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支遁接受研究(精)/張富春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8779
- 條形碼:9787101158779 ; 978-7-101-1587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支遁接受研究(精)/張富春著 本書特色
支遁是東晉時期的名僧兼名士,其佛玄思想、清談藝術、著述創作,是佛教中國化在東晉結出的碩果。與時代相契合,支遁以般若空觀回應玄學有、無之辯,使佛學般若空觀與莊子無待逍遙相互印證,禪法數息觀與老莊重玄相互補充,于佛學為“六家七宗”之一,于玄學則有“支理”之譽,具有中國特色的士大夫佛教體系因此而建構,影響后世深且遠。 支遁其人也頗具傳奇色彩,其容貌丑異,卻雙眸黯黑,器朗神俊;長于品評,辯才無礙,卻又有不顧口業詆侮他人之做派;身為出家人,卻能詩、畜馬、好鶴。凡此種種,皆成為流傳久遠的典故。
支遁接受研究(精)/張富春著 內容簡介
支遁的佛玄思想、清談藝術、著述創作,是佛教中國化在東晉結出的碩果。與時代相契合,支遁以般若空觀回應玄學有、無之辯,使佛學般若空觀與莊子無待逍遙相互印證,禪法數息觀與老莊重玄相互補充,于佛學為“六家七宗”之一,于玄學則有“支理”之譽,具有中國特色的士大夫佛教體系因此而建構,影響后世深且遠。本書從“佛教中國化之肇啟”、“支遁與佛教中國化之重要進展”、“支遁形象之接受”、“支遁傳說之接受”、“支遁著述之接受”等方面,以支遁研究為核心,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了佛教融入中國社會的歷程,可謂具體而微的佛教中國化研究。
支遁接受研究(精)/張富春著 目錄
緒 論
**章 佛教中國化之肇啟
**節 奉祀、闡釋之中國化
第二節 佛經翻譯之中國化
第二章 支遁與佛教中國化之重要進展
**節 般若經之傳譯與般若學六家七宗
第二節 支遁士大夫佛教體系之建構
第三節 支遁詩文創作及中國文學之新變
第三章 支遁形象之接受
**節 《世說新語》:身披袈裟之名士
第二節 東晉南朝諸僧傳:漸成紹明大法之高僧
第三節 唐代詩文:漸次符號化為美稱僧侶之典
第四節 支郎所指之演變
第四章 支遁傳說之接受
**節 傳說之為事典
第二節 傳說之為遺跡
第三節 傳說之為繪圖
第五章 支遁述作之接受
**節 南朝以迄隋唐佛教法集之收錄
第二節 南朝以迄隋唐著述之稱引
第三節 明清之輯鈔支遁著述
第四節 明清之擬作支遁贊佛詠懷詩
結 語
支遁接受研究(精)/張富春著 節選
結 語支遁的佛玄思想、清談藝術、著述創作,是佛教中國化在東晉結出的碩果。因應時代需要,支遁以般若空觀回應玄學有、無之辯,使佛學般若空觀與莊子無待逍遙相互印證,禪法數息觀與老莊重玄相互補充,于佛學為“六家七宗”之一,于玄學則有“支理”之譽。具有中國特色的士大夫佛教體系因此而建構,影響后 世深且遠。 就思想文化而言,彌陀信仰、維摩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盛行不衰,支遁不惟有首倡之功,而且前者在其所建構佛教體系中信仰形態業已完備,同時道教重玄學、儒家內圣外王等思想亦受其沾溉。就文學創作而言,支遁可謂中國佛教文學的鼻祖,中國文學在傳統題材之外又增添了佛教這一新的題材,同時玄言詩、山水詩等繁盛與即色游玄的“支理”亦不無關系,其首創的為畫題詩、稱詩為首在后世則司空見慣。基于此影響,在《世說新語》中,活躍于東晉清談場上的支遁高頻出現,形象豐滿生動、個性鮮明典型的身披袈裟的名士因此定型;在《高僧傳》中,慧皎博選、改寫有關素材并綜合運用史學、文學等多種敘事手法,又將支遁塑造成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的一代高僧。支遁名僧兼名士的形象借助二書得以完滿、傳世。支公、林公、支遁、支道林、道林以及支安、林遠等成為僧侶的美稱,其與謝安、王羲之特別是與許詢的交游,更成為僧俗交游的代稱,其養鷹馬、好鶴等雅好演成支遁鶴、支公鶴、支遁馬、支遁青驪、支公憐神駿、支遁鷹、支遁愛鷹等事典,甚至其買?山亦衍生出買峰、買山錢、道林錢、支遁隱等事典。這些傳說又進一步物化:或為支遁庵、放鶴峰、放鶴亭、養馬坡、馬跡石等遺跡,或為《支遁鷹馬圖》《支遁相馬圖》《支遁養馬圖》《支遁觀馬圖》《山陰圖》等繪圖。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用典、吟詠、繪畫、題跋,支遁名僧、名士的形象在集體記憶中變得愈加鮮活。支遁又是中國**位有詩文集傳世的僧人。雖然如同其時多數文士,集子難免亡佚,不過幸運的是,其少量詩文借助于佛典而得以傳世。 南朝以迄隋唐,陸澄《法論》、僧祐《出三藏記集》、道宣《廣弘明集》等佛教法集均著錄有支遁著述、詩文;《世說新語》劉孝標注、《高僧傳》、《肇論》疏、《經典釋文》、《文選》李善注等亦屢屢稱引支遁著述、詩文。這些著錄、稱引既是此期支遁接受的重要內容,又為其后支遁接受奠定了基礎。輯鈔、刊印、擬作,是明清支遁詩文接受的顯著特色。 今存楊儀嘉靖乙未七檜山房鈔、馮彥淵鈔二卷本《支遁集》 以及皇甫涍輯刊一卷本《支道林集》、吳家騆合刊皇甫涍本與史玄輯《外集》之《支道林集》,不惟有益于支遁詩文流布,其本身也具收藏價值。諸多收藏印記和題識彰顯了支遁詩文的接受軌跡,增添了文本的厚重感。相較而言,名家鈔本文物價值更高,刊刻本則化身千百。無論如何,二者均豐富了支遁接受的內涵。嘉慶時,支硎山吾與庵僧寒石借黃丕烈藏楊鈔《支遁集》刊刻行世;光緒時,徐榦將陸心源藏葉弈鈔《支遁集》及蔣清翊在家藏 都穆鈔《支遁集》基礎上所輯《補遺》列入其《邵武徐氏叢書初集》一并付梓。于是,鈔本《支遁集》亦得以廣泛傳世。《古詩紀》《古今禪藻集》《釋文紀》等總集不僅收錄有與諸鈔刊本數量相當的支遁詩文,又以其獨特的方式表彰了支遁創作在六朝文學史與佛教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意義。同時,李攀龍《古今詩刪》選錄支遁詩二首,王世貞創作包括《支道人遁贊佛》在內的《擬古詩七十首》,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選評支遁詩十一首,在漢魏以迄盛唐的五言詩譜系中為支遁及其贊佛詩掙得了一席之地。這在支遁接受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后,盛時泰、費元祿、劉鳳、程于古、魏畊、張瑞圖等均有擬支遁贊佛詠懷詩,王世貞實有功焉。支遁的接受,實即一縮微版的佛教中國化。佛學、玄學、文學,名士、高僧,佛典著錄、著述稱引、詩文用典,傳說遺跡、繪畫題材,作品輯鈔、刊刻流布,總集收錄、文人擬作,林林總總,方方面面。雖勉力而為形象、傳說、述作三部分,然未知是否允愜? 且行文考多論少,尚有進一步闡釋論述和理論提升的空間。就考而言,囿于學養、學識及文獻闕如,吳家騆等及“一字齋查唯二十 核(?)”“曾在吳興丁崇城 家”“臣理之印”“西溪 草堂藏書之印”“無相自在室主人覺元印”等相關人事又難以確考、詳考。此等缺憾,惟望來日有機會彌補。
支遁接受研究(精)/張富春著 作者簡介
張富春(1969—),河南延津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佛教中國視化閾下支遁接受研究》一項、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兩項、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兩項;在《清華大學學報》《四川大學學報》《宗教學研究》《中州學刊》等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二篇;出版學術專著《支遁集校注》《中國古代祈財信仰研究》《中原地區媽祖文化研究》《清·吳見思〈史記論文〉研究》等四部。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