)
薛道衡(二首)
昔昔鹽 291
人日思歸詩295
楊素(一首)
出塞二首(其一)297
楊廣(一首)
夏日臨江詩300
無名氏(一首)
送別詩 302
南北朝樂府歌辭(十首)
無名氏(十首)
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七)305
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九)306
子夜歌四十二首(其十一)307
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三十六)308
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選四) 308
長干曲 311
西洲曲312
隴頭歌辭三曲316
折楊柳歌辭五曲(其二)317
木蘭詩318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節選
魏詩 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漢靈帝時任議郎,獻帝初參加討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自任大將軍、丞相,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曹操在政治上強調唯才是舉,打破門第限制,周圍籠絡了一大批才士,是建安文學的盟主。本人雅愛詩章,好作樂府歌詞,今存二十一篇。鐘嶸《詩品》說:“曹公古直,甚有蒼涼之句。” 蒿里行〔1〕 關東有義士〔2〕,興兵討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3〕。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4〕。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5〕。淮南弟稱號〔6〕,刻璽于北方〔7〕。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8〕。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注釋 〔 1 〕蒿里行:《蒿里行》和《薤露歌》原為漢樂府中挽歌詞。《蒿里》用于挽士大夫庶民,《薤露》用于挽王公貴人。曹操這一首,據《宋書·樂志》載入相和曲中。曹操作此二章,哀傷董卓之亂、舊京淪喪及諸侯興兵討卓敗績之事,仍然使用漢挽歌原來的作法:其《薤露歌》中說“殺主滅宇京”,正是哀挽王公貴人之意;而本首則傷“萬姓以死亡”,正是挽士大夫庶民之意。這一點古人評此詩如張玉穀《古詩賞析》等已指出。 〔 2 〕關東:漢魏時期指函谷關以東。義士:勇于赴義之士,這里是指當時聯盟起兵討伐董卓的關東各路諸侯。 〔 3 〕“初期”二句:孟津,一本作“盟津”,在今河南洛陽孟津區,相傳周武王伐紂,大集于孟津。咸陽,秦都城,今陜西咸陽市東。古人也常用來直接指漢朝都城長安。清人聞人倓《古詩箋》注:“《尚書》:‘惟十有三年,大會于盟津。’又:‘乃心罔不在王室。’”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以上二句是說本來期望團結群雄,象周武王會合諸侯,吊民伐罪;初心是要直搗洛陽,象劉邦、項籍之攻入咸陽。兩句都是用典,非實敘。”但據《后漢書·袁紹傳》載,曹操建安元年上書朝廷,其中敘述到初平元年會合諸侯討董卓的事情時說:“遂引會英雄,興師百萬,飲馬孟津,歃血漳河。”可見曹操這兩句,同時也是實敘的。 〔 4 〕躊躇:即猶豫。雁行(hánɡ):飛雁的行列。《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一引曹髦佚句:“干戈隨風靡,武騎齊雁行。”聞人倓《古詩箋》注引《戰國策》:“韓之于秦,居為隱蔽,出為雁行。”這一句是形容諸侯軍隊列陣以待,卻又躊躇觀望。 〔 5 〕嗣還:即嗣后,其后不久的意思。自相戕:自相殘殺。指討董諸侯因為勢利之爭,出現矛盾,*后相互兼并,他們之間反而發生戰爭。 〔 6 〕淮南弟:指袁術。他是討董諸侯盟主袁紹的弟弟,是其中勢力較大的一路諸侯。袁術改漢九江郡為淮南,治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建安二年(197),袁術稱帝于壽春。 〔 7 〕“刻璽”句:這一句是接著上一句,說袁術稱帝之事。《后漢書》等記載袁術稱帝,并要奪孫堅拾得的漢帝玉璽。聞人倓《古詩箋》用此說。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認為此句是指“初平二年,袁紹謀立劉虞為天子,刻作金印”。劉虞在幽州,漢末治理北方,甚得民心。兩說可并存。但兩說句法不同,如果“刻璽”句是接著前句繼續說袁術稱帝的事情,句法較順。如果一句說袁術,一句說袁紹,則是一種兩截的句法。刻璽,雕刻玉璽。 〔 8 〕“鎧甲”二句:上句“鎧甲生蟣虱”是指將士苦于征戰之久,下句“萬姓以死亡”指百姓因戰亂而大量死喪。 鑒賞 《蒿里》《薤露》原為漢挽歌,曹操作此,仍遵《薤露》挽王公貴人,《蒿里》挽士大夫庶人之意。可見其善取法于樂府。但是此詩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挽歌,而是感傷時事的激憤之作,也是哀切之辭,其中反映了曹操身上具有的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 首四句寫關東諸侯興兵討董卓等群兇,如武王舉伐紂之師,與諸侯會盟于孟津,共為勤王之事。所以這四句寫諸侯起義師討逆,很有氣勢,原有一種正義之師的意味。但接下來的四句突然地轉折,寫諸侯雖然共舉大義,卻又各懷私心,軍雖合而力不齊,其中有些人等待觀望,沒有統一發兵。會盟討董的大軍,列陣如雁行,卻又躊躇遲回。如此則其戰績如何可知矣!非但如此,續后還發生種種勢利之爭,乃至于自相殘殺!令人痛心之極。于中袁術雖為盟主袁紹之弟,但卻*先暴露借討董卓以謀取天下的野心,妄刻玉璽,稱帝淮南。致使兵連禍結,萬姓死亡!董卓之亂,再加劇了諸侯自相殘殺,袁氏謀逆稱帝,戰亂頻仍難歇。結果受害的當然是天下的百姓了。 此詩的特點,是直陳事實,毫不修飾,語言樸素,但極有力量。它不僅有極具概括的敘述性語言,如“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之類,也有取譬或描寫細節極生動的句子,如形容軍合力不齊,則曰“躊躇而雁行”;寫兵連禍結,則曰“鎧甲生蟣虱”,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后四句,寫白骨暴露于野,生民百僅遺一,怵目驚心,天下禍亂之極,無過于此。作者之所以能夠寫出這種效果,當然是他親身經歷其中,從長期的憤懣與冷靜觀察之中,對這場關于漢室命運的禍亂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此詩雖是短篇,卻再現了很重大的歷史事變。 此詩的成功,從藝術上說,一方面是由于曹操寫作藝術的高超,他觀察深刻明白,情感深沉豐富,并能充分表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掌握漢樂府樸素生動的敘事藝術,并加以發展。這種樂府敘事抒情之法,是曹操*所擅長的。
魏晉南北朝詩鑒賞 作者簡介
錢志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唐代文學研究,出版過《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魏晉詩歌藝術原論》《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唐詩近體源流》《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李白詩選》等著作10余種,發表論文200余篇。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