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0433
- 條形碼:9787547320433 ; 978-7-5473-204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古典文學專家酈波,深度解讀中小學九年全部必考古詩詞。 根據中小學語文考綱和課程標準設置專題板塊。 取材課本,合理延伸,夯實基礎、適度拔高。 緊密結合教材,精準面向考試,充分助力教學,九年語文古典詩詞一本通。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 內容簡介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通過“美麗詩詞”“思維拓展”“知識鏈接”等板塊,從詩歌、詩人、時代、文化等不同角度對詩詞歌賦予以全面而立體的解讀。 本書力求還原古詩詞的情感特征,依其義存其心,知其義不泥古,激活古典智慧,補益現代社會文化和精神元素,對小學生以及詩詞愛好者有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培養審美的作用。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 目錄
上
第 1 講 詠鵝[唐]駱賓王 1
第 2 講 江南 漢樂府 4
第 3 講 憫農(其二)[唐]李紳 8
第 4 講 古朗月行[唐]李白 11
第 5 講 風[唐]李嶠 13
第 6 講 春曉[唐]孟浩然 16
第 7 講 贈汪倫[唐]李白 19
第 8 講 靜夜思[唐]李白 22
第 9 講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24
第10講 池上[唐]白居易 26
第11講 小池[宋]楊萬里 28
第12講 畫雞[明]唐寅 31
第13講 梅花[宋]王安石 34
第14講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37
第15講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39
第16講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42
第17講 江雪[唐]柳宗元 45
第18講 夜宿山寺[唐]李白 47
第19講 敕勒歌 北朝民歌 49
第20講 村居[清]高鼎 51
第21講 詠柳[唐]賀知章 54
第22講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57
第23講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60
第24講 絕句[唐]杜甫 62
第25講 憫農(其一)[唐]李紳 65
第26講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 68
第27講 所見[清]袁枚 71
第28講 山行[唐]杜牧 73
第29講 贈劉景文[宋]蘇軾 76
第30講 夜書所見[宋]葉紹翁 78
第31講 望天門山[唐]李白 80
第32講 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 83
第33講 望洞庭[唐]劉禹錫 86
第34講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88
第35講 采蓮曲[唐]王昌齡 90
第36講 絕句[唐]杜甫 92
第37講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94
第38講 三衢道中[宋]曾幾 97
第39講 憶江南[唐]白居易 100
第40講 元日[宋]王安石 102
第41講 清明[唐]杜牧 105
第42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107
第43講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110
第44講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113
第45講 浪淘沙(其七)[唐]劉禹錫 116
第46講 鹿柴[唐]王維 120
第47講 暮江吟[唐]白居易 122
第48講 題西林壁[宋]蘇軾 125
第49講 雪梅[宋]盧鉞 127
第50講 嫦娥[唐]李商隱 130
第51講 出塞[唐]王昌齡 132
第52講 涼州詞[唐]王翰 134
第53講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137
第54講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140
第55講 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143
第56講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146
第57講 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149
第58講 蜂[唐]羅隱 151
第59講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153
第60講 塞下曲(其三)[唐]盧綸 155
第61講 墨梅[元]王冕 159
第62講 蟬[唐]虞世南 162
第63講 乞巧[唐]林杰 164
第64講 示兒[宋]陸游 167
第65講 題臨安邸[宋]林升 170
第66講 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172
第67講 山居秋暝[唐]王維 175
第68講 楓橋夜泊[唐]張繼 179
第69講 長相思[清]納蘭性德 182
第70講 漁歌子[唐]張志和 185
第71講 觀書有感[宋]朱熹 188
第72講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191
第73講 稚子弄冰[宋]楊萬里 194
第74講 村晚[宋]雷震 198
第75講 游子吟[唐]孟郊 201
第76講 鳥鳴澗[唐]王維 204
第77講 從軍行[唐]王昌齡 207
第78講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 210
第79講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213
第80講 涼州詞[唐]王之渙 216
第81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19
第82講 鄉村四月[宋]翁卷 222
第83講 采薇(節選)《詩經??小雅》 225
第84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229
第85講 春夜喜雨[唐]杜甫 233
第86講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238
第87講 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242
第88講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246
第89講 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249
第90講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 252
第91講 浣溪沙??山下蘭芽[宋]蘇軾 255
第92講 清平樂??春歸何處[宋]黃庭堅 258
第93講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262
第94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 265
第95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 269
第96講 浪淘沙(其一)[唐]劉禹錫 273
第97講 江南春[唐]杜牧 277
第98講 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281
第99講 迢迢牽牛星 古詩十九首 284
第100講 寒食[唐]韓翃 288
第101講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291
第102講 馬詩[唐]李賀 294
第103講 石灰吟[明]于謙 298
第104講 竹石[清]鄭燮 302
第105講 回鄉偶書(其一)[唐]賀知章 305
第106講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309
第107講 春日[宋]朱熹 313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 節選
出版前言 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 材,于 2017 年 9 月 1 日起在全國逐步投入使用。其中,語文 教材不僅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還增設了專題欄目,安排了成語典故和楹聯、諺語、格言等傳統文化內容。這些古詩詞、成語典故與格言雋語,不僅是同學們應該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 更具有陶冶情操、涵養氣質、啟發心智的重要作用。根據對目前在用的統編版一到九年級語文教材的不完全統計,各板塊收錄的古詩詞有 193 首,成語典故有 283 條;在“綜 合性學習”和“日積月累”等板塊集中收錄的格言雋語有 131 條, 而課文中實際引用以及課后練習提到的格言總數則更多。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古詩詞、成語典故以及格言雋語,是 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系統講解這些古詩詞、成語典故以及格言雋語的相關知識,不僅對同學們吃透教材有所幫助,對于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更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組織編寫了這套小叢書,旨在幫助同學們全面了解課本里的古詩詞、成語典故以及格言雋語,從人文積淀方面提升古文閱讀 與理解的能力,掌握提高語文素養的方法;從人文情懷方面培養以人為本的意識,學會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懂得如何表達對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的關切;從審美情趣方面提高 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學習文學藝術表達的方法,使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書中條目均以目前在用的統編版一到九年級語文教材為依據。叢書不僅對古詩詞、成語典故以及格言雋語做了有趣味、有深度的講解,還通過“思維拓展”“對比閱讀”“拓展訓練”“知識鏈接”等板塊對學習內容作了補充,對于新教材中首次大量出現的格言雋語,則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學習資料。 關于叢書的編寫體例,有如下兩點說明。 **,書中條目并未對古詩詞、成語典故以及格言雋語一一標注年級、學期。這樣做基于兩點考慮,一是教材尚在不斷調整之中,一些內容出現的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二是語文學習與數理化等學科的學習有所不同,分級并不是那么嚴格——語文學習的終極目的其實在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不同年級的閱讀文本并沒有那么明確的界限。同學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閱讀任何年級的文本,對同一個文本也可以反復閱讀,常讀常新,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第二,如前所述,統編教材還在完善的過程之中,目前書 中所選條目依據的是現行教材,本叢書出版后,依然會根據教 材修訂情況,及時對條目進行相應的調整,并請作者在修訂時 補充完善。 示 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u 美麗詩詞 陸游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他為官后堅決主張抗金,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示兒》寫于陸游臨終之前,是凝聚陸游畢生心事、洋溢著熾熱愛國情懷的絕筆。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我本就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了,唯一悲傷痛心的是,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詩的前兩句突出了一個“悲”字,詩人知道離開人世后便萬事皆空,無牽無掛,但唯有一事無法忘懷——“不見九州同”。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不甘、遺憾、悲哀沒能看見祖國統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當朝廷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失地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了把這喜訊告訴你們的父親。詩的后兩句由悲憤轉為激昂,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詩人以熱切期盼的語氣表 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并將祖國統一的希望寄托于子孫后代,充分體現了愛國之情。 數年前,陸游曾在《太息》詩中嘆息“死前恨不見中原”,直到臨終之際,他仍抱有“北定中原”的堅定信念。陸游從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影響甚大,在思想、品德、文化等方面均奠定了較好的基礎。陸游有著一種濃郁的家族文化認同感,希望子孫能將家學文化精神傳承并發揚光大。 u 對比閱讀 陸游一生創作豐富,《劍南詩稿》中存詩九千余首,其中示兒教子詩數量頗多,成為中華古典詩歌教子類題材中*亮麗的一道風景。在陸游的教子詩中,*為感人的應屬課本所選的這首《示兒》。 除了教育子女愛國、報國之外,陸游還在教子詩中對他們的為學、做人、處世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教導。比如,他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就是從為學角度展開,強調了實踐對做學問的重要性: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的示兒詩原本是寫給自己的兒孫看的,但它們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內容對同時代的青年人,甚而對今天的我們也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教育作用。 u 知識鏈接 宋代不僅是學校教育大發展的時代,也是家庭教育的興盛時期,很多文人、學者、政治家、思想家都紛紛通過家誡、家范、誡子詩等多種形式進行家庭教育。 勤儉是一個民族、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先賢認為節儉不僅關系一家興衰,更影響一國存亡。比如,在談到勤儉時,政治家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便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可以說,中國傳統家訓在清代達到了鼎盛,對勤儉之論亦頗多,比如,散文家魏禧在《日錄里言》中說:“凡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又如,教育家李毓秀在《弟子規》中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而理學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更是膾炙人口。除了前面提到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他還說:“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朱柏廬所寫的家訓不僅在古代家喻戶曉,對現代文明也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課本中的古詩詞(上)/語文素養小叢書 作者簡介
酈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古典文學專家,曾參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多個文化類節目,因風趣、博雅的形象而備受學生群體的喜愛,著有《唐詩簡史》《詩酒趁年華》《五百年來王陽明》等多部暢銷作品。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